好爸爸 不吼不叫:培养杰出男孩的100个实用决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合理赋予期望,不要过早压弯男孩的脊梁

高压政策,只会逼迫你的男孩逃离

现在离家出走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过大多数都是因为受不了父母的“高压”政策,因而选择了逃避。于是,这些孩子的父母痛苦、懊悔,可是说什么都已经晚了。当初何必要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呢?孩子的承受能力实在是非常有限的。

有这样一个家庭:母亲是位教育工作者,连续七年被评为优秀教师,父亲是一个律师,自己开着一家律师事务所。这对夫妻有一个儿子正在读高中,而这个孩子却不像父母那样优秀,父母提起他来就是“我那不争气的儿子”。

男孩小时候聪明活泼,夫妇俩想尽办法为他创造条件:让他上各种兴趣班、提高班,还买了许多辅导书给他看。可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始终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小学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属中上水平,进入初中后,他逐渐变得不听话,常常和父母唱反调,对学习厌烦,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读初三时,常常逃学。为此父母斥责过他无数次。结果一天清晨,夫妇俩发现儿子不辞而别,书桌上留了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走了,我实在是不配当你们的儿子。你们那么优秀,而我是如此的平庸,学习上我实在无法达到你们的要求,让你们丢脸了。

其实我也曾想把书读好,可不知怎么就是提不起兴趣来。我感到压力太大,喘不过气来。的确,你们为我创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给我买了许多中外名著、课外辅导书籍,还给我一间书房读书,可你们越这样我就越怕让你们失望。

我很感激你们,也知道你们对我的爱和期望。但同时你们也剥夺了我作为孩子玩耍的权利,使我失去了很多乐趣。你们不允许我外出和同学玩,说这是在浪费时间,还怕我学坏。我的业余时间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我几乎没什么知心朋友。你们工作又那么忙,很少与我交流,即使是找我谈话也永远是那个主题——好好读书,要求我达到很高的分数。

上周的测试成绩出来了,我又没考到80分,你们知道了,又要骂我了吧?我觉得这个家里已容不下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我走了,请别找我。

儿子

后来,父母在火车站附近找到了孩子。但回到家里,儿子表示不想读书了,否则他还会离家出走。父母只好答应他的要求,让他休学在家。

可以说,这个孩子的离家出走,完全是父母的高压政策所致。父母想通过给孩子加压,让他考出好成绩,却不顾孩子的兴趣所在,一味地要求他参加各种学习班,剥夺了孩子交友和玩耍的权利,使孩子失去了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感到生活枯燥无味,孩子处在强大的压力下,不仅感觉孤独,而且发展到了对读书的厌倦。在此情况下,他只有选择出走,以逃避这令自己喘不过气的环境。

压力太大就会引起反弹,生活中,有些爸爸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为了要儿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不断给他加压,或冷言冷语、或棍棒教育,结果非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弄得亲子冲突不断。教育学家建议爸爸们撤销高压政策,运用“减负计”减轻孩子的压力。

这样做是非常有意义的,减轻孩子的精神负担,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好的影响,同时又可以缓和因高压政策而导致的亲子矛盾,如果处理得好,甚至还可以改变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

那么,“减负计”应该怎样运用呢?

首先,爸爸不要再整天拿自己的孩子跟一些出色的孩子相比,当你对孩子说“你看人家的孩子……”时,其实就是在对孩子说:“你太没用了,比起人家的孩子,你差得太远了!”这样一来自然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另外,在家里不要用教师的身份或其他的什么身份管教孩子,而要以慈爱的父亲的角色和孩子倾心交谈,拉近距离,认真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兴趣所在,尊重孩子的想法,为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一旦孩子接受爸爸作为他的知心朋友,一旦消除了令他窒息的高压环境,就能改变他对读书的厌倦。最好根据孩子的兴趣,激发他的读书热情。至于孩子今后的路怎么走,爸爸可以进行引导,但不能代替孩子做决定。

爸爸望子成龙,也要从实际出发

望子成龙是中国爸爸的普遍心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他们就对孩子有一大串的期望,期望孩子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重点”,最后再出国深造,成为博士,期望孩子功课好、分数高、力争年年被评上三好学生;期望孩子有特长,能在数学竞赛中获奖、能在英语大赛中获奖、能在书法比赛中获奖、能在钢琴比赛中获奖、能在体育比赛中获奖……这些期望就像一副重担,狠狠地压在了孩子的肩膀上。

其实,爸爸期望儿子成才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期望也应该以现实为基础,如果爸爸的期望值过高,背离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那么就可能给孩子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孩子的发展。

小宇是从一路辉煌中走过来的,他上小学时,是市里的心算冠军,还曾屡次在高手如云的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他的英语非常好,上初中时曾代表学校参加过省英语口语大赛……上高中后,爸爸告诉他:“以你的水平、实力,上高中一定要在班里拿第一!这样将来才有希望考清华、北大。”小宇觉得很痛苦,他觉得自己的能力似乎已经到极限了,重点高中里人才济济,自己哪有那么容易考第一。爸爸看出了他的烦躁,非但没有安慰他,反而还斥责她:“整天心浮气躁,你要是不拿第一,看我不打折你的腿!”小宇在日记中写道:

“爸爸永远也不会真正地为我着想,他有要做成功者的愿望,我就得成为过河的卒子,拼命向前。”期末考试结束了,小宇拿到了他的成绩单,她离第一名还有好远。那天下午,小宇没有上课,趁父母不在家,他收拾好东西,带上一些钱离家出走了。

给孩子过高的期望,会让孩子因压力过大而崩溃;降低你的期望,为孩子减去过重的负担,却可以使孩子轻松自如地前行。

涛涛上初二了,成绩中等偏上一点,这让他的爸爸很着急,再这样下去,重点高中就没戏了。于是夫妻俩齐上阵,一起督促涛涛学习,还不断给他讲一些“考不上重点高中,将来就很难考上重点大学”的道理,不过这样做似乎完全没效果,期中考试成绩一点没进步,老师还反映说,涛涛变得内向了许多,夫妻俩只好带着儿子去看心理医生。几天后,心理医生告诉这对望子成龙心切的夫妻,他们的儿子有忧郁症的倾向,主要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那怎么办呢?医生给他们支了一招“减负计”。

回家后,夫妻俩找儿子谈了一次话,爸爸说:“涛涛,我们为你好,但却似乎给了你太大的压力,现在我们认为应该按你现在的成绩对你提出要求。你现在是中等偏上,那就加把劲考市五中吧!五中虽不是重点,但听说教育质量也不错。”“爸爸,你说的是真的吗?”涛涛眼睛亮了起来。“当然是真的了!不过,你不可以因为我们降低了要求就不认真学习,知道吗?”涛涛连忙点头。从那以后,涛涛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而且也不再用父母督促着学习。中考结束了,当父母准备送儿子去五中时,却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折——涛涛的分数超过重点高中的分数线17分,涛涛竟然考上了重点高中!爸爸奇怪地问涛涛怎么考的,孩子笑着说:“没有压力、轻装上阵自然发挥得好!”有了这次经历,涛涛的父母决定今后要将“减负”进行到底。

教育孩子,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顾及孩子的爱好与特长。如果只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那么孩子只会走向相反的道路。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爸爸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往往会严重失衡。孩子教育的成败也多以考试分数或指令孩子所学的一门特长的成效来衡量。这实际上是爸爸自己背上的一个错误而沉重的包袱。因此,爸爸在教育孩子时,应注意给孩子“减负”而不是加压。不要以为孩子在很大压力下才会出人头地。教子成功的爸爸一般绝不给孩子太多的期望压力,因为让他放松身心、缓和情绪反而更好。

用一颗平常心,对待男孩的升学问题

现今有许多爸爸,虽然对子女的教养问题非常关心,但却不得其法,而且他们关心的重心也只在于“我的孩子将来能不能考上大学”。导致很多孩子存在童年恐慌,面临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的巨大压力,产生强烈而持久的焦虑心态,甚至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

2014年3月29日,合肥二模开始的第一天,合肥某高中一高三学生跳楼自杀;仅仅过去两天,4月1日,二模考试刚刚结束,又一高三学生跳河自杀。

这些本该尽情享受青春的鲜活生命,为什么仅仅因为一次“二模”考试就轻易抛弃生命呢?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高三学生坦言,虽然现在教育条件良好,家里提供的物质生活也很不错,但是自己并不真正快乐,更不轻松,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了。

学校和父母出于各自的考虑,都对他们有非常高的要求,“有时真感觉受不了,有一种要解脱的冲动。”学生们表示,“父母还天天在耳边唠叨不停,要考上个好大学才能出人头地,才能活得像个人样。”

很多学生表示,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自己一到考试之前就感到很恐,情绪非常不好,特别烦躁,“晚上总是睡不着,早上又醒得很早,感觉记忆力下降的特别厉害。”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公布一项调查结果,即对22名儿童自杀行为分析发现,学习压力过重导致自杀占45.5%,高居自杀原因的第一位。

在目前的中国,每年还是仅有少数同龄人能上大学,而期望孩子上大学,甚至上好大学的父母高达92.8%,期望孩子将来读博士的父母达19.3%。如此巨大的反差就很容易造成孩子具有严重的成就焦虑,甚至可能出现自杀的悲剧。

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少数人能够上大学就是少数人能上大学,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管父母如何高期望,孩子如何拼命学,少数还是少数,很多父母是必须面对失败的。

父母和孩子何以走出这痛苦的沼泽呢?

我们必须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成功之路是很多的,不只考大学一条路。现代社会已经开始由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成功也由单一模式转向多种模式。况且,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幸福,通往幸福的路更是千万条,父母干嘛要限定孩子的选择呢?

实际上,只要我们有一颗平常心,尊重孩子的人格,相信孩子的选择,孩子完全可能实现幸福的追求。有个独生子小学毕业时,不愿去重点中学竞争,选了一所以学习日语为特色的普通中学,父亲坚定地支持儿子的选择。如今,三年过去,孩子生活得很愉快,因为是学习日语,已经能用较流利的日语打电话了,还担任了某报的学生记者。这位父亲的感悟是,一个人应先生存而后发展,以生存为基础,发展的路子也就宽了,何必将自己逼上绝路呢?

人生的道路是复杂而五彩的,孩子不一定非要读高中、大学、研究生、硕士、博士不可。孩子如考不上高中,读职高也可以。只要愿意学习,道路总是很宽广的。

“路是无限宽广的”,不要太早指定一条路让孩子去走,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方向都有它的生机,一窝蜂地挤窄门,只会造成无谓的伤害。不一定每个男孩都能成为翔龙,让孩子做个在草原奔驰的驯鹿、活泼快乐的猕猴、威武而善良的大象,不也很好吗?

别一心希望你的男孩成名成星

很多电视台播放综艺节目,找不少小朋友们上台去模仿明星。父母仿照某个明星的样子,把孩子们打扮得像明星一样,显得“酷味”十足,在台上哼着属于成人世界的歌,学着明星的动作、神韵等……父母的鼓励、电视媒体的大量推出无疑会极大助长孩子模仿明星的风气,孩子甚至认为,只要自己模仿得很像,就可以出名、受人欢迎。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靠“模仿”来学习生活技能和了解周围的环境。但是,孩子过度沉迷于崇拜、模仿偶像,会对他们的人格形成负面的影响。这样的行为会阻碍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失去很多机会从事他们那个年纪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活动,还会阻碍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发展。

3~6岁的学龄前孩子,他们的心智发展是不成熟的。在他们的心目中,并不清楚那些明星是谁,更不知道明星为什么要打扮成这样,并且还要模仿他们的动作、神情,只知道父母鼓励去参与,同时还会获得别人的称赞。所以,孩子渐渐地认同所模仿的对象了。

而且,模仿成人的偶像是属于成人世界的活动,对孩子是不太适合的,而父母却常常在自觉或不自觉间将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孩子身上,进而影响了孩子正常心理的形成。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父母乐此不疲呢?我们认为可能是父母“自私”的结果。

一方面,父母鼓励孩子上电视节目去做模仿明星的表演,只是凭本身的喜好要孩子这样做,把孩子拿来当作取乐自己的工具,这样的心态是自私的。这样的父母可能自己很喜欢表演,或是小时候就有想当明星的愿望,所以,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这种愿望。当然,也可能是父母对某一个明星特别喜爱,所以就鼓励孩子去学习、模仿这个明星。

另一方面,名与利的巨大诱惑,驱动着很多人费尽心思想成为明星,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达成,就把这种希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一心希望将孩子打造成童星。提前进入演艺圈,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投资”。

我们绝不提倡这种行为。爸爸应该鼓励孩子去做一些对本身有意义的事情,培养一些属于孩子自己的本领,发挥孩子具有的创造力,而不是做模仿秀。

作为父亲,你必须明白,你们的责任是抚养教育孩子成人,而不是倒过来指望孩子能为自己挣大钱,或者满足自己未能达成的夙愿。现在,许多娱乐节目为了电视收益,都在盲目鼓吹“每个孩子都是明星儿童”,导致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明星,能够成为王俊凯。如果成不了王俊凯,就辜负了家人的期望。

而孩子,在根本弄不明白什么是明星、什么是名利的情况下,就被莫名其妙硬塞了一个明星梦,过早地背负起与年龄不符的压力。其实,我们应该理性些,毕竟艺术的道路不是每个人都能走的。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小时候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天赋,不一定是适合他终身发展的方向所在。如果过早将孩子限制在某一领域,并给予非常高的期望,固执地向着这条路线培养孩子,孩子就失去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无法朝着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去发展。当然,爸爸可以适当带孩子参加一些大型活动,但心态一定要客观端正,要提醒自己,这么做只是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或者只是去玩一玩。

而当孩子对某个明星或某个角色很崇拜和喜欢模仿时,爸爸应该设法转移孩子崇拜和模仿的注意力,把孩子对偶像的崇拜心理转移到对本身更清楚的认识上,或是对自己未来的期许上。

孩子让你失望,也别给他被嫌弃的感觉

每个爸爸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健康、聪明、漂亮,但是事实上不圆满的时候很多,世上哪有那么十全十美的孩子,那么十全十美的好事?而有些爸爸,因为孩子有些天生的缺陷,再加上淘气不听话,除了痛心以外,甚至会在无形中给孩子一种被嫌弃的感觉。

前几年的报纸曾经报道过一个中学生自杀的新闻:

那个自杀的男孩是一个中学学生,他天生比较迟钝,但是性格倔强,而他的弟弟却长得与他全然不同,大脸大眼,一副聪明相。两人在一个学校读书,哥哥原比弟弟高两年级,后因功课一直学不好,三年内降了两级与弟弟同班。也许正是由于他读书读不进去,长得又没有弟弟好看,所以爸爸有了些偏见,每次看到他作业总是错误满篇,就会情不自禁地唠叨起来:“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一个又蠢又丑的笨蛋?!我不知前世做了什么孽。”

这个孩子虽然迟钝,但是对这些话还是听得懂的。他因此对自己前途完全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疼爱,他竟吃安眠药自杀了。孩子死后,爸爸据说也十分伤心,但悔之晚矣!

其实,做爸爸的没有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的,正是这种心疼与忧虑使他们对孩子的某些缺陷更加感到无奈与怨恨,因而在生气时,或孩子不听话时,这种对上天不公的怨恨就发泄了出来。对于这种行为,或许在情感上可以理解,然而它无意间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对待有天生缺陷,包括生理缺陷的孩子,爸爸应该更加耐心和细心,使他们时时感到温暖和帮助,并且克服和战胜那些缺陷给生活和学习上所带来的不利与不便。同时,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奋斗的勇气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还应该更加细心和热情地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发挥其长处。

一句话,父母绝不能嫌弃自己的孩子。

爸爸应该时刻记住:你的一句话能对孩子产生莫大的影响。我们常听到的“你怎么这么笨”“你的脑筋真差劲”这些责词的副作用很大,会使孩子自认为“脑筋差劲”,于是心灰意懒,什么事都不想做,更不想读书,对读好书没有信心。所以不论是头脑还是容貌方面的缺点,都不应成为父母责骂孩子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