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完整的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
树立教养正意识 孩子的问题,首先都是父母的问题
在国内,多数家长都在使用心理控制的方法养育孩子,从表面上看,孩子貌似很努力地学习,乖乖地听话,但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出自本心,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只看当前,这种教养方式似乎有点效果,但从长期看,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受伤。
教育,从来没有被单纯定义为“如何管孩子”,良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在自我成长的同时,教会孩子如何管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父母缺少的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背后的心态。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自我修复的过程。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也在与孩子一起领略着成长的痛苦与喜悦。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教养方式,却无须仿效别人的教育模式,只需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就是最好的。
家庭环境:影响孩子人生的第一环境
培养孩子,家庭环境的影响是第一因素。一个生活在经常吵架、火气四溢家庭中的孩子,会受到巨大的心理伤害和情感伤害,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父母暴躁的脾气、吵吵闹闹,长大后绝不能沉稳处事。
有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想象力十分丰富,文字表达能力很强。但是,他的作文总给人一种满篇牢骚、怒火中烧的感觉。写作的题材基本上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沉稳地处事吗?——孩子的班主任想。
这个孩子对班主任是十分尊敬的,当班主任提及他的心中怒火时,这个孩子发怒了:“你问这个干什么?”说完扭头就走,喊都喊不回来。
一个星期天,他妈妈来找班主任。班主任给她讲了实话。没想到这位母亲竟和她的儿子说出同样的话:“你问这个干什么?”并流露出一种强烈的愤怒。
这位班主任慢慢地给她讲了一些培养孩子心理智慧和情感智慧的知识,讲了一些全面塑造孩子心灵的道理,这位母亲才平息了心中的愤怒。这位母亲是一个直性子人,愤怒平息后,她的态度很快就变得友好起来,并毫不隐瞒地讲了实话。
原来,在家里,孩子的父母几乎没有一天不吵架。他们之间没有情感的隔阂,但是,性格都十分火暴,几乎连一句平和的话都很少说,一开口就带有火药味。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一吵架,孩子吓得瞪着大眼睛发呆。孩子大点的时候,他们一吵架,孩子就咬着嘴唇愤怒地盯着他们,不说一句话。再大一点的时候,就干脆跑出屋子,几个小时不回家。
这位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为了孩子,要熄灭家庭战火。”过了几天,这个孩子的母亲带着父亲来了,非要班主任把给她讲过的话再讲给她的丈夫听。经过几次接触,这位孩子的父母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孩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
家庭,是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家庭对于孩子而言,其重要性不止体现在“现在”,而且关系到“未来”。孩子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对他将来的影响非常大,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未来。所以说,要想培养人才出众的孩子,父母首先就要为孩子营造一种平静的心理和情感环境。
伴随与支持,做孩子亲爱的爸妈
孩子听你的话,如果是因为你人高马大,那么就是你教育的失败;如果你放弃权力,放弃你的优越感,那么你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机会就更大。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
其实,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往往是父母自己造成的。你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不管对错全要孩子接受,孩子怎么会服气呢?他会这样想,为什么我做错事要挨打,爸爸妈妈做错了事却没人罚?就凭你比我大吗?父母们这样做,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从心理上分析,这是父母在显示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力,标榜自己作为父母的身份、年龄与体力,而弱小的孩子当然抗争不过。结果,孩子就只能用沉默或是叛逆来反抗。这种亲子间不平等的交往会导致亲子关系急速恶化,甚至会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有一个中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在家里,我没有幸福的感觉,最近常常会有离家出走的想法。”
他的爸爸说:“儿子小时候很乖,不管大人如何打骂,从来不顶嘴。”
他的邻居说:“这父子俩现在根本不说话,难得说几句话也会很快就吵起来,接着便听到爸爸大声斥骂儿子的声音。”
他本人说:“我中考没考好,爸爸想让我花些钱去重点高中,而我想去普通高中学习,因为这个,我们之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吵;我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可是,爸爸从来不让我出去玩,整天就知道让我学习、学习。他根本就不尊重我的自由,我真的不想再看到他了,还是外面好,至少没人整天管着我。”
这父子俩矛盾爆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做父亲的压根没有站在儿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他尚不觉得儿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觉得他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力,不觉得他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他一味地以自己的尺度来限制孩子,这样非但管不好孩子,反而会让孩子滋生对立情绪。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必须放下架子,成为孩子的玩伴和忠实的朋友。要知道,教育的本身意味着伴随和支持。
给家长们提几条建议:
1.让孩子天天快乐
让孩子天天快乐是父母的一种感情投资。一个人轻松愉快地做事情,就会“乐而不倦”,有使不完的力气。如果父母能够让孩子“兴高采烈”去活动,孩子就会成天都高高兴兴地成长。
2.做一个可亲可敬的家长
父母在家庭内部实行民主平等,孩子就会心理健康。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家长与独断专制型家长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
清楚地告诉孩子,你爱他
孩子们需要爱。尽管每个人都需要爱,但是孩子更为需要,这就像一棵新生的树苗比一棵长大了的树更需要阳光和水分一样。孩子得到爱,才能去爱别人;得到爱,才能去爱生活。正如蒙台索利所说:“没有爱,一切都是枉费。”
有一个女孩儿,她的性格忧郁、孤僻,在别人面前总是沉默寡言,于是,母亲领着女儿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这位母亲,也许是她的含蓄、内向的表达方式影响了孩子,试着对孩子说“我爱你”可能会有所改变。这位母亲半信半疑,又觉得“我爱你”三个字说不出口,于是,找了个机会,在孩子面前说了句:“孩子,你别看妈妈没说过什么,其实,妈妈是很爱你的。”想不到孩子听完后愣住了,眼睛里闪着泪光,半晌说出一句话:“我从来不知道你爱我,我还以为你根本不爱我呢!”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那无疑是父母最大的失败。
父母的温暖、值得依赖的反应,会给孩子安全感,使他更敢于探索,更敢于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他会更自立,建立更好的生活圈。很多研究都表明,感受到被爱的孩子,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工作学习起来也更有热情。所以爸爸妈妈们完全有理由,有意识地表达你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中。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鉴于自己曾深受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之苦,下决心在孩子的身上扭转这一局面。女儿出生不久,她就经常抱着孩子对他说“我爱你”。到孩子一岁多时,她常和孩子做一种“亲子游戏”,她问孩子:“爸爸妈妈最爱谁?”孩子会习惯性地回答:“宝宝。”她再问:“宝宝最爱谁?”孩子则快乐地回答:“爸爸妈妈。”这个孩子很小就受到爱的熏陶,出外就知道爱护比她更小的幼儿。孩子两岁多时,说过一句话:“大家都喜欢我。”这让母亲觉得很欣慰,因为这正是她通过各种努力希望孩子明白的事情。孩子上了幼儿园,有个别家长经常找老师“套近乎”,给老师送礼,要求关照孩子。但她从不这样做,因为她知道一个对自己有信心,同时对别人充满爱心的孩子,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表现赢得老师的喜爱。元旦来临了,孩子想给班上的老师寄张贺卡,却不知该写些什么。她先问清楚孩子想对老师说的话,然后帮孩子写上:“老师,我爱你。”老师收到贺卡后,很是感动,自然也更喜欢这个孩子了。学期结束时,在这个孩子的《成长纪念册》上,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你通情达理,聪明好学,积极进取,表现欲强。特别是你有着美好的情感世界,对每个小朋友都很友善。你是我们班小朋友的骄傲。”
孩子如果对自己得到的爱感到满足,他的心中就会充满种种美好的感情,不必任何说教,他就能自然融入周围的世界,获得别人的喜爱。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源源不断的爱呢?作为父母,必须要告诉孩子“我爱你”,告诉他,无论他做错了什么事,无论他的成绩好坏,无论别人是否看得起他,父母永远都爱他,他永远是父母最珍爱的宝贝。那么,孩子就有了面对人生旅途上的失败和磨难的勇气和自信。因为他知道,哪怕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他,都不接受他,至少,还有父母爱他,还有一个温暖的家永远在等待着他的归来。相反,孩子如果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就很容易得出“我不讨人喜欢”“没有人爱我”的片面结论,从而影响其性格的健康发育,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幸福。
教养子女,爸爸不可袖手旁观
在我们的家庭中,父亲们往往对孩子的教养关注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母亲的干涉——她们认为,对于子女的教养,父亲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父亲们自己也有困惑,他们不知道自己可以为孩子提供什么。
就孩子本身来说,他们渴望父亲的疼爱,是因为从父亲那里可以得到安全感。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能得到父亲的爱护和关心,定会感到莫大的安慰。母爱可以使人变得温和,而父爱则使人变得刚强、坚毅。好父亲的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母爱与父爱对儿童的智力影响是有差异的。孩子从母亲那里可以更多地接受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品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会给予孩子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父亲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促进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发展。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凡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更高。由此可见,“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是一种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家长的警惕。
一位在事业和婚姻上都屡屡遭遇不幸的女性这样回忆自己的父亲: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我是由妈妈抚养长大的。因为没有爸爸,我虽然学习成绩很优异,但内心深处却十分自卑——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是一个被父亲抛弃的孩子。渐渐地,我开始逃避周围的一切,变得不能用理性的态度面对一切……我非常恨我的父亲!
一位女性成功者则这样描述自己的父亲: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得成绩,我认为与我的父亲有直接的关系。
我和爸爸的关系一直很好。小时候,爸爸常会想出一些好的能够消磨时光的事情,比如集邮、集币之类的事情,叫我跟他一起忙。一方面,是为了培养我的兴趣;另一方面,更是创造我们父女可以在一起的机会。我们一起玩、一起学习、一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爸爸无微不至的父爱让我一直生活在自信和快乐的情境中。从爸爸那里,我学到了太多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是我成长和成功不可或缺的。我非常感激我的父亲,是他开阔了我的世界,教给我闯世界的本领。
从两位女性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境遇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父亲是否合格,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生。
孩子最早的镜子就是自己的父亲,如果父亲对孩子的着装、举止等有关性别色彩的方面,毫不注意或者有所压制,孩子就会在气质建立方面落后于人;如果父亲经常适时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就更容易认同和重视自己的性别角色,更容易形成自己的个性魅力。
孩子更在乎父亲的评价,更渴望来自于父亲的关注和赞美。在家庭中,若能得到父亲的关注、认可,孩子更容易开朗和自信;相反,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亲的关注和认可,就会感到自己被冷落、不重要、不可爱,从而变得自卑和孤僻。
相关研究表明,父亲还是女儿将来择偶的重要参照,如果父亲给女儿的印象是正面的、温暖的,女儿就会寻找和父亲近似的男性为偶;如果父亲给女儿的印象是负面的、冷漠的,女儿要么会对异性失望、对婚姻生活冷淡,要么就会走极端,男性只要对她有一点好,就可以一美遮百丑。尽管随着女儿的长大,会有父亲之外的男性形象影响着她,但是父亲的影响却是对女儿最初的和最基本的影响。
遗憾的是,有很多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之旅中是缺席的或者不充分的。他们常说自己太忙,而事实上“忙”是相对的。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对父亲角色作用缺乏认知和重视。其实,即便真的很忙,不能和孩子成为玩伴,但只要能更多地陪伴和关注孩子,也是可以的。
保持家庭和谐,别让孩子活在惶恐中
孩子在心理发育的过程中,如果夫妻关系不好,父母不良的情绪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在日后人格形成过程中,孩子就会无法面对某些情绪,出现紧张、害怕,孩子也因此会变得喜怒无常。
调查显示,一个家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那么这个家庭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比离异家庭中的孩子还要多。专家告诫,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大人不要认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便相互攻击、谩骂,这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终生难以弥补。君君的父母关系非常不好,经常在饭桌上当着君君的面吵得面红耳赤,吓得君君吃不下饭。有时候睡到半夜就听到隔壁妈妈在骂爸爸:“我瞎了眼了我,当初怎么就看上你这么个混蛋,要不是为了君君,我早就不跟你过了!”随即就听到砸东西的声音。每当这个时候,君君总是把头蒙在被子里,枕头都不知道被君君的泪水打湿了多少次。
就这样,君君吃不好,睡不好,白天总是无精打采的,上课犯困,放学吓得不敢回家,他非常不想听到爸爸妈妈吵架的声音。终于有一天,君君实在受不了了,只好离家出走。
父母关系不和谐,实际是家长对孩子实施的第一种精神虐待。由于孩子年龄小,不了解导致父母吵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只能从自我的角度认为自己是引起父母吵架的根源,从而形成一种深重的罪孽感和内疚感。同时,他们又担心父母大吵大闹的结果是抛弃自己,因而产生强烈的、难以名状的恐惧感。这种负面情感,对孩子会造成很深的精神创伤,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障碍。
据《工人日报》曾报道,在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68%,离婚家庭的为30.30%,和睦家庭为18.88%。“有些家长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才不离婚,却终日‘硝烟’不断,殊不知这种行为带给孩子的伤害更难消除。”主持此项调查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说,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焦虑,多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
另外,父母关系不和谐,还会造成孩子厌恶自己的家,觉得家庭并不是他们避风的港湾,所以也不愿意回家。严重一些的会有早恋的不良现象发生,因为他们在家找不到安全感和爱,所以他们就到其他人身上去找,一旦遇到一个关心他们的人,他们就会很快坠入情网,就算他们不懂得爱情,但是他们喜欢接近对他们好的人,而不是整天不顾他们的感受吵吵嚷嚷的人。
很多家长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孩子不仅仅需要父母的爱,也需要父母相爱以及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因此,父母保持家庭稳定,减少冲突,不要大吵大闹,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所必须做到的,也是培养孩子的情感专注力所必不可少的。
1.夫妻之间要相敬相爱
夫妻应该相敬互爱,而且要公开地让孩子看到这种深厚感情。比如,父亲在生活中多照顾妻子,逢年过节向他们的母亲赠送礼物。如果孩子了解他的父母是相亲相爱的话,父母就无须更多地向她解释什么是友爱和亲善了。父母的真实情感流入了孩子的心田,从而有益于他在将来的各种关系中发现真挚的感情。
2.夫妻双方都要懂得忍让
夫妻间如果有矛盾需要解决,应该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尽量控制情绪,不要随意发泄。退一步讲,如果非吵不可,也应避开孩子换个环境,或让孩子暂时离开。
3.心平气和地讨论双方之间的矛盾
父母可以让孩子知道你们之间的矛盾,甚至还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讨论,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不管孩子说得对与错,都不要争得面红耳赤。
4.不要拿孩子说事
有的父母喜欢在争吵时说:“要不是为了孩子,早就跟你离婚了。”这话如果让孩子听到了,她就会误认为父母的争吵是因为自己引起的,会因此产生内疚。父母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把孩子扯进来。
夫妻矛盾,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解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父母总是嫌弃自己的孩子脾气很暴躁或者是无法跟同龄的孩子友好相处,而有的孩子从上学开始就不断地跟其他的小朋友发生矛盾,其实这些都和父母是分不开的。孩子的性格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受到了来自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之间总是产生矛盾,而不管孩子在不在场,那么,最终孩子的情绪和性格必然会产生不良的发展趋势。
夫妻吵架过程中,往往会在激烈的争吵中丧失理智,许多刻薄的话、粗话乃至脏话也难免会脱口而出,有的夫妻甚至还会大打出手。要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父母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他们都有可能学到,也很可能会予以实践。日后孩子在参加游戏的时候,很可能会对着小汽车破口大骂,或者是对同龄的小朋友说粗话、脏话。
妈妈们或许会对爸爸们有这样的抱怨:“你儿子的脾气怎么跟你一样啊,都这么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没法好好相处,动不动就打架,真不知道这孩子到底是怎么形成这种性格的。”而爸爸们也会抱怨说道:“你看你儿子怎么动不动就哭,跟小闺女儿似的,一点男孩的样子都没有。”其实,妈妈们抱怨孩子脾气暴躁的问题,是跟大人们平时的性格有关系的。比如说,在看到大人们吵架之后,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性格。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内心可能会产生恐惧和紧张,在以后看到同样的事情,比如说看到大街上两个人大嚷的时候,也会产生恐慌的心情。久而久之,孩子内心往往会缺乏安全感。因此,父母之间存在的矛盾再尖锐,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更不要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
曹菲下班后,匆匆忙忙地去接了儿子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她顺路买了菜,回家之后,赶快放下书包,照顾儿子喝水,然后让儿子写作业,自己则开始在房间里忙碌,一会儿要看看儿子的功课,一会儿去厨房看看饭菜。好不容易饭做好了,她还要给儿子洗衣服,忙活了大半天了,还是不见丈夫回家。她打电话给丈夫,但是手机却打通了没人接。
丈夫是搞销售的,平日里要见客户,她心想丈夫一定又在忙着工作,虽然心里很生气,但是也没办法。已经七点多了,儿子叫嚷着饿,曹菲便先和儿子一起吃饭了。当两个人快吃完饭的时候,门铃响了,打开门是丈夫回来了。他一脸的疲惫,曹菲还在为刚才没打通电话的事情不高兴,见丈夫回来了,也没说话,只是开了门,回到座位上继续陪儿子吃饭。丈夫看到曹菲没有等自己,竟然已经开始吃饭了,心里也很不痛快。
此时,他坐下也开始吃饭,两个人各吃各的,都不说话。曹菲心想自己忙活了半天,回来之后又要接孩子,又要做饭,为什么丈夫不能够帮自己做点呢,哪怕按点回家看着孩子也行啊。而丈夫此时也憋不住了,生气地说道:“我在外面这么累,你连吃饭也不等着我。”曹菲听了心里更是不舒服,说道:“我给你打电话也打不通,你看看你手机我打了几次。”“你还说打电话呢,当时我正和一个重要的客户在一起,电话不停地响,差点影响到我谈业务。”丈夫显然生气了,曹菲根本不管那么多继续说道:“我给你打电话还打错了啊,你想想你一个星期关心过儿子几次,你接过儿子几次,你工作忙,难道我闲着了吗?”
显然两个人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丈夫不甘示弱:“我这么忙是为了什么啊,难道我是为了让别人好过点啊,我还不是为了多赚点钱,让你们母子好过点啊。”曹菲更是生气,说道:
“那你赚到钱了吗?工资不还是那么多,天天就知道见客户、喝酒吃饭……”
曹菲和丈夫开始了吵架,在一旁的儿子吓得连饭都不敢再吃了。第二天曹菲送孩子去学校,晚上接孩子的时候,老师告诉曹菲说:“你儿子今天一天心不在焉,中午午睡的时候还做梦吓哭了,问他怎么了,他就是不说。你们家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影响到孩子了。”当老师说了这些之后,曹菲才回想起来,可能是昨天和丈夫吵架的事情,吓到了孩子。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内心要比大人的内心脆弱得多。父母可能在吵完架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平息自己的情绪,但是孩子的内心十分敏感和脆弱,或许父母的吵架会给孩子造成长时间的心理阴影和障碍。争吵会在无意间伤害到孩子的内心,就如同曹菲和丈夫因为一点小事情吵架之后,直接影响的是孩子的情绪,孩子在上学的时候表现出恐惧,内心容易受到惊吓,这无疑就是父母吵架的后遗症。作为父母,应该时刻考虑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的内心,如果是已经产生了不良影响,那么就应该及时地去弥补和想出对策,缓解孩子的恐慌和紧张。心理学研究者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天生具有模仿力。家庭中,夫妻意见不统一,甚至发生争吵都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切忌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吵。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不仅会对孩子的情绪和个性产生危害性的影响,更会让孩子产生模仿的心态,这对孩子以后的人生观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总之,父母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执,如果偶尔出现了争执,那么一定要注意到孩子的情绪,给予及时的安慰和开解。
问题:夫妻教育子女立场不一致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了教育宝玉,决定对其实施“笞挞”,听到消息的王夫人急忙赶来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这样的情景即使在今天也不少见,中国的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自古便存在分歧,常是一个要管,另一个则要护,而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也随之诞生。
事实上,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譬如,妈妈在教育孩子时,爸爸站出来替孩子说话;或者是在爸爸批评孩子时,妈妈站出来替儿子鸣不平。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譬如:
孩子吃了晚饭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身,妈妈便催促孩子去做功课:“不要再看电视了,该去做功课了。做完了好睡觉。”孩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妈妈坚持说:“看完这个节目,就很晚了,还能做什么功课!快去,听话!”儿子正在犹豫,这时,爸爸却在一旁调和:
“让他看完算了!”儿子当然也就不起身了。结果功课也就不要做了。
在花钱上也常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孩子跟妈妈要钱买新运动鞋,妈妈认为旧的没有破,可以穿,不必买,因而不给钱。孩子又去找爸爸,爸爸经不起他的纠缠便给了。这是两个常见的例子,夫妻虽然没有争吵,但是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却是一样的。这使爸爸(或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了威信,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听爸爸(或妈妈)的话,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娇气。而且,这样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孩子不听话的表现。因为既然爸爸认为妈妈责备的不对,或者反过来,妈妈认为爸爸的责备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子的错误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而且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有一位朋友,他女儿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管不了了。这个小女孩长得漂亮,又聪明伶俐,可就是不爱写作业。每次爸爸刚说孩子两句,妈妈就已经泪儿腮边挂,气的爸爸直摇头叹息。也是因为不能完成作业,老师将孩子的妈妈叫到了学校,刚刚在她面前批评孩子两句,这位妈妈又抽泣起来,这样几次之后,吓得老师再也不敢叫家长了。所以孩子的坏毛病越演越烈。现在,这个女孩子在家里俨然是女王了,天老大,接下来就是她了。前些日子,朋友自嘲似的拿来孩子的家庭作业给大家展示,皱皱巴巴的本子上寥寥写了几道题,高兴就戳上几个字,不高兴的地方就空着,然后在每篇作业的下端,是他妈妈潇洒地检查作业之后的签名,老师对此也无可奈何。一个原本聪明可爱的女孩,就这样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生。
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爸爸一定要与妈妈达成一致,任何一方在教育孩子时,另一方都不应该出面袒护,即使爸爸或妈妈责备的不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纠正,甚至是争吵。这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对方日后无法再对孩子进行教育,也会伤害母子或父子感情。
解决方案:私下沟通达成共识
家教中一个重要误区,就是家长教育孩子口径不统一。要对一块儿对,要错一块儿错,千万不要一个对,一个错。要知道,孩子太聪明了,知道怎么去钻空子。当家长们毫不隐讳地在孩子面前为家庭问题争吵时,孩子会感到迷惑,没有安全感;孩子会钻你们两人的空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夫妻一定要团结统一,分歧要在私下里解决,要让孩子确信你们在家务活、日常杂务、作息时间以及禁止打架、偷窃、撒谎等规章制度上的意见是一致的;即使一方强烈反对另一方的某些观点,孩子在场时也应做出暂时让步。
归根结底,不论爸爸妈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多大的差异性,最好彼此商议出一种处理方式。也就是说,夫妻分工教育的重点是双方该如何沟通。
1.彼此要诚心相待,爱其所同,敬其所异
夫妻志趣相同的部分,要互相鼓励,共同求进步;夫妻习惯、兴趣、态度不相同的部分,也应该互相尊重,彼此欣赏,在孩子教养上面,才可以互补,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
但是父母有不同的意见时,必须避开孩子,私底下沟通协调,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辱骂,以免孩子为难,甚至无所适从。
2.不要背后向孩子私下讨好
不管有意无意,都不可以在孩子面前数落另一半的过失,更不可以明确表示或暗示自己比另一半更疼爱孩子或更为孩子设想,因为孩子所需要的是父母齐全的爱,而不是单一方面缺陷的爱。孩子对父母之中任何一个人产生成见或偏爱,都会在教养孩子方面造成不良的影响,应该尽力加以避免。
3.不要当面争执
当你看到爱人教育的方式不对时,不要当孩子的面指责对方教育的不是。即使你明知道对方这样做是错误的,也不要当面驳斥。避免在孩子面前指出对方错误和揭对方的短,这样能更好保护另一方的教育威信,而不会让孩子理直气壮“闹革命”。
事实上,在许多家庭里,夫妻之间都会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或产生矛盾。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这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是自然现象。如同对一个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样,不足为怪。因此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时,不必彼此抱怨,可以通过讨论、协商达成共识。但是,在爸爸和妈妈有了分歧后,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这种分歧和矛盾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