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看情况,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什么叫会聊天?就是会分场合、看对象,语言上也讲究分寸,能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与语境保持和谐一致。否则的话,你再滔滔不绝,别人不搭你的茬儿,也是白说。
聊天,一定要懂得察言观色
在古代,有很多走街串巷、替人占卜算卦的江湖术士,为了使他人相信自己能够“窥得天机”,往往会先为你测上一卦,将你近期的喜怒哀乐、顺与不顺,测得个“八九不离十”。你别说,有时测得还真准!难道他们真的如此神通广大?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于江湖术士而言,算卦是他们的衣食保障,为了使自己不至于饿死街头,他们必须要苦苦研习占卜之术,这其中首先要精通的就是“察言观色”。例如,当他们看到你眉宇间暗隐愁云,便可由此推测出你近来事有不顺;观察你的举止、言谈、配饰等等,便可推测出你是富是贫。如此,你已先信他几分,而后再依据你的心理,说些你爱听的或是吓唬你的话,又岂愁你不乖乖就范,心甘情愿地奉上银两。那些道行颇深的占卜师则更是深谙此道,他们深知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一张嘴能说得你如坠云里雾里,虔诚地将其视为“半仙”“天师”。
当然,我们无需以占卜谋生,但这种“察言观色”的本领,我们则是不能不学的。俗话说:“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观天色,可以由天色推知阴晴雨雪,以便携带雨具,免受日晒雨淋;看脸色,则可以由交际对象的表情得知对方的情绪,以此来决定攀谈的内容或是是否与之攀谈。
有位记者去某足球队采访,一进门,发现休息室气氛沉闷,教练铁青着脸,双眼圆睁。队员们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他赶紧退了出去,取消了这次采访。后来,他打听到,球队刚刚在比赛中吃了败仗,正在怄气。如果当时他不看对方的脸色、不识趣地硬去采访,一定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说不定还会挨骂。
看来,这位记者就很会察言观色。正所谓:人好水也甜,花好月也圆。人在高兴时,心情舒畅,看见高楼大厦,会想到“凝固的音乐”;看见车水马龙,会想到“滚动的音乐”。人在情绪好的时候,容易体谅人,乐于礼让、关心和帮助他人,也愿意与人聊天,接受别人的邀请。而当人在心情郁闷、烦恼的时候,即使听到“田园交响曲”,也会觉得那是噪音。
其实,但凡会聊天的人都懂得察言观色,他们会根据交际对象的反应,恰如其分地去说话,所以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总是比较顺畅。
一次,解缙与朱元璋在金水河钓鱼,整整一个上午一无所获。朱元璋十分懊丧,便命解缙写诗记之。没钓到鱼已是够扫兴了,这诗怎么写?解缙不愧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念道:“数尺纶丝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一听,龙颜大悦。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在世界的知识中,最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洞察他人。”我们如果能在聊天时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就能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顾及场合环境,句句应情应景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不同场合环境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在小场合和大场合,家庭场合与公众场合,人们对于批评性说法的承受能力有明显的差异。通常在公众场合中使用指责性的说法最易引起人们的反感。试想,如果这次批评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对方一般也绝不会顶撞,可能会很平静地接受批评。
正因为受特定人际关系和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场合说,换一个场合就不行。同样一句话,在这里说和在那里说也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场合环境,才有利于沟通。不顾及场合的心直口快是不值得提倡的。为了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对于心直口快者来说,起码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要在思想上强化场合意识
有些人在交际中对人说话直出直入,惹人生气,把事情办砸,完全是主观上缺乏场合意识的结果。他们对人很诚实,遇事时往往只从个人主观感觉出发,以为只要有话就应该说,心里有什么嘴上就说什么,不管什么场合环境就往外捅,结果有意无意地冒犯了人。自己还莫名其妙,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有两个老工人平时爱开玩笑,几天没有见,一见面就说:“你还没有‘死’呀?”对方也不计较,回一句:“我等着给你送花圈呢!”两个人哈哈一笑了事。后来甲因重病住进了医院,乙去医院看望,一见面想逗逗他,又说:“你还没有死呀?”这一次,甲的脸一下子拉长了,生气地说:“滚,你滚!”人家正在病中,心理压力很大。他在病房里对着忧心忡忡的病人说“死”,显然是没考虑场合,人家怎能不反感、恼火?其实,这位老工人说这话也是好意,想让对方开开心,只可惜他缺乏场合意识,开玩笑弄错了地方,才闹出了不愉快。
这个事例说明,有些人说话所以惹恼人,并不是他们不会说话,而是场合观念淡薄,头脑中缺乏这根弦。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当务之急在于增强场合意识,懂得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特定限制和要求,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应当努力做到在每次参加交际活动时,要把场合大小、人数多少及相互关系搞清楚,据此确定自己的说话内容和方式。在具体说法上,既要考虑自己的交际目的,又要顾及他人的“场合心理”,追求主客观的高度一致。
(2)要自觉摆脱谈吐上的惯性
人们的言行往往带有一定的习惯性。有些不当的话语并不是主观上想这样说,而是受习惯的支配一不留神脱口而出,造成与场合环境的不协调,事后连他们自己也感到后悔。比如,小李陪妻子高高兴兴上街买东西。在熙熙攘攘的商场里,妻子兴致很高,从这个柜台到那个柜台,买了这件,又看那件,快到中午了仍没有打道回府的意思,小李有些不耐烦了。当妻子提出再买一件高档羊毛衫的时候,他忍不住了,生硬地说:“你还有完没完,见什么买什么,你挣多少钱哪?”这句话刚出口,顾客们都向他们身上看,妻子本来微笑的脸顿时变了样,生气地反驳道:“怎么,我还没有花够钱呢,你急什么?我就要买,怎么着!”直把小李顶得说不出话来,难堪极了。接着发怒的妻子什么也不买了,噔噔地自个儿走出商店。使小李不解的是,妻子的性格本来很温顺,在家里从来不大声说话,更不要说发火了,说她什么都不计较,可今天为什么她的火气这么大呢?很显然,是小李忽略了场合因素,把在家庭中惯用的说法拿到公众场合来,用生硬口吻指责妻子,刺伤了妻子的自尊心,才引发妻子为维护自己的面子表现出的强硬态度。
所以,心直口快的人必须有意识地摆脱自己口语表达上的惯性,养成顾及场合、随境而言的良好表达习惯。在交际活动中,要把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交际时间等多种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想一想如何张口,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说话,以使自己的谈吐既符合场合要求,又符合对方的接受心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交际对象的沟通。
(3)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经验证明,人们忽略场合因素,造成语言失控,常常发生在情绪冲动之时。比如,有的人喝酒之后,或遇到兴奋的事情时,情绪十分激动,甚至忘乎所以,不能自控,便会说出一些与场合气氛不协调的话来,造成不良后果。有个特能侃的青年,在朋友的婚礼酒席上,大侃自己的见闻,逗得人们哈哈大笑。不料他心血来潮,讲起了一个新婚之夜新郎杀死新娘的奇闻。还没等他说完,新娘的脸色就变了,新郎见状也火了,不客气地把他轰了出去。这个青年的失言就是由于情绪失控造成的。在喜庆场合卖弄自己的口才,说与场合、气氛很不协调又不吉利的话,难免惹恼他人。
与人聊天,先要了解对象
同样一句话,你对甲说,甲肯全神贯注地听;你对乙说,乙却顾左右而言他。这时候对甲说,甲乐于接受;那个时候对甲说,甲觉得不耐烦。这除了表示也许甲乙两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外,也表示甲前后的心情不一样。
当年赵高要陷害李斯,对李斯诉说秦二世的行为不对,劝李斯进谏,并约定趁二世有闲的时候,代为通知李斯。有一天李斯应约进宫,二世正与姬妾取乐,看见李斯进来,心中很不高兴,而李斯却浑然不觉,正言进谏,二世只好当场敷衍一下。等李斯一退出,二世便开始发牢骚,说丞相瞧不起他,什么时候不好说,偏在这个时候来啰唆!
李斯的杀身之祸就是由此招来的。可见你要与对方说话,应该注意什么时候最适宜。对方正在紧张工作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焦急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盛怒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放浪形骸的时候,也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悲伤的时候,更不要去说话。只要有上述几种情形之一,你去说话,一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说话的目的达不到,遭冷遇,受训斥也是意料中的事。
你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你有失意的事,应该和失意的人谈。和失意的人谈你得意的事,你不但不知趣,简直是在挖苦、讥讽他,他对你的感觉,只会更坏,不会变好的。和得意的人谈你失意的事,他至多与你作表面的应付,绝不会表示真实的同情。有时还可能引起误会,以为你是要请他帮助,他会预先防备,使你无法久谈。所以你要诉苦,应找有过相同情形的人去诉,同病自会相怜,不但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亦可稍叙胸中不平之气。你要谈得意事,应该向得意的人去谈,志同道合。年轻人涵养功夫不够,稍有得意的事,便逢人就说且自鸣得意,结果招人骂你器小易盈,笑你沾沾自喜,无意中还会引起别人的妒忌。偶有不如意便让你觉得满腹牢骚,如有骨鲠在喉,不免逢人就诉,结果惹人讨厌,说你毫无耐性,甚至笑你活该。
你要说话,先要看准对象,他是愿意和你说话的人吗?如果所遇非人,还是不说为好;这个时候,是你要说话的时候吗?如果时候不对,还是不说话的好。诚然,说话的技巧与你说话的成功与失败有着直接关系,同时,是否得其人得其时,迎合其心理,也与你说话的成败有很大的关系。多说话,别人未必当你是会说,少说话,也未必当你是呆子。
总体来说,我们在与人交谈之前,有以下三个方面必须考虑周全:
(1)应先了解对方的一些经历情况和生活状况
思维方式不同,人的生活观念也不同,因此,也要特别了解他的生活愿望、生活观点。
(2)必须注意对方的心境特征
如果在交谈当中,不顾对方的心理变化,而一味地将想法统统搬出来,那么,你是得不到他的认同的。一厢情愿的谈话往往会让对方厌恶。
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该说话的时候却没有说,从而失掉了说话的时机;不看对方的态度便贸然开口,叫作闭着眼睛瞎说。在交谈过程中,双方的心理活动是呈渐变状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和人交谈中应兼顾对方的心理活动,使谈话内容和听者的心境变化相适应并同步,这样才能与交谈者心有灵犀,引起共鸣。因为说话时更应清楚对方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3)必须考虑到对方的反应
前不久,有位外国旅游者在旅华期间自杀了,为了减少话语的刺激性,经再三推敲,最后在死亡报告书上回避了“自杀”两字,而用了“从高处自行坠落”这一委婉的词语。在中国北方,老人故世了,以“老了”讳饰,老干部故世了,以“见马克思去了”讳饰,类似的讳饰词语很多。再如,生活中对跛脚老人,改说“您老腿脚不利索”;对耳聋的人,改说“耳背”;对妇女怀孕说“有喜”。总之,在语言交流中讲究讳饰,也就是“矮子面前莫说矮”,应做到“哪壶不开就别提哪壶”。其他如,长途汽车路边停车,让旅客如厕以“让各位方便一下”来避讳,用餐时需上厕所,一般以去“洗手间”来避讳。在社交场合用这些讳饰式的委婉语,不至于大煞风景。
和什么人一起,就说什么话
在聊天时,每个人都希望沟通对象的沟通风格和自己是协调一致的;如果沟通双方的沟通方式风格不同,就容易产生冲突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如果你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沟通风格,你就能控制大多数场合的沟通效果。沟通风格主要有以下6种:
(1)直爽的人
直爽的人有话直说。其典型特征是敢说别人只在心里想的话,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怎么想就怎么说,有所保留就是不真诚,他们往往不在意别人怎么想。
直爽的人与人交谈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常常忘记在交谈伊始先建立良好关系,对结果会大有帮助。他们会阔步而入,进门便坐,然后说:“好了,开始工作吧。”半句废话也不说。就算你鼻子在流血,他还是只管坐下便说:“好,干活吧。”跟没事儿一样。直爽的人交流起来只关心结果。他们喜欢直奔主题,不为细节伤脑筋,不靠细节来抓主题。看小说也跳过大段描写,挑引号里的话看,因为那才是情节。讲话时,直爽的人频繁使用“或者”一词,说起话来观点明确,看事情黑白分明,绝无灰色。遇事即刻做出反应,对多数问题只想得出唯一方案。
与直爽的人打交道不难,因为他们对问题看得透、单纯、不易受伤害。跟他们交谈要坦率,先说明意图或结论,把主要观点摆出来,再问他们需不需要进一步的信息。可别被直爽的人吓着,要学会不理会他们说的某些话。他们不是有意要伤害你,只不过说话不加考虑罢了。要是想让他们做什么事,那就摆出几个方案让他们挑。
(2)较真的人
较真的人在交流的时候,用一连串问题把对方引导到符合逻辑的结论。这类人物说话有说服力,喜欢讨论、争辩、谈判,善于统揽全局,从不利的形势中找到出路。这种能力对工作,尤其对化解冲突大有好处。但惯于教训人的特点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发挥这种能力。
较真的人说话爱用注解。先说一件事,然后用有关信息注解这个话题,再回到主题,然后又转到注解,就这样转来转去。不习惯这种交流方式的人会被他们说得晕头转向。
同较真的人打交道别指望会很简捷。另外,即便教训你,你也不要感到不快,因为他就是这种风格,与他怎么看待你毫无关系。在他看来没有完美的事物,别指望你的方案和建议一次就被他接受,否则准碰一鼻子灰。就算你改了好几遍稿,但他还会要你修改“定稿”,搞得你怒不可遏。所以,不要等到最后才给他看成品,而是把各阶段的产品都让他过目,每一阶段都征求他的意见。
(3)好内省的人
这一类人在交流中关心人际关系。在他们看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而准确传递信息、阐述观点以及实际交流成果都是相对次要的。如果实话实说会使对方恼怒或不快,内省式人物宁肯一言不发,为了避免冲突,他会说你想听的话,而不是他想说的话。
内省式人物不愿意发表强硬的观点,但却会向人敞开心扉,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也善于倾听别人的真情实感。由于善于倾听,人们愿意向这类人物诉说自己的难题。内省式人物善于使他人敞开思想,无疑是一种有用的管理才能。内省式人物还很会呼应别人。比如点头,或者说:“我明白了,……啊,嗯……,我懂了”等强调他在倾听。
演讲的时候,你不难在听众中找出这种人。他们会不停地向你点头、微笑、给你鼓励。由于不愿指导别人,也不愿坚持己见,这类人一般不易建立威信,因为他们说起话来信心不足,他们在会议上发表的意见常常得不到重视。意志力强的人往往利用其谦恭心理来忽视他们或打断他们。让内省式人物做你想让他做的事很容易,但要让他毫无怨言或不搞破坏却不容易。
顽固的内省式人物有可能假装忘记你交代的事,从而激怒你,使你出丑。要避免这些消极行为,就应该在日常交往中建立起感情联系,交谈时要吸引他加入对话,避免使用极端言辞,而且在任何时候都要关心其内在的需要。
(4)长官一样的人
这类人认为,诚实地交换意见和信息、分析细节是交流的主要目的。长官式人物能成为启迪人的领袖,但人们会觉得他像潜在的独裁者。
这类人物感情强烈,常常盛气凌人。他认为没有必要什么时候都那么诚实。如果认为你受得了,他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他的看法;否则,会用较缓和的方式指出你的错误。
长官式人物既关心最终成果,也关心细节,因此,他不用别人帮助就能得到完美的结果。然而,这又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别人会把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看成他自命不凡的根据。
在公开场合,长官式人物能言善辩,但在人际交往中却一筹莫展。作为雄辩的演说家,他能鼓舞成千上万人移山填海,但在一对一时,却有可能是灰溜溜的失败者。
长官式人物在工作中往往处理不好同事关系。这类人易与别人发生争执,自找麻烦,因为他的特点就是只说,却不善于听。和长官式人物交流,最好采取这样和他说话:在着手说服他之前,不妨先奉承几句,让他知道你对他看法评价很高。接着,指出采纳你的意见会提高他的威信,要让他有机会验证你的看法,这样,再来找你讨论方案时,他就会把它们看成自己的意见。
(5)密友一样的人
说他们像朋友一样,是指他们待人亲切、耐心,相信通过交谈能解决问题。交谈起来,他们热情、随和,善于分析,但说话啰唆。他就像在轻声细语讲故事,希望博得别人的青睐。这类人物希望通过敞开心扉,缩短与对方在感情上的距离,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
虽然这样的人最健谈,但因为他说话不傲慢,所以比好较真的人或长官式人物易于为人接受。和内省式人物一样,在敌意增强时,这样的人也会躲到一边;但又和较真式人物一样,他还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去尝试说服别人,其论点或证据明显围绕自己或朋友的亲身经历。
这样的人词汇丰富。要是辩论占下风,他会搜肠刮肚翻出词语反击,害得对方与其承认听不懂他的话,还不如举手投降。
说服这样的人要有耐心,并善于洗耳恭听。除了必须听完他喋喋不休的谈话,个人经验是说服他的关键。要设法让他把你纳入其个人经验的范围里,你也要这么做。
与多个异性聊天,怎么应对?
谈话中的尴尬场面常见于异性之间,特别是当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性时,他会无形中感觉到一种心理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会使得他的谈话毫无章法,这是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
通过观察,我们很容易发现,几个男子和几个女子在一起,谈话的局势可称半斤八两,谈话的平行发展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如果一个男子置身于几个女子之中,或一个女子置身于几个男子当中,情形就有些不同了。
一个男子最为苦恼的,就是他身处在几个女子当中的时候,不易找到一个插入谈话的机会。有些女子决不会为旁边的那个男人着想,她们开始谈头发、谈衣服、谈胸饰、谈鞋和丝袜,所论及的都是那么琐碎,以致那唯一的男子虽不完全外行,也不好意思插进去说上几句,这该怎么办呢?
如果不愿意保持缄默,又不便离开,要打破这个局面就应该设法把谈话的范围引带到较广阔的境界去。他不能谈政治、谈社会问题,在女人占优势的场合中,这些题目决不会引起她们的兴趣和共鸣的,除非她们是一群女权运动者或社会活动家。他应该在她们最感兴趣的焦点中寻找话题。
“听说外国人最近发明了一种新的纤维,织成丝袜,可以久穿不坏。”像这样的一句既投其所好,又引起她们好奇的话,是一句很适当的转换话题的开始。这以后,你渐渐转入外国人的发明事业,再转到电影、风俗习惯等等,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将她们刚才所谈的头发啦、衣服啦、修饰啦等等之类的话题抛到九霄云外,使她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你的话题上来,这样你就不至于受冷落了。
至于一个女子在许多男子当中时,情形就和上述的例子不同了。不消说,男人与男人之间所谈的话题是广阔的,也许是政治,也许是经营之道,也许是社会问题,也许是国际形势。在这种场合中的女子,可以一直保持缄默,但必须保持一种倾听的态度。如果一个女子要想把话题转移到发式、衣饰方面,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男人们绝不会对这类话题保持长久的兴趣。
此外,这里还必须提醒一句,在这种场合中,女的不要和男的交头接耳,低声细语,以及做一些使人莫名其妙的事情,如突然打开提包翻弄一下,或吃吃发笑等等。
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
聊天是双方交流信息的过程,不是一方面的事,一个人不论说话内容如何精彩,如果时机掌握得不好,对方恰巧在想别的,就无法达到沟通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要想让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你就应该学会选择适当的时机。
这就好像足球比赛,如果你的队友心不在焉,甚至根本没在位置上,不管你传出去的球多么精妙,你的传球还是没有效果。能在比赛里面赢球的球队,一定是配合默契的球队。
具体来说,聊天要受到诸如聊天对象、设定时间、周边环境等种种限制,所以聊天也要把握时机。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时机转瞬即逝,便失去了发言的机会;如不顾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不到说话的火候却急于抢着说,很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如果信口开河,乱说一通,后果就更加严重。
小陆是个专业的司仪。一天,他被人请去主持婚礼,按照家乡风俗,新郎、新娘要入席吃菜用饭,然后再一桌一桌地给客人敬酒。新郎新娘在众人的簇拥下入席,来宾们也分别入席。第一盘盛满喜糖和糕点的盘子,由一个帮忙的伙计端了上来。可是就在伙计把盘子放在桌子上的时候,只听“咔嚓”一声脆响,盘子裂开了。宾客们听到刺耳的声音,目光全都集中过来。端盘子的伙计吓了一跳,慌了神,脱口而出:“怎么是个破货?”话音落地,现场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见此场景,经验丰富的司仪小陆灵机一动,高声说:“大喜、大喜,这叫破旧立新,‘岁岁’平安。”一句话使现场紧张的气氛重新变得欢腾起来。
小陆说的“破旧立新,岁岁平安”,如果不是之前有伙计的失手和失言,这两句话本不算特别得体的话,较真的人可能还觉得刺耳。但伙计的失误使大家都陷入了尴尬当中,这时候所有人都在想用合适的方式掩盖过去,小陆这两句,等于是替众人解了围。婚礼结束后,大家都称赞他反应快、说话得体。
这件事说明,把握说话时机非常重要,这个过程需要有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积极进行准备,等待条件成熟,但绝不是坐视不动。
再举一例,谈谈说话分寸的把握。
张先生家的空调年头长了,制冷效果不是很好,张先生几次与妻子商量要换个新的,都被精打细算的张太太否决了。这一天天气异常闷热,张太太不仅抱怨起来,说再这样下去身上都要长痱子了,张先生忙不失时机地说:“不如,咱们买个新的吧。”张太太想想了,便同意一同去看看。到了家电商场,他们看中了一款变频空调,一问价格,三千六百多块!张太太心疼了,连说不买了。这时,售货员忙说:“这款空调虽然价格贵点,但真的非常省电,一个晚才用一度电左右,虽然价格高一些,但会为您节省很多电费,从长远的角度上看,还是很划算的。”张太太在心里一合计,的确是这个道理,再加上张先生在一旁不断地见缝插针,他们终于把一台新空调带回了家。
在这个案例中,张先生和那位售货员就都是很懂得掌握说话时机的人,张先生抓住了妻子的抱怨,而销售小姐则抓住了客户的心理,见机说话,双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其实我们在日常交谈中,尤其是在反映情况和说服别人的时候,非常需要注意把时机选在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因为一些人由于劳累、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而你,自然也就无法达成自己的说话目的。
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该说话的时候却没有说,那就失掉了说话的机会。在交谈的过程中,交谈双方的心理是呈渐变状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和他人交谈时注意对方的心理活动,使谈话内容和对方的心境变化相适应并同步进行。只有在恰当的时间,说恰当的话,才能收到最佳的说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