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会话分析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建立的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其研究目的即在通过对真实语料的细致观察,运用归纳性的分析方法,探讨人类互动交际的模式、规律及其背后的社会序列特征。
在会话分析研究中,修正是重要的课题之一。修正是会话中的普遍现象,是会话参加者为消除交际中的障碍所实施的行为。针对说话者在话语产出时出现的障碍,或是听话者在解读信息时遇到的问题,会话参加者所采取的调整、修复的会话策略即是修正。因为会话是一种互动行为,所以会话中的修正也是会话参加者双方为了实现交际目的所实施的互动协同的言语行为。
修正现象存在着特定的修正机制,它揭示了人类语言交际的本质特征。在交际中会话修正无论是对说话者准确表达话语还是对听话者准确理解话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会话修正很早就受到了会话分析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汉日多人会话修正对比研究》是贾琦撰写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关于多人互动行为中修正的动态特征的汉日对比研究》(17YJC740030)的结题成果书稿。本书利用会话分析对比研究的路径,按照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汉日多人会话中的修正序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该书稿旨在通过对多人会话修正的分析和汉日对比研究,探明以下问题:
(1)汉日多人会话修正序列的有何结构性特征?
(2)汉日多人会话修正模式有何类型及分布特征?
(3)汉日多人会话修正序列有何动态性特征?
(4)汉日多人会话修正序列有何互动交际功能?
(5)汉日多人会话修正有何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差异形成有何深层动因?
本书在各章中分别从汉日多人会话修正序列的结构、模式和动态性特征三个方面加以深入探讨,并进行了汉日对比研究。其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了修正序列结构,提出修正序列的构成为“阻碍源”“修正引导”“修正前置语”“修正实施”和“修正反馈”,特别是将国内研究没有涉猎的“修正前置语”和“修正反馈”作为修正序列中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拓展了修正结构的研究内容。
(2)在Schegloff, Jefferson & Sacks (1977)的基本修正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多人会话的“多人修正模式”和“复合型修正模式”,充分反映出多人会话的“会话参加者角色的多样性”“修正段展开的复杂性”等特征,丰富和完善了Schegloff et al. (1977)的修正理论。
(3)书稿中对于互动参加者身份的认定更加细致,不仅区别了“自我”和“他者”,还导入了“第三方”的概念,更加准确和清晰地呈现了修正策略、模式等在多人会话中的特征,以及不同角色的参加者,尤其是“第三方”对多人会话的顺利展开具有的重要作用。
(4)通过对语料的定量分析,探明了汉日多人会话语料中常见的修正动态链,尤其是不同阻碍源发生时的修正动态链分布,明确了“阻碍源”和“修正引导”“修正实施”之间的关联性和动态性特征。
(5)书稿基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修正结构、修正模式、修正策略的使用倾向,以及修正的动态性进行了汉日对比研究,明确了汉日间的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从汉、日两种语言的语言类型学、语音学、句法学、认识论等角度挖掘了形成差异的深层动因,为汉日对比研究提供了研究范例,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该书稿的研究范式方面可归纳为以下特点:
(1)作者坚持了会话分析的语料观。
本书所使用的语料为作者收集的4个多小时20组,涉及80人的自然状态的多人会话录音及转写的语料。作者按照Gail Jefferson撰写体系对所有录音语料进行了科学细致的转写。通过对语料的细致观察,用归纳性的研究方法,仔细分析描述了大量用例中所体现的汉日多人会话修正特征。
(2)作者遵循了对比会话分析的研究路径。
本书以汉日多人会话语料为研究对象,依照对比会话分析的研究路径,通过大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探明了汉日多人会话修正结构、模式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厘清了形成汉日修正策略差异的深层动因。
(3)作者致力于修正序列的研究探索。
该书稿以Schegloff, Jefferson & Sacks (1977)为理论基础,通过细致分析和深入探索,验证了修正的研究论点和成果,丰富了会话修正的结构、模式,探明了修正序列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的关联性和动态性,填补了汉日多人会话修正对比研究的空白。
可以看出,作者为课题研究和书稿撰写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和大量的心血,是一部经过潜心钻研而创作的高质量著作。其研究成果对会话分析研究学者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对汉日会话对比研究会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本人十分荣幸为作者的书稿付梓作序,期待作者继续深入探索对比会话分析,进一步完善多人会话的研究方法,在会话分析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
赵 刚
2022年5月12日于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