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国船舶研发史”丛书是对中国船舶,主要是民船、工程船和海洋开发装备研发史的一次归纳和梳理,是一套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船、工程船、海洋开发装备研发所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的丛书。
我国是最早发明舟舢舫舸的造船古国。早在唐朝,中国的造船技术就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水密隔舱、平衡舵、开孔舵等先进技术。在船型方面,宋、元朝时期,中国已有海船的船型,其中以江南沿海一带的福船、沙船、广船最为著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三大船型。至明朝郑和下西洋,以14个月时间建造64艘大船显示了中国古代在船舶研发和建造中的卓越成就。到了近代,众所周知,中国的造船业虽然也曾仿效西方,甚至造出了铁甲船和万吨船,但终究不能摆脱衰落的命运,开始落后于西方强国,以至于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丧失国家尊严,蒙受民族耻辱。真正使中国造船工业出现复兴生机,是新中国诞生之后。1949年5月上海刚解放,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筹建了华东区船舶建造委员会。1949年9月统管全国船舶工业的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宣告成立。统筹全国船舶工业发展,聚集造船人才,同时扩、改、新建造船厂,调整和新建全国船舶专业院校,研究设计和建造两翼齐飞,唤醒了沉睡了近500年的古老造船强国!本丛书从新中国诞生这一时刻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油船、液化气船、工程船、科考船等10种民船船型为主题,阐述了新中国的船舶研发历程,并从这一侧面展示新中国“造船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锐意创新、攀登高峰,重现造船强国的史实。
70年中国船舶研究发展过程,各型船舶发展尽管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稳步发展(1949—1977年)。这一阶段,国家把交通运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基础,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贫穷落后,百业待兴,尽管如此,国家仍将发展造船工业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整合发展,到1965年船舶科研机构已整体成制,仅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中国舰船研究院)就有十几个包括总体设计和专项设备的研究所,研究的领域涵盖舰船设计涉及的所有方面。扩建新建中央及地方大、中型造船厂,增添设备,改进工艺,为尽快恢复发展水上交通运输,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所急需的多型民用船舶,力争不买或少买船,设计并建造了中型沿海油船、客货船、长江豪华客船、航道疏浚船、港口起重工程船、科学调查船“实践”号、自升式钻井平台“渤海1”号和气垫船等追踪当时世界船舶航运界发展动向的船舶。自主设计建造了新中国十大名船之首的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结束了我国不能设计建造万吨货船的历史,开创了我国造船史的新纪元。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快速发展(1978—2010年)。1978年以前,由于西方工业强国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政策,我国船舶科技极少对外交流,信息不通致使发展受限,各类大型运输船舶、疏浚装备、海洋开发船舶多依赖进口。1978年后,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中国的船舶工业如同骏马,奔驰向前。1982年设计建造的27 000吨散货船“长城”号,是第一艘按照国际公约、规则和国外船级社规范设计和建造的出口船。从那时起,我国各类工程船、海洋开发装备等设计和建造开始融入世界船舶科技发展行列。研究设计技术经过引进、消化、创新,不断跨越发展。各大船厂的造船能力大幅度提升。至20世纪末,我国已大步迈向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不但结束了主要依靠进口船舶的历史,而且大量、多品种船舶出口许多国家。这一时期,各种船型均有相当规模的发展:集装箱船从无到有,从出口700 TEU全集装箱船到4 700吨多用途集装箱船;设计和建造了5万吨大舱口多用途散装货船、15万吨双壳体苏伊士型原油船、半冷半压式16 5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气(liquefied petroleum gas, LPG)船、布缆船、中型挖泥船、海峡火车渡船等;科考船已进军南极;为适应海洋油气开发,我国形成了从物探船,自升式、半潜式、坐底式钻井平台和半潜式生产平台到浮式生产储油船的全产业链的设计和建造能力。
第三阶段,自主创新跨越发展(2011年—至今),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指引着船舶工业砥砺前行。
这一时期的中国造船速度在世界造船史上是罕见的。在这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造船工业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和建造能力大幅提升。一批世界级高精尖的船型在中国诞生。科考装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3 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进驻南海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亚洲首艘12缆地球物理勘探船“海洋石油720”号、全球首艘3 000米深水工程勘探船“海洋石油708”号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深水作业“联合舰队”逐步成形;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 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世界纪录,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19年7月,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顺利交付。相比“雪龙”号,“身宽体胖”的“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和科考能力更强,标志着我国南北极考察基地的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突破。
70年的船舶研发史,是我国船舶工业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70年的船舶研发史,是我国船舶研发水平和造船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历史,是我国在船舶研发领域由跟跑者向并跑者乃至领跑者转变的进步史。
70年的船舶研发史,是我国广大船舶研发、建造人员不畏困难、积极开拓、勇于攀登、勇于奉献的真实见证,是我国船舶创业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梦深造的奋斗史。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年 5月28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在此背景下,船舶工业无疑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回顾历史既是为了总结经验激励前往,更是为了创造未来。如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入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以史为鉴,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为把我国建成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