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细读周易》以读懂《周易》古经本义为目的,古为今用,为今日读者提供生活、工作的智慧,将学术性与实践性结合,尽量争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读解《周易》首先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一、研究《周易》的方法
中国古代对《周易》的注疏,在方法上,主要是读者接受;在目的上,主要是用,通经致用,是以《周易》工具为政教服务,甚至“援易以为说”,证明己意,有如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易类》说: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细读周易》与古代学者的读解理念、方法、目的多有不同。读解《周易》的目的,首先是学术研究,是求真,是“读懂《周易》”,是读解作者本意,不是望文生义的臆测,而是回到《周易》产生的时代,了解古人的象数思维方式,运用古人象数思维方式去读解、去接近《周易》古经的本义。故本书中所言《周易》多是指《周易》古经,其次是读解《易传》本义,最后是分析《周易》古经与《易传》的关系。
有些《易传》的解释与《周易》古经相合,则利用《易传》中这部分解释,读解、分析《周易》古经;有些《易传》的解释与《周易》古经不合,则可利用这部分内容,梳理《易》学接受史的发展。
研究《周易》又不能单纯地为学术研究而研究,其终极目的应当是在求“真”的基础上,古为今用,引人向“善”,构建和谐,生生不息。
虽然很难,但方法、目的都不能因难而改变。
二、《周易》的性质
关于《周易》的性质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算卦书、政治讽谏书、哲学著作、历史著作、科学著作,还有人说是探索宇宙奥秘、人生奥秘的著作,等等,都有一定道理,但或多或少都存在偏颇,或不够全面,或不够严谨。
判断一部书的性质首先要尊重作者的创作动机,从作者的撰述目的来说,《周易》以占筮预测为手段,形式上是算卦。
外证:如《礼记·祭义》记载说:“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地。”“立以为易”之“易”为占筮之书。“易抱龟南面”之“易”为占筮之官。
《周礼· 春官》记载说:“太卜主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三易”即三种算卦书,就是指《连山》《归藏》《周易》。
汉武帝《轮台诏》:“易之,卦得《大过》。”“易”为占筮。
内证:《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乾》《坤》各多一用爻)大多卦爻辞对未来有一吉凶的占断,算卦预测未来吉凶的特征十分明显。
故宽泛说,周代的算卦书叫作《易》;具体说,《周易》是周代通过变易推测吉凶的算卦书。
从作者撰述《周易》的目的来说,是借助天帝的神权约束人性、约束君权,以引人向善、提升智慧的政教讽谏为目的,内容包含哲学义理。《周易·观·彖》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从作者预测推断的方法来说,四库馆臣概括得准确:“《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周易》是一部通过探讨天道运行规律来推导人生智慧的著作。
《周易》经历秦火而能完整地留存下来,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生产生活经验,故具有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
三、《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
《周易》是中国文化之首,此“首”有二义:
一是从时间说,是源头,中国文化的源头。《周易》之后的文化现象大多不同程度地受到《周易》的影响。追根溯源,纲举目张,“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荀子·劝学》),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
二是从内容、地位说,很重要。《周易》基本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五经有两种排列顺序,若从内容重要程度排,《周易》为首;若从普及程度排,《诗经》为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史、哲的核心是哲学,哲学的核心是儒、道,而儒、道的渊源是《周易》。儒、道两家都推崇《周易》,都把《周易》奉为其说的经典,都通过解说《周易》发扬其说,其实是各取所需。
儒家更多继承了阳刚、积极进取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终日乾乾”(《乾卦·九三》),在《易传》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孔子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在《左传》则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绝。
道家更多继承了阴柔、退隐、不争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坤卦》),在《老子》是“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往低处流,滋润庄稼,告诫君王要模仿水之德,贵柔守雌,退隐不争,无为而无不为,造福于民,让利于民。这类似佛家所言的“舍得”,物质的舍,换来精神的得,换来臣民对君王的拥护,换来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和谐,故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老子从阴柔之道中感发出君人南面之术;庄子则从中感发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以顺其自然为方法,追求逍遥自在,得尽天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阴阳相济,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结构。
儒家以《周易》为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之首,道家以它为“三玄”(《老子》《庄子》《易经》)之一,无论是研究天文、地理、哲学、政治、兵法、道德,还是医学、文学、武术、气功,都以《周易》为鼻祖。
孔子晚年非常喜欢《周易》,几近痴迷,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孔子认识到《周易》的实用价值,认为读《周易》可以提高修养,少犯错误。《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献《帛书易传·要》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以致韦编三绝。子贡非常不理解老师为什么会喜欢这么一本书,就问孔子:“老师您曾教导我们,说有德行的人要舍弃求神,有智谋的人要远离问卜,弟子我一直以此为行为准则。如今您为什么活到这把年纪,又突然喜欢上《周易》占卜这玩意儿呢?”
孔子回答子贡说:“夫《易》,冈者使知瞿,柔者使知冈,愚人为而不忘,奸人为而去诈。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帛书易传·要》,《易学集成》第三卷)
《周易》原本是用来占卜的,孔子却对其中所包蕴的人生哲学感兴趣,孔子说:“《周易》可使刚正的人知道如何提防危险,使软弱的人渐渐变得坚强起来,使无谋的人不会胆大妄为,使奸诈的人去掉诡诈之心。”
孔子已经悟出《周易》的潜台词,任何结果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既有我们个体不能掌控的“天命”,近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客观因素;也有我们能够掌控的“德行”,近似我们今天所说的主观因素。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结果吉凶不同,主要源于个体的道德修养不同,主观内因是关键因素,客观外因只是次要因素。孔子明确指出个人的德行决定吉凶福祸,他说:“后代学士可能会有人因为我喜欢《周易》而怀疑我,我读《周易》只是探寻道德修养的内容,我与史官、巫官同是运用《周易》,但目的不同。君子于德行中求福,由此祈祷上天保佑的祭祀活动会越来越少;在仁义中求吉,由此问询天意的卜筮活动会逐渐消失。”
人们祭天是祈求上天的保佑,而“皇天无亲,惟(唯)德是辅”,上天只保佑有德行的人;占卜的目的是预测未来结果的吉凶,而《周易》告诉你,结果吉凶是由你的仁义道德决定的,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祭天占卜的行为也就会逐渐减少了。《周易》是借助上天的权威激发人们的主观积极性,命运不皆由天定,更多时候是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个体的道德修为决定未来的结果吉凶,我的未来我做主。面对、接受无法改变的客观,改变可以改变的主观,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四、《周易》的象数思维与论证方式
《周易》的象数思维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基础上,由阴阳符号知卦象,再由卦象感悟卦德;由卦德知天道,再推天道明人事,以天道为论据论证人事,引导人天人合德。《易传·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古人所言“鬼神”有时指看不见、摸不着,但又能感觉到客观存在的事物运行的规律。《周易》的象数思维也是真、善、美的融合,感悟卦象的抽象属性是客观真实的,推天道明人事的目的是引人向善的,用具象的卦象表达抽象的义理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美的。
《易传·系辞上》认为形而上之道由阴、阳构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在《周易》中分别用乾卦、坤卦象征,《系辞上》说: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周易》产生的时代是生殖崇拜的年代,从认识顺序说,先近后远,先具象后抽象,先人后天,先认识人自身,再以其理推论天象天道,以人类生殖的现象与规律解释天地自然的现象与规律;从论证人事的目的与先后顺序说,先天后人,推天道明人事。《易传·系辞下》中说:“天地 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周易》的终极目的是种族与功业的生生不息;从符号的结构与功能说,在生殖崇拜时代产生的阴爻、阳爻符号,很可能是源于对男女生殖器官结构与功能的认知,很可能是男女生殖器官的象形。
《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重叠为三,构成八经卦,读解《周易》首先要读解朱熹《周易本义》中的《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头一字为卦名,后两字描述符号的特点: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经卦是《易经》“假象喻意”表现形式的基础,这八经卦卦象分别为天、地、雷、山、火、水、泽、风。再从具象的卦象中感悟出抽象的卦德,古人所言卦德即今日哲学中所说的物质的属性及运行规律。
八卦的象征意义很多,很难全部记住,我们可以先记住八卦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朱熹为了便于记忆,将八卦的顺序改变了。按照原来的顺序当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事物。了解这些基本卦象及象征意是读解《周易》的基础。
“乾”的符号为三阳,卦象象征“天”;又由于阳性刚健,而天体运行是刚健的,所以“乾”德为“健”(刚健)。此外还可象征老父、西北、秋冬之交等(参见《说卦传》,下同)。
“坤”的符号为三阴,卦象象征“地”;又由于阴性柔顺,大地顺承上天,天时春大地绿,天时秋大地黄,故坤德坤,坤者顺(和顺)也。此外还可象征老母、西南、夏秋之交等。
“震”的符号卦形为一阳在二阴之下,一阳复始,春回大地,春雷响动,故卦象象征“雷”;又由于雷声为响动,打雷下雨后草木萌动,故震德动(奋动)。此外还可象征长男、东方、木、春天等。
“巽”的符号卦形为一阴在二阳之下,卦象象征“风”;而风是无孔不入的,所以“巽”的卦德为“入”(潜入)。另一说,“巽”的符号卦形是二阳动于上,如同树身,一阴静于下,如同树根,所以此卦又象征“木”(树);又由于树扎根于地,根深才能叶茂,所以“巽”的卦德为“入”(潜入)。此外还可象征长女、东南、春夏之交等。
“坎”的符号卦形为一阳包含在二阴之中,水的中间深,为阳爻;两边浅,为阴爻,故卦象象征“水”;又由于此卦一阳陷入二阴之中,而水所存也总是低陷之地,所以“坎”的卦德为“陷”(低陷),为“险”。此外还可象征中男、北方、冬季等。
“离”的符号卦形为二阳显于外,一阴含于内,二阳附着于一阴之上,而火的燃烧也必须附着于燃料,火苗外亮内暗,故卦象象征“火”;又由于火是明亮的,火要附着于燃料,故“离”的卦德为“明”,为“附”(附着)。此外还可象征中女、南方、夏季等。
“艮”的符号卦形为一阳在二阴之上,象征“山”;又由于山总是静止不动的,所以“艮”德为“止”(静止)。此外还可象征幼男、东北、冬春之交等。
“兑”的符号卦形为一阴在二阳之上,象征“泽”;泽水滋润万物,使之呈现喜悦之色,故兑德“悦”(欣悦)。此外还可象征幼女、西方、秋季等。
以上所言只是八经卦最核心的象征意,八经卦还可以象征时间、空间、君臣、夫妻、子女、动物、植物等,任何一种卦象都具有多种客观属性,感悟卦象又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偶然性。这是后人读解《周易》感到最困难又无法逾越的地方。
八经卦不能穷尽世间所有事理,于是又重叠为六十四别卦(也称重卦),每一别卦中包含两个经卦,两经卦卦象的组合又产生一个新的意义,这个新的意义就是六十四卦卦名。有些卦名源自符号,如山雷《颐》、火雷《噬嗑》;有些卦名源自卦象,如水雷《屯》、雷水《解》;有些卦名源自卦德,如《乾》《坤》。有些卦名从符号、卦象、卦德三个角度都能解释通;有些卦名只能从某个角度解释通。有些卦名源自问题发生的原因,如天水《讼》;有些卦名源自解决问题的条件,如地水《师》。
六十四别卦卦名即六十四种主题与情境,理解卦名的含义对卦爻辞的读解就有了大致方向,故我们将卦名的含义与由来作为一个研究重点。每卦都拟了一个标题,标题的第一句侧重说卦名由来,第二句说主题。
读解卦爻辞就更难了,每一卦不仅有上下卦,还可以有互卦,卦中的第二、三、四爻可以构成一卦,第三、四、五爻也可构成一卦,第二爻可以看作半卦,第四、五、六爻也可看成一卦;甚至还要考虑卦变,即此卦是由哪卦转变来的;不仅要感悟卦象的多种象征意,又要考虑阴阳数位所象征的时间、空间,阴阳爻是否当位,是否居中;还要考虑爻与爻之间乘、承、比、应的关系,等等。《周易》古经作者所感悟出的卦爻辞本意是源自多种可能中的某一种,读者无权决定,更不能强古人以就己意,只能按照作者的思维方式、卦爻辞的具体情境去理解、接近作者的本意。
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分析,《周易》的象数思维更多属于相似、相关联想,联想本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周易》时代的人们错将相似、相关联想看作逻辑的关联。建立在相似、相关联想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在《周易》叫作象数思维,在《诗经》叫作比兴思维,在《大学》叫作格物思维,格物的“格”是感悟的意思,感悟即相似、相关联想,穷究义理是格物的目的。时至今日,中学乃至大学所讲授的比喻论证法,与此一脉相承。
五、象数思维的重要观念
1.何谓“象”?
象数是《周易》用来表达义理的特殊方式。《周易》的义理寓于象数,其象数则蕴含着义理,这是《周易》象征特色的体现。
“象”有两种,一为“卦象”,即八卦与六十四卦所象征的事物;二为“爻象”,即卦中各爻所象征的事物。
2.何谓“数”?
“数”有两种:一为“阴阳数”,如奇为阳数,偶为阴数;二为“爻数”,即爻的位次。“数”又可体现为“空间之数”(卦与爻的位置)和“时间之数”(如“困”之时、“随”之时、“需”之时)。
“象”与“数”是不可分的,“数”是“象”的定语,“象”正是在“数”的时空变化中发生变化的,应对措施随着不同时空之“象”的变化而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周易》正是探讨这千变万化中的规律。
规律也存在变与不变,总规律相对不变,阶段性的规律则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周易》发生在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以农耕之时间言,春有春的规律,秋有秋的规律;以农耕之空间言,山有山上种植的规律,洼地有洼地种植的规律;但从黄河流域农耕的总体规律来看,春种秋收大致不变。
3.何谓“位”?
《易传》认为卦爻吉凶的基本原理之一便是阳爻须居阳位,阴爻须居阴位,这称为当位或得位。如果阳爻须居阴位,阴爻须居阳位,即为不当位或失位,当位则吉,失位则凶。
须知每一爻的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的复杂情况,正是万事万物的复杂关系的反映,也是某种事物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变动、发展规律的反映。“密码”就藏在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的多种类型之中,破译爻象密码的要诀也在于此。爻象中所隐含的哲理,正是通过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来体现的。
要想了解爻象中所隐含的哲理并读懂爻辞,必先了解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的种种类型。
先谈爻位特征。六十四卦的每卦各有六爻,自下而上分别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区分出六个高低不同的等次,象征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上下、贵贱、先后的地位、条件、阶段等,这六个等次构成六个不同的“爻位”。
从六个爻位所处的地位之性质而言,用古代人的社会地位为喻,初为庶民,二为士人,三为大夫,四为公侯,五为天子,上为太上皇。
从六个爻位代表的事物的发展阶段而言,初位为发端萌芽阶段,应潜藏勿用;二位为崭露头角阶段,应适当进取;三位为功业小成阶段,应谨慎防凶;四位为新入高层阶段,应警惧审时;五位为圆满成功阶段,应注意处盛戒盈;上位为发展终极阶段,应注意穷极必反。
《乾》卦六爻最为典型,其他卦的爻位也可用此原理观察。此外,六爻中有为主之爻,称为“卦主”,卦主多取第五爻(上卦之中位)。
4.何谓“当位”?
爻位又有当位、不当位之分。凡阳爻处于阳位(初、三、五为奇数,为阳位),阴爻处于阴位(二、四、上为偶数,为阴位),均称为“当位”,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符合规律(遵循正道);反之,凡阳爻处于阴位,阴爻处于阳位,均称为“不当位”,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违反规律(背逆正道)。“当位”“不当位”又分别称为“得正”“失正”。
以《屯》卦为例,初九、六二、六四、九五、上六这五爻当位,只有六三不当位。
虽然一般说来,当位为吉,不当位为凶,但也不能以此为绝对标准,还要看其多种因素,做综合考察。同时,当位与不当位也会有发展变化,所以当位者应守正防凶,不当位者应趋正求吉。另外,据三国时易学家王弼说,初、上两爻不存在“当位”“不当位”的问题,因为初爻位卑势危,阴阳处之皆当深藏勿进;而上爻位极势危,刚柔居之都应谨防衰危。
上述爻位特征的种种类型,都是剖析爻象的依据。
除此之外,各爻关系的种种类型也是重要依据。所以说要做综合观察。
在六爻之间,由于各爻的位次、性质、远近距离等因素,常常表现出“承”“乘”“比”“应”的复杂关系,反映事物在复杂环境中发展变化的有利或不利的外在条件。
5.何谓“乘”?
凡相邻两爻,如阴爻在阳爻之上,称为“乘刚”,简称“乘”,象征弱者(柔者)乘凌强者(刚者)、“小人”乘凌“君子”,爻义往往不吉。如几个阴爻都在一个阳爻之上,则这几个阴爻对这一阳爻都可称“乘”。
6.何谓“承”?
相反,凡相邻两爻,如阴爻在阳爻之下,则称为“承刚”,简称“承”,象征卑微者(柔弱者)顺承尊高者(刚强者),请求援助。这时爻义的凶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两爻阴阳当位者为吉,两爻阴阳不当位者多凶。如一个阴爻之上有几个阳爻,则这一阴爻对几个阳爻都可称“承”。
7.何谓“比”?
凡相邻两爻,都可称为“比”(比近)。两爻互比,象征事物处在邻近环境中的作用与反作用,可通过两爻的阴阳承乘关系加以分析。
8.何谓“应”(交感)?
在一卦中,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在相应位置上是两两对应的(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对应之爻,如为一阴一阳,互相交感,称为“有应”;如果都是阳爻,或者都是阴爻,不能交感,就称为“无应”。爻位的“有应”“无应”,在剖析爻象时经常用到,这象征着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与矛盾、对立的运动规律。
各爻之间的承、乘、比、应的关系相当复杂。比如,“应”就常常受到承、乘、比的影响,这构成了复杂的关系网。而各爻关系又与各爻的爻位特征的种种规定性交织在一起,其头绪之纷繁可想而知,然而非如此也不足以反映万事万物的复杂变化。在这里,以六爻的变化模拟事物错综复杂的变化,六爻又是某种事物在某种时空中的象征。所以爻象的推演程式是十分繁复多变的。只要在每一卦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运用我们上面所说的破译“密码”的要诀,执简以驭繁,《周易》这座神秘迷宫是可以任人遨游的。
9.何谓“中”?
《易传》更提出“中”的观念,认为上下卦之中位即第二、五爻往往决定卦的吉凶性质,因为“中”或“中正”为事物的稳定合理状态。
还有两种重要情况。由于第二爻处于下卦的中位,第五爻处于上卦之中位,这两个位置优越,称为“居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不偏。阳爻居中位,则有“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则有“柔中”之德。如果刚好阴爻处于第二位(六二),阳爻处于第五位(九五),那就更好了,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在爻位中是最为美善的象征。《周易》崇尚“居中”“中正”,符合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10.何谓“时”?
《易传》还十分重视“时”的观念,“时”就是通常所说的“卦时”。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各自象征某一事物、现象在特定背景中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特定时机背景”就是所谓的“卦时”,简称为“时”。认为六爻的吉凶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而所处的时机亦不同,顺时而行,因时而变者为吉,如同居中位,不一定都吉,随时则吉,失时则凶。如《节》卦兑下坎上,九二与九五都居中位,但九二爻辞却说“不出门庭,凶”。《易传》解释说:“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指九二虽居中位,但应出时不出,失去时机,故为凶。
六、《周易》古经的体例
每卦里有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如《乾》卦: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卦画是卦的符号。标题是卦的名称和爻的名称。卦辞在爻辞前,较简单,一般作说明题义之用,也有几个卦内容较多,从卦辞写起,与爻辞连续。卦辞之后还附有以“《彖》曰”“《象》曰”开头的两段文字,这就是相传为孔子所作的《彖传》和《大象》,分别解释卦辞和卦象。
爻辞是对每一爻的解说。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卦、《坤》卦分别多一用爻,共三百八十六爻。“”属阳爻,称为“九”;“”属阴爻,称为“六”。卦画由下而上排列,第一爻称“初”,意谓六爻可象征时间的变化;第六爻称“上”,意谓六爻可象征空间的变化;其余依次称二、三、四、五。爻辞之后都附有以“《象》曰”开头的几句话,是传为孔子作的《小象》,用以解释爻辞。
卦爻辞的内容一般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描述具体事物,具体事物的性质可分天象、人象两类。
后部分为占断辞,直接论断吉凶、祸福,常用占断用语可分三类:
吉利的:元吉、大吉、吉、无不利;
中性的:无誉、无咎;
凶险的:吝(困难)、厉(危险)、悔、咎(过错)、凶。
两部分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具象的卦爻象描述的是当下的因,抽象的占断辞是由卦爻象预测占断的未来结果。
《周易》共六十四句卦辞,三百八十六句爻辞,合计为四百五十个预测占断,也就是说,不论预测什么,就本卦而言,其占断就有四百五十种可能,若言及变卦,就有更多的占断可能。
我们以卦爻辞为单位,逐卦逐爻地将《周易》450句占断语做了分析统计,《周易》有些占断语分说两事,如“小贞吉,大贞凶”之类,给算作中性的;有些是推断一事的发展,先凶后吉,或先吉后凶,以最终结果为准;有些没有明确推断,则根据所描述具体事物的倾向做判断,最后的统计结果是:
吉利的占断202处,占44.89%;
中性的占断126处,占28%;
凶险的占断122处,占27.11%。
由此可见,就引人向善的方法而言,《周易》更注重借天之力表扬激励人之内因向善,给人描绘美好的愿景,而少用批评打击。
七、《周易大传》的内容与体例
《周易》最初只指周文王所作的《周易》古经,现在所说《周易》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周易》古经上、下篇,另一部分是《周易大传》十篇。
由于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即“经文”)写得太简单古奥,相传孔子又对经文加以必要的注释,这就是《周易》的“传文”,易传共有《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七种,计十篇,称为“十翼”,意思是说这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这“十翼”是:
1.《彖传》上、下两篇,彖,断也,是断定一卦之义,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和卦辞的。“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襄公九年传疏》)相对而言,《彖传》的解说距《周易》本义最近。
2.《象传》上、下两篇,是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象的。《象传》又分为《大象》《小象》:《大象》解释卦象,附在《彖传》之后;《小象》解释爻象,附在爻辞之后。原在《乾》卦中,《大象》《小象》未分列,自《坤》卦起,《小象》附在各爻辞后。
3.《文言》,只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和爻辞。
以上三种本来是和“经”分离单独成篇的,因与“经”文关系密切,后人便将《彖传》《象传》拆开分别附在有关“经”文之下,《文言》附在《乾》《坤》两卦《象传》之后。
4.《系辞传》上、下两篇,是《周易》的通论,最具哲学价值。
5.《说卦传》,主要记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经卦所象的事物。
6.《序卦传》,解说六十四卦的顺序。
7.《杂卦传》,解说六十四卦的卦义。
上述四种各自独立成篇,列于“经”之后。
在《周易》古经产生五百年之后才出现《易传》,《易传》使《周易》由最初的占筮书发展成为体系完备的哲理著作。《周易》产生的时代尚无儒、道两家,但五百年后的儒、道却“援易以为说”,按照自己的观念解说《周易》,二者在思想观念上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故要对《经》《传》的本义及二者的关系做具体分析。
八、《周易》的文化价值
《周易》具有多重文化价值,择其要者,从《周易》作者“推天道明人事”的主观动机说,“推天道”使其具有自然哲学价值,“明人事”使其具有人生哲学价值;从作品的客观效果说,《周易》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学价值。
1.《周易》有自然哲学价值。
《周易》认为天人合一,在观天象、悟天道寻找论据的过程中存在许多求“真”的因素,使其蕴含着科学的自然观。
如《周易》古经将太极作为世界本原,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存在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系辞上》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本义是解释八卦产生的天道依据,客观上涉及世界起源的哲学基本问题。古代有学者将太极解释为元气,还有学者将太极解释为元气之前的“无”,故太极也叫无极。无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接近今日哲学所说的规律。世界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太极生阴阳两仪,阴阳生四时之象,四象生八卦。老子的解释与此相近,认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代西方科学家根据天文学中的黑洞理论、爆炸学说,认为《周易》及老子对世界起源的解释有合理的因素。
《周易》古经中蕴含着辩证法,《周易》以阴阳为事物构成的根本要素,世界万物皆由阴阳构成,“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之间既是一分为二的,又是合二为一的;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依存,同生并存;阴阳之间的交感推动事物的发展,“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传·系辞下》),发展变化的事物才有前途。
最可贵的是,《周易》认识到规律的存在。现代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知的。《周易》认为世界是按照规律发生的,事物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知的,按照规律是可以预测未来的,预测未来的目的是指导、提升当下趋吉避凶的智慧。
《易传·系辞上》中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下》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命。生生,孕育生命,繁衍生命。不断地孕育新的生命,日日更新。日日更新就称作盛德,生生不已就称作变易。世界总在变化之中。这才是易的大义,最大的道理。
2.《周易》有人生哲学价值。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
因为“天人合一”,故《周易》由天道推导出人的德行标准,以天为师,依天而行。《易传·系辞上》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因为“天人合一”,由天道推人事而形成象数思维方式,《易传·系辞下》中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传·系辞上》中说:“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因为“天人合一”,所以天人合德。《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因为“天人合一”,所以天人等级制度合一,为了适应宗法等级社会的政治需要,周代统治者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社会地位的尊卑贵贱,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为了证明划分等级的合理性,就在天道中寻找理论依据,《易传·系辞上》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因为“天人合一”,所以《周易》的理想社会是天人和谐。《周易》由天道感发出人道,由人道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与实践,由人们的道德修养与实践构建理想社会。《周易》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大和”,《彖传》在对《乾》卦的解释中提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大和,即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谐。乾道的变化,使万物各得性命之正,达到最高的和谐,于是万物生成,天下太平。为了达到和谐,《周易》很注意阴阳当位,各顺其德。
第一,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是我们立身处世应遵循的原则和应追求的目标。
第二,和谐,是指不同的或对立的成分、因素相互协调。《周易》把不同或对立的成分、因素概括为阴阳。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引起万物的变化,阴阳之间的和谐则是万物存在的基础。
第三,为达到和谐,就要求中,所以又叫“中和”。中是要求适度。整体的和谐对于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因素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谐社会的建立对于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要求。
第四,和不是随意地、无原则地调和,中和是有原则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和而不流(参见钱逊《先秦儒学》)。
因为事物皆由阴阳构成,所以事物皆有两面性。
因为阴阳之间具有辩证关系,所以从构成要素言,事物皆可一分为二;从目的言,事物皆可合二为一;从阴阳交感的作用言,阴阳交感推动了事物发展。
我们先来看上天下地的《否》卦:
天地否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天势向上,地势向下,二者无交感,故否塞不通。
下面我们看一下上地下天的《泰》卦:
地天泰
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天地交感,故万物通泰;上下交感,才能同心同德,构建和谐社会。
从《周易》的终极目的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周易》从自然万物的生生不已推导出积极的人生观。《易传·系辞上》中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下》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从遵循规律言,遵循规律不仅可以使人们根据现在的条件预测未来的结果,以便趋吉避凶,还可激发人的拼搏精神,天道是“无往不复”(《泰卦·九三》),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传·系辞下》)。
世界万物“穷则变”,人也要“穷则变”,面对贫穷困苦、坎坷磨难,要积极面对,努力促进变化。变化才能畅通,畅通才能持久,持久发展就会有前途。
在穷困时要发愤图强,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在事业有成时,又该怎么做呢?
《丰卦·彖传》中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
《乾卦·象传》中说:“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再由天道推导出人道,《易传·文言》中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易传·系辞下》中记载孔子的话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因为天道是变易、不易、简易的,从历时性言,春、夏、秋、冬四时之表象是变易的,而四时变易之规律是不易的;从共时性的感观言,山是静止不易的,水是流动变易的;天道是简易的,所以《周易》之“易”的核心意义也是变易、不易、简易。
先说变易,因为四时按照规律变易,所以要与时偕行,春种秋收;依规律办事为中行,中行则无咎,简称为“时中”。“时中”要求主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归根结底是要求主体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时中”所表达的是主体灵活的变通过程。“时中”即是趣时,而趣时即是变通,“变通者,趣时者也”。“时中”体现的正是人的“适时之变”,即随时而变通。“唯变所适”即是“时中”,即是变通,这正是《周易》的核心精神。
因为四时按照规律变易,所以要权衡利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周易》中的乘、承、比、应、变卦、互卦、消息卦、六十四卦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语·子罕》记载孔子语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以立,未可与权。”《墨子·鲁问》记载:“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见四方之君,子则将先(奚)语?’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沉)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物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孔子、墨子所言也皆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列主义的灵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因为规律是不变的,按照规律是可以预见未来的。《周易》由天道感悟出的人道的精微之处,是“见几而作”,防微杜渐,是前瞻性,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主观的修养、客观的条件预测未来的吉凶。《屯卦·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
因为天道是简易的,所以人道也简易。《易传·系辞上》:“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因为天是立体网状的结构,所以《周易》认为人事也是立体网状的结构,任何事物的结果吉凶都是有原因的,而且是多因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观因素。自己不能掌控的客观因素有天道、天时、地利、民心等。自己可以掌控的主观因素主要指德才兼备,既要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德,还要有才,要有前瞻性,要能整体思维、宏观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政治上,实施贤能政治;经济上,先富后教;策略上,表扬激励。先做人,再做事。选自《乾》卦、《坤》卦《象传》的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周易》的主体精神,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正是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终极追求,德才兼备也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亘古不变的价值判断标准。
《周易》“明人事”的政教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用现在的“笼子理论”来分析,《周易》树立了众多约束权力的栏杆,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七根栏杆是:天帝天道、民心向背、德行修养、孝敬祖先、依礼而行、贤臣辅佐、历史约束。
孔子说:“洁净精微,易教也。”(《礼记·经解》)孔颖达《疏》云:“《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不为淫滥,是捷径。穷理尽性,言入秋毫,是精微。”“洁净”是道德修养,是私欲服从公德;“精微”是智慧能力,是见微知著,扪表知里,是贞物知终始,体道识穷达。
总之,《周易》以天人合一为理论依据,追求天人合德,借助天帝的神威引人向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周易》由“天道”推论“人道”,弘扬了中和哲学,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深刻揭示了阴阳中和之道是天地人万物发展的根本之道,生生日新、与时变通的时中精神是最高的生存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和原则是根本的民族精神,“保合太和”是中和之道的最高理想。
3.《周易》有历史价值。
《周易》虽是一部古代占筮书,但由于它引用了许多殷商时期的故事,使我们今天可以根据它提供的资料研究当时的历史。如《泰卦·六五》和《归妹卦·六五》中的“帝乙归妹”,记载的便是商纣王的父亲帝乙把女儿嫁给周文王的事;《既济卦·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讲的便是殷商时高宗伐鬼方的事。
《益卦·六二》:“王用享于帝。”“享,献物以祭之义。”“王用享于帝”即王献物以祭帝神。天帝信仰,是殷周之际殷人和周人的共同信仰。
《随卦·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王”,学者多认为指周文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今本《竹书纪年》:“帝辛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二十九年释西伯。”高亨先生据此认为“殆信有之事”,并指出:“《周易》此文‘拘系之’,谓纣囚文王于羑里也。‘从维之’,谓放归于周也。亨即享字。‘王用亨于西山’,谓文王归周以为赖神之庇佑,得免于难,因享祭于西山以报之也。”(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六经皆史”,由于《周易》产生时代早,它本身也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是考察商周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献。
4.《周易》有科学价值。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发现《周易》由阴爻、阳爻两个符号构成六十四卦,运用的是二进制数学。在二进制数学中,只有两个符号0(阴爻)和1(阳爻),用这两个符号可以写出一切数字。现在的计算机软件设置便是采用二进制数学。
从德国学者M.申伯格开始,许多学者都在研究生物遗传密码与六十四卦的对应关系,甚至认为“太极是科学的灯塔”“化学元素周期性变化与古代八卦排列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性。因此,可以应用八卦的原理,去探讨原子的秘密”。还有学者研究《周易》中的混沌理论、耗散结构,运用《周易》理论研究行星的构成,据说美国前总统卡特也极为重视《周易》,认为其中包含着核战略思想,等等。
瑞士学者荣格说:“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荣格将《周易》定性为“智慧宝典”,将《周易》放在“世界人类”的范围内评价,并且认为它是“唯一”的,是“亘古常新”的。荣格是世界级的大学者,站得高,看得准,他的评价应该是公允的。
《周易》运用被现代人看作很荒唐的方式,论说着人类的大智慧。
5.《周易》有文学价值。
《周易》的卦爻辞是中国古代散文的萌芽,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卦爻辞押韵,采用了诗的表现形式。如《屯卦·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冠,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周易》的“假象喻意”形象生动。如《大壮卦·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周易》“推天道明人事”的方法类似《诗经》的“比兴”手法,都是先描绘一具体物象,通过类比推理,从中概括出一抽象的意义。如《明夷卦·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大过卦·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大过卦·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这与《诗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兴”,“以彼物比此物”的“比”的思维方式相同,同是“原始思维”的产物。
九、《周易》六十四卦的分类
自古以来,《周易》六十四卦有多种排列顺序,据载,《连山》是以《艮》卦开端,《归藏》是以《坤》卦开端,其排列的逻辑顺序都是讲先修身做人;帛书《周易》的排列顺序与现传《周易》也不同;现传《周易》既要考虑三十二对卦符号上“非反即覆”的关系,又要考虑六十四卦间义理上的联系,其实很难兼顾,有些义理联系是很牵强的,将《乾》卦置于首篇,显然是尊崇等级制度的周礼产生之后的产物;《易传·系辞下》中提出了“九德卦”。
为了更好地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相衔接,学以致用,我们尝试按照内容侧重将《周易》六十四卦分类读解,逻辑分类本该按照一个标准划分,但对《周易》来说实在难以做到,只能大致分为九类。按照社会角色划分为:为君之道篇、为臣之道篇;按照先做人再做事的顺序划分为:修身养性篇、养贤用贤篇;按照创业历程的时间顺序划分为:创业初期篇、艰苦时期篇、诉讼战争篇、事业成功篇;其余为婚姻家庭教育篇。每一部分内的卦还可以合并同类项,但初次尝试分类读解,不敢大动干戈,每一部分内的卦仍按照原有顺序排列。
《细读周易》是由我的学生、朋友在我讲课录音基础上写出初稿后,我再修改而成。参撰人员有:李春华、瞿华英、顾明佳、姜国申、耿英杰、彭敏、张秀英、董露露、吴丹、姚铁成、邵杰、龙文玲、夏凤君、阳继国、王琰、都晓梅、汪丽华、沈小芳。在此一并感谢。
分类读解《周易》本义是比较大胆的尝试,恭请海内方家不吝赐教,以利我不断提升进步。
鲁洪生
于首都师范大学生生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