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西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要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精准脱贫”提出的背景

一是“真扶贫、扶真贫”的提出。2003年1月2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两会”期间这样论述扶贫工作:“贫困地区也有100万元的富裕户,我们的扶贫要扶真贫,要把握贫困动态的变化,讲求针对性,使投入的钱真正让贫困户受益。”[1]在这次会议中习近平同志还提出扶贫工作观念要明晰,定位要准确,要做到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2003年7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把帮扶困难群众放到更突出的位置》一文中提到:“我们要把帮扶工作看作是分内的事。做好帮扶工作,关键是各级领导的心中要时刻装着群众。”[2]2005年1月14日,习近平同志在《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一文中提出:“就是要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把推进‘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举措真正落到实处;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心实意地为农民群众谋利益,善于带领农民群众共创美好生活。”[3]“真扶贫、扶真贫”的实质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扶贫,扎扎实实为贫困群众谋生存、谋发展。

二是“精准扶贫”的提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并提出“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的要求。总书记还从共同富裕的角度要求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总结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进而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4]的扶贫要求。

“精准扶贫”概念提出整整两年后,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对“精准扶贫”这个概念做了全面的阐述,提出了“六个精准”[5]和“五个一批”[6],提出要解决四个问题,即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层层落实解决“谁来扶”的问题、符合需要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严格评估解决“如何退”的问题。针对“扶持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先识贫。建档立卡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贫困人口底数,但这项工作要进一步做实做细,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7]针对“谁来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要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8]针对“怎么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针对“如何退”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立反映客观实际的贫困县、贫困户退出机制,努力做到精准脱贫”[9],并提出要设定时间表、留出缓冲期、实行严格评估、实行逐户销号等四大措施。

三是“脱贫攻坚”的提出。2015年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次五中全会把扶贫攻坚改成了脱贫攻坚,就是说到二○二○年这一时间节点,我们一定要兑现脱贫的承诺。”[10]总书记还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全党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11]总书记又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问题,满足贫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庄严承诺,是国内外皆知的庄严承诺。我们一定要如期兑现承诺。”[12]在总书记多次论述下,“脱贫攻坚”已成为决胜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二)“一个都不能少”提出的背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主张。这一庄严承诺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和独龙族群众代表座谈的讲话。独龙族是只有6900多人口的人口较少民族,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乡。独龙江乡地处深山峡谷,过去每年有大半年时间因大雪封山,使得独龙族人民与世隔离。2014年,工程难度极大的高黎贡山隧道通车,从此独龙族人花3个小时即可到县城,实现了以最短的时间与外界联通的愿望。2014年元旦前夕,在高黎贡山隧道即将通车的时刻,贡山县独龙江乡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消息。习近平总书记接到信后立即给他们回信:“向独龙族的乡亲们表示祝贺!”希望独龙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考察时在行程中特地抽出时间,把当初写信的5位干部群众接到昆明来见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他们的座谈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发挥我国制度的优越性,继续把工作做好、事情办好。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3]。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个重大命题。此后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这个问题。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简报》第6期《“中国扶贫开发第一村”福建宁德市赤溪畲族村各族群众全面迈入小康生活》上批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14]2015年3月8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15]。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绝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2020年“两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我感到很高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年来,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这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16]这足以说明,少数民族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复杂性,是精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因而探索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之路,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和边疆安宁及边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