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导向

第一节 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与内涵特征

一、高质量发展的缘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蓝图,并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当前,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博弈日益激烈,中美之间的竞争与博弈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表现。从全球看,现在其他大国已不再采取跟随策略,而是力求把本国做大做强。各国都在做强国梦,强人政治正在兴起。自冷战结束之后,国际格局已从开始的两个超级大国,演变到现在的威权主义、强人政治和大国博弈日益激烈的合纵连横阶段。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格局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和调整。尤其是中美之间的博弈,不仅中国人民关注、美国人民关注,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因为它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方向选择,代表了两条道路,是两种价值观和理念的激烈碰撞,也是人类道义和道德水平高下的较量。未来国家之间竞争博弈的核心是什么?是一个国家有没有硬实力、有没有硬科技、有没有软硬结合代表一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较量。

目前,美国已向34个国家发起了贸易战。欧盟、加拿大、墨西哥、印度等都对美国发起了反制措施,中国也进行了反制。虽说在此过程中中美双方进行了谈判,但是谈判过程很艰难。中美之间的博弈已进入常态化,其中不仅包含激烈的贸易摩擦,贸易摩擦只是揭开了中美之间竞争博弈常态化的序曲。未来中美之间的竞争一定是两国高质量发展的竞争、核心技术的竞争、制造业水平的竞争。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从长周期看应对美国对华战略转向的根本之策。没有高质量的发展,只谈贸易顺差和逆差,最终解决不了中国的胜出问题。贸易在本质上是买卖问题,是商品交易问题,美国从中国进口是因为美国市场存在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这是跨国界市场行为即国际贸易行为。2018年,中美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000多亿美元。从总体上看,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大多是产业链中低端产品,所输出商品的价值与应该获得的价值是不对等的。

此外,我国源头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不少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只有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中国未来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是劳动力、土地、环境的低成本吸引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制造业转移到我国。现在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驱动力明显减弱,正面临高中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两头挤压。国内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也处在调整减速期,大量低端产能又不适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因而许多生产能力无法在市场实现。同时,我国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依靠要素低成本的粗放型、低效率增长模式已经不可能持续,现在必须也有条件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新水平上的动态均衡,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经济发展方面集中表现为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已经超过投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消费结构也随之加快升级换代,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数量型转向追求质量型,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供给结构仍然主要重视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因此,一方面有不少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居民的高品质消费需求却得不到满足。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内需求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我国将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从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这一根本性转变。据世界银行研究,1960年全球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截至2008年,只有13个进入高收入行列,其余的都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基本原因就是没有实现上述根本性转变。现在,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总体上处在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差二三十个百分点,这也迫切要求加快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当前非常关键的时期,研究中国高质量发展,毫无疑问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和意义。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可以预见,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若干年中国经济的核心。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高质量,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这一思想是完全基于中国发展实践的。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经济发展要持续健康而无须追求过高速度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加快。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实现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动力优化、风险可控、共同富裕及环境优化的目标要远重于GDP增速的快慢,“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和基本路径。当然,强调高质量发展,不代表不要速度、完全放弃稳增长。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既是完成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需要,也是提升经济发展信心、避免经济失速陷入“硬着陆”风险的需要。“高质量发展”与“稳中求进”并不矛盾。“稳”本身就是对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进”就要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

社会民生要有持续明显的改善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高质量发展是根本手段。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使经济体系能够提供更多质量上乘的产品和服务,更多先进适用、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更多带动就业的新型劳动密集产业和服务业,更多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更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增强获得感的物质文化产品,等等,无疑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有效手段和行动指南。抓住主要矛盾,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提升生活品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重大战略之一,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要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所有这一切,都将极大地助推美丽中国建设,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宏观调控要更加强调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与协同性是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手段。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方面强调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表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一张蓝图绘到底。另一方面,更加强调政策的统筹和协同,政策的着力点也有所变化和侧重。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结构性政策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土地、市场准入、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成长;社会政策要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确保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不断拓展和深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新时代下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应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破”是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立”是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降”是要降低实体经济显性和隐性成本,包括制度性成本、要素成本、税费成本等。总之,改革开放亟须进一步深化和加大力度,特别是在国企、财税、金融、土地、住房等领域加快步伐,通过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来释放和激发新一轮制度红利和微观主体活力,这将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推动解决新时代的基本矛盾。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要重点突出、内外并举是高质量发展必备的金融环境。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意味着必须重塑金融、实体经济、房地产之间的正常秩序。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是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实现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是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实现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是防控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此外,还应重视有效防范国际风险的冲击。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旨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同样离不开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一方面,面临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污染防治、个人信息安全等诸多民生现实问题,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有效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渠道,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会服务机构、社区的作用,通过政社合作、三社联动等机制,发挥社会组织的民间性、专业化、灵活性优势,既为广大民众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帮助有需求的普通百姓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又提高整个社会的组织化、民主化程度,满足民众对参与、公正、法治、安全的需求。总之,多层次、多样化、高质量的社会事业或社会服务体系,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因素。

三、高质量发展的特性

高质量发展具有针对性,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高度重视并强力推进。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要破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得到全面提升,同样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总体规模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第二位,整体竞争力稳步提升,但突出特点是“大而不强”,在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工业化初期、中期以规模扩张为主来赶超发达国家的中国,在步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规模很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力和竞争力,将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此外,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助力我国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1]。拉美一些国家最为典型,像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国家虽然人均GDP在提高,但整个社会仍然处于中等收入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着力破解“有增长但无发展”的悖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换增长动力,进而促进社会矛盾增多、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的解决。

高质量发展具有综合性,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从影响因素看,高质量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比如经济方面,包括了经济增长动力、产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企业做大做强等;社会方面,包括了就业、失业、居民消费行为、需求趋势等多个方面。高质量发展需要搞好顶层设计,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强化研究、科学谋划、系统设计、有序推进;需要建立健全落实机制,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落实有效机制,形成包括政策制定、任务分解、协调推动、科学评估、反馈完善、整改提升在内的长效机制,确保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需要建立考核体系,着力开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的研究设计。

高质量发展具有突出的特色性,不同区域在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定位,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根据本区域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高质量发展中用足用好自身优势、补齐短板,形成分工协作、整体优化的推动系统,形成有本区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央提出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从宏观上来考虑的,制定的目标、思路、任务、措施等是国家层面的,更侧重指导性。这就需要全国各区域分工协作,在国家框架下承担相应责任。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每个区域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因为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增长动力、人文环境等差异较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路径、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也会有所差异,这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要充分考虑的。

高质量发展具有动态性,要求我们要有国际视野,准确分析现实变化与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及时跟进并有效应对。高质量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主题。仅从技术场景来看,如果说以蒸汽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1.0和工业2.0阶段,更多运用的是力学原理,解放的是体力、解决的是产能,那么以信息化为代表的工业3.0阶段运用的则是数字手段,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而在工业4.0阶段,互联网成为颠覆式创新的技术,已经形成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打破了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模式,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还是一场社会革命。所以,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应的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重点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要对技术场景、体制机制、突出矛盾、国际趋势等进行综合研究预判,及时调整相应的思路、任务与政策,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要看到,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跨越关口的关键期,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矛盾、障碍、问题很多,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大局、把握规律、系统设计、统筹推进。

高质量发展具有创新性,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性。创新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重要标志,要以更大的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创新驱动,即要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之所以要把科技创新摆在这样突出的位置上,是因为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增长动力由资源、投资等要素向知识、创新、人力资本等高级要素转换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发展质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创新可以完全替代或部分替代资源、改变组合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创新可以放大生产力各要素作用,大大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和效率;通过创新可以建立起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为核心内容的新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可以在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突出矛盾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以创新破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聚集创新型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主要动力。

高质量发展具有普惠性,发展成效最终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付出持久艰辛的努力。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更优,能够更好适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人们能够享受高品质生活;意味着企业通过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能够更好地实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从商品到货币的一次惊险的跳跃,能够获得丰厚、持续的回报;意味着用较少的投入可以得到较多的产出,对环境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少;意味着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等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将高质量发展贯穿于各项工作中,落实在一项项举措上,既要全面谋划、统筹推进,对目标、指标、政策、标准等进行细化、具体化,也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扎实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