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三十岁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桂林味道

对于一个在广西与湖南交界处出生的孩子来说,对广西的定义,类似于第二故乡。

离外婆家五百米左右距离的村庄,属于广西,在外婆家楼上是广西信号,以前打电话可能还要漫游,楼下便是湖南信号,正常使用。

外婆这边的亲戚大多因为联姻定居在广西,我自己家那边的亲戚大多因为工作定居在广西,换句话来说,小时候,除了上学时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广西度过,有时是被爸妈带着在广西工作,有时是被亲戚们带着在广西生活。

这里的广西往下说一个范围,便是桂林,小时候,并没有多留意“桂林山水甲天下”,更多的是在吃食上,比如糯米制作的食物,比如糯米粉炸的各种形状的“莲花”、还有各种糯米粉弄的糕点。记得我十岁左右,在爸爸工作的地方,有一个认识我但我不认识的阿姨,自己做了很多糕点拿来给我吃,说是高粱粑粑,很小一个,用高粱叶子包的糯米粉弄的,里面包了芝麻馅,但是口感非常细滑、筋道,那个记忆一直留到现在,现在很少吃到那个味道了。

还有油茶,老茶叶、生姜、大蒜、盐巴等物,用特制的工具制成,现在桂林街上有很多专业吃油茶的店,有点类似于广东的早茶,很多老头老太太能吃一天,但是我觉得那个油茶虽然配料比家里的多,但是口感相对要淡一点,我的家人们很多都会做这个,但我总觉得太苦太浓了,不是特能接受,属于太久没喝又会怀念,一喝又有点嫌弃的味道。

对很多外地人来说,桂林的食物标记应该是桂林米粉,现在在外地也有很多招牌为桂林米粉的店,但实际上,去过桂林本地的人都知道,外地的那些桂林米粉都不正宗。以前我跟小伙伴们开玩笑说,桂林米粉店里的小料就能让人吃饱,非常丰富,并且自助,店家都是问你要几两米粉,一般人点二两就能吃饱,太饿或者食量大的会点四两或者六两。因为永州也有米粉的各种吃法,自己家里也会各种做法来吃,所以,对于我来说,桂林米粉的特产份量就比很多外地朋友要轻一些。但是,永州米粉的名声却没有桂林米粉那么远扬,在外地为了吃到类似老家的味道,描述粉类时,我也说的是桂林米粉,因为说别的,店家可能不知道,这也算特色小吃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性吧。

桂林的米粉多以干拌为主,在桂林全州的红油米粉则以汤粉为主,其实就是把米粉放入大骨汤里,在配料之上,浇一层辣椒红油,这样仅从视觉方面,就可以激发人类味觉。其实还有南宁的老友粉,我第一次吃南宁的老友粉并不在南宁,酸鲜的味道让人记忆深刻,我没想到,会有人竟把西红柿、酸笋、豆豉等材料做为汤底,因为在我的理解里,这些好像食物分别来自不同的世界。再后面去南宁,亲戚所在的小区,好几家老友粉店,我特意去尝了一下,味道跟我之前吃的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也因为口味小众,我第一次吃的那家店很快倒闭了。后面从南宁回来时,我在特产店买了二十包老友粉送给朋友,打开了他们新世界的大门。除了这三类粉,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柳州螺蛳粉,那种臭臭的味道,让人又爱又恨。我第一次吃螺蛳粉,是我爸在家里做的,那是真的有田螺的螺蛳粉啊,在没吃之前,还满脸嫌弃,心想,为什么要把米粉放进螺蛳里面啊,那吃螺蛳时多麻烦,但吃完之后,就感觉这才是美味啊,没有酸笋的螺蛳粉其实也是不臭的,可以用酸萝卜替代它的酸味,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酸笋才是螺蛳粉里的灵魂吧。再后面我吃的螺蛳粉里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螺蛳,于是我也就没有办法验证,这个汤底是真的螺蛳煮出来的,还是商家通过其他方式合成的味道?在我内心,我一直执着地认定,有螺蛳成份的,才叫螺蛳粉,不然就只是臭臭的汤粉。

真正开始把桂林当做旅游目的地,是大学的时候,那里的室友来自五湖四海,对桂林那些只有书本或电视媒体上才能看到的景色,非常向往,于是在某个周五下午,大家逃课买了车票,跑到桂林阳朔去玩,到当地找了导游,去各种钟乳岩洞、地下河以及充斥着旅游纪念品和流浪文化的西街,又跑到刘三姐文化基地划竹排,七八个人的队伍到哪都是浩浩荡荡,现在说起来,逃课旅游都有一些叛逆小青年的自豪感。

再次去桂林所谓旅游,是大三的暑假,为了逃离父母的假期管束,自己跑到桂林,找到儿时伙伴,在她家住,让她陪着在某些她认为好出片的地方,拍了一些照片,比如某校,比如日月塔,比如象鼻山,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美化照片,以便发QQ空间。再在某个文化节,浓妆短裙地去乐满地,玩到飞起,最开始玩大型游乐场应该就是那次,虽然后面去过很多大型游乐场,但第一次游玩的好奇与刺激,回忆依然激动。

桂林恭城的街道两边,种满了枇杷树,在每年五月份左右,正是枇杷熟的季节,黄橙橙的枇杷挂满了树枝,路过的人们,嘴角也挂满了口水。有时候,家人会把枇杷洗干净,泡进烧酒里,会形成风味清爽的枇杷酒。可能是地域气候的原因,那里的水果特别多,我们家每年过年时吃的沙田柚和脐橙基本来自桂林恭城,小时候,我爸跟工作周边的一些果农熟悉,他们也会送很多当季水果给我们吃,一把一把的甘蔗放在家里,那时候不知道那是用来制作红糖的甘蔗,很甜也很硬,吃不了多少,嘴里就有了泡。

喀斯特地貌的桂林山水,总能让外地人发出惊叹的表情,每座山都可以是独立的小山,不一定是连绵不断的,山上有很多青石,显得有些峻险。除了旅游开放的岩洞,还有很多未知的岩洞,里面也挂满了钟乳石,当然,还有蝙蝠和蛇。小时候,好动而又好奇的我们,会跟小伙伴一起爬进那些岩洞里探险,然后,回到家就会被家人一顿揍,现在想起来也是后怕,想着万一被蛇咬或迷路了怎么办,当时的小孩基本没有手机或电话手表,回家全靠动物本能。

虽然离湖南很近,但是广西的风土人情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人死之后,湖南农村大部分都是土葬,埋进泥土之下,可能永远就在那了,但是广西桂林某些地区,人死之后,先土埋,三五年之后,后人还要再挖出先人白骨,装进大坛子里,再次下葬,就是择一吉地,多选人迹稀少的山坡上,比较隐蔽,但有时驱车行驶在长途公路上时,也能看到山坡上放置的一些坛子,那儿可能就是某家先人的遗骸。小时候不懂事有些害怕,现在想来每个地方的文化不一样,应当尊重吧。

除了老家与工作地,桂林应该是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虽然后面也去了广西南宁这些地方,但让我对落笔成字产生动机的,依然只有桂林,可能这就是熟悉的魅力。也只有在写在桂林时,那种类似家乡的熟悉感又上来了,落笔时,那种回忆,又温暖,又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