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外围的争夺
张绣投靠了曹操,刘表态度消极,这让袁绍有些失望,袁绍本来想得挺乐观,他觉得这两个人一定会跟自己合作,因为要么是曹操的仇人,要么是曹操的对手,只有跟自己合作才有出路。
不过袁绍拉拢的对象还有其他人,他的老家汝南郡也是一个重点目标。
摊开地图,可以看到汝南郡紧邻许县所在的颍川郡,位于许县的东南方向,是曹操的后方。袁氏在汝南郡一带很有影响力,如果能把这个地方策反过来,等于在曹操肋骨上顶上了一把刀。
曹操在汝南郡的主要负责人是李通,他的职务是裨将,为了策反他,袁绍给出很高的价码,直接任命李通为征南将军,刻好了印章,准备了绶带,由使者带给李通。
连升三级都不止,但面对袁绍的厚礼,李通却坚定地站在曹操的一边。
只是李通的亲戚及一些手下主张投靠袁绍,他们看到袁绍势力强大,担心曹操没有多少胜算。
争论得相当激烈,李通的亲戚和手下人都很生气,苦口婆心地劝他,李通手按着剑,厉声说道:“曹公是明哲之人,必定会赢得天下。袁绍虽然表面强盛但能力有限,最终一定会成为曹公的俘虏。我意已决,至死都会不改变(吾以死不贰)!”
李通杀了袁绍派来的使者,把使者首级以及袁绍给他的征南将军印绶呈报给曹操。
汝南郡是袁绍的老家,听说袁绍就要杀回来,社会上谣言乱飞,人心浮动。赵俨在汝南郡当朗陵县长,李通和他关系最要好,遇事常一块商量,李通找赵俨商量办法,赵俨对李通说:
“现在形势很严峻,人心惶惶,征户调一事如果照常进行的话,会不会激起叛乱?”
征户调就是征税,曹操的大军在前线打仗,开销很大,虽然搞了一些屯田,但目前主要的财政来源还是税收。
李通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但他有顾虑:“曹公与袁绍相持甚急,有的郡县正准备叛乱,如果我们不送户调的话,会不会有人说我们也在观望?”
赵俨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
“你考虑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但事情应该分清轻重。现在还是应该暂时不征,我替你去解释。”
赵俨给荀彧写信,说明了情况。荀彧立即转报了曹操,曹操下令不仅暂停汝南郡的征调,还把前面征收的发还县民,上下皆大欢喜。
在李通、赵俨等人的努力下,汝南郡的形势慢慢稳定,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曹操的后顾之忧。
袁绍派人拉拢李通时,刘表也没闲着,也派人去了汝南郡,想把李通拉过来,同样被李通拒绝。
这说明刘表嘴上的中立其实也是不牢靠的,他也在观察着形势,像猎人一样寻找着捕获的机会,一有可能就会扑上去,只是这要在不损伤自身实力的前提下。
刘表还在等机会,但是不久他就遇到了麻烦。
刘表任命的长沙郡太守张羡在孙坚旧部桓阶的策动下反叛,周围的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纷纷响应,荆州的江南四郡眼看要独立。
桓阶字伯绪,长沙郡本地人,孙坚当长沙郡太守时就很赏识他,举荐他为孝廉。后来孙坚死于襄阳城外,别人都不敢有所表示,只有他冒死为孙坚发丧,刘表感其义气,没有为难他。
桓阶跟张羡关系很好,张羡是南阳郡人,在荆州的江南四郡很得人心,但他性格倔强,刘表不太喜欢,对他也不够尊重(不甚礼也)。
袁曹对决,刘表坐观,桓阶认为现在是个好机会,他劝说张羡不如投降曹操,把江南四郡联合起来,依靠地理优势先自保,之后等待曹操方面的支援(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
这个大胆的想法张羡表示接受,于是联络周围的另外3个郡同时举兵反抗刘表,派出使者北上去见曹操。
曹操简直不能相信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好事,刘表想给自己背后插把刀,没有成功,刘表自己的脊梁骨上却先被顶上了一把刀。
但是,曹操现在暂时无力分兵支援张羡,那边只能靠他们自己扛一扛了。
刘表急攻张羡,本来这一仗得打上一阵,但不巧的是张羡生了病,死了。
江南四郡对抗刘表,一多半建立在张羡个人影响力的基础上,张羡一死,江南四郡也就瓦解了,桓阶逃匿。
南方四郡叛乱虽然没有成功,但此举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刘表的行动,让他在袁曹对峙时无暇顾及北方。
曹操从此记住了桓阶这个名字,后来他南下荆州,专门让人找到了桓阶,并把他留在自己身边任职。曹操当丞相后桓阶担任过丞相主簿,曹丕称帝后桓阶是首任朝廷尚书令,当时已深受曹丕信赖的司马懿才是尚书仆射。
南边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除此之外,袁绍还向青州的臧霸、关中诸将甚至凉州那边都派了使者,但收效都不大。
臧霸的态度很坚决,全力支持曹操,泰山帮里除了昌豨以外也都站在了曹操一边,他们集中精兵,布防在青州一线,防止袁军从东面包抄徐州和兖州。
关中是此次会战的左翼,那里情况相对复杂一些。
之前曹操派荀彧在尚书台的助手钟繇到关中坐镇,职务是司隶校尉,驻扎在长安,但关中地区一直被各路大小军阀占据,曹军在那一带的势力相对薄弱。
袁绍任命外甥高幹为并州刺史,负责左翼,协助高幹的有河东郡太守郭援以及南匈奴人。南匈奴人一向与袁家关系很好,在剿灭公孙瓒的战斗中出了大力,他们一度表示拥戴朝廷,现在却在平阳起兵,公开响应袁绍。
平阳即今山西省临汾市,与关中近在咫尺,钟繇率部渡过黄河,把平阳城围了起来,但兵力有限,未能将其攻克。
正在这时,传来郭援率军南下的消息。
面对敌我实力悬殊的态势,很多人建议从平阳撤军,钟繇不同意:“郭援与关中诸将暗中相通,关中诸将之所以还没有反叛,原因是还想观望一下。如果现在撤走,就是示弱于人,此为未战而先自败。”
钟繇认为郭援刚愎好胜,喜欢轻军冒进,一定可以找到战胜的机会,于是曹军继续围住平阳,迎战郭援。
钟繇并不是盲目乐观,他有秘密武器对付袁军,这就是马腾和韩遂。
当时关中诸将里势力最大的就是马腾和韩遂这两支队伍,他们各拥强兵坐观天下之变。袁绍也派了使者前来联络他们(发使西与关中诸将合从),但一开始马腾和韩遂对该站在哪一边仍举棋不定。
钟繇坐镇关中后积极争取各派势力的支持,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马腾和韩遂十分强大,得不到他们的真心支持,关中的事情仍然不好办。钟繇分别给马腾、韩遂写了信,陈述利害,要求他们站在朝廷一边。
信写好了,钟繇想找个有胆识、有能力又有口才的人前去,他想到了新丰县令张既。
张既字德容,关中地区的左冯翊郡人。年轻时为郡吏,工作很有能力,得到大家的好评,曹操担任司空后征辟他到司空府工作,他还没去报到钟繇就来到了关中,钟繇发现张既是个人才,向曹操请求把他留下来并举荐为茂才,任命他担任新丰县令。张既颇有实干能力,在年终考核时业绩位居三辅地区各县的第一名。
张既去说服马腾时,马腾等人其实已经暗地里答应了袁绍(阴许之),但是有个人帮了张既的忙,说服马腾放弃了这个打算。
这个人是傅幹,也就是为朝廷就义的汉阳郡太守傅燮的儿子,他现在的职务是扶风郡太守,他劝马腾说:“古人说‘顺道者昌,逆德者亡’。曹公奉天子之命诛暴乱,法明国治,上下用命,有义必赏,无义必罚,这就是顺道哇!袁氏背王命,驱使匈奴人进犯中原,他本人宽而多忌,仁而无断,兵马虽强,其实已失天下人心,这就是逆德呀!如今将军您表面上站在有道者一边,却不尽力,暗地里坐观成败,阴怀两端,恐怕等成败确定后,曹公必然会奉辞责罪,将军您也得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马腾这个伐木工一听就害怕了(腾惧),傅幹进一步说:“智者善于转祸为福。今曹公与袁氏相持,而高幹、郭援陈兵河东郡,将军引兵讨伐郭援,当有胜算,将军此举如同斩断了袁氏之臂,可以解曹公之急,事后曹公必重谢将军!”
马腾认为这个建议很好,接受了劝说,派遣时年24岁的儿子马超率精兵1万多人支援钟繇,韩遂也派兵参战,统一由马超指挥。
钟繇得到凉州劲旅的支援实力大增,他让人先不要声张,诱使郭援率军轻进。郭援不知道对手的力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仍然不把钟繇放在眼里,快速向平阳推进。
平阳的外围是汾水,郭援抵达后下令渡河,刚渡到一半,钟繇、马超的联军立即发起攻击,袁军大败,马超手下的部将庞德亲自斩杀了郭援。
钟繇乘胜追击,大破南匈奴人。
这是一场关键的战役,战前西线的总体形势是袁强曹弱,此战后双方至少处于均势,钟繇虽然还没有能力进攻袁绍控制的并州刺史部,但打掉郭援之后袁军也没有能力进一步攻击长安和洛阳,保证了曹军左翼的安全。
平阳之战也进一步稳定了关中的形势,同时使凉州刺史韦端下决心站在了曹操的一边。
韦端这个凉州刺史是朝廷以前任命的,在政治上韦端一直有些模糊,对于支持袁绍还是支持曹操,韦端也曾经犹豫过,为了慎重他还派手下的从事杨阜前往许县,名义上向献帝朝奉,实际也是观察虚实。
杨阜字义山,凉州刺史部天水郡人,很有才干。他到了许县,被天子拜为安定郡长史。
杨阜回来后,对韦端说:“袁绍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现在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人虽少但兵却精,手下人各尽其力,必能成大事。”
韦端听后有了站在曹操一边的想法,平阳之战结束后,韦端进一步打定了主意。
朝廷于是征韦端为太仆,凉州刺史一职由韦端的儿子韦康接任,杨阜担任韦康的别驾。
南边的危机解除,东有臧霸,西有钟繇,两翼也安全了。
在这场外交博弈中曹操一分不失,而袁绍虽然四处出击,但颗粒无收。
不仅如此,曹操在袁绍的背后还有了意外收获,他拉来了阎柔和鲜于辅。
袁绍虽然占据了北方,但也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他的天下,在幽州刺史部的北部,有一支人马掌握在阎柔、鲜于辅等人手中,他们并不听袁绍的。
鲜于辅、阎柔当初联合袁绍共同抗拒公孙瓒,公孙瓒死后,袁绍对阎柔、鲜于辅也竭力拉拢,给予厚遇,但阎柔、鲜于辅经过分析认为袁绍表面强大但实际上问题很多,终将被曹操战败,于是他们选择支持曹操。
阎柔派人晋见曹操,曹操很高兴,以朝廷的名义任命阎柔为护乌桓校尉。
随后,鲜于辅又亲自来到官渡前线拜见曹操,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任命鲜于辅为北部边疆右度辽将军,相当于右翼边防军司令。
曹操让阎柔、鲜于辅仍驻守在幽州刺史部的北部地带,给袁绍背后顶上了一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