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客》以还:槎丫浑朴,瑰丽多奇
《蜀雅》中的《海客词》与《江南春词》,分别为周岸登在厦大任教(1927年至1930年)以及之后客居金陵(1930年至1931年)时所作,其中《海客词》收词12首,《江南春词》收词38首。
对于周岸登这一时期的词作风格,胡先骕在《蜀雅序》中作了具体概括:“乙、丙而还,世乱弥剧,翁乃避地海疆,谢绝世事。讲学之暇,闲赓前操,命意渐窥清真,继轨元陆,以杜诗、韩文为词,槎丫浑朴,又非梦窗门户所能限矣。”(34)通读这两部词集,我们的确可以发现这种“以杜诗、韩文为词”的转变,词作的整体风格也由典丽精工趋向浑朴苍茫。例如《木兰花慢·戊辰重九南普陀寺后最高处舒眺》:
荡云愁海思,俯空阔、作重阳。奈大地秋风,无边落木,万感沧桑。高冈。更穷望眼,指青天、一发是家乡。斜日搔余短鬓,暮潮咽断清商。 徜徉。藓壁经廊。寻篆刻、吊诗狂。叹当年铸错,虚名画饼,招蜀怀湘。魂伤。悼今感旧,记京华、选胜共萸囊。休觅残僧话往,有人独立苍茫。(35)
词作意境空阔,笔意疏朗,写情真切,感慨无端,如“奈大地秋风,无边落木”“有人独立苍茫”诸句,皆化自杜诗,沉郁顿挫;而“更穷望眼,指青天、一发是家乡”“寻篆刻、吊诗狂。叹当年铸错,虚名画饼,招蜀怀湘”等语,更是直写眼前之景,直抒胸中之情,毫无假借雕饰,确“非梦窗门户所能限”。又如集中《念奴娇·焦山和半塘如此江山图,东坡原叶》《永遇乐·登北固亭回望金焦,用稼轩韵》两词,虽然不免有求雅求涩、拘于声律之嫌,但相对于周岸登之前的作品,也表现出更为宏远的气度:
一拳危石,锁江流、阅尽前朝英物。谁试摩天,疏凿手、点破顽苔昏壁。水滥岷觞,诗从玉局,浪卷蓬婆雪。狂澜须挽,我来翘伫时杰。 曾访海上成连,移情玄赏舒,啸潮音发。岛屿微茫,琴思远、回首山河明灭。九域虫沙,同舟风雨,痛痒连肤发。江神安在,扫云呼起江月。(《念奴娇·焦山和半塘如此江山图,东坡原叶》)(36)
小李将军,天然金碧,图画开处。山势北回,江流南折,滚滚朝宗去。鳌撑砥柱,城高铁瓮,龙象郁蟠难住。障狂澜,金焦两点,众流截断双虎。 带淮襟海,盾吴干越,管钥金陵东顾。自染烟螺,笑人脂粉,镜里扬州路。摩挲剑石,尘埃土障,想像旧时钟鼓。凭多景,苍茫莫问,乃公健否。(《永遇乐·登北固亭回望金焦,用稼轩韵》)(37)
此外,集中如《八声甘州·为郑霁林题其先德辅堂吴淞放艇图》《绿头鸭·泛舟玄武湖,用晁次膺韵》《青门饮·登钟山最高处,用曹元宠韵》《风流子·寻春燕子矶,用张文潜韵》等词作,也无不如此。
周岸登在编纂《蜀雅》时,除将1915年至1931年间所创作的这8部词稿删定为正集之外,还将这十余年里所创作的带有“主题”性质的《和庚子秋词》《杨柳枝词》两部词集编为别集,其中《和庚子秋词》曾于1915年刻印行世,《杨柳枝词》则是首次刊印。《杨柳枝词》包含两部分内容,一为《蓟门春柳词》30首,一为《江南春柳词》72首,卷末有周岸登1927年所撰跋语:
丁巳旅食北京,曾借《比竹余音》韵为《蓟门春柳词》三十首,劳者自歌,亦当世得失之林也。南来十载,德业靡进,世乱日亟,恒干渐衰,读《尊前》《花间》二集所载唐人柳枝词,触绪增感,乃遍和之。自四月十七初度日起,尽此月得七十二首,合之前作遂赢百首。不自用韵者,初无作意,趁韵为之,随人俯仰,或竟匪夷所思,见智见仁,亦随人甘苦之酸咸之而已。丁卯夏正四月三十日甲子记,将有厦门之行,漫卷诗书矣。旧交星散,孤弦独奏,书竟泫然。(38)
从中可知,《蓟门春柳词》写于周岸登1917年客居北京期间,其中所收的30首《杨柳枝》词,是次韵郑文焯《比竹余音》中的《杨柳枝》组词,而《江南春柳词》作于为其官江西期间,其中的72首《杨柳枝》词则是次韵《尊前》《花间》二集中的唐人柳枝词。另外从周岸登自序中所说“初无作意,趁韵为之,随人俯仰,或竟匪夷所思,见智见仁,亦随人甘苦之酸咸之而已”(39)来看,这些次韵之作与《和庚子秋词》一样,也包含练笔的目的。
离开厦门大学的周岸登在南京小住之后,于1931年秋再度启程,前往安徽大学任教,一年后又受聘任重庆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由此重回蜀地。周岸登此时在当时的词坛已经颇具声望。1933年,创刊伊始的《词学季刊》“词坛消息”栏目刊登了一则《南北各大学词学教授近讯》,其中任教于重庆大学的周岸登,与南京大学的吴梅、广州大学的陈洵、之江大学的夏承焘、河南大学的彭邵瑞、上海暨南大学的龙榆生等当时词坛名家一道列于榜中。
在重庆大学任教期间,周岸登又刊印了一部《蜀雅续稿》。这部词集今天很少被学者提及,因为它流传不广,公藏少见,目前只发现南京图书馆藏有一册石印本,虽然此藏只有卷二而不见卷一,但封面、牌记俱全。该本封面由周岸登的学生何鲁署检,牌记题“昭阳作咢之岁”,也即1933年。此卷收录21首词作,统名《峨眉词》,作于1932年至1933年间。另外,笔者还曾见到一部私藏本《蜀雅续稿》,为四川成都某许姓藏家所藏,与南京图书馆藏本一样,也是仅存卷二,并无卷一,且封面、牌记俱全。因此我们姑且可以做这样的推测:周岸登在《蜀雅》印行之后,很可能又结集了两部词稿,一部应该是其任教安徽大学时的词作,另一部则是作于重庆大学的《峨眉词》,待《峨眉词》结集之后,周岸登一度决定刊印这两部词集,统名《蜀雅续稿》,并将它们按照创作时间先后编为卷一、卷二,但或许是当时身居蜀地的原因,所以先行刊印了卷二《峨眉词》,而卷一则最终未能付印,所以今天能见到的《蜀雅续稿》也就只有卷二,而无卷一。
以上所说虽然是一种推测,但无论如何,《蜀雅续稿》中的《峨眉词》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周岸登生前刊行的最后一部词集,虽然此后周岸登依然填词不辍,但是否曾结集刊行于世,还有待进一步的发现。此外,《峨眉词》中的多数词作也曾刊载于《心力》杂志,如《多丽·赠马心仪女博士,即送其之广西大学》《寿楼春·夹江道中》《绛都春·宿指引殿,丙夜圣灯至,予畏风,只隔窗见其一二》《尾犯·再宿接引殿》《瑶台聚八仙》(后土琼妃)、《蓦山溪》(蛮江豆蔻)等发表于《心力》杂志1933年第8期;《水龙吟·不见农山三年矣。癸酉初秋,科学年会来渝,偕赴成都,因有峨眉之游。君留嘉州,赋此为别》《大酺·于观心坡与步曾别,仍用金陵唱酬韵》《摸鱼子·峨眉龙门洞》等发表于《心力》杂志1934年第10期;等等。
《峨眉词》所收的21首词作,正如其集名所示,大多是周岸登1933年秋游历峨眉时所作,而从集中部分词作的内容来看,这次游历与当时中国科学界的一件盛事颇有渊源。1933年秋,中国西部科学院在重庆北碚召开中国植物学会成立大会,一批知名的植物学家因此来到重庆,其中就包括与周岸登熟识的胡先骕和秉志,诸人遂偕游峨眉。集中《水龙吟·不见农山三年矣。癸酉初秋,科学年会来渝,偕赴成都,因有峨眉之游。君留嘉州,赋此为别》一词即为秉志而作,《大酺·于观心坡与步曾别,仍用金陵唱酬韵》一词则是赠别胡先骕:
对雪山高,峨眉秀,心写千秋雄杰。云中君不见,只相看挥手,更无言说。半月仙游,平生赏会,灵境如镌山骨。西皇寻真隐,坐光明雪界,照人须发。似黄鹄徘徊,动成离绪,眷怀安极。
山灵应笑客,自来去、流转悲今昔。二十载、忘年交谊,远道襟期,抗希夷露沉宵立。暂判晨风翼。清梦落、岱宗双屐。漫伤别、期他日。高咏梁父,归路骑牛横笛。醉呼老农也得。(40)
周岸登与胡先骕1916年订交,此时已经过去将近二十年,胡先骕由初回国内的青年才俊成长为国内知名的植物学家,而词人自己也已结束漂泊的生活,回到蜀中。人世沧桑,忽如一瞬,因此周岸登特意用当年金陵订交时所作的《大酺》原韵酬赠这位忘年词友。
由于中国植物学会成立大会的召开,以及与诸位植物学家同游峨眉的缘故,《峨眉词》中有8首词作专门吟咏峨眉山中的珍惜花卉,周岸登还在词作的题序中对这些花卉的品种予以详细介绍。例如,《瑶台聚八仙》题序介绍八仙花:“范石湖《峨眉山行记》云:‘草木之异,有如八仙而深紫。’今按此花遍山有之,枝叶颇不类。昔扬州后土观琼花亦似聚八仙,惟花与蕊平,色微黄而香。八仙花高于蕊,色微青而无香。扬州琼花久烬,惟赣州道署一株旧曾见之,空谷似人,百感增触,倚中吕调。”(41)又如《庆春泽》题序介绍木瓜红:“木瓜红,或呼八月瓜,《峨眉山志》谓之石瓜。生初殿蒲公结庐处,叶光厚似冬青,有齿,又似桑。花浅黄。实如肥皂荚,生青熟紫,瓤如水晶,子如黑胡椒,世界生物学会定为新种,属安息香料乔木也。”(42)
此外,与之前诸集相较,《峨眉词》一集表现出更为鲜明的地域色彩,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为蜀人的骄傲,如他在赠别马心仪女士的《多丽》上阕中描绘蜀山巫峡的景色及人物风土:“蜀山青,巫娥十二围屏。过香溪、明妃故里,临流尚想娉婷。咽媭砧、湘累志洁,寻丹井、巴妇怀清。音始涂山,歌传野候,竹枝凄怨最堪听。指天上,锦江云栈,查客访双星。游仙路,峨眉山月,丈室青城。”(43)在留别秉志的《水龙吟》里赞美蜀地嘉州的旖旎风光:“此州山水方滋,系舟三日容登眺。凌云九顶,离堆一佛,二江萦绕。荔子丹兮,海棠香否,墨池堪钓。倘寺访乌尤,台寻尔雅,动清兴,笺鱼鸟。”(44)在《八犯玉交枝》中惊叹峨眉绝顶云海翻涌的奇幻之态:“疑是海市江潮,又疑雪浪。还疑云敛仙掌。倩谁问、神枢龙象。耿萧索、琼妃珠幌。”(45)在《庆春泽》中对被世界生物学会定为新种的木瓜红大加颂扬:“邵平五色迷秦火,怕骊山硎谷,说也都难。欲问瑕丘,灵苗可耐高寒。嘉名世界争延伫,便呼龙、瑶岛耕烟。”(46)而蜀地的山水风物也为周岸登晚年的词作染上了一层瑰丽多奇、恢阔壮美的色彩。
总之,从《邛都词》到《峨眉词》,周岸登的词体创作从蜀地出发,最终又回到蜀地。周岸登将自己的词集统称“蜀雅”,用意也十分明显。如果说“蜀”字表达了他的乡土情怀和地域情结,那么“雅”字则代表了他一生的风格追求。为了求“雅”,周岸登选择以南宋格律派词家吴文英与周密为取法对象,他自称“二窗词客”,执着于声律的讲求和语句的雕琢。这种创作倾向不可避免地导致他的词作往往因为追求形式而显得深晦拗涩,因此也难免遭致时人的不满与批评,如吴梅就嫌其“雕琢太过”“少真性情”(47);然而,对于周岸登的这种选择,王易深表理解,他在为《蜀雅》所撰序言中云:“二窗词博雅矜炼,语出己铸,律细韵严,一以君特、公谨为宗,或微病其矜博而失情,牵律而害意,然余谓为是者,宁涩毋滑,宁密毋疏,奚竞俗赏为?”(48)王易在序中用“宁涩毋滑,宁密毋疏”来说明周岸登创作背后的良苦用心。的确,求“雅”是要付出代价的,即便是吴文英、周密二人,也不免因此落下千年口实。不过,正如我们在《蜀雅》诸集中所看到的,周岸登并没有完全局限于“二窗”,他的词作风格一直在发生可以察觉到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尤其是对苏辛、遗山之风的承袭,力图在“二窗”之中注入苏、辛之气,正如周岸登自己所言:“予虽‘二窗’是祖,然亦不薄‘苏辛’。”(49)这或许是周岸登最希望人们看到的一面。
(1)夏敬观:《忍古楼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87页。
(2)龙榆生:《南北各大学词学教授近讯》,《词学季刊》1933年第1卷第1号。
(3)任一民主编:《四川近现代人物传》,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页。
(4)周岸登:《邛都词序》,《邛都词》卷首,民国四年(1915)刻本。
(5)周岸登:《邛都词》卷一,民国四年(1915)刻本。
(6)周岸登:《邛都词》卷一,民国四年(1915)刻本。
(7)周岸登:《邛都词》卷二,民国四年(1915)刻本。
(8)夏敬观:《忍古楼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86页。
(9)周岸登:《长江词序》,《长江词》卷首,民国四年(1915)刻本。
(10)周岸登:《邛都词》卷二,民国四年(1915)刻本。
(11)周岸登:《长江词》卷一,民国四年(1915)刻本。
(12)周岸登:《长江词》卷一,民国四年(1915)刻本。
(13)周岸登:《长江词》卷二,民国四年(1915)刻本。
(14)周岸登:《长江词》卷二,民国四年(1915)刻本。
(15)周岸登:《和庚子秋词自序》,《和庚子秋词》卷首,民国四年(1915)刻本。
(16)〔清〕王鹏运:《庚子秋词序》,《庚子秋词甲卷》卷首,清光绪间石印本。
(17)周岸登:《和庚子秋词自序》,《和庚子秋词》卷首,民国四年(1915)刻本。
(18)周岸登:《和庚子秋词自序》,《和庚子秋词》卷首,民国四年(1915)刻本。
(19)周岸登:《邛都词》卷一,民国四年(1915)刻本。
(20)周岸登:《蜀雅》卷一,民国铅印本。
(21)周岸登:《邛都词》卷一,民国四年(1915)刻本。
(22)周岸登:《蜀雅》卷一,民国铅印本。
(23)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周岸登手校《西泠词萃》题识。
(24)周岸登:《蜀雅》卷五,民国铅印本。
(25)周岸登:《蜀雅》卷五,民国铅印本。
(26)周岸登:《蜀雅》卷五,民国铅印本。
(27)周岸登:《蜀雅》卷三,民国铅印本。
(28)王易:《蜀雅序》,《蜀雅》卷首,民国铅印本。
(29)王易:《词曲史》,影印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09页。
(30)胡先骕:《蜀雅序》,《蜀雅》卷首,民国铅印本。
(31)周岸登:《蜀雅》卷十,民国铅印本。词中“暗咽”似当为“喑咽”。
(32)周岸登:《蜀雅》卷十,民国铅印本。
(33)周岸登:《丹石词序》,《蜀雅》卷九,民国铅印本。
(34)胡先骕:《蜀雅序》,周岸登:《蜀雅》卷首,民国铅印本。
(35)周岸登:《蜀雅》卷十一,民国铅印本。
(36)周岸登:《蜀雅》卷十二,民国铅印本。
(37)周岸登:《蜀雅》卷十二,民国铅印本。
(38)周岸登:《杨柳枝词跋》,《蜀雅别集》卷二,民国铅印本。
(39)周岸登:《杨柳枝词跋》,《蜀雅别集》卷二,民国铅印本。
(40)周岸登:《蜀雅续稿》卷二,民国石印本。
(41)周岸登:《蜀雅续稿》卷二,民国石印本。
(42)周岸登:《蜀雅续稿》卷二,民国石印本。
(43)周岸登:《蜀雅续稿》卷二,民国石印本。
(44)周岸登:《蜀雅续稿》卷二,民国石印本。
(45)周岸登:《蜀雅续稿》卷二,民国石印本。
(46)周岸登:《蜀雅续稿》卷二,民国石印本。
(47)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10页。
(48)王易:《蜀雅序》,周岸登:《蜀雅》卷首,民国铅印本。
(49)林荫修等:《周岸登教授事略》,四川省威远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威远文史资料选集》第1辑,1983年版,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