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蜀人的雅奏
——周岸登词集的结集历程与词风递变
周岸登(1872—1942),字道援,号癸叔、彦威,又号二窗词客、弁阳词裔、北梦翁等,四川威远人。光绪十八年(1892)举人,二十年(1894)入国子监南学,后赴广西为官,历任广西阳朔、苍梧等县知县及全州知州。民国初先任四川省会理、蓬溪县知事,1916年赴赣军幕,历任江西省宁都、清江、吉安等县知事,江西省庐陵道尹等职。1927年转从教职,受聘厦门大学中文系;1931年秋,应安徽大学文学院聘讲授词曲;1932年秋,转任重庆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主任;1935年,执教四川大学文学院。
周岸登在民国词坛声名颇著,如夏敬观《忍古楼词话》称其“才思富丽,亦非余子可及者”(1)。同时,周岸登在词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也为时人瞩目,龙榆生在1933年《词学季刊》创刊号“词坛消息”栏目中列述了当时“南北各大学词学教授”,其中任教于重庆大学的周岸登,与吴梅(南京大学)、陈洵(广州大学)、夏承焘(之江大学)、邵瑞彭(河南大学)等知名学者并驾齐驱(2)。不过,由于周岸登一生大部分时间身处京沪主流词坛之外,因此目前学界对周岸登关注较少,这对于我们了解民国词坛全貌无疑是一种缺憾。本章即以周岸登《邛都词》《长江词》《蜀雅》以及《蜀雅续稿》等词集的结集刊印为线索,勾勒周岸登一生的创作道路,并通过对诸多细节的梳理考察,揭示其词风形成、发展的具体轨迹,以及时代环境、地域因素对周岸登创作心理和创作实践的种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