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日常生活中积攒美感
独处,是一生的能力
叶子五岁时就经常和我探讨一些“人生大问题”。比如,她说:“妈妈,我长大以后不想结婚可以吗?”
当然可以了!实际上,对于她所有的“重大人生规划”,我都会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这样说。然后再聊聊为什么。就像那天我问她:“你不是挺想穿新娘子的裙子吗?”
“新娘子的裙子是挺好看的,可我不想结婚。我只想让男朋友住在咱们家隔壁,我想看他的时候,他就来玩,不想的时候,他就回自己家去……”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人,不知道将来是否还会对孩子的婚姻抱有执念,单身是不是会被更广泛地认同,是不是能够不再以“是否结婚”作为评判人成功、幸福的标准?但我想探讨的,是比结不结婚更重要的问题——
一个人独处的能力。
九十岁的日本心理医生恒子奶奶在《人间值得》这本书里反复强调,“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生活”。
这个观点我应该是到四十岁之后才彻底理解的。我们的一生看似热热闹闹,有父母、朋友、亲人、同事,大多数也会有爱人、孩子,但在这些与人交织的关系中,最核心的,始终只是和自己相处。
一个人能享受独处的乐趣,才能足够爱自己,并具备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即便一个人,也不会感到不安和恐惧,不会因为无聊而去寻求一些“并非出于本意”的人际关系,更不会去依赖诸如药物、娱乐、刺激等任何能麻痹心灵或转移注意力的东西。
要知道,并非孤独的人才需要独处的能力,反过来,善于独处,也并不会让人更加孤独。恒子奶奶有两个儿子,也有好几个孙子,并和他们住得很近。她一生都没停止工作,有很多朋友和同事围绕身边。但正是她一直在心里建立的这种“一个人”的心理立场,让她可以和两个儿子保持最佳的距离,从而收获了良好的亲情关系和婆媳关系,也让她对朋友和同事不抱有强烈的愿望或期待,这样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就不会影响她的心情。恒子奶奶的这种“孤独的立场”在给自己自由的同时,也给周围人带来了很多自在和欢乐。
对叶子来说,现在给她讲这些肯定是太早的,但养成“独处的能力”应该从小开始。要知道孩子再小,也和大人一样,需要与自己相处的时间——这段时间完全由他们自己掌控,不可触碰的是手机、iPad、电脑、电视,其他无论读书,还是自己玩游戏、运动、画画、发呆或无所事事,怎样都好……当他们学会了自我安排和消遣,学会了如何面对一个人的时光,能做到“即使一个人,也可以过好这一生”时,再去考虑结不结婚的问题,就只是生命中一个水到渠成的抉择而已。
独处,首先意味着要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即使一个人,也可以从阅读、手作、家务、兴趣爱好甚至周遭自然环境中获得乐趣,而不会轻易被“空虚”“无聊”和“不安”所裹挟。一个人能不断发掘乐趣,必须具备强大的感知力和探索能力,再平淡的生活,在他们眼睛里,也会闪耀出璀璨的光斑。所谓拥有“有趣的灵魂”,说的应该就是这样的人吧。
独处,同样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能力。你会注意到,那些无法独自好好生活的人,往往也没法担负细致而系统的工作。这一点在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理论中也有提到:“学习运用独处的时间在童年时期就很重要。十来岁的孩子若不能忍受孤单,成年后就没有资格担负需要郑重其事准备的工作。”也就是说,只有在独处时也能掌控自己注意力的孩子,才能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心灵程序,“不需要靠文明生活的支持——亦即不需要借助他人、工作、电视、剧场规划他的注意力,就能达到心流状态”。
时尚大帝卡尔·拉格斐“热爱人群,更热爱孤独”的性格便得自于他的童年。在卡尔的记忆中,母亲总是喜欢一个人坐在沙发上读书,对他的要求经常也是“安安静静地看书或画画”。卡尔在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同样保留了这种独处的习惯。他说:“创意工作者必须透过独处让自己充电,整天活在聚光灯前是无法创作的,对我来说,孤独是种胜利。”
此外,学会独处还意味着让人能够不轻易妥协和依附于他人。要知道,孤独不是坏事,不是羞耻,更不是凄惨。意识到这一点,对人很重要,对一个女孩子更加重要。
恒子奶奶说,“为了不让自己感觉孤独,人会努力与别人建立关系,并试图密不可分。由于不是出于本意的交往,结果只是给自己增加压力。”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婚恋关系失败的核心原因,因为惧怕孤独,不能接受自己与自己相处,从而去盲目寻找并依赖另一个人。在其他社交领域也是同样,因为不能接受一个人独处而去拼命交朋友、上社交网络,但这种并非真正需要的社交,只会让内心更加疲惫和痛苦。
所以说,只有在能面对孤独的时候,一个人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发现真实的乐趣,并理清内心的秩序,从而成为真正的自己,拥有自由的灵魂。
独处,是人一生的能力,也是让我们过好一生最重要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