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黑海历险记(凡尔纳经典科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总序:凡尔纳及其创作

吴岩

儒勒·凡尔纳常常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他一生涉猎广泛,著述丰富,仅仅小说就超过120部,其中62部属于科幻和探险类作品。

凡尔纳于1828年2月8日出生于法国海滨城市南特。少年时代,有两个事件曾严重地影响到他后来的生活。第一件是11岁那年,他突发奇想装扮成水手登上开往印度的“卡罗里号”轮船,渴望出海远行。几小时之后,他的父亲终于在下一个港口将他找回。凡尔纳受到了重罚。傍晚,他躺在床上,流着泪向母亲保证,今后他将只在“幻想中远航”。也恰在发生这事的同时,凡尔纳还为一个早来的爱情而烦恼。她的表姐卡罗莱漂亮可爱,使他无法忘怀。但是,卡罗莱非常早熟,热望世俗事物,常常引凡尔纳说些傻话,然后以神经质的大笑嘲弄他。凡尔纳的心灵受到很大打击,但对她的爱情一直持续到青年时代。上述两件事情到底是否属实,有人保有怀疑,但如果确有其事,我们倒是发现了他热衷科幻和探险小说写作的原动力。

1846年,凡尔纳开始接受高等教育。他到过巴黎,目睹过工人起义,还在一个文艺界的沙龙中认识了大仲马,并很快与其成为挚友,合作写剧本。凡尔纳的早期创作很不成功,在与大仲马合作后虽然有一些剧本被搬上舞台,但反响平平。他开始对身边成功的作家进行观察。通过总结他发现文学的出路已被卡死,因为文坛上吸引读者的作家,都在将笔触伸向其他领域,比如大仲马写的是历史,巴尔扎克写的是伦理学,E.伽伯莱将犯罪学引入小说。看来,想在文坛立足必须找到一块未被触动的知识处女地。后来,这块处女地终于被他发现,那就是地理学!文坛上似乎还鲜有以地理学为核心内容的著作。凡尔纳兴奋异常。他试探着写了一个短篇,讲一名少女怎样为寻回未婚夫出海与风浪、海盗、冰封搏斗,他给这故事起名《在冰川上过冬》。虽然小说没有发表,但我们已从中看到凡尔纳未来创作的基本范型。

凡尔纳的第一部成名作品是1863年出版的《气球上的五星期》。这本小说的构思源于美国作家爱伦·坡的一部以气球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坡是凡尔纳的引路人之一。当然,《气球上的五星期》的成功不能归因于单个要素。小说揭示的非洲风光在当时人看来新奇异常,因为在那时非洲丛林是一个无法进入的“死亡之地”,但凡尔纳却能让读者借他的小说“身临其境”。出版商赫泽尔一眼看中了这部作品,把作者从不断被退稿的失望中拯救出来。1863年1月31日,《气球上的五星期》正式出版。凡尔纳的一个工程师朋友纳达尔给他凑热闹,自制了一个气球,还在吊篮中装上一个满脸涂黑的人,象征非洲土著。气球与小说同时与观众见面,那一天巴黎盛况空前。

用现代的标准看,《气球上的五星期》还不能算是科幻小说,而1864年出版的《地心游记》则确是凡尔纳的科幻经典。作品自始至终笔调幽默,他使用了一个当时看就已经过时的理论—“地球中空论”构思了一个精妙绝伦的地心旅行故事。评论家们认为,《地心游记》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凡尔纳找到了自己科幻小说中的人物结构。这种结构是三类不同年龄和性格的角色组合。这三个角色分别是父亲,小说中以李登布洛克教授为代表,象征统治者。孩子,小说中以阿克赛尔为代表,象征被统治者。仆从,小说中以汉斯·布杰尔克为代表,象征被奴役者。凡尔纳发现,这三类角色在小说中合理搭配能完成科幻小说中最重要的一些功能。如父亲角色以全能全知为特点,因此可以大段大段地讲述科学知识。孩子则以冲动、情绪不稳、梦想为特点,因此常常搞出乱子使小说发展陷于绝境,增加了情节起伏。仆人的作用则更加奇特,设置这种角色是为了在作家陷于困境,无法拯救主人公命运的时候,让他们亮出自己的隐藏身份,将主人公(实际是将作家本人)救出困境。这三类人将在凡尔纳所有小说中反复出现。

1865年,《从地球到月球》开始连载。这部小说到一百多年之后仍然在为凡尔纳赢得预言家声誉。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之后,人们发现小说中所写到的跟现实之间有许多联系。起飞速度、太空景观、降落方式、研发基地等,都与小说中的描写惊人重合,就连飞船上乘坐了三个人,也跟“阿波罗11号”完全一致,只不过缺少那条太空狗!

被我们熟知的所谓“凡尔纳三部曲”,由1867年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1869年的《海底两万里》和1874年的《神秘岛》组成。《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是一个寻父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凡尔纳在潜意识中探讨了自己与既严厉又慈爱的父亲之间的心理关系。《海底两万里》不能算是潜水艇预言书,因为早在成书之前的两百多年前,潜水艇已经在试验中了。《海底两万里》的成就是塑造了两个科幻文学史中永恒的形象:一个是有形的,那就是坚定、果敢、正义的尼摩船长。另一个是无形的,那是神秘、暴躁、生机勃勃又充满毁灭性的大海。如果第一本谈的是“父亲去哪儿了”,第二本谈的就是“英雄去哪儿了”,回答是他将永恒地与海洋相伴。《神秘岛》是一个多人共同完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用“我去哪儿了”完成了三部曲的整体设计。从寻父到遭遇英雄到自我拯救,作品完成了一个从大自然到社会进而到达自我的过程。但因为凡尔纳的主观倾向是朝向外部的抒写,对人物的内心表达并不太多。

凡尔纳毕竟不是一个所谓的纯文学作家,但他作为第一代通俗和流行小说的作家,确是一个开山鼻祖。他的创作盛期文思泉涌,下笔成章,成功一个接着一个,但也留下了不严谨的毛病。例如,他1873年创作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主人公在各地漫游却都按法国时钟作息,这就忽略了时间的地域性。再比如,他在印度的东方法庭中看到的审判程序是西方的。还有很多因为写作太快,加上自己的遗忘造成的BUG。例如,为了情节的迅速发展,这本书中那个被美洲土著人绑架的万事通能“自动”归队,这样的事情在其他小说中也有一些。

流行小说有一些缺陷,但也会产生杰作。《太阳系历险记》就是这样一部出类拔萃的作品。这部小说描写地球被小行星撞击,一夜之间地中海区域的地壳被分离出去,进入太空,伴随小行星在太阳系浪迹两年又回到地球。小说的幻想大胆,言语幽默,场面宏大,人物个性准确。似真似梦的结尾,更使人怀疑现实与想象之间到底有没有距离。

凡尔纳进入中年以后,声望日高,曾被罗马教皇接见,也曾被选为市议会议员。他的财富日涨,光游艇就换了三次,一次比一次豪华。但是,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如意,结婚后与妻子常常无法交流,儿子又患有青春期心理疾病,一事无成。他还受到一个晚辈亲属的莫名枪击,住进了医院,幸好只伤了脚。

评论家们特别感兴趣的,是凡尔纳1890年10月发表的小说《喀尔巴阡古堡》。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使用幻影录像保存情人形象和声音的故事,颇有哥特小说的风格。为什么作品中被两个男主角争夺的情人—女歌唱家斯拉蒂性格写得那么生动?她倔强而且美丽,被作家灌注了许多感情的笔墨。研究者于是翻箱倒柜查看那个年代的各种信息,确实有人找到了凡尔纳可能在现实中有一个类似的情人的证据。但这是一位精神恋爱的对象。据说从她那里凡尔纳得到了从妻子那儿得不到的理解。也正是这个女人使凡尔纳第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写出女性的心理和恋爱的细节。

凡尔纳的创作力一直很旺盛。他与出版商的合同是每年四本。为了防止自己老化,他每年在剩余的作品上写下下一年的年份装入抽屉,到他死时已存有一抽屉手稿可供继续发表。1905年3月17日凡尔纳瘫痪;3月24日失去知觉,25日晨去世,享年80岁。3月28日,他后半生一直生活的亚眠市举行隆重殡葬仪式,全世界都向他致哀。

1989年,凡尔纳的重孙在老房子里找到一个保险箱,其中存有1863年创作的《二十世纪的巴黎》手稿。这部作品因为对未来的描写不那么正面,被当时的出版商拒绝。手稿最终于1994年出版。人们发现,凡尔纳除了乐观的一面,还有忧患的一面。但这一面是在100年之后才被认识到的。

凡尔纳的小说很早就被引进中国。1900年薛绍徽和陈逸儒翻译了《八十日环游记》。1901年梁启超翻译了《十五小豪杰》并为其点评。1902年卢籍东和红溪生翻译了《海底旅行》。1903年有未署名者翻译了《空中旅行记》,包天笑翻译了《铁世界》。这一年,周树人先生翻译了《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并撰写了《月界旅行弁言》。1904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翻译了《环游月球》,包天笑翻译了《无名之英雄》。1905年奚若和蒋维乔翻译了《秘密海岛》,陈泽如翻译了《寰球旅行记》。1906年包天笑翻译了《一捻红》,周桂笙翻译了《地心旅行》,海外山人翻译了《海底漫游记》(《投海记》)。1907年谢忻翻译了《飞行记》。1910年包天笑翻译了《秘密党魁》。1912年哮天生翻译了《无名氏》。1914年孙毓修翻译了《鹦鹉螺》,叔子翻译了《八十日》。1915年悾悾翻译了《海中人》。1931年远生翻译了《十五少年》。1940年施洛英翻译了《十五小豪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八卷本凡尔纳选集,包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机器岛》《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培根的五亿法郎》。此后,各个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凡尔纳著作的不同版本。1987年,吴贻弓和张建亚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将《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搬上银幕改名为《少爷的磨难》。2004年迪士尼公司推出新版《八十天环游地球》,其中加入了大段中国境内的故事。

在对作品的研究和推崇方面,从晚清到现在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梁启超对《十五小豪杰》的多数章节的点评,至今仍然能看到他对科幻作品的许多期许。周树人在《月界旅行弁言》中提出的“经以科学,纬以人情”和“导中国人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也已经家喻户晓。1959年杨宪益在《世界文学》发表《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强调主流文学也在关注凡尔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2013年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后来到龙门乡隆兴中心校。在参加五(2)班主题班会的时候有男孩说他想当科学家,建造会飞的房子以免受灾难危害。总书记说,青少年要敢于有梦,从《西游记》到凡尔纳科幻小说,飞船、潜艇今天不都有了吗?有梦想,还要脚踏实地,好好读书,才能梦想成真。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读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让我的头脑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作家、知识分子和国家领导人对凡尔纳的推崇,让我们认识到在这个全新的时代,经典科幻小说仍然充满了魅力,特别对青少年来讲,是最好的阅读选择之一。

我觉得对新一代人来讲,重提阅读凡尔纳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凡尔纳的小说充满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期待人类能超越现实,奔向未来,这个呼唤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

毋庸置疑,从20世纪70年代通信卫星和交通技术大发展之后,社交网络的出现和人类相互见面次数的增加,导致了各种观念交流、交锋、改造、创新速度的加快,从而又导致了科技发展走向指数级提升。一种生活在未来的后现代状态正在生成。今天,宇宙飞行器对太阳系的观察证实,空气、水,甚至生物大分子这样的物质在太阳系中可能不只我们这颗星球独有。而对遥远太空探测的最新影像,通过计算机分析,表明人类已经找到了数千个跟地球类似的远方世界。两个方向的研究结果论证了凡尔纳科幻小说中倡导的离开地面走向太空之路完全可以成为现实。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衡量这种走出地球的代价到底是怎样的。跟太空技术的发展相比,生物技术的前进速度更快。在今天,人类已经可以对包括自身在内所有生物的基因进行完整测序,对已经绝灭的物种的恢复也已经被提上科学工作者的议事日程。《地心游记》中看到的恐龙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材料技术的发展也在突飞猛进。3D打印已经可以处理活的物质,纳米尺度的分子搭建让我们能把凡尔纳所想象的那些神奇事物统统建造出来。这样,无论是“鹦鹉螺号”潜艇还是飞向月球的大炮,都可以在材料技术的突破之后变得随处可见。虚拟现实和社交网络无限地改变了人与人、人与外部的关系,让人们既与世隔绝又身处万物互联的地球村甚至宇宙村中。凡尔纳所涉及的20世纪的巴黎,在21世纪早就成为现实。但就在新科技每天刷新人们的认知和观念,给生活带去新的感受的时候,我们中的许多人,对探索却失去了热情,以为每日钻进电子游戏之中或者听听演唱会,从互联网的虚拟图像中体察世界,就能解决未来的所有问题。对这样的享乐主义,简单化,甚至巨婴一代的出现,凡尔纳的作品应该是一剂有用的处方。

其次,凡尔纳的小说阐述了科学发展必须跟社会生活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因为每一项发明和探索的发现都必定引起社会的变化,这对今天观察世界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曾经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把凡尔纳的作品当成科普读物,认为从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科普读物跟科学读物一样,永远是有时间限制的。今天的人之所以不会再去认真阅读法拉第写的《圣诞科学讲座》(《蜡烛的故事》),不会太在意伊林写的《人怎样变成巨人》,不会继续把弗拉马里翁的《趣味天文学》当成孩子的课外读物,主要是因为这些以知识传播为主的科普作品中的许多内容,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了科学的正确性。但科幻小说从创作之初就以想象为目标,以表达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为目标,因此反而能不断阅读。读者会自然而然地将过往的知识替换成今天的现实,但那种社会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反而历久弥新,超越时代。不是吗?即便“土星5号”登月火箭曾经成功地将人类送到月球、协和式超音速飞机曾经跨越两个大洋仅用几个小时、“蛟龙号”深潜船触及了太平洋深层的海底,但我们仍然没有失去对“热气球”“登月大炮”“鹦鹉螺号”走入社会之后所发生的一切的兴趣。过去的一切,竟然可以在今天被读者重新对号入座,这就是所谓的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科幻含义吧。

最后,我想说凡尔纳作品中的“三观”虽然是古典的,但在今天看来多数仍然没有过时。我们仍然对那些为了人类孜孜不倦进行探索的人充满崇敬;我们也仍然对危险到来时挺身而出的人由衷地感激;我们仍然在讴歌爱、忠贞、家庭至上以及各种美好的事物;我们仍然相信科学能让我们跟自然和谐相处,保存人类发展的力量;我们仍然对踏实肯干、不浮夸、不投机钻营、不唯利是图、不巧取豪夺、不仗势欺人等凡尔纳在他作品中提倡的东西表示赞同,并且希望能继续发扬光大。难怪罗马教皇在接见凡尔纳的时候就说,他其实更重视小说中传达出的“道德力量”。我们需要科学,更需要对自己的把控。

凡尔纳的小说是常读常新的。感谢译林出版社重新制作的这个版本。期待大家接受这个跨越时代经典的新的聚合。期待大家用当代的新感受和新理念去重新诠释作品。相信你们将是站在凡尔纳巨大科幻宝山之上,把眼光投射得最为深远的那一代人。能通过这套书认识你们,是我这个过来人的巨大荣幸。

是为序。

2020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