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废除科举
刘伯温回到青田后,凌玉就三番五次地来请过刘伯温,他亲自来的。
但每次接见他的都是刘伯温的家人,刘伯温从没有出现过。
在某一段时间里,凌玉似乎产生了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刘伯温根本就没有回来,或者是,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刘伯温这个人。
他想了个办法。
决定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打柴人。
悄悄地来到刘伯温家,敲开了刘伯温的门讨水喝。
刘伯温当时正在洗脚,见有人讨水。
连忙邀请他进来,看他衣裳不太好。
顿时生出同情之情。
准备了酒菜,邀凌玉一起吃。
凌玉这才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刘伯温,凌玉发现刘伯温的面容真的老了。
刘伯温笑的时候,嘴里的牙齿若隐若现,只有两三颗。
他的左臂也不知为什么总也抬不起来。他的脸色蜡黄,像是死人,每次喘气时,肺里都会发出嗤嗤的声音。
凌玉大为惊骇,刘伯温这个形象和凌玉心目中的形象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刘伯温没有去理会凌玉的心理活动。
主动和他攀谈,问他的庄稼收成,问政府的政策,问这问那。
凌玉都一一作了回答。
虽然他回答刘伯温的问题时很庄重,但他心里还是在犯嘀咕,这个病老头真的就是那个传说中“算无遗策”“未卜先知”的刘伯温?
他开始转守为攻,主动向刘伯温提问:“先生当年最风光的一件事是什么啊?”
刘伯温眼睛一亮,端茶的右手停在半空。凌玉从他的面部表情上看得出来,刘伯温正在追忆往事。
然后他的眼神黯淡下来,摇头叹息说:“哪里有什么风光的事,即使有,也是在我们皇帝陛下的领导下侥幸成功的。”
凌玉大失所望,这不是谦虚,这是虚伪。
凌玉发现刘伯温闭上了嘴,好像一辈子也不想提这些事情了,又问:“传闻先生您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可否是真的?”
刘伯温的眼神没有任何改变,情绪也很平静说:“虚构出来的,哪里有人可以知道天机。天机是不可泄露的。”
凌玉是极不情愿地走出门去的。在长久的兴奋中,他不明白为什么脑袋里突然就缺了根弦,他向刘伯温坦白了自己的身份。刘伯温蜡黄的脸立即就变得惨白,急忙站向他行礼,然后请他离开。
自此,凌玉再也没有见到过刘伯温。
......
此时的应天府,也在惊天骇浪之中。
原因是关于科举的问题。
有个愣头青上书,请求恢复科举制。
到了元王朝后期,科举制被废除,政府对人才的选拔如同一团糨糊。明帝国成立后,刘伯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于是恢复了科举制。
已经考了一次了。
但是人走茶凉。
刘伯温一走,科举就被朱元璋给搁置了。
朱元璋始终不看好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他多次在朝会之上对官员们说:“科举制选拔出来的都是些没有社会经验和政治经验的书呆子,让他们这样的人做父母官,就是在祸害百姓。”
朱元璋还重点举例子,“徐达如果来考试,能过关吗?李善长也不能过关,但他们却是最好的官员。”
朱元璋璋向来不是乱说的。
他肯定知道选拔人才的最好方式就是考试制——科举制。
这个制度就是到了后世,也是全世界文官选拔的好办法。
那么,他为什么会强烈反对这种制度呢?
那当然是有目的的。
这要从科举的内容入手分析。
刘伯温当时所恢复考试科目是朱熹注释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同时加上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这几本书都有共同的特点:家国一体、尊重权威。
这不挺好吗?
但是元代搞过的科举都是同样的科目。
现在考试的内容还是这些理念,明王朝难道要走元王朝的老路?
另外,朱元璋刚刚建国,急切地需要统一思想。
可考试内容中的《孟子》居然有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一个帝国中,人民是最贵的,其次是国家,最后才是君主。
实际上,孟子的本意,远没有今天的我们想的那样多。
他的意思其实是,作为一个君主,必须有这样一个意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要爱护老白姓。
朱元璋对其实这样的思想并不排斥,他本人就来自底层。
而且他很爱自己的子民,至少此时的他是真的爱。
他最切齿痛恨的是由孟子的“民本”思想衍生出来的“君臣交易”理论。
依照孟子的看法,孔子那套不计利害的“忠君”论,简直比猪还愚笨。
孟子说,国君给你一碗饭,你就做一碗饭的事,多一粒米的事都不要做。
国君如果给你一顿臭揍,那你就马上离开,但你不要想着让他灭亡,要等着比他更有力量的人来灭他。也就是说,君臣是等价交换的关系。
你值得辅佐,我就辅佐;你不值得我辅佐,我就炒你的鱿鱼。不要以为你是手握生杀大权的君王,我就要毫无原则地讨好你,甚至来给你当狗。
其实咱们是平等关系,而这种平等关系的思想源泉就是孟子的思想。
朱元璋是从最底层的位置上崛起的,经过艰难困苦才爬上了皇帝这个尊贵的位置,他必须稳固自己的权威,孟子的这些话当然不会得到他的喜欢。
他命令国子监把摆放的孟子神位一劈两半烧了。
还是越想越气,就让人把《孟子》书中那些“邪恶言语”共计85条,统统删掉。
他宣布废除科举制。
而我们的大冤种韩林,就得到了这样的任务,“劝朱元璋恢复科举。”
韩林接到这个任务,当场就腿软。
要知道,原本历史上,朱元璋会暂停十年科举。
而现在朱元璋正在生气中
据朱棡偷偷泄漏给自己的消息。
朱元璋在读《孟子》时,像是在读一本咒骂他祖宗十八代的檄文。
他怒睁双目,咬牙切齿的声音能传到宫外,当忍耐超过他的底线后,他一跳三丈高,把《孟子》一撕两半,摔到地上,拼命地踩,再拿起来,用牙咬书。
最后说:“要是这老家伙还活着,我非得砍了他的脑袋!”
现在去劝,相当于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