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 explore
观念文章|数字市井,为什么是今天
文/杜颖
在一个动辄谈论碎片与异化的年代,为什么商业世界又流行起重建“熟悉的联结”?
当电商与O2O从次日达、2小时达的效率竞逐,到深入审视“15分钟社区”有关人情温度的解法;当商业地产与品牌店铺的策展与叙事,开始转向在地化的内容企划和社群关系的空间营造;当线上缔结的信任网络,开始比线下关系圈层更为真实深刻,甚至反向映射与赋能……可以明显感受数字化新阶段的“再市井”浪潮,正从潜流逐渐走向汹涌。
市井,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实体商业网络及背后社会文化系统的代名,我们曾经都生活在市井,消费在市井,社交在市井,体验在市井。
过去数十年商业最大关键词之一的“数字化”,正是让市井中的人逐渐数字化,也是市井中一块块“场景拼图”数字化的过程。有缝隙断层也好,润物细无声也罢,无可否认的是,每块数字商业的新“拼图”都极大展现了效率的可能性。一如线上与线下经年累月的对垒,这个进程中,效率与温度,日新月异与人间烟火——“数字”和“市井”常常是以矛盾和不可兼得的语境,出现在商业世界的表达中。桃园眷村和瑞幸咖啡的叙事,都是年轻人的打卡热潮,但逻辑上难免南辕北辙。
为什么今天,数字与市井的二元命题,开始合二为一,甚至相得益彰了?要知道,“数字市井”并不只是“线下商业的数字镜像”或者“基于数字身份的商业系统”,而在于——
今天的数字商业抑或数字经济,到了要以内容、社群、体验为关键要素的“全时全域共同繁荣”阶段。
可以从三个研究视角,看到数字市井当下趋势的真实原力。
01
附近的多样形态,正在加速涌现
越是数字化大加速,越需要思考物理世界能否有对等的丰富性,将曾被冲击的“旧市井”重新缔结为新日常的关系连接。每个人总要在线下遇见,不在菜市场或者小公园,但可以在文和友、喜闻乐见、REGULAR源野这样的“城市记忆容器”中,在周末市集、都市露营、“餐饮+小酒馆”、“Mall+灯会”这样的社交新地标中,发现人与人关系本有的丰富多元,而新的内容机制、IP逻辑和体验形态正孕育其中。
02
同城的服务效率,重建在地意义
无论是上海的“五五购物节”还是成都的“三新”生活节,城市消费场景建设的“数字优先”,基于小程序、直播、社交网络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反哺线下流量,实现全时全域的繁荣。“用户型城市”便是这种运营效率和连接方式的最佳关系概括。App“攻克”附近也是在这样的逻辑下愈演愈烈,关于距离的衡量参数,关于位置的评价体系,都被数字商业重新赋予意义,形成“盒区房”“社区供应链”这样的在地生活新效率方案。
03
生活的数字镜像,创造增量价值
数字市井不仅是物理世界的多样性涌现,或者数字世界对前者的效率赋能或意义投射,数字世界本身也在多维、全面的镜像过程中,开启更深入洞察、理解“个体与关系”的增量价值空间。陪伴式慢直播、沉浸式游戏、虚拟代言人与跨次元创作,数字时尚与AI艺文创作……新的内容生产、社群机制与体验建模中,想象力与创造力足可期待。又如本期MOOK专题之一“新市井商业”,短视频直播平台构建的“数字市井家园”中,生意得以融入生活本身,数字化的烟火气开启品牌营销的新空间。
数字市井,脱离数字效率的发展抑或多样关系的回归,都很难支撑其在今天的观念释放。无论元宇宙的应有之义终将由谁人表达,数字市井都是我们真切可感的现在进行时。
脱机访问|小店里的“李佳琦”
线下互动的采访形式,让AYAYI这个虚拟形象与真实世界的互动更加真实,同时也起到让“偶像”的身份去宣传社会现象的作用©图片来源于官方微博
“我非常关心一件事:便利的网络购物早已普及,这家线下小店在这些年过得如何?”
——AYA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