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未来:面向复杂世界的产品创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序一
Foreword One

辛向阳

夏天的时候,我接到浙江人民出版社楼安娜编辑邀约,为洛蕾恩·贾斯蒂丝教授的新作《设计的未来:面向复杂世界的产品创新》作序,甚感荣幸和兴奋。首先,贾斯蒂丝教授于我有知遇之恩,她任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时曾邀请我就职于香港理工大学,并创建交互设计硕士研究生课程。此外,2012年,我也有幸为她的第一本专著《中国的设计革命》(China’s Design Revolution)作序,该书由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贾斯蒂丝教授出生在美国匹兹堡一个意大利西西里移民家庭,年轻的时候为了完成学业,曾在钢铁厂勤工俭学。作为全美设计领域最早的一批博士研究生,她先后出任乔治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学院、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和罗切斯特理工大学影像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也曾担任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世界设计组织、世界设计研究会联合会等行业组织的重要职务。作为世界著名的女性设计领导者之一,贾斯蒂丝教授对设计教育影响至深,并长期致力于推动教育和产业的结合。《设计的未来:面向复杂世界的产品创新》 的问世既是她几十年教育和研究成果的积累,也是其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多维度跨文化背景的反映。

纵观全著,全球性、文化、社会价值、技术等关键词渗透到全书各个章节,这也正是面向复杂世界的产品创新必须理解的时代和产业背景。不论地缘政治如何变化,不管产品针对的是哪一个细分市场,我们都应该意识到未来的世界是一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乃至不同物种的所有生命的命运共同体。每一个产品概念的诞生、每一件产品的生产、每一种消费选择,都可能是蝴蝶效应里第一对扇动的翅膀,传递着企业的价值主张,影响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也酝酿着新的消费文化和社会趋势。著作第一章《全球产品的成功要素》、第二章《决定产品成败的因素》和第四章《优秀产品设计的属性》都充分体现了贾斯蒂丝教授对全球性、文化和社会价值等话题的关注。在探讨社会价值和全球文化语境的同时,贾斯蒂丝教授不遗余力地阐述了技术革新,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对设计的影响。一方面技术为设计研究、设计决策、概念表达和功能实现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要求设计师从人本主义、社会或环境等立场出发,保证技术的运用能够创造积极、正向的价值。当然了,技术对设计的影响也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对设计师职业提出的新的挑战;设计师若不能与时俱进,拥抱技术,损失的不仅仅是效率,甚至有可能是整个职业生涯。

设计思维、设计推理和创新是贾斯蒂丝教授解读设计活动自身规律时重点阐述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仅仅出现在第三章《设计过程、设计思维与创新》里面,它们和社会价值、技术等概念一样,渗透在全著的几乎所有章节。设计是一个在复杂商业、社会和技术环境下,尊重直觉、依靠技术、强调论证,系统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体系。为此,贾斯蒂丝教授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特别强调了设计思维应该成为未来全人教育的核心基础。从赫伯特·西蒙等人在半个世纪前提出设计思维概念以来,设计思维逐渐成为很多高校,甚至中小学教育的重要通识内容。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讨论设计,一方面要求设计师关注外部世界的变化,重新理解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求企业和社会更好地理解设计全方位参与研发、品牌战略等商业活动的可能性和路径。著作第五章《创意空间》、第六章《如何支持设计团队》有针对性地从空间和团队建设两个方面,探讨了企业如何充分利用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为企业创造更加优秀的产品,为社会创造更显著的价值。设计思维备受重视固然是设计学科发展的重要机遇,但也意味着设计师的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和伦理的教育,会越来越重要,因为能力与责任共存。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贾斯蒂丝教授在书中多次提及中国。毫无疑问,中国在当今世界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角色。作为古老文明的重要代表,中国率先迈入现代化,并逐步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成熟的产业链、多元的市场、充足的人才储备、稳定的社会环境,都是创新设计和产业实践不可多得的条件。理解中国,是全世界每一个设计师和企业面向未来复杂世界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甚至是前提条件。贾斯蒂丝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接触和了解中国。2002年5月,时任佐治亚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学院院长的贾斯蒂丝教授带领20余人的美国设计教育代表团,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毓瑜教授,组织了中美设计教育研讨会。那是一次规模空前的中美设计教育交流盛会,直接促成了国内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一批综合性大学间的学术交流,也为日后香港理工大学与内地、辛辛那提大学与中国的广泛交流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贾斯蒂丝教授被中国设计界熟识则缘于其任职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的那一段经历。在贾斯蒂丝教授带领下,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进行了一系列设计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成了一系列香港理工大学和内地的学术、人才和产学研交流项目,让香港理工大学更加充分地融入了中国设计教育的大家庭。贾斯蒂丝教授多次提及中国,一方面是缘于她的中国情结,同时也是希望以中国为例,强调理解文化、尊重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

回顾和贾斯蒂丝教授交往的点点滴滴,从2002年中美设计教育研讨会上结识她,到在香港理工大学受其关怀并共事,耳闻目睹她对设计教育和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诸多重要贡献,我想“设计教育领袖,文化交流使者”或许是对贾斯蒂丝教授职业生涯的一个恰当的概括,我也希望读者能从《设计的未来:面向复杂世界的产品创新》一书中感受到一个设计教育家的责任和情怀,并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在未来复杂世界里有创造力、有责任感和受尊重的设计师。

辛向阳,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哲学博士,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XXY设计思维与战略咨询创始人,华为独立顾问,四川长虹设计战略顾问;曾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江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香港理工大学交互设计硕士课程主任等职务;具有跨机械、建筑、平面设计、油画、交互设计以及艺术史多个学科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主要研究交互、体验、服务设计和组织创新等新兴领域。

辛向阳教授提出了“交互五要素”“行为逻辑”“从用户体验到体验设计”、服务设计“A-C/E-M”定位、“设计的蝴蝶效应:当生活方式成为设计对象”等交互与服务设计领域重要理论和方法。他先后获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国际交互设计协会“交互设计未来之声”年度大奖、江苏省归侨侨眷先进个人、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光华设计基金会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设计40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中国设计70人”等荣誉称号。

很高兴《设计的未来》中文版顺利问世!当设计与设计思维成为很多人常挂在嘴上的词汇时,一本对其有深刻洞察、深入研究,并带着很多案例的书便正当其时,特别是它出自一位国际著名的设计推广者、推动者,一位中国设计界的老朋友之手。

很多年前,我因为工作的原因,认识了洛蕾恩·贾斯蒂丝教授。那时她是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院长,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设计学院院长,常因会议与评审的机会聚在一起。她对设计的情怀、对创新的关注和对朋友的热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我们都来自设计学院——而且都是很好的设计教育机构,但所处不同的教育生态环境使这两所学校迥然不同。正因如此,也让我更有兴趣了解洛蕾恩的设计理念、她对创新设计的思考,特别是她对中国设计发展的想法。尽管之后洛蕾恩回到美国担任罗切斯特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但作为中国设计界的老朋友,她还是常常出席在中国举办的设计活动。我清楚地记得一次她在成都发表的关于创新设计的演讲,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