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的外挂:如何在这个时代识局、破局和掌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学习的3个层次——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才知道

很长时间以来,有个问题一直令我困惑——人究竟为什么要学习?

为什么很多曾经的学霸毕业后都郁郁不得志:

• 2020年,8万多名985毕业生组建了“985废柴群”,著名学府的博士生们联合组建了“拯救博士生群”,由此诞生了一个热词——小镇做题家。

• 《2009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对1977—1998年全国各省高考状元状况进行了普查,报告的结论是:“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

• “双减”政策一来,那些只会教人提分的机构老师,纷纷降薪,转行做客服、卖保险。

• 多家媒体报道,毕业10年以上的人,BAT、“四大”、中关村科技园、南山软件园等光鲜企业的“优秀毕业生们”,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猛烈的“中产返贫潮”。

我当然不鼓吹“读书无用论”,任何知识只要用对地方就能体现力量。只是与学霸“英年早衰”相对的,是一部分学渣的迅速崛起。

我曾是一名商业顾问,运营过一档3000人的线上直播课,6成以上学员是各行业里的企业主:跨境公司老板、上市科技公司CEO、投资集团总裁……我惊奇地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上学期间并没有展现出什么过人的天赋,甚至有些人因为学业受挫深深自卑过。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掌管着年利润2亿元的集团公司的创业者。比起他的身份,更吸引我的是他的经历——16岁到深圳,第一份工作是当保安,23岁成立了现在这家公司。

我十分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直到有一次,我俩一起去一个科技园考察项目,心中的疑团才被彻底地解开——到了园区门口向保安问路:“请问兴驰科技在哪一栋?”保安连眼皮都没抬,甩了一句:“你们进去自己找。”我当时没觉得怎么样,他把车停好,给我讲了个故事。

我以前也在一个科技园区当保安,但凡有访客问路,我都能清楚地告诉对方具体信息:企业所在楼号、楼层,甚至公司规模、发展历史、经营情况。时间一长,哪家公司最赚钱、哪家员工幸福感很高,我都了如指掌。后来我入职了其中一家,又过了半年,开了一家模式类似但定位不同的公司。

一个高中没毕业的人,竟然能从容运用大数据分析改变命运,这不仅震撼了我,也启发了我。

有效的学习不一定仅限于课堂。

学,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追求内在的心智丰满,课堂只是其中一种途径。

课堂上成体系的知识永远滞后于市场需求,物联网、AI、VR、5G,新技术、新概念迅速涌现,等学校增设了新课程,需求又迭代了,基础教育流水线受到了“诅咒”。

一组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从8.93%上升到了15.5%。换一种更容易理解的表述方式,10年间高学历人数增加了1亿。但人均能力真的随之提高了吗?市场的声音是:“月薪3000元招不来农民工,却能招来一大批大学生。”这种现象太常见了,我们已经身处史上最大的学历泡沫中。

这既不能怪学校,更不能怪老师。老师启蒙心智,培养稳定的习惯,让我们成为内心饱满的人,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

习,是把知识转化成价值的技术,追求外化的、世俗公认的成功,掌握和施展这门技术的场地往往在教室以外,学习的内容从文字、影像、模型,变成了实打实的生存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解读:知识的雏形本就是为了获取粮食、财富、资源——物理学起源于造农具、盖房子;化学萌芽于炼金术;交易要计价,然后才有了数学。

过去的车和马都很慢,一个时代的跨度远超人的寿命,一项生存知识往往可以沿用几十上百年,子承父业是常态,复制粘贴式的学习就可以活得很安稳。

当今的“车马”呼啸而行,时代的刻度不断缩小,前不久的热门,回头看像远古时代的事,小众技能迅速普及,让它们的拥有者失去了竞争力,人生从一次“Ctrl+C”,变成了多次选择的游戏。

来看一段选择简史:

• 40年前,会炼钢、纺织的学霸进了如日中天的国营大厂,学渣下海经商倒卖收音机;

• 20年前,万里挑一的学霸考上了公务员,学渣去了卖广告的百度、卖拖鞋的阿里;

• 7年前,新闻专业的学霸去了主流媒体,学渣开通了自媒体,攒起了非主流小文;

• 3年前,学霸进了BAT等互联网大厂,学渣去了卖地摊货的拼多多,拍起了抖音短视频。

3年、5年后呢?谁会是踏准时代风向的“学渣”?

定义学霸和学渣的,是试卷分数上的比较,这种比较换算成个人未来的成长幅度,显然不成正比。如果说一些学渣是上帝掷骰子砸中的幸运儿,那么你还能凭借怎样的复制粘贴,获得这种幸运呢?

是靠勤奋,还是靠天赋、机遇?

我的另一个身份,是鸿鹄天使的总裁——一名投资人。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穿过茫茫人海,发现幸运儿——相信他们的选择,激发他们的潜能,一旦认定,就会不遗余力地给予他们资金和资源上的支持。毕竟,选中概率与我和团队的命运息息相关。

我亲历过成千上万例个人和企业的浮浮沉沉,终于发现了成败间的一点点规律。

你可能很勤奋,投入常人双倍的时间雕琢一件事;你很有匠心,却未必能创造双倍价值。

吴晓波说:很多人以为我要多么废寝忘食,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却不知道我把无数个夜晚献给了烤串和啤酒。郑渊洁自1985年创办《童话大王》,30多年来,他是这本杂志唯一的撰稿人,却说自己是全世界最闲的人。

北上广深写字楼里通宵达旦的灯火,证明了这个时代,努力奋进的人数以楼计,却很少有人能分辨自己的努力属于哪个层次,他们很难想象更高层次的努力是什么样子的。

我曾参与人工智能的研究,见识过深度学习的威力——人类一生处理的信息量,还不及机器几分钟内做到的。何况人的生命有限,跟机器拼时间,显然是拼不过的。

每当我告诉别人,我的同事们每天最多工作3小时,其余时间自行安排的时候,总会招来惊讶的表情和被贴上不思进取的标签,但正是这些在一般人的常识里被认为不太努力的人,成就了众多倍速增长的项目。

你也许天赋了得,投身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中,你一定会收获幸福,却未必能改变现状。

天赋像六脉神剑,只能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起作用,范围以外常常失灵: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聪明人办起事来不见得真有智慧,个高不见得能抢篮板,手指长不见得能弹好钢琴,长得美不见得能成偶像。

你可能机遇极佳,起点比一般人高,或有贵人提携,你会轻松过完这一生,却未必能到达更远的地方。

我见到一些年轻人,他们自己或父辈完成了早期积累,已经不再需要为了生存殚精竭虑,钱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唯一追求,但他们依然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以兴趣为出发点选择事业,到头来却只能在自我的小循环里挣扎。

选择的游戏,像是把每个人都装进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站在下层的人,视野受限,看到的都是争斗,选择越艰难,越容易感到不公;越往上层,视野越广,看到的都是协作、融合,选择越简单,越能感受到世界的善意。

套用狄金森的那行诗句:谁,未能在下界发现天堂,也不会在天上找到。选择的背后,是认知的差距,抹平差距的唯一方式,就是了解更厉害的人的行为和选择逻辑,从同一认知出发,才算真正的公平。

我研究过投行和商业百年史,发现开挂的高手,有三个共性。

首先,他们懂得破除窠臼,用新方法解决旧问题,总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东西——那是再多钱也买不到的创造力,这让他们学会了在新式竞争的海洋里游泳。

再者,他们懂得弱化自我与世界的对抗,抓住行业上升趋势。回顾一下各历史阶段的财富分布,20世纪前半叶美国富豪抓住了运输和能源的趋势,比如LV开发出耐磨的旅行箱,就是抓住了火车普及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富豪抓住了机电制造业的趋势,20世纪70—90年代的港澳富豪抓住了金融和娱乐业的趋势,21世纪中国大陆富豪跟上了互联网的浪潮。

最重要的,他们超越了小我需求,引领了大众行为和认知的改变;对比一下10年前和现在,你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出行、通信、购物、饮食发生了哪些改变,想想背后的推动者们是谁,他们做了什么,你一定能洞察到这一点。

至少有100种迹象表明:世界已不是狠人们、天才们和大人们的天下了;应该感谢这个包罗万象的时代,不再信奉宿命,给了所有像我一样起点不高、背景不深、天资平凡的年轻人公平争取的机会,只要你拥有辨别高级智慧的能力,通往高贵和自由的大门就会为你打开。

当你困于短周期的表象时,一定可以从巴菲特的这句话里汲取到营养:“你的起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最后抵达了哪里。”

有一天,你会发现,真实的改变无关时间和经验,只在一念之间。艺术界常用“开窍”来形容一名演员从混沌到通透——有的人钻研几十年也没学明白,有的人却在某一天清晨醒来时大彻大悟,成为艺术家;这种跳级式的成长像基因突变一样出人意料。

自然界和艺术界的突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偶然的;但在更多领域,个体通过重组认知,自我选择进化成新物种,这是一门可复制的科学——定向突变。

我常常在想,如果在我毕业之前或者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时候,拿到一本书,告诉我学习的意义,启发我开窍,运用科学的方法改变境遇,让我在做自己的同时与世界和谐相处,那会省掉多少个迷茫纠结的日夜啊。

写作《高手的外挂》是为了圆梦,也是为了让诚恳上进的年轻人不用再体验我当初的遗憾,少走一些弯路。希望你看完这本书后,可以依仗高级智慧行走江湖;也希望每一位爱得深沉的父母,看完这本书后,能看到孩子注定光明的未来。

本书的主题就是,如何开挂成为高手,成为时代的宠儿。

• 在1高手的外挂中,我们谈到每个时代的高手,都是如何运用隐秘技巧,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以及在人工智能大面积替代人力的大背景下,优秀者遇到了哪些窘境,又是如何重新夺回优势的。

• 在2高手的选择中,我们多角度剖析高手的策略,相比新手追赶财富,高手如何吸引高价值;相比新手挖掘价值,高手如何创造价值;相比新手盲动试错,高手如何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在3高手的眼界中,我们去看看高手如何快速看穿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从而解决大部分冲突;如何升维看世界,发现新手看不到的机会;如何简化复杂世界,摆脱复杂无序的干扰,用更短的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

• 在4高手的装备中,我们聊聊高手的高阶套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识别有用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你会了解高手是如何获取和应用信息,如何借助工具给自己加BUFF的。

• 在5高手的引擎中,谈的是稳定输出的话题,当你踌躇满志想要有一番作为时,难免会因一些意外中断,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发现了高价值,也训练出了高超的技艺,却依旧成不了高手。在这一章中,你会了解到,高手都开启了反脆弱模式——计算机运行,需要定期安装补丁,修补系统漏洞;人也一样,人都有短板,在向着理想飞奔之前,记得及时下载补丁,确保不滑出赛道。

• 在6高手的正念中,讲述的是关于运气的话题,好运不会眷顾只会羡慕它的人,却总是伴随创造它的人,新手相信大力出奇迹,可自己力量有限,能推动的事情太少,导致大多数时候运气不好。在这一章中,我们聊聊高手行事如何减小阻力,即使再重大的事,只需轻轻一推就能欢快驰骋、鸿运当头。

我开了这么大的一个话题,让这本书的内容显得有点稚嫩;不过康德拉·希尔顿的话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如果因为尴尬而不去发表你的思想,那该有多虚伪。”

我决定竭尽所能,用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方式交付产品,我会在书的末尾放置一些思考题,希望汇聚更多高手和走在通往高手道路上的朋友,让他们深度连接,一起探讨时代主题,后期我还会开通社群,通过一系列有趣、实用的玩法,帮助更多人完成切实的改变。

金庸在《笑傲江湖》里道出了武学高手的三个层次:招式、心法、格局。

第一层是招式上的高手,令狐冲遇到风清扬,学了“独孤九剑”,发现跟在华山门下学过的一招一式不同,“独孤九剑”并非一套刻板招式,而是根据对手出招灵活应变、审时度势的方法论。

成年人的学习,万不能一味死磕和模仿,而是吃透原理,面对外界的风云变幻,举一反三,才能技高一筹。

第二层是心法上的高手,凡是招式,必有侧重点,有的偏攻,有的重守,飘逸的武功欠厚实,扎实的武功欠灵动,再高妙的剑法一旦被针对,就会落入下乘。这时需要学习新技法来弥补,随之引发一个冲突,新老武功往往不兼容——令狐冲被桃谷六仙打入六道真气,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直到修炼了少林《易筋经》,不仅融合了乱窜的真气,之后再学任何武功都比别人学得更快、更好。《易筋经》就是兼容不同武功的底层心法。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你像海绵一样吸收新知识、新理念、新能力时,应该体会过:学得越多越杂,知识之间越相互制约,不得不经历一次次痛苦的阉割。如果这正是你的困惑,就需要优先改进底层认知系统,才能融合新知旧术,一通百通。

第三层是格局上的高手,武学的至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无论面对武功平平的师兄弟,还是面对岳不群、林平之、东方不败、任我行,令狐冲都能无差别对待,或帮助或引导,完全没有争雄称霸的念头。电影《功夫》有异曲同工之处:大战之后,火云邪神问阿星用的是什么武功,阿星回答他“想学啊你,我教你呀”。

一流的高手明白,胜负是一时的,尤其是在这个去中心化的时代,没有人能够一直独领风骚,只有放下短期的胜负心,分享认知、传递能力,人生的选择宽广起来,方可“笑傲江湖”。

当有一天你成为高手时,希望你不要闭门修炼,而是将所学到的、所悟到的、所坚持的东西传播出去,影响更多人,无差别地对待那些起步比较晚的新手、执念有点深的半熟手,把他们当作曾经的自己去帮助、引导。哪怕你我只是一滴水,落入水面时激起的层层波动,也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希望有一天,你可以这样定义自己的江湖。

读者服务

微信扫码回复:43211

img

• 加入运营读者交流群,与更多同道中人互动

• 获取【百场业界大咖直播合集】(持续更新),仅需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