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的外挂:如何在这个时代识局、破局和掌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想象力ODM[2],影响力UGC[3]

社会是想象力的产物,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聚变,是人类注入想象力的成果,而想象力的源泉——我们的大脑正在被重塑。

斯坦福大学的脑科学家发现,成年人的大脑会经历二次发育。

小提琴手的Ω褶皱(大脑活跃度的标志)会比一般人更深,因为他们经常调用手、眼、脑,协同工作。投资家的前额叶(大脑负责高级认知的部位)比其他从业者更大,运转时更节能。(难怪巴菲特、芒格、李嘉诚和索罗斯都90多岁了,头脑依然清晰。)

不过,相比音乐和投资,互联网对人类元身的改变更明显、普遍。

201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和伊利诺伊大学联合发起了一项实验,他们召集了两组参与者,A组经常借助搜索引擎解决问题,B组则习惯依靠记忆里的知识。给他们的脑袋戴上监测装置,结果显示,经常搜寻答案的人脑电波强度比依赖自我记忆的人高3倍。

“人们的记忆正在被改变,今天我们已经没必要记住具体信息,大脑的优势体现在如何找到它们。”本次研究的发起人本杰明·斯托姆谈到。

互联网把人类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通过找到更擅长做某事的人和工具,把周边技能分包出去,聚焦自我核心能力,个体适应了能力的上传和下载,逐渐活成了一个个多元协作的平台。

正如今天,司机把认路技能分包给导航软件,导游把讲解技能分包给景区语音包,医生把部分医疗诊断分包给智能机器人。如此一来,他们的任务就简单了,只需聚焦平稳驾驶、做好服务和搞好研发即可。

你可能会担忧,如果好多事都不亲自去做,是不是人就会变成废物?

事实正相反,最近40年我们经历的三次历史转折,全都跟分包有关,一次比一次矫捷、睿智。

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国家不再是唯一大脑,中央把经济建设的职能授权给特区政府,政府把经营权授给企业。通过逐级放权,我们走出了按计划分配资源的经济模式,一部分人开始走出熟悉的城市,去外面的世界开阔眼界,整合新资源。这其实是一次想象力的分包。

这次分包之后,我们的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一个经济贫弱的民族,逐步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请原谅我的笔拙,道不出这段精彩历史的千万分之一)。

第二次出现在互联网时代。从互联网诞生到今天,全世界的网页总数激增到了60万亿。这是什么概念?

全球约有200万家互联网公司,如果这些网页全由企业提供,假设每家每天生产10个页面,需要8000多年才能完成。而真实的历史是,人类完成这一伟业只用了8000多天。

因为有人承包了想象力:谷歌、百度、维基、微信上的文本,YouTube上的视频,亚马逊上的商品,没有一条出自平台内部,绝大部分出自外部那些站长、博主、主播和店主……

第三次分包始于手机成为网络载体,信息交换变得频繁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商业格局的彻底颠覆。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雷军和他创立的小米。

在小米,雷军只提供一个初始想法,少量团队内部工程师实现基础功能,剩下的脑洞统统交给米粉去开。

MIUI发布前后,小米团队收到了上亿用户的反馈帖:从开机屏保、周边公仔到包装设计,从海报文案到活动创意,乃至很多系统主功能的设计,都是用户产出、再由用户投票决定的——10万名论坛发烧友参与产品开发,6000万名普通用户共同构建起影响力生态。

img

如果不是黎万强(小米联合创始人)剧透,打死我也想不到,这个生态的根据地——小米论坛,第一版上线时粗糙到什么地步——一个后台工程师在网上搜了一段代码,简单配置了一下就大功告成了,既没做前端设计,也没有专职运营。就算不懂程序,你在威客网上悬赏300块,这种活儿都有大把服务商抢着干。

今天,一个人把想象力分包给网络,把影响力分包给陌生群体,把基础功能分包给服务商,不仅没有沦为废物,反而越来越像造物之神。

通往神祇的阶梯,是移动互联网。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电脑限制了信息触达的速度——你邮箱里的留言,要等你开机登录后才能“临幸”;你在百度知道上提的问题,几个月以后才收到回答,再追问,又几个月过去了(最夸张的,我高考填志愿问什么专业热门,大四毕业那年终于有人回了)。

等不到答案的你,只能回到上一个时代的状态——用孤独的大脑解决问题,好学一点的去书里找、向熟人求援。

当手机上网成为主流,网络社交随之兴起,我们能轻松找到一个领域里最专业的人,及时请教;我们可以迅速找到一大票合拍的人,共同完成一个使命。只是面对这种变化,大多数人还在努力适应。

平台同样经历了适应期,微信的早期版本借鉴了QQ,添加了在线、离线、免打扰等设置,后来腾讯内部发现,这项PC时代盛行的功能已经没用了,因为每个有手机的人,都随时在线。

人类是地球上适应性最强的生物——楚王好细腰,全境女子就都节食;当上知乎问比翻书更快,我们就会选择线上解决问题;当发微信比去隔壁老王家做客更高效,我们就会倾向于隔空社交;将来有一天,人工大脑比人脑好使,我们就会把部分脑力工作分包给AI。每次变化,主动适应的人总会成为新主宰。

这一次分包,人类势必有一些能力退化,相应地,另一些能力则会突变进化——大脑不再充当硬盘,负责记忆,而是成为WiFi,用来连接想象、整合资源和影响公众。

这一次分包会分化出两类人群:一类人,他们意识到当代人迎来了空前的变革和机遇;另一类人选择远远观望,巨大的变革会让他们越来越怀旧,与此同时,看着身边人纷纷崛起,又怀着迷茫和恐慌。

我理解这种心情,就像每个品牌商都经历过一次忐忑不安的放权。人类这个个人品牌主,一边害怕核心技术被分包商学走,一边又想在新项目上有所突破。所以在每个剧变的时代、每颗大脑分包的巨大机遇面前,人类都会迷茫、恐慌。

如果穿越回清朝,你一定会发现,几乎每家中药铺都有自己的祖传秘方,大家都以为守住秘方就能永葆生意兴隆。这些老字号打死也想不到,他们中的异类——王老吉、同仁堂,正是通过分包授权,才取得了如今的辉煌。

今天的语言学家们总是担心,流行语、中式英语、表情包会毁掉人类的大脑,让我们丧失语言能力。但是最新研究表明,“95后”的读写能力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强。历史学家反倒发现,早在春秋时期,老人就痛斥年轻人越来越不会说人话了。今天语言学家力保的经典成语、国学画风,也正是古代先贤们极力排斥的。

我用一张图展示时下流行语,看看你知道几个?

(图片来源:作者康健《新商业语言》演讲。领取完整PPT请扫“读者服务”二维码)

自打人类有了自己的语言,世界末日、物种入侵的论调就从来没有停歇过。老年人总在担心年轻人忘本;中年人常常担心新技术会加速淘汰自己;年轻人很激动,疾呼“好玩死了”,但又深一脚浅一脚,不知如何发力。

于是大家都在问,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到底有没有未来?

其实,他们都问错了问题。时代都会有波折,但浪潮一定是向前的。没有哪个时代会刻意淘汰谁,而是那些不下水的人淘汰了自己。

所以,这句话正确的问法应该是:“在注定辉煌的未来里,我的角色是什么?”

我们没必要担心世界末日,更不必追问人工智能会不会反制人类。还是关心一下自己吧,是成为工具人?还是学会“开挂”,让规律和技术为你服务?未来是一个加速崛起,却不是所有人都会加速的时代。少数人与时代同行,乘风破浪;多数人守在岸边,舒舒服服地被科技和算法“圈养”。这是一个少数高山、一片平原的时代。

还记得在本书的开头,我在前面提到的四句话吗?

系统膨胀,整合溢价;

信息透明,网状分布;

身份多元,随时切换;

机会延迟,“三行后思”。

这些规律越早发现、越早掌握,便能越早占据优势;越早使用,便能越早获得时代的奖赏。

当时代的海平面升上来时,有人站在原地,他们必将被浪潮吞没,脚下悬空触不到地面。而高手捷足先登占领高地,从过去的一座座孤岛,转变为信息和资源的枢纽,成为时代的幸运儿。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时代中剧烈变革的趋势,谈谈在这种趋势下高手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