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新增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数字化加持的消费者——日益崛起的消费者主权

“一部手机走天下”,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享受着数字商业的消费者,正经历着5年、10年前无法想象的消费体验。习以为常的数字生活,让消费者的决策链条悄然间加速重构。数字化时代,供需双方的话语权发生着实质性变化,“顾客是上帝”从商家的宣传用语转变为心悦诚服的行动,“消费者主权崛起”已成为商业界的公认趋势。

1.1.1 网络消费规模惊人

数字不会说谎,在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两条增长线上,中国的优异表现都显示出其作为“经济大国”与“网络大国”的实至名归,这也为中国努力成为“经济强国”与“网络强国”的征程揭开了序幕。

1.经济发展里程碑接踵而至

“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迎来一座座里程碑(以下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数据)。

里程碑1——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0美元大关(10276美元),这一数值仍在不断攀升,2020年为10 484美元。

里程碑2——2020年中国GDP总量首次超过100万亿元(101.5986万亿元)。此前的2016年、2017年、2018年接连越过70万亿元、80万亿元、90万亿元门槛,2019年达到99.0865万亿元。这种加速度令人叹为观止,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里程碑3——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2017年已超4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0%,预示着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将稳健地发挥基础性作用。

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整体跃升,彰显了“经济大国”的地位。

2.网民规模持续扩大

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网民在网络服务上投入时间的增多,托起了新的网络消费时代。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2],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总体规模已增长至101 074万人,较2020年12月新增网民2175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1.6%,较2020年12月增长了1.2个百分点。从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3年间增长了13.9个百分点,仍然保持着快速增长。2018—2021年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如图1-1所示。

图1-1 2018—2021年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在101 074万网民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高达81 200万人,占网民整体的80.3%。中国网民每周人均上网时长约为26.9个小时。101 074万网民已构成世界上最大的网络社会,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提供了关键基数。

(1)网络零售成为居民消费的又一主要渠道

随着全民数字素养普遍提高,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居民广泛接受并大量使用网络购物方式,网络零售正在成为居民消费的又一主要渠道。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中国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9.76万亿元,同比增长14.8%。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1981万亿元,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接近1/4。[3]

(2)快递、网络支付水平刷新纪录

由于网购规模的持续增长,快递、网络支付水平不断刷新纪录。根据国家邮政局网站发布的数据[4],2020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833.6亿件,同比增长31.2%;业务收入累计8795.4亿元,同比增长17.3%。每年快递数量破100亿件的速度越来越快,2021年所用时间为38天,大幅度刷新了2019年79天、2020年80天——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记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7 221万人,较2020年12月增长了1787万人,已占网民整体的86.3%。从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3年间增长了15.3个百分点,增长趋势依旧强劲。2018.6—2021.6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中国的经济体量、居民的消费潜力,以及网民规模、网络消费服务的采用率,在如此大基数下仍在不断扩大,“经济大国”+“网络大国”的基本盘为消费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足够强大的底部支撑,让我们对这一领域的未来充满信心。

图1-2 2018.6—2021.6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① 参见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9月5日。

1.1.2 网络消费范畴广阔

数字化时代,大多数消费者的生活都受到软硬件工具的影响,呈现出“碎片化”与“多样化”并存的状态。消费者在各式各样的互联网应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中“忙”并“快乐”着。

商家对消费者注意力的争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网络内容上形态各异、趣味十足,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例如,“10万+”的“现象级”网文、“病毒式”传播的长图、“代表风尚”的长视频、“成瘾化”的短视频、“千万人涌入”的直播等。内容与商业的结合已密不可分,成为众所周知的“流量密码”。

购物的线上、线下渠道开发,从“创意萌生”到“规模化落地”速度惊人,让消费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贴近人们生活,且性价比更高。电商平台主动链接线下,同城零售、社区零售、销地仓方面的动作频繁。传统企业和零售商向线上要效益,在渠道数字化上与电商平台的合作也日趋紧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2021 年上半年,中国个人互联网应用呈持续增长态势,网络消费的类别丰富性和各类应用的渗透率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各式各样的应用中,网上外卖、在线办公和在线医疗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显著,增长率均在10%以上。基础类应用中,与2020 年12 月相比,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分别增长了3.3%、2.3%。商务交易类应用中,与2020年12月相比,网络购物、在线旅行预订的用户规模分别增长了3.8%、7.0%。网络娱乐类应用中,网络音乐、网络直播的用户规模较2020年12月均增长3%以上。各类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和网民使用率如表1-1所示。

表1-1 各类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和网民使用率

① 参见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9月5日。

续表

除此之外,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在应用使用上也特点各异。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对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直播等应用的使用率最高,分别达97.0%、84.1%和73.5%。30~39 岁年龄段的网民对网络新闻类应用的使用率最高,达83.4%。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对在线教育类应用的使用率最高,达48.5%。

消费者在内容越来越丰富的网络世界里遨游。他们的选择更多,也越来越愿意把握主动权,直接影响了商业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1.1.3 消费决策体系正在重构

消费者作为需求方,购买什么商品,就是在市场上向这种商品投出了庄严“一票”,买哪种、买多少反映出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体现了消费者的真实消费意愿和支出考虑。生产商会根据消费者的“选票”确定生产数量、雇佣员工数量和采购原材料数量,同时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增加品种等,并保证质量、性价比与交期,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获得最大收益。通过这一系列互动,消费者行使了自己的“主权”。

数字化时代,消费者主权得到彰显,消费决策体系正在重构。这种重构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消费人群崛起,整个消费文化也被其引领变迁;二是新决策链路形成;三是新决策模式产生;四是新消费主张出现。[5]消费者决策体系重构的四个方面如图1-3所示。

图1-3 消费者决策体系重构的四个方面

② 参见安筱鹏,《数字化如何助力双循环》,阿里研究院,2021年8月。

1.新消费人群

与“数字移民”不同,“数字原住民”从幼年伊始就在网络环境中长大,前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讲颇为陌生。“90后”“00后”对于“数字化生存”全身心拥抱且颇具心得,他们是离不开网络的一代。在数字空间及生活空间中,他们更追求国潮、个性化、互动化、二次元等新理念,将“亚文化”推至主流。随着年龄渐长,他们成为核心消费者,正在引导和塑造新消费文化。

2.新决策链路

消费高度数字化之后,消费人群的决策链路变了,不再局限于线上或者线下,而是表现为线上发现、线下体验、社区讨论、下单购买、心得分享等线上、线下融合式的新决策链路。

调研显示,沿着消费行为路径,中国消费者从发现、研究到购买、付款、配送,再到售后的每个环节已形成线上和线下多渠道、多触点全面融合的现象。同时,中国消费者在线上、线下不同触点间的切换转化更加频繁[6]。网络时代消费行为路径的变化如图1-4所示。

图1-4 网络时代消费行为路径的变化

3.新决策模式

消费决策模式的转变愈发显著。消费者过去更为看重性价比,而如今精神上的享受愈发显示出重要性。消费者主权意识的觉醒,使其尤其强调内容和服务的价值,内容的丰富度和服务的水准对消费者的影响越来越大。消费者迫切希望参与设计、生产、流通各种活动,并希望将消费作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希望自己成为社会网络中的知识分享者。“内容经济”“体验经济”的兴起体现了内容、服务与商业的深度捆绑。

4.新消费主张

随着消费人群的变迁、消费决策链路的改变和消费决策模式重点的转移,消费主张也随之变化,表现为颜值——美得让人心空,优质——全球精选、顶级好物,社会正义——版权意识、环保,想象力——创意十足,智能——科幻不灭,好玩——超有趣,微小细节——美好小物、小确幸等。商家能否在这些维度上取得突破,事关消费者的最终选择。

当前,消费者主权正在崛起,他们面对企业有了更大的表达权、更强的话语权、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广的参与权,消费行为也越来越体现出个性化、实时化、场景化、内容化和互动化倾向。

长久以来,没有哪个消费者不希望产品和服务可以满足自身个性化的需求,但为什么偏偏数字化时代的消费者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主权真正得到了凸显呢?[7]这是因为过去有很多制约消费者主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成本问题。若要求生产商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必然导致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以至于只有极个别的人才付得起这个价钱,得到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如服装高级定制等。

二是产能问题。个性化的产品生产成本高,而且企业能触达的消费者是小众群体,规模也不大。因此,企业倾向于将产能投向大宗、同质产品,不屑于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三是基本需求满足问题。消费者本身在任何时候都有个性化的需求,但是以前没有那么强烈,因为他们还有一些基本需求尚未满足。

现在,数字基础设施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市场规模,使得上述三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生产成本急速降低、产能大幅提高、物质丰富程度极大改善,消费者主权进而从隐性变成显性,成为决定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面向消费者进行需求设计,一定是未来商业的基本原则。只有依托现有的数字基础设施,消费者的需求才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被充分表达、汇聚,才能跨越多个环节的数据化流动支撑被精准地传递给供给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