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用火,陶器由是生
当时的茶器以
自然物或陶质为主,
与饮食器存在
一器多用的现象。
盛开的茶花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汉宣帝时桓宽在《盐铁论·散不足》里也记道:“古者污尊抔饮,盖无爵觞樽俎。及其后,庶人器用竹柳陶匏而已。”看得出,古时候人们是没有喝水与饮酒的杯子和盛放食物的器皿的。挖个小坑当水池,用手捧着水喝,到了后来,才逐渐开始用自然界里的竹子、柳条来编织盛放物品的器具,用葫芦当水瓢舀水,用泥土制作陶器以便食用、贮存物品。竹子、柳条、葫芦都是大自然中唾手可得的现成物件,那么用泥土制作陶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上古时代,有一位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女娲。为了让天地之间充满生气,女娲从水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出几个小东西。她把这些小东西放到地上吹口气,它们竟活了起来,开口就喊:“妈妈,妈妈!”女娲满心欢喜,为他们取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人”。女娲抟土造人,创建了人类社会,后来她又炼五色石补天,救生民于水火。《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1]废,九州裂,天下兼[2]覆,地不周[3]载。火炎[4]而不灭,水浩洋[5]而不息。猛兽食颛民[6],鸷鸟攫[7]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8]死,颛民生。”虽然是神话传说,但是这些文字明确地反映出在远古时代水和黏土结合后的可塑性及人类对火的使用。
原始人的生活场景 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类最早是从自然界中发现火的。火山爆发或雷电击中干枯的树木、草原的荒草会产生自然的火焰。天火点燃了森林草原,动物们惊慌逃窜,植物为烈焰所灼焦。火不断蔓延,烧死了动物,烤爆了植物。一个原始人看到一条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烤羊腿,咬了一口,发现味道不错。另一个原始人捡到了被烧爆的玉米花,放进嘴里一嚼,味道太好。火能取暖,动植物被它烧、烤熟了更好吃,火还能吓唬凶猛的野兽,适者生存的本能让原始人喜欢上了火并逐渐摸索、利用。
远古人类已广泛使用火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人工取火的发明让原始人掌握了一种强大的自然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陶的出现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原始人在洞穴里生火取暖,偶然发现经过火的烧烤,周边湿润的土地竟然变得坚硬起来,而且这种现象在同一环境下反复发生。原始人渐渐意识到,掺过水的泥土是可以被烧硬的,并且形状也可以被改变。于是,有意识的团土成器、经火烧结的陶器出现了。
马克思说,当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合理推测,最早的原始人对烧硬了的变了形的陶土感到好奇并用它们盛放了一些物品,发现这个东西很好用,于是他们就对泥土的形状、硬度、重量、薄厚进行了比较。虽然在那个时候这是一个很粗略的观察判断,但是马克思说的“自我意识”已经产生了。自我意识产生后,原始人为了能更好地盛放物品,开始仿制大自然中有空间可以盛放物品的物体,比如果壳啊,葫芦啊,贝壳啊……即《礼记》所述“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渐渐的人类在头脑中开始有目的地规划泥土形状,创造出更符合生产生活需求的各色器物,真正的原始陶器出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普遍出现了制陶的现象。制陶是人类社会行进当中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陶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从那时候起我们跨入了使用人造材料的新的历史进程。远古的制陶,更是给我们留下了“陶冶”“陶铸”“陶育”“陶化天地”这些表现丰富浩大的精神世界的词语。
《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尽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意思是说,从前的人没有宫殿房屋,冬天住在洞穴里,夏天住在柴薪搭建的巢室里。那时的人不会用火加工食物,生吃草木的果实跟鸟兽的肉,喝鸟兽的血,连毛带肉一起生咽……后来出现了圣人,才学会了用火,给生活带来了便利。接着人们学会了用模型铸造金属器物,用泥土烧制陶器。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被尊称为炎帝。炎帝号神农氏,他还有个兄弟叫黄帝。《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后来,两个部落为了争夺领地在阪泉决战,黄帝打败了炎帝,其后炎黄二部渐渐融合,遂组成了华夏族。
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交错三角纹陶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约公元前3500—前2000年 网纹陶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黑陶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先民最早生活在渔猎、采集为主的社会里,为了填饱肚子,生存的本能驱使他们对大自然中的植物观察、选择、采集、食用,秋收冬藏是必然遵循的生存法则。神农氏尝百草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上古传说里,神农氏在给部族寻找食物时曾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这个事件反映的就是采集文化。神农氏中毒,通过吃茶把毒化解了。这就是茶中的独特物质咖啡碱的镇痛去热与茶多酚沉淀有毒金属盐类的共同作用使然。神农尝百草得茶而解,体现了早期茶的药、食同源现象。现代社会我们在个别地方还可以见到这种遗风,比方说云南基诺族至今还保留着用凉拌茶叶做菜食的古老习俗。
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烹饪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词语。《辞源》对烹饪的释义是煮熟食物:“以木巽火,烹饪也。”它的含义是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在最早期对应的是原始人用火烧烤动植物食用,陶器的产生,为水煮食物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时候的烹饪就具有了烧、煮两层含义了。及至铁锅和油类的使用又赋予了其炸、炒的可能。烹饪器的产生和发展为日后唐代茶叶蒸青、炒青的制茶工艺提供了基础物质准备。鼎,古人用以烹煮和盛贮食物。釜灶是由釜跟灶两种器具组合而成的,上部为圆底釜,下部为方口灶。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烹饪方式呈多样化特征,蒸、煮、烤、烙等手段已经产生和发展。釜灶与鼎、鬲、甗、甑都是常用炊具,它兼具灶器与烧灶的功能于一体,分合自由,使用十分方便。
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陶釜、陶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黑陶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以天然葫芦为基础的器型演变示意图
《太平御览》引《周书》佚文说:“神农耕而陶。”合理推测,那时候吃或饮茶用的器具就是自然界的瓜瓢或相对粗放的陶器。如果神农氏解毒吃的不是鲜叶,而是喝的茶水,那么取水、装水、煮茶、饮用的器具即可视为原始的茶器,由此诞生了茶跟器具最初的结合。当时的茶器以自然物或陶质为主,与饮食器存在一器多用的现象。茶器从一器多用逐渐发展到了一器专用,慢慢诞生了瓷制、金属制、竹制、漆制、玻璃制等诸多材质的茶器,在其自身整个历史演化当中,茶器渐渐变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之一。
考古资料证实,最早的陶器普遍存在敞口或侈口,腹部鼓,底部曲面或球面这些主要特征,这是先民对身边的果壳、贝壳及我国特有的古老植物——葫芦“假天物而用”自然选择的结果。最早的陶器以球形或半球形为主,随着时间的延续,当人们熟练掌握了某一个成功的造型后,就会有更进一步展现自己能力的愿望,于是他们把自己心里的愿望与追求结合生活实践中出于功能的需要,集中反映在其后的陶器造型艺术中,进而形成了特定的审美。通过横向、纵向、收敛、伸缩,在陶器原始造型的基础上演变出了不同的形态,并逐渐增加了足、耳、柄、把、系、流等巧妙的结构,烧造出了罐、壶、盂、瓶、鼎、釜、鬲、鬶、盉、钵、盘、豆、杯等一系列食器与酒器。
大家看这只国家博物馆的红陶盉(P013),再比较一下它旁边唐、宋代的执壶,是不是颇有渊源?
约公元前2100—前1450年 红陶盉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 巩县窑黄地绿彩跳刀席纹执壶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青白釉八棱执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早期的陶器基本上是灰、红、黑、白四种颜色的素陶,有三足、圈足、高足的器型,装饰上还出现了刻缕的技法。其中白陶的化学成分跟瓷土或高岭土很接近,且三氧化二铁含量低于其他陶土,所以它烧成后呈白色。考古研究显示,人类的祖先至少在龙山文化跟夏商时已经开始使用瓷土和高岭土来作为制造陶器的原料了。当然那时候的人们还没有瓷土与高岭土的概念,只是知道这种土做出来的器具发白,那种土做出来的器具发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瓷土和高岭土的国家,白陶的产生与对其逐步的经验认知为后世白瓷的出现做了早期积累。
其后,氏族成员又在素陶上绘画、涂色进而出现了彩陶。这些彩色纹饰跟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信仰崇拜紧密相连,是人类众多情感思维表述方式汇聚在一起的产物。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人类对器物实用价值的需求,其根源于人类感性自由对美的追求。如果去国家博物馆参观,站在古陶瓷展品前,对望着那些与我们相隔了几千年光阴的陶器,也许让人惊讶的是你根本不觉得它有多么遥远,自端详的一刻起,原始人的情感心灵竟呈现在了你的面前,它,是活的。
原始陶器的结构造型,彩陶上的色彩、纹饰、描绘手法与由此导致的审美追求,在其后漫漫历史长河中深深扎根到了文字、绘画、青铜器、金银器、瓷器等诸多生活、艺术领域,亦为后人所传承、创新、发展。这无疑也是茶器美学的先声。
约公元前3300—前2200年白陶鬶 故宫博物院藏
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薄胎黑釉高柄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鹳鱼石斧纹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人面鱼纹彩陶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四极:四方橕天的柱子。
[2]兼:尽。
[3]周:遍。
[4]炎:大火延烧的样子。
[5]浩洋:治瀚无涯。
[6]颛民:善良的人民。
[7]攫:抓取。
[8]狡虫:指毒虫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