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他们都曾经创造过
1.谁丢中了旗子,谁就可以吃煎饼
唐朝时期,陕西有个叫窦义的富商,他小时候家庭贫困,生活窘迫。15岁那年,窦义的一个远房亲戚从外地卸任回到长安,带回了几十双丝鞋,送给穷亲戚们。亲戚们一拥而上,抢作一团,只有窦义不为所动。最后剩下一双大号的,窦义虽不能穿,但还是礼貌的收下,拜谢而归。
不久,窦义把那双大号丝鞋偷偷拿到集市上,换得五百钱,然后请铁匠打了两把锋利的小铁铲,悄悄藏在床底下。进入初夏时节,长安城中到处飘落榆树荚,窦义打扫、收集了很多。然后,窦义找到一个稍微阔气些的伯父,请求到伯父家的废宅中去读书,伯父见他争气,爽快答应了。其实他根本不是去读书,而是每天天一亮,便用那两把小铁铲在废宅中开垦荒地,挖沟、浇水、播种、培土……将收集下的榆树荚全部种下。不久,天降甘霖,榆树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当年秋天,已长到一尺多高,多达数万株。
转过年来,小榆树已长到三尺多高。窦义开始间伐树苗,挑选枝条茁壮直挺的留下继续生长。他间伐下来的小榆树共有百余捆,晒干后每捆卖了十多个铜钱。第三年秋后,小榆树已长得有鸡蛋那么粗了,窦义再次间伐,得榆柴两百多捆,获利更多。五年后,小榆树全部长大成材,窦义雇人将其伐倒,共得木材两千余根,加上此前所得,共获利数十万钱。
此时的窦义已是小富翁一个,但他没有小富即安。他拿出一部分资金,从四川购进了一些青麻布,请人制成袋子,又从本地购买了几百双新麻鞋,然后他把附近街巷中的小孩全都召来,发给他们每人三张饼、十五文钱和一个小布袋,让他们拣拾槐树子。月余,共收集槐树子两车。接著,他又让小孩子们拣拾破麻鞋,每三双破麻鞋可以换一双新麻鞋。远近的人们听说后,前来以旧换新者络绎不绝,难以计数。几天时间,他便收得旧麻鞋一千多双。与此同时,窦义又先后购进了靛油和几堆碎瓦片,并雇人将靛油熬好,将瓦片上的泥污和他收来的破麻鞋一起洗净。
备好上述原料后,窦义又添置了一些必要的工具,然后雇人将破麻鞋剪烂,将瓦片砸碎,又掺上槐树子和靛油,接著让人日夜不停捣烂。待原料捣成乳状,窦义命人将其做成长三尺、径三寸的粗棒状物,晒干后存放起来,共一万多根,他替这些粗棒状物取名为“法烛”(相当于现在的蜂窝煤)。
当年六月,长安城下起了倾盆大雨,到处积水,车辆难行,市民们连烧火做饭的柴草都买不到。这时窦义及时将“法烛”拿出来售卖,每根一百钱,市民们用“法烛”烧火做饭,发现它的功效比柴草强很多,不久便将窦义的法烛抢购一空,窦义因此获利无数,财富更上一层楼。
紧接著,窦义盯上了长安集市正中的一片低洼积水的烂泥地,这块地的主人虽然捉摸不透他的用意,但还是把地以三万钱的“高价”卖给了窦义。窦义买下烂泥地后,请人在地中间树上了一根高竿,上面挂一面小旗,又专门雇了几个人制作煎饼和团子,请附近的小孩子们玩投掷砖瓦的游戏,说谁丢中了旗子,就可以吃煎饼或团子。孩子们听说后,争先恐后跑去丢砖瓦砸小旗,有丢中的,窦义绝不食言,当即奖励吃食,孩子们兴致更高,丢完了捡,捡完了丢,不到一月,他们丢的砖头瓦块就填平了烂泥地。窦义在上面规划一番后,建造了二十间店铺,由于地处闹市,每天都能获利数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