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提高一下你的沟通技术
说完了态度,是时候学点儿硬技术了。
倾听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一次访问中问一名小朋友:“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小朋友开心地说:“我要当飞行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话音一落,现场的观众哄堂大笑。林克莱特继续看着这个孩子,想看他面对哄堂大笑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没想到孩子的眼睛里瞬间噙满了泪水。林克莱特有点慌了,继续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一边抽泣,一边坚定地说:“因为我要去给飞机拿燃料,然后再飞回来!”
当孩子说“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的时候,你是否也觉得孩子是要放弃这一飞机的人逃之夭夭呢?至少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这样想的。大多数时候,我们自然地揣测别人的下文,然后打断他们,以为不需要听完整,就能明白他们的意思了,事实上我们并不能。
我们不仅会这样对待别人,也常常被别人这样对待。你上一次在没人打断、评判、建议、分析的情况下说完话距现在有多久了?这就要提到我们下面要讲的主题——倾听。
什么是倾听
从人际沟通角度来看,倾听是弄懂别人传达的信息的过程。从情感分析的角度来看,倾听传递了一种被对方理解、接纳的情感。卡尔·罗杰斯这样写道:“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诉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为什么我们难以倾听
大部分关于沟通的书都在强调倾听在沟通过程中的重要性,为什么?因为好的倾听真的很难。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自我关注的本性注定了难以倾听他人。想想他人在跟我们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时,我们通常很难投入其中。只有当说到跟我们有关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才会认真倾听。人比想象中更加关注自己,而大部分的沟通话题要么涉及自己,要么就涉及他人。即使在别人述说他自己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努力寻找这其中与我们自己的关联。我们是如此关注自己,即使沟通者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和爱人,我们也通常只能保持一小段时间的关注。
第二,从投入的效用上来看,倾听会占用我们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而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即使我们会倾听,也会谨慎地选择我们倾听的对象和内容。
第三,从内容上来看,有些时候他人倾诉的事情也会给倾诉的对象带来压力、焦虑和痛苦,这些强烈的情绪感受让大部分人本能地想要逃避。
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写道:“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听别人述说他人的痛苦时,我们也很容易感觉压力和焦虑,产生一种虽然我知道你在受苦,但是我什么都帮不了你的痛苦。这种痛苦令我们难以保持倾听的状态,所以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对方,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
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们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为什么要倾听
在人际交往中,最受别人喜爱的人,不是能言善道的人,而是更善于聆听、能尊重和肯定他人、富有同理心的人。和这样的人沟通,过程会很愉快,不会产生无谓的争吵,会很有安全感,让人更有倾诉的欲望。人与人之间互诉衷肠的情况多了,关系的亲密度也会拉近。所以,拥有良好的倾听与反馈的沟通技巧,会更有助于你改善人际关系。
如何表达倾听
心理学教授尼可斯博士总结了一些表达倾听的技巧:
1.捕捉话语背后的信息。注意倾听对方的情绪、顾虑、疑惑、喜怒哀乐。将这些信息带给你的印象组织成语言,然后反馈给对方。可以使用这样的句式:“听起来,你好像感觉……”
2.表达关心。把关注点放在对方身上,不要急于表达自己。通过肢体语言和专注的态度来表达你的在意和关心。
3.承认对方的感受。确认对方的感受,使用“我明白,你现在感觉……”的句式会让对方了解自己正在被听到。
4.不去妄加评断。永远不要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或感受,别再说“你太敏感了”“想开点”,纠结可不是想想就开了的。
5.总结对话内容。总结对方话语中的信息,而不加自己的评判:“你刚刚是说,你打算……”确保我们真的理解了对方的意思。
6.表达共情。尊重并接纳他人的感受,即使那些感受不符合我们的期待。在别人向你倾诉心事时,试试说:“你能信任我,愿意和我讲这些,我很开心。”
7.使用积极倾听的信号。使用一些很小的积极表达,就可以表示我们在认真听,如“嗯嗯”“我明白”“然后呢”“后来呢”,这样对方也会更愿意继续说下去。
8.适时换话题。如果我们察觉到对方因为当前的话题而显得愤怒、过度激动,可以先把话题引开,等对方平静下来,再看是否要继续讨论。
具体化
当说到苹果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样子的苹果?我想到的苹果是黄澄澄的,闻起来香甜,吃起来面面的那种。你的答案是什么呢?用几个词把它描述出来,看看你心目中的苹果和我上面说的苹果一样吗?我准备了一个正确答案:“不一样”,以开启后面的篇章。当然那些回答“一样”的小可爱,证明我们对苹果的审美十分的一致,“give me five”。
当你的答案和我的不一样的时候,意味着虽然我们都在说苹果这个词,但是内心里对苹果的图像并不一样。在说苹果这种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事物时,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想象和理解都不一样,更何况其他很多复杂的事物。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理解了别人说的意思,别人也以为我们理解了他的意思,但是其实双方在说两件事。生活中绝大部分的误会、矛盾和争吵,也是由此产生。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具体化技术进行澄清。
有一个姑娘找男朋友的标准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男方要有责任心。在她的概念里,责任心是指男方得努力赚钱,对未来有规划,这样才能对以后成立的小家负责。之后,她找了一个男朋友,男方也知道姑娘很看重责任心这一条,所以他把烟给戒了,因为在他的概念里,责任心就是为姑娘的健康负责,那么戒烟是必需的。不久之后,姑娘在发现男方对未来丝毫没有规划的时候,认定男方没有责任心,找个理由就和男方分手了。
上面的例子说明,两人对“有责任心”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相同,而分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人没有对这一概念做具体化探讨。具体化是指在沟通交流过程中,为了明确对方所持的观点、概念、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而通过提问的方式明确对方表达的技术。具体化时常常使用的句式为“你指的是……”“你是说……”“那个问题发生在……”
与人沟通时,不仅在概念不清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具体化技术,在语言模糊和过分概括的情况下也需要用具体化技术进行澄清。
(一)语言模糊
一部分人在表达的时候,很容易用一些含糊的、笼统的概念陈述自己的状况,且通常是负面的表达,比如“我快烦死了”“我很伤心”“我绝望了”等,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很难知道对方的确切意思,更无从理解对方,而且这种情况下,通常对方本身体验到的感觉就是不确定的、模糊的,我们也需要协助对方搞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这就需要用具体化技术。我们来看一个运用具体化的例子。
女儿:你不关心我。(过于模糊)
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使不关心的内容具体化)
女儿:如果关心的话,你就应该对我更好些。(过于模糊)
母亲:你希望我怎么做呢?(询问女儿的具体需求)
女儿:(沉默)
母亲:是不是因为我没有让你去参加同学的生日会?(再次试图具体化不关心的内容)
女儿:不是。
母亲:是不是因为我没有给你买糖果?(再次试图具体化不关心的内容)
女儿:是的。别的小朋友都有甜筒和棉花糖吃,我却没有。
这是一个小朋友和母亲对话的例子,我们成年人在某些时候也很容易使用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而这会让我们难以理解自己,也就更难让别人理解我们。所以,我们日常也需要用具体化的词汇来表达自己,这样不仅能清晰地理解自我、表达自我,也能让别人更好地了解我们。
(二)过分概括
有一部分人比较喜欢用一些词语过度概括某件事物,来表示自己的情感。比如,把对个别事件的意见上升为一般性的结论,把对事的看法发展到对人的看法,把“有时”演变为“经常”,把“过去”扩大到“现在”和“未来”,这时如果想获得有效的沟通就需要予以澄清。我们来感受以下两段对话的差别。
A:我老公天天出差,烦死了!
B:啊,你老公真的天天不在吗?
A:也不是,一个月里有半个月在出差。
A:我老公天天出差!
B:唉,那要这个老公有什么用。我表妹夫也天天不着家,后来表妹就和他离婚了!
A:……
有些人担心使用具体化技术可能给别人留下自己“理解力不强”“缺乏领悟力”等印象而不愿意提问,只是自己去猜测、判断,这样容易产生误会,也可能错失了解对方的机会。
开放式提问技术与封闭式提问技术
所谓开放式提问技术,就是提出的问题没有预设的答案,对方也不能简单地用一两个字来回答,从而尽可能多地从对方那里获得相关信息。与人沟通时,提问应该本着平等、中立的原则,所提出的问题不应该带有倾向性,也不应有过多不必要的感情色彩。开放式的问题有“你假期过得怎么样?”“什么原因使你觉得不开心?”“你对婚姻有怎样的看法?”等。由于以上问题是开放的,对方需要进行说明,而又不能简单地回答,在回答时必然带有大量的信息,包括对事实的描述、评论和感受。这样不仅促进了对方的表达,也让你有机会更了解对方。
在使用开放式提问技术时,可采用多种提问方式进行提问,如果只是固定于某一种方式,可能会错失一些关键信息。例如,仅仅用“什么”引导的问句中,得到的信息可能仅限于事实与资料,而只用“为什么”“什么原因”起始的问句,则往往使对方把注意力集中于挖掘过去的经验,以此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使用开放式提问技术时,需要评估对方和自己的关系、对方的情绪状态,以及场合。当关系还不够熟悉、对方的情绪不够稳定或场合不够私密时,使用开放式提问通常不会得到令你满意的答案。
封闭式提问技术是指提出的问题带有预设的答案,对方的回答不需要展开,从而使提问的人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封闭式提问一般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封闭式提问时,问题中经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这样的问题有“你是喜欢这个项链吗?”“你结婚了没有?”等。封闭式提问一般不能过多地使用,过多使用可能使求助者陷入被动回答的状态之中,其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会受到压制,产生压抑感和被讯问的感觉,不利于发展关系。
下面我们再以之前小朋友和母亲的对话为例,来看看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的差异。
女儿:你不关心我。
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开放式提问)
女儿:如果关心的话,你就应该对我更好些。
母亲:你希望我怎么做呢?(开放式提问)
女儿:(沉默)
母亲:是不是因为我没有让你去参加同学的生日会?(封闭式提问)
女儿:不是。
母亲:是不是因为我没有给你买糖果?(封闭式提问)
女儿:是的。别的小朋友都有甜筒和棉花糖吃,我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