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量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五节 量火

一、星

(一)《说文》作“曐”,释为“万物之精”,本义夜晚在空中闪烁的天体,《诗·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量词“星”多称量细小且发亮的东西,跟人观察到的星星特点相似。

(二)据我们所见,量词“星”始见于本期。

1. 最常见的是量“火”。

(1)抱膝炉前火一星,如何御彼三冬雪?(敦辞1050)

(2)沩山云:“无火。”师云:“我适来见有。”自起来拨开,见一星火……(祖370)

(3)两星残火地炉畔,梦断背灯重拥衾。(韩偓诗,7823)

(4)半夜素灵先哭楚,一星遗火下烧秦。(唐彦谦诗,7670)

(5)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温庭筠诗,6724)

(6)欲知迎候盛,骑火万星攒。(韩愈诗,3856)

(7)唯将一星(一作点)火,何处宿芦洲。(张乔诗,7327)

(8)半浦夜歌闻荡桨,一星幽火照叉鱼。(李群玉诗,6600)

(9)数星昨夜寒炉火,一阵谁家腊瓮香。(罗邺诗,7507)

(10)袅露牵风夹瘦莎,一星星火遍窠窠。(陈翥《金钱花》诗,9981)

(11)俄经堆中有火一星,飞向肉山,顷刻销尽……(酉267)

以上各例字面上“星”所量的都是“火”,包括“残火、遗火、幽火……”等,而实际意义并不全同:例(1—4)及(11)中指微弱或将要燃尽的火星,特别是例(2),沩山本来认为无火,百丈却找到了一星,可见极为细小;例(5、6)中报警的烽火和骑士手中的火把都是从远处观察到的,若隐若现;例(7—9)都指幽暗的灯火、炉火,看来都是星星点点的:这就是以“星”量火的理据。例(10)比较特殊,它描写名叫“金钱”的小花,“一星星火”应分析为“一星星|火”(与一般七言诗的音步不同),意思是一星一星的花非常之多,如金似火。

2. 少数例子用于“灯、烛、烬”,其理据跟量“火”相同。

(12)山行侵夜到,云窦一星灯。(韦庄诗,8006)

(13)一星残烛照离堂,失计游心归渺茫。(罗邺诗,7516)

(14)遗烬一星然,连延祸相嫁。(元稹诗,4466)

3. “星”还有脱离“火”而表量少的作用。

(15)尽日春风吹不起,钿毫金缕一星星。(皮日休《病孔雀》诗,7072)

(16)青烟幂幂寒更恨,白发星星晓镜悲。(李郢诗,唐外519)

“钿毫金缕”指孔雀羽毛上的花斑,是闪亮的,且跟本期之后的量金银有了联系。初生的白发夹在黑发里很清晰,也以星星称之。

4. 量球。

(17)双竞龙舟疾似风,一星球子两明(一作“朋”)同。(徐夤诗,8182)

此例“明”当作“朋”,叙述“两朋”(即两队)赛球,但球子并不符合“极小而明亮”的特点,这种用法很少。

(三)此后直至现代,“星”的主要用法有两种,第一种沿袭本期量灯火或表少量,如《醒世姻缘传》79回:“你……一星活儿不肯替做,我该白养活你不成?”清《听秋声馆词话》卷12引尤维熊《水龙吟》:“最是晓风残月,剩微茫一星渔火。”现代之例如冰心《寄小读者》9:“一星灯火里,我们在山上下彼此唤着。”第二种北宋以后的语料中,“星”还用作计量单位词量金银等,如苏轼《与子由书》之二:“程德孺言弟令出银二百星见借……”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1:“自有白金五十星……”《儒林外史》18回:“各位各出杖头资二星。”张慧剑校注:“银子一钱称一星。”《红楼梦》用于量贵重的香料,如第43回:“(宝玉)便回手向衣襟上拉出一个荷包来,摸了一摸,竟有两星沉素。”这种用法我们在本期文献中未见到,起自何时不能断言。

二、把

(一)《说文》:“把,握也。”本义用手持握,《战国策·燕策三》:“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引申指一手所握的粗细或多少,《孟子·告子上》:“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由此,较早就产生了非标准计量词“把”,汉刘向《新序·杂事一》:“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论衡·感虚篇》:“使在地之火,附一把炬,人从旁射之。”或谓“一把炬”的“把”已是个体量词的萌芽,实则它还是更接近“一手所持”之义,与敦煌变文的“一把火”性质不同。

(二)至魏晋南北朝这种用法已很普遍,如《百喻经·猕猴把豆喻》:“昔有一猕猴,持一把豆。”又《齐民要术》:“米裹着蒿叶一把,白盐一把。”从汉至南北朝“把”的词汇意义都很强,一直是一个非标准计量词。(参见刘世儒1965:241—242)

(三)本期的“把”可分两类。

1. 与此前一脉相承的非标准计量词“把”,表一手所握之量。

(1)师拈得把草,拦面与一掷,云:“勿处,勿处。”(祖200)

(2)家酝一壶白玉液,野花数把黄金英。(白居易诗,5111)

(3)或蒸一升麻,或炸一把菊。(皮日休诗,7027)

(4)一把柳丝收不得,和风搭在玉栏杆。(徐仲雅诗,8651)

(5)清明纵便天使来,一把纸钱风树杪。(薛逢诗,6320)

(6)腰支一把玉,只恐风吹折。(李群玉诗,6581)

(7)头梳一把白,夜泪千滴雨。(刘猛诗,5269)

(8)眼闭千行泪,头梳一把霜。(裴说诗,8263)

以上诸例中,“把”之所量不但有花草、柳丝、纸钱等切实可把握的东西,而且有表示颜色的“白、霜”,和比喻用的“玉”,说明这一量词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了。

2. 量火。

(9)当风只消一把火,当时柴埵便成灰。(敦校681)

(10)舜子才上得仓舍,西南角便有火起。弟一把是阿后娘……(同上202)

(11)漳南拈问僧:“虚空讲经,什摩人为听众?”对云:“适来暂随喜去来。”漳南云:“是什摩义?”云:“若是别人,便教收取。”漳南曰:“汝也是把火之意。”(祖360)

例(11)最后的“把火”有两种理解,一是“持火”,二是“(一)把火”,姑录此备考。

“把”量火说明它已经从计量词发展为个体量词,“一把火”跟上引《论衡》的“一把炬”有别,炬即火把,可持之以手,故“把”仍是一手所持之量;火不可手持,例(9、10)中“一把火”相当于“一场火”,属个体量词,与“把”原有的词汇意义已经距离很远了。

(四)本期“把”的两类用法延续至今,现代仍说“两把米、一把火”。此外本期以后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功能,常用的是量带把手的器物,如《水浒全传》第3回有“一把剔骨尖刀”,第6回有“一把锁”,109回有“一把引军销金红旗”,《西游记》16回有“一把白铜壶儿”,《儒林外史》47回有“两把黄伞,八把旗”,《红楼梦》51回有“一把戥子”。晚近又有动量词用法,如《红楼梦》21回:“(宝玉)再洗了两把,便要手巾。”75回:“众姊妹兄弟皆你悄悄的扯我一下,我暗暗的又捏你一把……”现代除保有以上各种用法,另有量抽象事物的功能,如“一把年纪、加把劲儿”。

三、炬

(一)《说文》“炬”作“苣”,释为“束苇烧”,即火把。徐铉曰:“今俗别作炬,非是。”不过被徐铉判为“非是”的“炬”却早已代替了“苣”,在《史记·田单列传》里就曾使用:“牛尾炬火光明炫燿。”又《论衡·感虚》:“夫熯一炬火,爨一镬水,终日不能热也……”“炬”又指烛,南朝梁简文帝《对烛赋》:“绿炬怀翠,朱烛含丹。”《论衡》中“一炬火”的“炬”看似量词,但“炬火”二字是“点燃的火把”之义,郑玄为《仪礼·士昏礼》“执烛前马”句作注说:“使徒役持炬火居前炤道。”直到鲁迅还曾以“炬火”作比,称能引导读者的杰出作品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集外集拾遗补编·三闲书屋校印书籍》)。“一炬火”宜切分成“一|炬火”,而不是“一炬|火”,“炬火”是名词。所以说汉代并未出现量词“炬”。

(二)据目前所知,“炬”在本期具备了量词资格,因为第一,从句法看有了“一炬火、千炬火、火两炬、火千炬”等数量名或名数量结构,“炬”与“火”被切分开来,不再是一个名词性结构。第二,与“数+炬”结合的,不单是火,还有灯、烛,说明“炬”的原有词汇意义淡化,是较为成熟的量词了。

1. 量火。

(1)干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杜牧诗,5977)

(2)鬼树夜分千炬火,渔舟朝卷一蓬霜。(李咸用诗,7403)

(3)司马门前火千炬,阑干星斗天将曙。(温庭筠诗,6703)

(4)五炬火从冢出逐(李)昼,昼走不能脱……(博30)

(5)三更后,见堤上两炬火,自远而至……(广19)

(6)出郭二里,见火两炬夹道,百步为导。(酉265)

2. 量灯烛。

(7)南邻公子夜归声,数炬银灯隔竹明。(韦庄诗,8047)

(8)圣灯千万炬,旋向碧空生。(蜀太妃徐氏诗,84)

(9)庭前把烛嗔两炬,峡口惊猿闻一个。(杜甫诗,2366)

(10)上将命令狐绹为相,夜半幸含春亭召对,尽蜡烛一炬,方许归学士院……(东92)

(三)量词“炬”产生于本期,也在本期达到了最盛,此后便不多见,宋王谠《唐语林·文学》有一例,所叙却与例(5)内容相同,文字大同小异,实际是用了唐人的材料。后世文献中较少见到。

此外,用于称量火的还有“”,量火及配备成套的器物、骸骨、刀斧等,见第三章第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