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量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量衣着、铺盖之物

一、领(附“礼”)

(一)《说文》:“领,项也。”本义脖子,《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引申为衣领,《荀子·劝学》:“若挈裘领。”又引申为被子上的被头,《礼记·丧大记》:“不辟紟五幅,无。”郑玄注:“,以组类为之,缀之领侧,若今被识矣。”孔疏:“领为被头,侧谓被旁……”

(二)早在先秦、汉代“领”就由衣领及被头二义发展出两个量词用法:其一量衣服、铠甲等,如“衣裳三领”(《墨子·节葬》)、“甲二十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汉简有以“领”量衣袍、单衣、复衣、禅绔、禅褕、绸襦者(参见姚振武2010:214)。其二量衾被,如“衣衾三领”(《荀子·正论》)、“绣被百领”(《汉书·霍光传》)。

南北朝时代沿袭了以上用法,量衣者如“杂衣千领”(《宋书·明帝纪》)、“皮骨铁杂铠二十领”(《三国志·魏书·陈留王纪》),量被者如“五色锦被二领”(《魏书·蠕蠕列传》)。此外这时还可称量毡、席、帐等,如“毡七百领”(《宋书·索虏列传》)、“坐席一领”(《高僧传·译经篇》)、“宝帐百余领”(《金楼子·后妃篇》)等,这与量被当属同类。(参见刘世儒1965:106—108)

(三)本期量词“领”仍很活跃,特别在敦煌文书中很常见,主要用法没有大的变化,可分以下几类:

1. 量各种衣服、铠甲。

(1)遗却汗衫子一领,搜获更无踪由。(敦校338)

(2)陆领皮裘。(敦煌文书B172)

(3)特赐所御貂袍一领。(同上)

(4)长袖壹领。(同上)

(5)大紫绫半臂壹领。(同上171)

(6)官甲一领并头牟。(同上)

(7)枪一根,钾一领。(同上165)

(8)我有一领袈裟,传授与汝。(祖65)

(9)因此每年敕使送五百领袈裟,表赠山僧。(入唐,近代127)

(10)细帔五百领……(同上,132)

(11)蹙金银线披袄子一领。(法250)

(12)关中父老百领襦,关东吏人乏诟租。(李贺诗,285)

(13)数匙梁饭冷,一领绡衫香。(白居易诗,5127)

(14)一领蓑正新,著来沙坞中。(皮日休诗,7046)

(15)朱黻两参王俭府,绣衣三领杜林官。(罗隐诗,7553)

(16)大理卿马曙任代北水运使,代北出犀甲,曙罢职,以一二十领自随。(东111)

衫、袄、袍、襦、帔是不同尺度、式样的上身衣着,裘为皮衣,蓑为草衣,袈裟为僧衣,甲为金属、皮革制成的防护衣,半臂或为短袖衣,与长袖相对。

2. 量铺盖之物。

(17)(此病)但将一领毡来,大钉四枚,医之立差。(敦校335)

(18)叁拾贰挺墨,牛衣毡七领,叁阡文钱。(敦煌文书B47)

(19)金光明寺借花毡两领,褥一条,白方毡肆领。(同上172)

(20)席五领。(同上)

(21)一领新秋簟,三间明月廊。(白居易诗,5011)

(22)秦叔宝所乘马……能竖越三领黑毡。(酉114)

(23)有蚊幮一领,轻密如碧烟。(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

毡、席、簟皆常见卧具,蚊幮即蚊帐,以上两类是最常见的用法。

3. 少数特例。

(24)城内舍宅家资什物畜乘安马等,两家停分□□□□取其铛壹领……(敦煌文书B172)

(25)壹伯肆拾伍领甲身:玖拾贰领铁、肆拾捌领皮、伍领布。(同上60)

“铛”系炊具,釜类,今语仍有“饼铛”之说,为何以“领”量之,不详。例(25)实为一种省略句法,铁、皮、布都是甲身的质料,并非“领”的所量对象。

(四)本期之后,“领”基本保持了原有功能,仍量衣物与席簟之类,如《水浒传》中量词“领”共四见,分别量“袄”(第2回两次)、“袍”(第3回)、“直裰”(第4回)。《红楼梦》49回有“一领斗篷”,28回有“芙蓉簟一领”。现代普通话的“领”已很少量衣服,口语里可量席子,如《骆驼祥子》二三:“一领席,埋在乱死岗子,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场头!”

附:礼

洪艺芳在敦煌社会经济文书中发现了一个奇特量词“礼”,举例如下:

(1)春衣汗衫壹礼。(敦煌文书B146)

(2)汗衫壹礼。(同上)

据她考证此处的“礼”即“领”(2004:146),认为在西北方音中属同音通假。但即使在当时方言里二字同音,亦可将“礼”视为俗字,似更妥当。

二、腰

(一)《说文》腰作“要”,释为“身中也”。如《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要”字后辗转引申出求取、要领等义,本义加“月”旁另作“腰”。如《史记·商君列传》:“不告奸者腰斩。”

(二)裙、裤、裩等衣着系于腰部,因以“腰”称量。刘世儒(1965:129)称其为后起量词,南北朝前期未见,北齐《王江妃棺版墨书》中有“单裩一要、绸袴一要”,文字仍作“要”。此外,写于唐代的北朝史书有以“腰”量“带”之例,作者应该有历史资料为据,故当时或已有这种用法,例见下文。

(三)本期民间文书、禅宗语录有量词“腰”,功能基本承袭前期,大致分为两类:

1. 量裙、裤之类。

(1)青绢裙一腰。(敦煌文书B184)

(2)赤黄绫夹袴两腰。(同上)

(3)56裆壹腰。(同上)

(4)若有人道得,与汝一腰裩。(祖155)

(5)武后绣裙一腰。(法250)

(6)中宗女安乐公主,有尚方织成毛裙……凡造两腰,一献韦氏,计价百万。(《旧唐书·五行志》)

(7)江淮元和中有百姓耕地,地陷,乃古墓也,棺中得裩五十腰。(酉125)

2. 量腰带。

(8)赏真珠金带一腰,帛二百匹。(《周书·赫连达列传》)

(9)赐……十三环金带一腰,中厩马一匹。(《周书·李贤列传》)

(10)赐彩三百匹,金九环带一腰。(《北史·柳裘列传》)

(11)别赐九环金带一腰。(《隋书·李德林列传》)

(四)量词“腰”的寿命不长,南北朝晚期才出现,本期敦煌文书及《祖堂集》还在使用,说明口语里仍存,但宋代却已作古。陆游《老学庵笔记》卷6:“古谓带一为一腰,犹今谓衣为一领。周武帝赐李贤御所服十三环金带一腰是也。近世乃谓带为一条,语颇鄙,不若从古为一腰也。”可见在宋代它已成仿古求雅之笔,明陆容《菽园杂记》卷11有“黄金带至三十六腰”之语,而《水浒传》《红楼梦》均无量词“腰”,现代更不见踪迹,它被口语中盛行、陆游谓之“语颇鄙”的“条”排挤掉了。

三、袭

(一)《说文》:“袭,左衽袍。”古代多为死者穿用,又为动词,指给死者着衣,《释名·释丧制》:“衣尸曰袭。袭,匝,以衣周匝覆之也。”也指生者衣上加衣,《礼记·内则》:“寒不敢袭。”郑玄注;“袭谓重衣。”加一次衣服即一袭,量词可能由此而来。但或谓量词“袭”字当作“褺”,《说文》:“褺,重衣也。”段玉裁注:“凡古云衣一袭者,皆一褺之假借。”《说文系传》:“衣一袭,谓单复称具也。”

(二)“袭”做量词时代较早,有两类不同功能:其一义似今之“套”,唐人习称“副”,《史记·赵世家》:“赐相国衣二袭。”裴骃集解:“单复具为一袭。”《汉书·昭帝纪》:“有不幸者赐衣被一袭。”颜师古注:“一袭,一称也,犹今言一副也。”又《叔孙通传》:“衣一袭。”注:“一袭,上下皆具也,今人呼为一副也。”就是说,一袭可以是衣、被相配,也可是单、复或上、下衣相配。其二相当于“重、层”,《吕氏春秋·节丧》:“题凑之室,棺椁数袭。”高诱注:“袭,重。”《管子·轻重丁》:“请以令城阴里,使其墙三重而门九袭。”此句,“袭”亦“重”义。

在南北朝,“袭”的适用范围缩小,不再量被,量衣也多见于诏、敕等特殊文体,如《南齐书·褚渊传》:“朝服一具,衣一袭。”刘世儒(1965:216—217)以为出现在一般文体里可能是文人有意存古,未必是活的口语了,如《宋书·周朗列传》:“一岁美衣,不过数袭。”

(三)本期的量词“袭”。

1. 量衣。

(1)面蒙君赐自龙墀,谁是还乡一袭衣。(黄滔诗,8120)

(2)流为洞府千年酒,化作灵山几袭衣。(徐夤诗,8181)

(3)千袭彩衣宫锦薄,数床御札主恩偏。(贯休诗,9437)

(4)帝尝曰,我见故事尚衣,上御服日一袭,太常新曲日一解,今可禁止。(《唐书·杨复恭列传》)

(5)赐衣一袭及被褥……(《周书·李贤列传》)

(6)其日,帘前赐紫衣一袭。(摭102)

(7)具浴,浴讫,授衣一袭,巾栉一幞。(续玄171)

(8)陛下容而接之……赐衣一袭。(韩集616)

(9)衣龙绡之衣,一袭无一二两,抟之不盈一握。(《杜阳杂编》卷上,大观1376)

以上之例均为唐诗、史书及笔记小说,而敦煌文书及释家语录未见量词“袭”,上文(二)引颜师古为《汉书》所作两条注文均谓这个字“犹今言一副”“今人呼为一副”,说明称量衣服的“袭”在唐代口语里已被“副”取代。且从本期的材料不易判断所量究系成套抑或单件之衣,唯例(9)的“龙绡之衣”连一二两还不到,攥在手里不足一把,应为一件。不过同类例太少,只能存疑。

2. 量楼、门,相当于“重、层”。

(10)下辇登三袭,褰旒望九垓。(萧至忠诗,1092)

(11)凤楼窈窕凌三袭,崔幌玲珑瞰九衢。(马怀素诗,1010)

另有宋人撰《新唐书》一例,录此备考:

(12)王宫有三袭门,皆饰异宝。(《新唐书·西域列传下》)

这也是上古已有的。以上三句数词均为“三”,所量都属宫观建筑,“三袭”已成固定词语,代表宫殿的三重门。具“重、层”义的“袭”不能自由称量其他事物,故或不能说它在本期仍有普通的量词功能。

(四)从南北朝时“袭”已很受限制,本期仍未见活跃起来,只因有较多的诗文用例,故仍录之。此后如《水浒传》《红楼梦》等书均无量词“袭”。后世文人用之更属拟古,如清人程麟《此中人语·翠翠》有“狐裘一袭”之语。现代川籍作家沙汀《困兽记》也有“一袭衬裤”(一七)的说法,恐系方言。不过现代“一袭名牌时装”之类似乎又多起来了,是仿古求雅,还是“袭”的复活就要看今后的发展了。

四、缘

《说文》:“缘,衣纯也。”段注:“缘者,沿其边而饰之也。”即衣物的边饰,也指给衣物镶边。由此引申为量词,多量袈裟,如梁简文帝《谢敕赉纳袈裟启》之二:“蒙赉郁泥纳袈裟一缘。”本期我们仅见一例:

垂赐万春树皮袈裟一缘。(隋炀帝《与释智书》)

总的看来,量词“缘”起自南北朝,本期用例很少,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衣物帐》里用了很多量词,其中多处记有袈裟及其他僧衣,分别使用了“领”与“副”,但没有一处用“缘”。它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短,使用范围有限,现代已无踪迹可寻。

五、顶

(一)《说文》:“顶,颠也。”本义为头顶,《易·大过》:“过涉灭顶。”引申为事物的最上部,《淮南子·修务》:“今不称九天之顶,则言黄泉之底……”

本期之前未见量词“顶”,它出现于唐五代,例如:

(1)紫罗庐山冒(帽)子壹顶。(敦煌文书B72)

(2)紫绫芦山冒(帽)一顶。(同上)

(3)曲尘绢兰□罗缚头二顶。(同上)

(4)毡帽两顶……(入唐,近代160)

冒(帽)子、缚(即“幞”)头都是戴在头上的东西,量词“顶”与其原有名词义的联系是明显的,而下例比较特殊:

(5)棚上有阿弥陀佛一尊,圣僧一座,倚子一只,盖一顶。(《全唐文》卷921《重修定晋禅院碑》)

“盖”系何物不详。

前人曾以为量词“顶”出现于宋代,现有材料证明它在唐五代确已产生,关于这个问题洪艺芳(2004:72—74)所言甚详明,可以参阅。

(二)本期之后,“顶”变得更加常见,大致分为两类:其一,仍量头戴之物,如宋代话本《西山一窟鬼》“头上裹一顶牛胆青头巾”,《西游记》11回“戴一顶冲天冠”,《红楼梦》45回“(这斗笠)我送你一顶”。其二,量其他有顶的东西,如《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的“一顶四人轿”,《红楼梦》第3回的“一顶藕合色花帐”。57现代汉语基本仍是这两种用法,且很习见。有人举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里“书桌一顶”之例,那只是作家个人用语的特例罢了。

六、床

(一)《说文》:“安身之坐者。”段注:“安身之几坐也。”原为卧具或坐具,如《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又为安放器物的架子,如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翡翠笔床,无时离手。”

(二)“床”做量词始见于南北朝,量屏风及弩,如《魏书·源贺列传》“武卫三百乘,弩一床”,刘损文“银涂漆屏风二十三床”。这是因为当时屏风置于床上,安放弩机的架子亦称“床”。以上属于个体量词。

又据唐人段公路《北户录·米饼》记述:“笔为双、为床、为枚。”唐崔龟图注:“南朝呼笔四管为一床。”这应属集合量词。此外还有临时量词的用法,如庾信《寒园即目》的“游仙半壁画,隐士一床书”(以上各例均转引自刘世儒1965:110)。

(三)本期的量词“床”。

1. 量铺盖的毡被、簟席之类,属个体量词。

(1)且与缘房衣物,更别造一床毡被。(敦校1216)

(2)两床苮席一素几,仰卧高声吟太玄。(皮日休诗,7102)

(3)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花蕊夫人诗,8979)

(4)水殿垂帘冷色凝,一床珍簟展春冰。(和凝诗,8395)

被、席等系“床”上用品,故以之称量,这也是“床”在现代的主要功能。

2. 量有序地置于床上的成套乐器等,属集合量词。

唐李华诗曰:“两床陈管磬,九奏殊未阑。”(1587)它表明管、磬等乐器是陈列在床上并正式演奏的,这透露了以“床”量乐器的理据。

(5)今日却怀行乐处,两床丝竹水楼中。(曹唐诗,7344)

(6)时河南少尹李齐……密使人召之,前后为烧十余床银器。(广10)

例(6)李齐所召是一个得过仙人烧银术秘传的女子,一床银器或指一炉炼出的产品。一床乐器、银器等也可能是有规定数量的。

3. 临时量词“床”可分两类,其一称量杂陈于床上之物:

(7)仍赐杂彩十床,排斗钱十万贯,充新妇及罗睺孙押惊。(敦校474)

(8)千袭彩衣宫锦薄,数床御札主恩偏。(贯休诗,9437)

(9)不胜岑绝处,高卧半床书。(牟融诗,5319)

(10)妻子欢同五株柳,云山老对一床书。(李颀诗,1351)

(11)三亩水边竹,一床琴畔书。(张乔诗,7332)

(12)昼居府中治,夜归书满床。(杜牧诗,5941)

(13)仙郎即以……琉璃琥珀器一百床,明月骊珠各十斛,赠奏乐仙女。(《纂异记》,大观499)

唐人秦系有“撩乱琴书共一床”之句(2898),琴跟书一起杂乱地堆在床上,这就不可能成套,在此“床”只能做临时量词看待。大约那时的文人喜欢把书这样堆放,所以唐诗中“一床书、半床书”共有7例之多。

其二主要起修辞作用:

(14)朝怜一床日,暮爱一炉火。(白居易诗,5119)

(15)西楼半床月,莫问夜如何。(许浑诗,6048)

(16)一床空月色,四壁秋蛩声。(孟郊诗,4205)

(17)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徐夤诗,8174)

(18)满斋尘土一床藓,多谢从容水饭回。(伍乔诗,8460)

(19)步月怕伤三径藓,取琴因拂一床尘。(李中诗,8527)

(20)行客语停孤店月,高人梦断一床秋。(李咸用诗,7411)

(21)病身来寄宿,自扫一床闲。(贾岛诗,6667)

“一床日、一床明月”强调日光或月光照得满床明亮,“半床月”指月光偏斜,只照到床的一部分;“一床藓、一床尘”多是自谦居室简陋不洁,带有夸张意味,均非实指装满某种东西;“一床秋”是指笼罩卧榻的浓浓秋色,至于“一床闲”就更加空灵,只是诗人对自身枯寂生活的一种表述吧。

4. “床”还表示一对夫妇承担的租调量,是不常用的标准计量词。

(22)率人一床,调绢一匹,绵八两……(《隋书·食货志》)

(23)丁男一床,租粟三石。(同上)

(24)未娶者输半床租调,有妻者输一床。(《通典·食货五》)

(四)此后,“床”的几种功能寿命不等。表示租调的计量词此后未见。集合量词有宋时用例如陆游《老学庵笔记》:“鄜州田氏作泥孩儿……一对至直十缣,一床至三十千。一床者,或五或七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一窟鬼癫道人除怪》:“却有一床乐器都会……”这跟本期相同,“一床”器物也是有固定含量的,再晚就未见此类用法了。个体量词“床”在《红楼梦》中的用法则与现代毫无二致,只量席、被之类,如第5回有“一床破席”,34回有“一床夹纱被”。至于“放了一床书”之类当然可说,不过在现代这只是普通名词借作临时量词,算不得该词的一个义项了。

此外,用于称量衣着、铺盖之物的量词还有“”(量衣服,见本章第二十四节)、“”(量袈裟等,见本章第二十一节)、“”(量衣衫、领巾、幞头、蕉纱等,见本章第二十一节)、“”(量鞋袜等,见第三章第一节)、“”(量成对或成套的衣物,见第三章第一节)、“两(量、) ”(量鞋履之类,详见第三章第一节)、“”(量衣甲等,见本章第二十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