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法语义探思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序

感谢商务印书馆慷慨提供这么一个出版计划,让我有机会回顾梳理一下从大学本科以来写作并发表的论文形式的语言研究成果。

我第一篇非正式发表的论文是《试论吴语语法的研究及其意义》。这是本科毕业论文的改写版,刊登在江苏省社科联印行的省语言学会1981年年会论文选里。当时,方言语法还是一个少有人碰触的领域,所以还需要用实例来申说方言语法研究的意义。这篇没有书号刊号的文章,预示了我这几十年语言研究中的两个最核心的要素:方言与语法;两者之合,正是我后来拓展研究领域的内在动能。我最早正式发表的两篇论文,正好也是一篇方言,一篇语法。前者为张拱贵教授和我合作的《吴江方言声调初步调查》;后者为《对称格式的语法功能及表达作用》,此文也是后来关注韵律对句法影响的起点。这三篇文章都是在本科阶段写就,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初期发表的。

以浓郁的语法学兴趣来关注方言,自然会发现,汉语方言不像之前很多学者认为的,差别只在语音,或至多加上词汇,语法则可以一招鲜吃遍天,一书覆盖南北话。事实上方言间的语法差异相当常见,有的还很显著。以跨方言的眼光看语法,则会发现孤立地研究普通话,随处会遇到认识的盲区甚至雷区,讲得头头是道的语法学道理,一放到方言语法中就可能理屈词穷。要想避免普通话偏见、方言偏见、印欧语偏见等种种偏见,以跨语言研究为己任的类型学研究,便成为我语言学探索之路上自然的优选项,这也是通向真正了解汉语特点和人类语言共性的康庄大道。跨语言的类型学视角,不但适用于语法,也适用于其他种种课题:研究亲属称谓、社交称呼语、颜色词这类特殊的小词库;研究语法与语义的互动,如类指成分在不同语言方言中迥异的表达方法;研究语法与语音的互动,如汉语中形态和词类对词长的敏感性就超过很多其他语言;研究形式和意义不同的对应方式,这正是库藏类型学的缘起。这次按照商务印书馆提议,把近40年来所发论文的大部分,分为五个专题出版,分别涉及汉语共同语句法语义研究、语序类型和话题结构、从语言类型学到库藏类型学、方言的语法语音研究、语言研究的文化和应用视角。这样出版,便于读者根据专业需求和兴趣选书。从各书所收论文目录可见,这五卷文集,其实有一个共同的主调:跨语言眼光与具体语言方言个案的结合。

我从本科二年级开始将兴趣聚焦于语言学,一路走来,得到了无数老师和同行的切实帮助,尤其是语音方言的启蒙老师翁寿元教授,语法学的启蒙老师王锡良教授,古汉语的启蒙老师王迈教授(均为苏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拱贵教授(南京师大)和博士生导师徐烈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希望他们为指导我所付出的心血,能在这五卷文集中得到些许慰藉。文集中也收录了多篇我跟我的老师、同行学者或我的学生合作的论文,他们慷慨允诺文集收录这些文章(有些已故合作者由家人表态支持)。谨向他们深切致谢!

我指导过和在读在研的博士生、博士后对本套书的策划编排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意见、建议,而且他们全都参加了文章的校对工作。恕不一一列名,在此一并致谢。我的博士生、商务印书馆戴燃编辑为这套书的策划、组稿、编辑付出最多。我要衷心感谢商务印书馆特别是周洪波总编辑对本套书的大力支持,也要对戴燃博士表示特别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