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协会工作重心的转移
一、图书的社会需求
全面抗战展开以后,中国社会各界对图书馆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图书馆在战时的重要性。这种需要,对图书馆界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励,也是战时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动力所在。
教育部长陈立夫对战时图书馆界寄予了厚望。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图书馆在战时的重要性:第一,图书馆可以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他表示,长期抗战,目的是争取民族的自由平等与世界的正义和平。在此期中,教育不仅不能松懈,反而必须更加努力。只有加强教育,才能促使意志集中,智识向上,收克敌制胜之功。第二,图书馆是抗战与建国取得成功的重要工具。他认为抗战和建国,两者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容偏重其一。无论抗战与建国,都需要造就专门人材,以为基础,而后能依照预定方案,次第推进,乐观厥成。所以如果要完成抗战建国大业,图书即其重要工具之一,而图书馆又是此工具之大本营,其位置固不次于学校。第三,图书馆在传承文化方面地位独特。陈立夫认为,一民族有一民族的独立文化和固有精神,倘欲保存文化而大加发扬,舍图书馆之外,其道莫由。也因为图书馆重要,陈立夫对抗战以来一切公私藏书半被掠夺而深感痛惜,同时他对图书馆界提出两点要求:“一则保护已有之书籍,使之勿再遗失;一则搜罗未有之书籍,使之日趋完备,更以良好之管理方法,便于读者,而是满足其要求,增进其智力。”201陈立夫的观点,反映了国民政府高层对战时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
抗日救亡工作者需要图书馆。一个名叫苗敬的抗日救亡青年,1938年病倒在重庆,但他“时刻不能忘了我自己的责任,我不能忘了同志们对我的叮嘱”,虽在养病,但还是想利用时间来增加他的救亡智识,他向媒体《全民抗战》呼吁:“我需要读书!”不过,他表示:“我们以前的酬报是‘穷’和‘病’,剩下是一个光身,那还有钱来买书呢?杂志还可在店铺里立一会揩油看看,可是较厚的书,较有系统的书事实上很难这样揩油看,老是对着书铺里相相白眼,没有钱。”在致函媒体时,他说:在重庆有很多的青年是在追求智识,有很多的救亡同志想阅读最近的书,可是大部分都很穷,同我一样的对着书铺望洋兴叹。他称:“书是青年的恩物,精神食粮对青年是不可缺少。现在的图书馆送的武侠小说以及一些陈旧的书是不能满足一般新的要求。因此我亟盼(媒体)先生能发起筹设一个救亡流通图书所,来解决一般穷朋友的求智问题。”为此,他提出了设立救亡流通图书馆的建议:第一,成立办法:1.由本市各书店每家捐书若干;2.向各界人士征募书籍;3.私人或团体捐助现金;4.议定一公共地方出借或请战时书报供应所加以扩大。第二,出借原则:1.照流通图书馆办法交保证金;2.或每相当日期扣租借费×分,或以折旧法借给(此等收入费用作再买新书);3.有救亡团体介绍、担保者,经借者请求无费者,可无费借书。他发出呼吁:“我极诚盼有人起来响应,来负责筹设这个图书馆,来解决一般青年人的渴望。”202
《全民抗战》编辑对苗敬积极回应:“我想这没有人会不赞同。今日各城市,各战区,甚至兵营都无不感到精神粮食的缺乏,设立各种大小不同的流通图书馆,是目前迫切的问题。我们除希望政府、各文化团体积极为此工作努力外,同时也从个人按照自己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在各角落自动的创办起来。”203苗敬的例子是鲜活的,反映了救亡青年的一种心声。这种心声恰恰显示战时图书馆事业的必要性。
伤兵图书馆的成功范例。田常青曾参与青年会军人服务部举办的战时图书馆,颇有心得。他表示,在士兵中,识字的虽然不多,可是他们对于国事的关心却不甘落后,每日老是找我们服务人员了解时事:“今天前方打得怎么样呀?”跑进俱乐部的图书馆开头就是这样问。如果听到好消息,那真是高兴得像小孩子般的欢乐。“非把鬼子赶出去不可,我们伤好了马上到前线去,再杀掉几个鬼子,死也甘心。”有时听到我们游击队神出鬼没地给敌人以打击和运用运动战术给敌人以重大的歼灭,他们就更体会出这战术的重要和对抗战前途的影响。他说:根据统计,“凡是图书馆的读者,十分之八九都是伤好了再上前线的,他们时常从前线写信来说他们以前在图书馆所得的好处”。也就是说,这种战时图书馆非常必要。
为了能够推广战时图书馆,田常青提出了组织战时图书馆的原则及工作方式:
组织图书馆的原则:1.要有弹性——凡是能教育士兵,增加抗战认识,坚定最后胜利信念的,任何方式都可以应用,尽量利用一切工作机会,不轻于放过任何可与士兵或官长讨论的时间,不要呆板地做,应该因地制宜。2.是主动的——主办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譬如说图书馆的读者,不是坐着等他们来借还书籍,而是服务人员亲自去召集他们来。倘要等他们来,就会门市冷落,你自己前去鼓励士兵阅读,那就会应接不暇。环境是可以由人创造出来的,只要你肯努力,肯奋斗,肯前进。3.带机动性——工作的发展不能在几种死板的工作方式之下胜任的,新的工作方式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创造出来的。突击也是机动性之一,这样才会使我们工作更有生气,更有意义,更有价值。4.置备书籍——宜注重“质”而不重“量”,宜精不要滥,宜根据环境或对象的需要配制。过去我们书籍虽然只有二三百本,可总是宣告“客满”。书籍报章杂志可尽量征募以减轻经济负担。
工作方式:1.流通图书——出借书籍互相交换,这是图书馆最基本的形态。2.读报读书——书在不识字的人手中会失掉效用。一般士兵虽然不识字,但关心国事很殷切。我们应该每天报告时事,读报给他们听,使他们明白抗战的形势。还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读书给他们听。这样一方面推进他们的求智(知)欲,另一方面灌输抗战的意识。试验下来,这方式对于不识字的士兵颇有效果。3.研究工作——战时图书馆并不是普通的图书馆,养成他们看书的习惯,同时也就把他们组织起来,用集体的方式来研究或讨论国际时事、社会科学、军事学及各种抗战胜利要素,打击敌人的重要问题,等等。这样使士兵自己有发抒意见的机会,互相切磋讨论、批评,他们自然而然地对于这次抗战就有更深刻的了解,最后胜利的信心也像钢铁一般坚定起来。田常青表示:“我们要使前方战事胜利,就得努力推进及发展前线文化工作,而最好的方式是多多设立战时图书馆。”204
需求决定发展。无论是对图书馆与抗战建国关系有着深刻认识的陈立夫,还是苗敬这样从事救亡运动的热血青年,或有伤兵图书馆经验的田常青,这些人处于社会的不同层面,所发或高屋建瓴,或切身体会,或办馆心得,对图书馆界来说,都是可贵的财富。时代的发展,需要图书馆界及时转型,以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