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古埃及
(一)珠宝的风格和特征
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及发展
古埃及璀璨夺目的历史文明令世人惊叹不已。发源于尼罗河两岸富饶土地上的埃及文明的类型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形成鲜明对比,它是一种帝国文明,而非城市文明。和两河流域不同,尼罗河流域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北面则是三角洲地区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不易遭受外族入侵,所以在古埃及约3 000年的历史中,没有像古代西亚地区那样帝国频繁更换。古埃及文明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是稳定而保守的。古埃及王朝则始于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而建立第一王朝,终于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
1)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零王朝,约公元前3000年)
2)早王朝时期(第一—二王朝,约公元前2920—前2649年)
3)古王国时期(第三—六王朝,约公元前2649—前2152年)
4)第一中间期(第七—十一王朝前半段,约公元前2152—前2065年)
5)中王国时期(第十一王朝后半段—十二王朝,约公元前2065—前1781年)
6)第二中间期(第十三—十七王朝,约公元前1781—前1550年)
7)新王国时期(第十八—二十王朝,约公元前1550—前1075年)
8)第三中间期(第二十一—二十五王朝,约公元前1075—前664年)
9)后王朝时期(第二十六—三十一王朝,约公元前664—前332年)
10)亚历山大统治时期(公元前332—前323年)
11)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23—前30年)[6]
数千年来,古埃及文明神秘而充满诱惑。古希腊人深入研究古埃及的艺术规律和美学密码,罗马人破坏性地传承了希腊艺术,并极大地效仿了古埃及的帝国艺术形式。希腊罗马人了解并崇拜埃及,又将这份推崇传递给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收藏家和学者;18世纪末拿破仑远征埃及,将这里的艺术品和知识带回法国,激发了全欧洲的兴趣;19世纪以来,由欧洲人资助的发掘活动在埃及一直持续着,不时有激动人心的发现。古埃及艺术品具有恒定和不朽的特质,这些艺术品大部分出自古埃及人修建的纪念陵墓和神庙,其中为重生信仰而打造的绘画、雕塑、珠宝饰物及其他物品都寓意深刻、精致隽永。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埃及艺术……一万年来没有变化”。
古埃及珠宝的起源
前王朝时期之巴达里文化期
珠宝渗透进了古埃及文明和艺术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主人在世时,佩戴珠宝是身份地位的彰显,是受到军事或民事的嘉奖,是为护身辟邪或仅仅作为装饰;主人去世后,珠宝被带进墓葬以供其来世使用。埃及珠宝制作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巴达里(Badarian)文化期(地处中埃及,特点是开始驯养家畜、制作精美陶器和品种繁多的装饰物),那时人们已经会将象牙[7]雕刻成环形饰物;将贝壳做成护身符;将加工过的天然卵石和兽骨,还有红玉髓、青金石、碧玉、长石、绿松石和条纹大理石等材料,打磨成细珠后再串成精细的珠链,用来制作颜色多彩的垂饰(图1-17)。当时最常见的制作细珠的材料是玻璃质感的滑石(大多数圣甲虫也是用滑石制作而成),上面用蓝色或绿色釉彩合成物覆盖,用来替代绿松石和孔雀石等绿色宝石。这些细珠是用小的、尖利的燧石来穿孔,珠子上通常会留有锥形的不均匀切口。它们最有特色的用法是串起来做成腰链围住臀部,这在当时非常典型。间隔珠是用来将珠链分隔成行的,最早出现在多股腰链上,后来被延伸用于项链、手镯和衣领型项圈(collar,后面简称为“领圈”)之上。
图1-17 珠链,公元前4000—前3000年,贝壳、象牙以及多种石材
红海贝壳、铜、绿松石(前王朝时期从西奈山获取)以及青金石(当时埃及青金石的唯一来源是阿富汗)的使用,都说明巴达里文化突破了地理限制,对外文化、贸易交流频繁。
前王朝时期之涅伽达文化期
在随后的涅伽达(Naqada)文化一期(公元前4000—前3500年),埃及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王权)的萌芽,手环、项链和手镯等饰物与巴达里文化时期并无太大区别,但是出现了新的头饰。另外的创新则是,开始制造极细小尺寸的珠子,以及引进了新的釉彩创作:将石英砂做成内核,再涂上一层玻璃质、碱性的釉料,它们绿色或蓝色的涂层跟釉彩滑石相似,也是为了实现替代天然矿物宝石的想法。
在涅伽达文化二期(公元前3500—前3100年),私有制逐步确立,阶级逐渐形成。这个时期珠宝制作的主要目的变成了给生者提供欣喜、为死者护身辟邪。这个时期,贝壳的使用逐渐减少;黄金开始出现,最初是薄片的形状,之后是串珠用的细丝,或者是珠核外面的金箔。当时工坊里的金匠们接受委托人送来的金粉(宗教文章将其称之为“众神之肉”),用加热的小坩埚来熔化金粉,冷却变硬后,经锤打定型为黄金薄片(图1-18);这种金箔还被用来包裹木制的祭祀用品和神像,甚至被钉在神庙门上。工匠们技艺高超,可以将颜色高度饱和的宝石和黄金做成珠子镶到王冠之上,这是当时所特有的。
图1-18 黄金薄片首饰,约公元前1370—前1300年
前王朝和早王朝过渡期
在埃及的前王朝和早王朝过渡期间,约在公元前3100年,埃及象形文字逐渐形成的同时,一个政治和宗教的体系也发展起来。在这个体系中,神王 [8] 掌握着这个国家及其人民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随着王权的确立,关心死亡、为来世做好物质准备,成为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人们会参照木乃伊生前的社会地位来配置陪葬珠宝,而这些珠宝都是被特别打造以庇护木乃伊通过黑暗的通道,抵达另一个世界。随着打磨工艺的改进,细珠的形状逐渐变得规则起来。从工匠们为神王哲尔 [9] 制作的三条极好的细珠手镯(图1-19)可见,之前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其珠宝的杰出品质展现了埃及工匠的高超手工艺。
图1-19 哲尔墓中手链,约公元前2920—前2770年,黄金、绿松石、青金石、紫晶
因此,在古埃及首饰当中,成就最高的当属神王/法老珠宝,在这一时期一些后期法老珠宝的标准形式和制造工艺开始逐渐形成。后世发掘出来的许多最为著名、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埃及艺术品,都是为这些强大的统治者而创作的。
早王朝时期
埃及早王朝时期在珠宝的款式和制造工艺上大大领先于其他地区,如努比亚(今苏丹北部、埃及南部)等。
埃及的农业社会依赖于因尼罗河一年一度泛滥冲积而成的沃土来培植粮食,神王必须向代表自然力量的神祈求,以确保生命的延续。埃及的主神是代表太阳的拉-哈拉克提(Ra-Horakhty)神,但对于关心来世幸福的埃及人而言,俄塞里斯(Osiris)和他的妻子伊西斯(Isis),以及他们的儿子——天神和王权的化身——荷鲁斯(Horus),这三位神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拥有“荷鲁斯名”表明埃及王是荷鲁斯在地上的代表,是埃及王位正统的拥有者,因此王衔得名“荷鲁斯名”。第一王朝(公元前2920—前2770年)时期,王室人员佩戴一种由象征王徽的方形饰物构成的“塞拉赫”(serekh,又称为“皇宫之门”)手镯。神王(其后法老亦然)的“荷鲁斯名”一般写在手镯的方框之中,在方框上方则为荷鲁斯神(鹰的形象,也是埃及圣书体文字的“荷鲁斯”)。这些手镯由不同材料制作而成:黄金、青金石和绿松石交错穿插排列的“塞拉赫”手镯被发现佩戴在哲尔王后的手臂上面(图1-20);在第一王朝位于吉萨[10]的石室墓葬中也挖掘出了蓝色釉彩合成物制作的“塞拉赫”手镯[11],由13块塞拉赫组成,中间使用24颗间隔珠,两端带孔的薄片在佩戴时起到固定作用。
图1-20 “塞拉赫”手镯,约公元前2920—前2770年
由这些珠宝饰物可以推知,宗教对于埃及的珠宝首饰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古王国时期
第一王朝时期的项链通常都由单排的珠串组成,一直到古王国开始的时候和第四王朝(公元前2575—前2465年),最典型的古埃及珠宝款式之——宽领圈“韦塞赫”(wesekh)(图1-21)才开始出现,它由多排珠串组成,并且有端饰和间隔珠。第五王朝时期制作的一套“韦塞赫”宽领圈套件[12],包括颈饰和一对手链,由蓝色、绿色和黑色釉彩合成物装饰,这些颜色在古王国时期非常常见。到了这一时期,脚环和王冠、腰环和腰带、手环和手镯都开始使用;它们总是使用相同的镶嵌工艺,由银、琥珀金(一种天然金银混合矿)、金或铜制成。此时,另一种新的颜料——“埃及蓝”硅酸铜钙(图1-22)出现了,并且从此贯穿于整个埃及历史。古王国时期制作珠宝的材质和种类进一步拓展,釉彩材料更加普及,珠串和黄金护身符数量增多,而且体积变得更大。
图1-21 壁画,约公元前1289年,拉美西斯一世戴着“韦塞赫”宽领圈
图1-21局部
图1-22 “韦塞赫”宽领圈,约公元前2020年
第一中间期
第一中间期是埃及内战和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的珠宝尽管材质匮乏、工艺低劣,但令人惊讶的是,仍有很多材料和贵金属被用于制作珠宝。比如这一时期继续在制作的用于墓葬的王冠,上面会有金属束发带和附着于其上的圆盘装饰。
古埃及珠宝的流传
由于年代久远,古埃及珠宝极少能够存世。但幸运的是,埃及人很喜欢佩戴着他们的受封之物被描绘进塑像、浮雕、壁画或纸莎草插画,甚至是棺材上面的彩绘,珠宝的样式因此得以保留下来供后世借鉴。比如第四王朝艾里(Iry)大祭司墓葬的嵌板浮雕[13]上可以观赏到,画中人物佩戴明显的、造型奇特的叶状垂饰。由于没有实物留存,如果不是因为浮雕的描绘,这种珠宝样式也许就被遗忘在漫长岁月之中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作为陪葬或王室赏赐礼物的各种珠宝被描绘在陵墓的壁上,或是神殿的墙上,与其他战利品一起献祭给诸神;之后的中王国时期的棺材以及葬礼纸莎草小插画上,都按照死者生前的地位绘制了相应的饰物图案。另外,很多文献中也有关于珠宝的记载,例如神庙财物清单和法老的赏赐记录。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在他们陵墓的墙上有很多表现他们日常生活场景的壁画,包括工匠们铸造、抛光以及钻孔等加工珍贵宝石的生动情景,正因如此,某些工艺才得以在后世留传。此外,还有珠宝原材料交易和收集的场景,有些可能是贡品,或是从努比亚、叙利亚和小亚细亚通过贸易的方式取得。
(二)珠宝制作和材质
古埃及珠宝的颜色
古埃及的珠宝制作者,未曾使用过红宝石、蓝宝石和祖母绿等当今流行的贵重宝石,他们当时认为最贵重的石料,在现代社会看来都不是贵重宝石。实际上,古埃及珠宝中一些最典型、最令人满意的作品,正是使用釉彩合成物或用模仿宝石的玻璃等人造材料制成的。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材料颜色的选用并不仅仅是因为能达到特别的美学效果,而是因为对埃及人来说,每种颜色都有其潜在的象征和护身符意义。事实上,在陪葬珠宝中,严格规定了必须使用某些颜色的宝石或材料,就是因为其色彩被认为具有“魔力”。
红色
在一部《亡灵书》[14]的第156节中提到将红玉做成的护身符放在木乃伊的喉咙处,这是因为红玉如血般的颜色可以增强咒语:“你有你的血,伊西斯神,你有你的力量。”[15]当时的人们认为,红色是血的颜色,暗示精力、活力和力量,甚至象征生命本身;但同时,红色也是坏脾气的沙漠之神赛特(Set)的颜色,他是混乱、风暴和干旱的始作俑者,也是杀死其兄弟俄塞里斯的凶手。这种古怪的分歧体现在了一些方面:“khenment(hnmt)”一词意为红玉,它从动词“hnm”衍生而来,意味着“使快乐”;但是有橙红色调的红玉髓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石头,在后王朝时期其名字“herset”也有“悲伤”的意思;另一种常被古埃及宝石工匠们使用的红色宝石是红玉髓。自新王国时期及以后,这三种颜色的宝石都可以用红色的玻璃或是釉彩合成物模仿。
绿色
绿色是草木生长和象征肥沃多产的生机之色,甚至是复活之色。特别是,绿色是纸莎草的颜色,这种植物在象形文字里读作“wadj”,有兴旺、健康之意。“wadj”也是翠绿色矿物孔雀石的名字,当时孔雀石是埃及最重要的绿色颜料和眼妆的主要成分。但是最为埃及人喜爱的绿色宝石是绿松石,其埃及名字“mefkat”在后王朝时期被用作“愉悦”和“高兴”的同义词。除了绿松石,以及绿色的釉彩合成物和模仿其的玻璃之外,埃及珠宝工匠常用的绿色石料还有碧玉、绿长石(天河石,也叫亚马逊石)、绿石英、绿玉髓、黄绿橄榄石、蛇纹石,以及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的绿玉和浓绿橄榄石。
蓝色
深蓝色是象征包罗万象、祥和夜空的颜色,也是青金石、深蓝色釉彩合成物和模仿青金石的玻璃的颜色。有趣的是,青金石的古老名字“克希斯皮特石”(khesbed)也是兴起于埃及的后王朝时期,和绿松石的名字一样,也是“愉悦”和“高兴”的同义词。因此历史上有一种很好玩的说法,即埃及人不能区分蓝色和绿色。这当然不可考,但是这样的相同词意用法则很可能说明,绿松石和青金石被长时间地关联使用。
古埃及珠宝的材料
埃及珠宝工匠们使用的材料品种之丰富令人惊叹,包括了多种石料、矿物、金属、人造材料和产自动物的材料。大多数材料都取自埃及境内的山脉中、沙漠里,或是尼罗河谷。但是,如前文所述,一些贵重的青金石和银等材料,一直都从埃及国境之外进口而来。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会对跨度超过4 000年的埃及珠宝制作历史中用到的主要材料的颜色、外观特点、产地来源,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进行详细的描述:
青金石
青金石 [16]是一种不透明的深蓝色矿物(碱性铝硅酸盐),常常有白色细纹(方解石)和金色杂质(黄铁矿),且在抛光加工之后带有光泽。古埃及的青金石主要从阿富汗东北部的巴达赫尚(Badakhshan)进口而来,这是已知的青金石第一故乡。由于路途遥远,获得十分不易,埃及人将青金石视为他们宝石中最高贵的,在所有贵重材料中的地位仅次于金和银。作为重要的蓝色石料,青金石常常被釉彩合成物及之后的玻璃制品模仿,因此形容词“maa”(意为“真的”)常常附加在青金石名字上,用以区分真的宝石和较为廉价的仿品;其仿品也被称为“青金石”,但是常常加以额外的“iryt”或“wedeh”以修饰(意为“加工的”或“人造的”)。青金石从前王朝时期就开始使用,最初用来做珠子和垂饰,后被用以做护身符、圣甲虫(图1-23)和镶嵌物,直到后王朝时期都一直很受欢迎。
图1-23 圣甲虫戒指,约公元前1550—前1291年
绿松石
绿松石是一种不透明的、天蓝色或蓝绿色的含铜磷酸盐矿物。埃及人从西奈山的铜矿中获得绿松石,第一王朝时埃及神王曾派出组织精良并有军队护卫的两三千人的劳动大军去开采石料。最高品质的绿松石是亮蓝色的,当其在光的照射下褪成绿色时,其价值就降低了。然而埃及人更喜欢绿色的种类,他们认为绿松石是出类拔萃的绿色宝石,将其与青金石一起归为珍贵材料。绿松石早在巴达里文化时期就被埃及人使用,最初也是用来做珠子和垂饰,之后用来做成护身符,中王国时期开始被用作镶嵌物。
黄金
图坦卡蒙[17](图1-24)的墓葬和位于塔尼斯[18]的法老宝藏中(图1-25)使用了大量的黄金,因此对于大众来讲,古埃及永垂不朽的形象很多都是通过黄金工艺品反映出来的。作为众神肉体的材料,黄金代表神的颜色。在第一王朝开始之前,黄金就已经被做成金属薄片或金箔(图1-26),也可以用其包裹内核做成金珠。在随后几个世纪内,埃及金匠们的技艺日渐纯熟,几乎掌握了已知的所有黄金加工技术,并将它们运用在了各种珠宝的制作中:护身符、垂饰、王冠、胸饰、耳环、戒指、脚环、领圈及部件、腰带和手镯。事实上,《亡灵书》的某些章节明确规定了护身符和陪葬珠宝必须用黄金制成。
图1-24 图坦卡蒙的饰物,约公元前1333—前1323年
图1-25 普撒塞尼斯一世项链,约公元前1075—前945年
图1-26 黄金薄片,金箔上描绘着一只手握着花瓶的“BA”鸟
早期的埃及人从沙金中获得其需要的少量黄金,沙金以肉眼可见的小矿块的形式存在,可能混合在水流冲刷出的碎石或沙子之中,也可能是含金的岩块不断被沙漠中的河流冲洗消磨,在河床干旱之后显现出来。随后,稍微进步点的挖掘方式是“淘金”,即将含金材料挖出并淘洗,其过程是将重一些的黄金从轻的沙子或碎石中分离开来。进行大型挖掘也是可能的,淘洗则是通过斜坡式的桌面或通道,制造凹槽,或用布和动物外皮接住淘选出来的黄金颗粒(图1-27)。但是如果需要的黄金数量较多,则最终需要开采更为坚硬的含金石英。
图1-27 壁画示意图
出生于公元前2世纪希腊化时期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阿加萨希德斯(Agatharchides),在他的文字中记录了埃及人在公元前2世纪开采金矿的情况,这种开采方法之后被沿用千年:首先,将从矿中采集的含金岩石用火分解;随后,将岩块运到空地上用重石臼击碎,甚至还会使用手持的研磨器将其磨得细碎;最后,黄金颗粒被淘洗、收集。然而,这一系列加工过程可能并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完成的,埃及人采集金矿的地方不能提供淘洗所需的大量水源,且挖掘矿石的地方并没有任何淘洗或是熔炉煅烧的证据;在一些新王国时期陵墓的壁画上,可以见到贵族们正在监督黄金和其他各种原材料运达的场景,黄金并不是皮袋装着的碎石或颗粒状的,而是由颗粒熔铸的粗糙矿块或金锭,甚至是沉重的环状物(图1-28),这些肯定是在比挖掘之地场地条件更好的地方生产加工的。
图1-28 诺曼·D. G. 戴维斯,《工匠,纳巴姆和依普奇墓》,根据埃及底比斯TT181墓葬(约公元前1390—前1349年)中壁画绘制,图中左上方工匠在为环形金锭称重
图1-28局部
约公元前1370年,米坦尼 [19] 国王图希拉塔[20]写信给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 [21],质问后者承诺的贵重礼物为何迟迟仍未送达,他在信中表达了明显的“羡慕和嫉妒”:“在我兄弟的土地上,金子和尘土一样多。”[22] 他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事实上,公元前2000年前后,甚至在第一王朝开始之前的公元前3100年,埃及人已经取得了数量众多的贵金属。
北至基纳干谷之东,南至尼罗河第五瀑布,位于尼罗河谷和红海之间广阔的区域内,很多地方都出产黄金,但是埃及人总是更集中在三个地方开采黄金:科普托斯高地、瓦瓦特和库施 [23](图1-29)。在第一王朝开始之后,埃及人获取了质量更为上等的金属。最开始是来自埃及东部沙漠和努比亚,后来又从叙利亚和北方敌人那边获取了大量的贡品和战利品。
图1-29 古埃及黄金产地示意图
埃及的工匠们将这些黄金用于各种不同的用途:给铜、其他较便宜的金属、木头或石头镀金;给铸造的小型雕像镀金;或者将黄金锤打、切割成金箔,作为宗教或仪式用的器具和陪葬物品的部件;然而,最广泛的用途还是制作珠宝,不仅给生者佩戴,也成为亡者的殉葬品。古埃及人对于宗教和葬礼的信仰,要求木乃伊都配以最上等的珠宝艺术品作为装饰和护身符,通常有领圈、胸饰或头冠。这些珠宝首选使用的金属(事实上也是一些葬礼习俗规定使用的金属)就是黄金。木乃伊身上或是旁边摆置物品中的黄金饰物最为古代盗墓贼所觊觎,一旦被盗,就会被分拆、熔化、重新铸造。参与盗墓的不仅有修建陵墓的监工和工人,还有平民、商人,以及贵族。图坦卡蒙墓室中有大量珍宝来自之前不同的王朝。[24]有可能正是由于黑市上有这种盗墓所得贵金属饰物的流通渠道,才使得埃及文明繁荣如此之久。如果国王和贵族陵墓里数量巨大的黄金、琥珀金和银没有被再次利用的话,那么埃及的经济也许早已坍塌。
釉彩合成物
釉彩合成物 [25] 有时被称为“釉陶”[26],此种材料可能是古埃及制作珠宝所运用的所有材料中最具特色的,会被做成镶嵌物以模仿宝石(图1-30)。合成物往往都有砂质核心,最上等也极稀少的核心是纯石英质的。但事实上,更为常用的核心材料是未加工的沙子,甚至有可能是劣质的沙子。因此,其核心常是灰色或棕色,甚至是黄色或红色的,这取决于当地沙源的普遍颜色;这些核心的外表层涂有玻璃状的碱性釉彩,根据釉质混合物中加入的不同添色剂,釉质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本质上来说,釉质是一种钠或钾的钙硅酸盐。
图1-30 蓝色釉彩合成物,约公元前1802—前1450年
研究表明有三种主要的上釉方法:
最古老的一种方式,是巴达里文化时期为滑石珠(后为护身符)外表覆盖上绿色的釉彩,以模仿绿色宝石。这种叫作“施釉法”。为达到最佳效果,原材料会被预先烘焙、烧制,再被研磨成粉状,和水混合成为一种浆状混合物;然后用浸泡、倾倒或涂绘的方式给石料或是内核材料上色;火烧之后釉彩便在其表面形成。此方法的显著特点是:会产生不平整的釉表面,经常有水滴状或水流状的纹路。因此被认为是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方式。
第二种方式是一种被称为“包埋法”的自然上釉过程,最早在中王国时期便已被使用。在这种方法中,石料或是内核材料被干或湿的釉质混合物包裹,火烧时混合物熔化在表面形成一层釉质,之后多余的材料可以被击碎移除。
第三种方式是另一种自然上釉过程,只可以在内核外层本身已经蕴含釉质混合物的特殊情况下使用。在干燥时,釉盐在“起霜法”过程中析出,覆盖表面;火烧使表面的盐熔化,以形成釉彩。
埃及人将釉彩合成物称为“tjehnet”,字面意思为“隐约发光的物件”,非常形象地形容了其釉彩所具有的光泽,以及玻璃一般的外表。在前王朝时期,仅有绿色和蓝色的釉彩出现;黑色、白色和紫色在古王国时期及其之后的时期被零星使用;黄色和红色在第十八王朝期间被加到了“调色板”上。釉彩合成物十分常用,因为它可以被浇铸或塑造成几乎任何形状,可以模仿绝大多数宝石的色彩,成为埃及珠宝工匠最为喜爱的材料:早在巴达里文化期,它就被做成串珠;到了古王国末期,它被做成护身符和多彩的垂饰。至此时,珠子已可做成任何奇特的形状,还能加以螺旋的纹路或是少许其他色彩;在之后的王朝里,珠宝制作中用釉彩合成物做成圣甲虫(图1-31)形的戒面,有着跟金属戒指一样的马蹄形状,并有环形柄和造型奇特的底座。也有被做成设计复杂的、有网状小孔的环,做成手镯和手链,做成串于领圈上的端饰、间隔珠或浇铸的部件,做成胸饰、耳钉,甚至做成头饰带上的圆花饰。
图1-31 圣甲虫护身符,新王国或后王朝时期,绿色釉彩合成物。底部刻有9行象形文字,为《亡灵书》第30节的内容
玻璃
玻璃和釉彩合成物上的釉质本质上是同一种材料,是一种含钾的钙硅酸盐。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运用方式:如果原材料是用于制作玻璃,那么它是被独立使用的;如果原材料是用于制作釉质,那么它覆盖于另一种材料的内核之上。通常,人们认为玻璃的制作是偶然发现的,是原材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加热熔化而发现的。当然,古代玻璃熔化温度比现代的低得多。另一个本质上的差别是,古埃及的玻璃从未被吹制,这是一个直到罗马时期才被使用的工序。
大件玻璃制品是将原材料做成小棒或藤条的形式,包裹内核烧制,成型之后内核会被移除。然而,玻璃在埃及珠宝制作中,主要用于制造珠子、护身符、垂饰或镶嵌物,加工过程跟金属加工方法类似,将熔化的原料熔铸进一个打开的模具,以使做成的物件背面平整;或是将原材料围在一个之后会被移走的中心小棒上做成珠子;单个、小型拼接的玻璃薄片,则是将小的、有颜色的小棒或藤条状的原材料束在一起,保证捆束两头都可见,然后将其加热直到它们熔化之后,再将其拉长以使图案微型化。埃及人将玻璃称为“iner en wedeh”或“aat wedhet”,两者的字面意思都是“流动的石头”。
单颗的玻璃珠子在古王国时期就有了,在中王国时期出现了个别玻璃制圣甲虫,在制作韦塞赫的时候,也开始使用玻璃浆(图1-32)。但是直到新王国时期,特别是阿蒙霍特普三世之后玻璃才被大量制作,用来替代早期(图1-33)用青金石、绿松石、红玉髓等宝石制作的珠子和镶嵌物。根据加入的着色剂不同,玻璃可能是蓝色、绿色、红色或黄色的,也有少数是白色或黑色的。因为其具有模仿宝石的效果,并且材料成本较低,所以被大量使用。事实上,虽然图坦卡蒙的大量珠宝外表华丽、光鲜,其实大多由普通金属镶嵌玻璃或釉彩合成物制成(图1-34)。
图1-32 尼斐鲁普塔公主的“韦塞赫”项链,约公元前1842—前1794年,黄金、红玉髓、长石、玻璃
图1-33 赛特哈托尔公主的项链,公元前1887—前1878年,黄金、红玉髓、青金石、绿松石
图1-34 图坦卡蒙的有翼圣甲虫胸饰,公元前1550—前1075年,黄金、银、绿玉髓、玻璃
(三)古埃及的珠宝工匠和加工技术
珠宝工匠
在古埃及,依附于神庙和宫殿的高品质珠宝工坊,都在王室高级官员的掌控之下。这些高官的名字得以传世,且他们的墓葬里也描绘了珠宝制作的过程。然而,真正制作这些珠宝的工匠的名字却鲜为人知。但正是他们将宝石做成镶嵌物,将贵金属敲打、雕镂成珠宝部件,将珠子串成错综复杂的领圈。大部分工匠被称为“金匠”——埃及语中的“neby”——这个称呼似乎不是特别准确,因为虽然有部分珠宝工匠的工作是针对贵金属进行加工,但贵金属加工和珠宝制作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很少有工匠称呼他们自己为“neshdy”,或是早期的“mesneshdy”。这两个同义词最好的翻译是“珠宝工匠”,其真正的意思可能更接近于“宝石工匠”。埃及珠宝工匠将宝石做成镶嵌物,紧密地镶入金属细丝中,或是将卵石精心制作成护身符。他们的这些技能才是真正的艺术,远比“珠子制作者”(iru weshbet)或是“领圈串接者”(seti nub)更为核心。然而,一份近期的研究表明,从新王国早期到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前30年)时期的1 500年之间,只有不到30个人被确定有着“neshdy”的头衔,而且没有任何一个“neshdy”的墓葬被发现。这样看来,具有大师精神和技能的工匠自古以来就弥足珍贵,少之又少。[27]
虽然雕塑家可能成为法老的座上宾,但是珠宝工匠的社会地位看起来并不高。有一种合理的推断是,因为珠宝工匠的工作和金银匠有很多紧密联系,他们的职业被归为一类,而工匠们通常不擅交际。一些参考文献提及有金匠在朝为官并拥有极好的墓葬。毋庸置疑的是,其中有一些人是贵族或高级官员,然而即便有了金匠总监的名头,他们也只是行业内的监管者。关于金匠是否拥有特权,有一个更为生动的观点来自一份古埃及文献。[28]荷提对于除了自己职业之外的其他所有职业都报以轻蔑:“我见过金匠们在他们的工作台上站到他们死的那一天。他们的手指像鳄鱼皮一样粗糙,他们的恶臭比鱼卵更为恶心。”[29]极有可能的是,一件精致的珠宝在热浪袭人、脏乱嘈杂的地方做好之后,一层一层向上级传递,每一个高一层的官员都剥夺制造者一部分的功劳,当这件珠宝最后到达最高级官员时,其制作者的身份已经无据可查了。
珠宝制作
在长达3 000年的古埃及历史中,留存下来的关于珠宝制作场景的描述屈指可数,它们大多数都来自古王国时期和新王国时期的墓葬,中王国时期和赛特王时期 [30] 也有些例子。这些场景,通过壁画、浮雕或是其附注的象形文字,将珠宝制作的每一个阶段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同一活动,由于不同的资料来源,也会在细节上呈现微妙不同。但是几乎在每一场景中,珠宝工匠总是在贵金属工匠旁一起工作。最早展示珠宝制作过程且保存较为完好的浮雕之一,现存于开罗博物馆,这是一幅来自萨卡拉 [31] 的克若胡 [32] 墓葬里的浅浮雕(图1-35),其年代大约在第五王朝末期(约公元前24世纪早期)。图中描绘的是墓葬主人生前每日所见证的景象,他想将这些景象带到另一个世界,使他作为王宫总管的职位永续存在。图中显示,两个侏儒在一张矮桌旁将珠子串起,做成一个领圈。他们已经完成的三件作品放在另外一张桌子上。有趣的是,其中一个侏儒看起来正在吮吸线头,这个动作对大多数穿针困难的人来说都很熟悉。唯恐有任何的误导,图边配的象形文字将他们的动作描述为“穿一个领圈”(seti nub)。“nub”真正的意思是“黄金”,但因为领圈是黄金所制,所以制作首饰材料的名字最终便成了饰物的同义词。
图1-35 “穿个领圈”示意图
即使上述浮雕中的图景略有损毁,但仅仅是侏儒的出现,就立即表明了这是在描绘珠宝制作的场景。因为在古王国王朝,在将贵金属打造成个人装饰物的作坊中,工匠们的记录里都有侏儒。侏儒的造型或许是因为他们和工匠的守护神——布塔的联系;更接近事实的可能是,人们认为同样作为从事贵金属制作的人,如果因为偷盗被发现,短腿的侏儒更不容易逃走。奇怪的是,在古王国时期之后加工金属的图景中,侏儒不再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后世很多欧洲传统的贵重珠宝加工者都有下肢不便的特点。根据希腊神话,司火冶金之神赫菲斯托斯和他在罗马文化中的对应形象伏耳甘,都是跛足。在条顿人 [33] 的传奇里,最出类拔萃的金匠——尼伯龙根人,都是侏儒。这些形象的原型很可能都来自古埃及。
在领圈末尾加上端饰的工序,在萨卡拉的内福(Nefer)墓中有明显的描绘,此墓的年代被确定在第五王朝中期(约公元前2400年)。两位工匠,一位站着手持领圈,另一位蹲着并小心翼翼地将珠子加在领圈另一端的线上。这两位的下面还蹲着另外两个同样小的工匠,他们的鼻子已经贴在正拿着的领圈上,非常仔细地将一个鹰头安在串线的一端。
在古王国时期更为细致有趣的描绘珠宝制作的场景,是在吉萨的一座墓葬里发现的。此墓属于公元前2400年之前,第五王朝的一位高官维彭内弗瑞德(Wepemnefret)。在描绘金属加工的调制、制作、雕刻及烧制的画面之后,在最左下的记录上显示有四个侏儒在工作(图1-36),且他们的对话被象形文字生动地记录下来。[34]两位侏儒蹲在一个工作桌旁,两人都拿着一串领圈的串绳,且他们正在将小而精致的珠子串上,领圈串绳的两端用小的钟形或是花形装饰。左边的侏儒说:“快点将这个领圈完成。”他的同伴为了减轻他的不耐烦,说:“像布塔神爱你一样确定,今天能够完成它。”[35] 他们左后方的一对侏儒坐在高凳上,脚离开地面,正准备在紧握于两人之间的串线上串珠子。最左边的人发怒,对他的同伴说:“将你手中的串线握紧,除非你想握着它们直到天亮。”[36]此人生气的原因是他的同伴头转了180度,正在看其他人在做什么。
图1-36 “对话”示意图
然而在萨卡拉,王宫高级仆从克努霍特普(Khnumhotep)和尼克努(Niankhkhnum)的墓葬中展现了一个新的工序。此墓的年代被确定为第五王朝后期。在一段正在工作的金匠的记录下方,有三幅珠宝制作的场景(图1-37)。值得注意的是,此场景中的工匠并非侏儒:右边的两个人正在仔细地将珠子串在一个项圈上。他们坐在高凳上,一个膝盖在上面,很明显是在支撑其手肘,串线的末端挂在他们的手腕上;在他们左边两位工匠正举着一件已经更接近完成的领圈,因为领圈上一排水滴状的垂饰已经被加上。然而,下一道被叫作“洗领圈”的工序引起了很多争议。一位工匠用一只手将一件完成的领圈两端拿在一起,用另一只手托着,置于一个敞口容器之上;另一位工匠在领圈之上,从一个喷口容器中把液体倒在领圈上,液体由下面的容器接着。有学者认为该液体是水,串线过水后会收紧,因此可以让整个领圈挂得更紧凑。但如果是为了这个原因,那么将整件珠宝浸入水中效果会更好。以倾倒液态金的方式镀金的解释也被否定,因为此镀金法在其他金属制作的场景中也有描绘,但是所用的象形文字很不一样;而以倾倒液体软膏的方式为领圈增香也不太可能。剩下的唯一解释便是此液体是染色原料,或者这是给珠子上釉彩的方式,那么珠子便不是金制的,而是石英砂或沙子制成的合成物。或许这是一种帮助金属珠子保持光亮的方式;但如果是这样,浸泡的方式也一定更为有效。
图1-37 “洗领圈”示意图
在萨卡拉的开热尔(Kairer)墓葬里,约第五王朝末期(公元前2350年),壁画上描绘了四个侏儒两两一组坐在高椅上,他们的脚悬着。中间的两个侏儒将一件已经完成的领圈举在他们之间,同时,他们的同伴举着两个串珠做的平衡坠 [37] 予以检查。
一些最为华丽细致的珠宝被描绘在萨卡拉的梅汝卡(Mereruka)墓葬作坊场景中(图1-38),他是第六王朝神王特提 [38] 的驸马和下属高官。同样,在他的这个例子中,珠宝制作也只是大场面的一部分,同时还有雕塑、容器制作、木匠以及金属工匠。在描述金属加工的一段之下,还有一大段画面是关于已完成的珠宝,包括一个由双莲花头装饰物环绕并配有两条饰带的头冠、三个细致的平衡坠、一个两端是鹰头的宽领圈、两个短项链 [39],以及一个弯曲如钥匙孔形状、装饰着鹰头扣的垂饰。在最下的一段描述中,类似的物件即将完工。两个侏儒,正坐着完成另外一个钥匙孔形状的垂饰(图1-39)。其中一位催促道:“加快速度,赶快完工。”[40] 而另外一位正在举着他的凿子,完成下面边缘的一些最后的细节。他们的左边,两个侏儒站着展示用高桌支撑的一个宽领圈,上边批注道,“它非常漂亮,伙计”。他们之后还有两个正常体型的工人,其中一个相当肥胖(图1-40),举着一个完工的、有鹰头端饰、外圈坠有垂饰的宽领圈。
图1-38 壁画,约公元前2323—前2291年
图1-39 示意图
图1-40 示意图
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长官以及当地的贵族,艾比(Ibi)效命于佩皮二世 [41] 漫长统治的早期(约公元前23世纪中叶)。他的墓是位于阿苏特以北的中埃及的一座岩墓。在他的墓室壁画上,画有农业和湿地里的生活方式、食物和饮品的生产、葬礼仪式和休闲活动、逝者入葬的地方和“看着每一个工坊里的工匠里里外外地劳动”。侏儒的任务正如看起来的那样,是两两成对地完成两件宽领圈的工作。因为其画面是上色的,饰物看起来是由红色和绿色的宝石珠子组成(推测可能分别是红玉髓和长石或绿松石),只有半环形的端饰可能是由黄金制作。其上描绘的是已完工的领圈、平衡坠和钥匙孔形状的垂饰。同样,其色彩很明显地表明,珠子和镶嵌物是由宝石制成的。然而,更重要的是下一层的记录,它描绘了一个手持钻孔器给珠子钻孔的独一无二的场景。右边两位蹲着的工匠一只手稳稳地持着钻孔器把手,将钻孔器平衡地置于一个大的红色珠子的上方;另一只手看起来是在拍打钻孔机上方的把手处。这表明当时的钻孔是用冲击而不是旋转运动的方式。其文字形容这项工作是“宝石工匠将红玉髓钻孔”。在下一幅场景中,两位宝石工匠正将红玉髓在粗糙物上摩擦以抛光(图1-41)。在他们之后便开始描述金匠的工作。
图1-41 示意图
加工技术
珐琅
珐琅是将玻璃粉或矿物粉加热到一定温度,使之熔化而附着于金属表面。从使用玻璃作为金属细丝中的镶嵌物,到珐琅的制作,看起来似乎是很小的一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虽然据传有其他古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中期就开始使用珐琅技艺(有据可查的最早掐丝珐琅,出现在约公元前13世纪的迈锡尼),但埃及在后王朝时期之前都没有确切的使用珐琅的证据。有人试图确认在图坦卡蒙的一件华贵鹰形垂饰中使用了珐琅,但这并不被广泛认可。但是,珐琅工艺的使用是苏丹北部麦罗埃 [42](约公元前700—前300年)珠宝首饰的典型特征。
金属工艺
古埃及人几乎掌握了所有金属加工工艺,用以将金、银、琥珀金、铜和青铜做成不同的形状,成为珠子、护身符、垂饰、戒指、耳环、珠宝部件,以及装饰物和链子。但是,在墓葬中描绘加工贵金属的场景中,只有极少数展示了这些过程,且其加工的物件中几乎没有珠宝,珠宝总是出现在某处工匠完工的作品中。在金属加工场景中,在将原材料金属锭、铸块或环状物分发给工匠之前,最常见的准备工作是称重,同时抄写员在记账簿中进行记录。这在铸造贵金属的情况下尤为重要。金属加工后,会再次称重,以确认工匠没有将边角料据为己有。
经常描绘的一道工序是熔化金属,这包括了一整批工人,每个人都向芦苇管子吹气,管子的另一端是陶制的喷口,这样可以提高黏土制坩埚下的火焰温度。坩埚的细节,在古、中和新王国时期各有不同:古王国时期烧的是侧面底部带烟道的坩埚;中王国时期是水槽型的坩埚或者是深碗型坩埚放在水槽型的灶台中;在新王国时期,一个更浅的、盘子一样的坩埚同样被放在一个水槽型的灶台中,但是有一处进步是,其上缘处加了一个喷口以帮助倾倒。
金属珠宝中最为精致的部件可以用失蜡法 [43] 浇铸制成。首先是将要被浇铸的物件做成蜡模,然后用一层厚厚的泥浆裹住,在泥浆干后留出水口,将蜡加热直到它融化,且让它完全流失掉,剩下只有一个开口的闭合容器,可以倒入金属材料的模型。如果这件东西要做成中空以节省贵金属,那么更为常见的做法是,将蜡模围绕着一块泥或石膏中心做成模具,当蜡融化后,用别针穿过外面一层的铸件模具,将中心固定住,因为需要将模具打碎以取出中间浇铸的物件。最早用这种做法制作的实心浇铸的珠宝部件 [44],是一个项链上的金制鹰形护身符“塞拉赫”的主体,它于第四王朝的一个墓葬中被找到。[45]虽然失蜡法在之后的王朝时期中偶尔有使用,但是其最典型的用处是在新王国时期及之后大量制造的金属戒指上,因为此时的戒指通常需要指圈和戒面是一个整体。
如果金属是被加工成箔片,那么还需要进一步用手持的圆头锤在平的石头或木块上敲打。这样的场景,在几乎每一处有金属加工画面的古王国或中王国时期的墓葬里都有描绘。它们通常被标注为“打”(seqer),这是非常恰当的形容。有时,被加工的金属,比如金或琥珀金,也被记下名字。还有,在维彭内弗瑞德的墓中,敲打工匠之间的对话被记录下来,他们都将这种加工的活动称为“烹饪”。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说法,因为事实上,持续敲打金属确实会让其变得热到不可碰触。在埃及历史上所有时期,不同厚度的金、银和琥珀金箔片是制作珠宝或珠宝部件中最常用的,而铜或青铜用得少一些。
最开始埃及的金匠可能用琥珀金作为焊料,将不同的黄金部分焊接在一起。焊料中的银有将混合物熔点降低的作用。然而,因为埃及的金本来就含有一定比例的银(通常非常高,能达到20%),所以焊料是否比被焊接的物件更先熔化是一个碰运气的事。另外,即便焊接成功,也总是能看出连接部位,因为焊料在颜色上更苍白一点。然而,如果是将铜用在焊料里,那么不仅其熔点会被大大地降低,而且焊接部位颜色不会苍白得那么明显。到了中王国时期,埃及工匠可以通过调整铜与金或银的比例,做出不同颜色和不同熔点的焊料,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如果需要用介质来改善金属的熔接,那么这种介质几乎都是由泡碱组成,它是一种天然的钠混合物。很多新王国时期墓葬中的场景,都描绘了焊接工序:工匠坐在单独的火盆前,将他的作品用钳子夹住放在火焰里,同时将他的吹管对着关键的部位。
然而,至今为止最为成功的结合金属珠宝的方式是胶体硬焊 [46]。胶体硬焊在一种装饰工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埃及,此技艺几乎只用于珠宝中——那便是造粒技术。其中成百上千的细小金粒附着于贵金属制品的表面,以形成图案纹路。埃及最早使用这种工艺的例子,是在约公元前2000年之后,第十二王朝的克努梅特[47]的珠宝上。[48]这表明此工艺是由国外传入埃及的,因为美索不达米亚的工匠在五个世纪之前就掌握了这门技艺。
埃及珠宝工匠使用的最有特色的一种工艺是掐丝,可以用其镶嵌宝石、玻璃或釉彩合成物于金属之上。在第四王朝开始的时候,王后荷特菲尔斯[49]的银制镯子上就有用红玉髓、绿松石和青金石镶嵌的蝴蝶设计,但是此工艺并不是真正的掐丝,因为这里的镶嵌物是被镶入金属表面的深痕中。在真正的掐丝中,金属表面会有焊接好的金属细丝形成的一系列格子或是线框,然后将镶嵌物在正确的角度安装、结合进小格子或线框中。虽然此工艺在第五王朝的时候就已为人所知,但是最早在珠宝制作上的运用则被发现于第六王朝神王特提的妻子——艾普特王后的金字塔中找到的两件水滴状垂饰中。中王国时期的第十二王朝,掐丝工艺将埃及珠宝艺术推向了最高潮。
雕镂[50]在金属尤其是贵金属加工工艺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只是利用敲击金属造成挤压使厚度发生变化,而不会造成任何的金属耗损。雕镂和雕刻[51]之间很容易混淆,但雕刻会将材料凿出并移除,会有金属的损耗。在新王国后期开始使用铁制工具之前,雕刻在埃及并没有被用于实践。但是,雕镂以及与其互补的锤冲凸纹 [52] 的技艺早在第一王朝时,就在埃及珠宝制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用于制造迪尔 [53] 墓群中一位女性的金制护身符[54]。
虽然早在第一王朝的初期,埃及的珠宝工匠们就可以将金片做到足够薄,好为其他材料镀金,但是镀金的工序只在两个墓葬里有所描绘:工匠坐在一个造型奇怪的装置前,正从装置中取出一片金叶子,并将它交给了另外一位正在给木制神龛镀金的工匠。此操作叫作“贴金”(redit nub)。在巴克特三世[55]墓葬另外的一幅加工场景中,有一位正在制作精致复杂头冠的工匠,他后面的同事正在加工他托在低处工作台上的一个腰带。很明显镀金被用到了,但是其文字将此动作标注为“镶金”(sekha),而不是旁边铺金箔的场景中用的“sesher”。同时,一个通常是代表铜的生僻象形文字,被写在了“sekha”之后,或许说明此工序描绘的是通过敲打铜,使其升温然后镀金,而不是通过黏合剂将金箔黏合在物件上。事实上,用黏合剂的方式不能持久,所以只能适用于陪葬珠宝。对于将会被生者佩戴的珠宝,通常主要使用扩散接合[56]的方法,将金箔包裹在另一种金属的表面,再通过打磨加热的方式镀金。这种技术从第一中间期就开始了,因为埃及人在这一时期还未能掌握火法镀金。
通过增加一种覆盖物的方式,似乎可以生产出一种颜色非常特别的金属,即“红金”。虽然埃及的黄金因为其纯度和所含化学元素的不同,天然就有很多颜色,但是红金肯定是人为制造的。它在一些组成女王陶斯瑞特[57]饰环的花状部件[58],以及带有拉美西斯十一世[59]王名、精致复杂的带翼太阳圆盘耳塞[60]里,最为清晰可见。虽然对金和铁硫化合物(即黄铁矿或“愚人金”)的合成物进行加热和锤击可以重现这种效果,但直到现在都不能完全确认古代这种效果是如何实现的。
尽管没有证据证明埃及人知道如何拉丝,但他们能用锤击的方式做出每一节都是圆形的金属丝,这种工艺被称为“拧带”或“拧块”。第一种方式是先从金属薄片上切下一条金属带,然后将金属带绕成一个像吸管一样的中空管子。此螺旋物通过在两块平面间的滚动被压成一个金属实心小棒。拧带制成的金属丝通常仍然是半中空的。如果在显微镜下查看,这种方式做出来的金属丝有一个单螺旋缝;在拧块法中,先将金属带本身拧曲成糖棒状,然后将其滚动压成实心小棒。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金属丝有双螺旋缝的特点。为了将金属丝组成每一节都是规则的正方形,挤锻的技艺被运用,它可以将金属小棒压在两个有凹槽的金属块或石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