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古代爱琴文明——克里特和迈锡尼
(一)克里特
地中海是众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和联结各文明的主要航路之一。这片海域南接埃及和北非,东连亚洲,西岸和北岸则是欧洲,它使迥然不同的文明经由贸易或交战的方式产生接触。地中海在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部分被希腊人称为“爱琴海”,公元前3000—前1000年,在与爱琴海相邻的岛屿和半岛上,形成了几种密切相关但截然不同的文明。这些文明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艺术形式:程式化的白色大理石人像和壁画是基克拉迪群岛[2]最重要的艺术类型;克里特岛上留下了有精美墙饰的宏伟宫殿;希腊大陆上则留下了城堡和随葬品。东地中海,铜器时代的克里特文明由它的发现者阿瑟·埃文斯命名,在公元前3000—前1000年间极度繁荣。该文明虽然可能源自小亚细亚(Asia Minor)西部,但在最初的公元前3000—前2000年,非常快地在自己的领地里孕育出了一个独特而强大的克里特文明。由于只能解读一小部分米诺斯 [3] 和迈锡尼 [4] 的文字,人们需要借助艺术品来了解这些文明的习俗和观念。荷马史诗和希腊神话都记录了这些文明,证实了它们对后期希腊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克里特岛出现了以宫殿为核心的文明,其中最重要的是北边的克诺索斯(Knossos)和南部的菲斯特斯(Phaestos)。他们的统治方式受到相邻的埃及、赫梯帝国的极大影响。这些宫殿在约公元前1700年一场恐怖的地震中毁于一旦,但是很快,相似但更宏伟的宫殿被重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遗迹就是那些重建后的宫殿所遗留下来的。
克里特文明时期所制造的珠宝,非常明显地受到了埃及和西亚城邦的巨大影响。后世大量留存下来的制作于约公元前1700年的克里特珠宝,显示了当时的人们非常善于使用金银细丝、造粒技术(图2-5)以及锤冲凸纹技术,并且设计新颖。这些珠宝的款式和工艺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流传到了希腊诸岛和迈锡尼。
图2-5 蜜蜂金饰,约公元前1700—前1600年
(二)迈锡尼
约公元前1450年,所有克诺索斯的宫殿都被入侵的迈锡尼人毁掉,他们开始统治克里特岛,一直到公元前12世纪末迈锡尼文明衰亡。迈锡尼人成为克里特文明毫无争议的继承者,他们的珠宝极大地延续了克里特风格,但是在后期也逐渐演变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克里特和迈锡尼两个文明时期珠宝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迈锡尼的珠宝在形式上更加丰富,但相对比较保守。迈锡尼明显有非常充足的黄金来源,但是至今也未知其确切的来源地。在迈锡尼城,统治阶层曾将死者葬在长方形井穴里,地面竖起形状像方尖碑的石头作为标记。公元前17世纪,迈锡尼权贵修建的墓圈B(Circle B)位于主城宫殿遗址之外,而公元前16世纪,为新王朝国王而建的墓圈A(Cirele A)却位于城门以内。在墓圈A中出土了大量的黄金制品,深受米诺斯风格的影响。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五个奇特的死者面具,它们用黄金锤打而成,戴在男性死者的脸上。面具对外貌的处理各有特色:一些带胡须,一些则没有。这说明,这些面具被赋予了几分个性,以此对应死者的面貌。其中包括了最著名的“阿伽门农”黄金面具(图2-6),这实际上是一位早于阿伽门农数百年、颇有建树的国王的遗物。另外,在随葬兵器中,还有精工细制的装饰性青铜匕首,上面镶嵌着黄金、白银和乌银,构成螺旋纹或表现人物、动物的场景。
图2-6 “阿伽门农”黄金面具,公元前1600—前150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约公元前15世纪上流阶层开始建造一种更为壮观的圆形墓葬,被称为“圆墓”。这些圆墓采用了“叠涉”的技术,巧妙地将巨石堆砌合拢,形成穹顶,成为后世罗马建筑中穹顶灵感的来源之一。保存得最好、规模最大的圆墓就在迈锡尼城,建于约公元前1250年,被称作“阿特柔斯宝库”(Treasury of Atreus),以荷马笔下迈锡尼的部落首领命名。与埃及大金字塔一样,这些巨大的圆墓通过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来彰显死者的荣耀,叠涉拱顶高13米,直径14.6米,后世直到罗马万神殿才重现这样的荣光。
克里特人和迈锡尼人这个时期制作的珠宝,偶尔会在压花的金属表面使用深蓝色珐琅装饰。被认定为最早使用掐丝珐琅的例子,是在塞浦路斯岛上库科利亚的一座迈锡尼人的陵墓里发现的六枚黄金戒指(图2-7),这些戒指的掐丝金属边框里边涂有珐琅,来代替宝石的装饰用途。这个陵墓位于岛上建于约公元前13世纪的爱情女神阿芙罗狄忒的神庙旧址,迈锡尼工匠制作了这些戒指。但是真正使用了掐丝珐琅工艺的,是比这六枚戒指晚了约200年、出土于塞浦路斯岛最著名考古遗址库里翁的一支黄金权杖(图2-8);权杖被发现于库里翁的卡罗瑞兹奇(Kaloriziki)皇家陵墓中。
图2-7 戒指,公元前13世纪
图2-8 双头鹰权杖,约公元前11世纪
迈锡尼文明终结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此后直到公元前900年的两个世纪里,希腊岛屿上质量精良的金饰一直较为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