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德镇学(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观景

大道成景

——景德镇学专家纵谈

陈雨前

创建景德镇学学科体系的想法,是我在导师金维诺先生、罗世平先生的鼓励、支持下,最早在《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的《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一书前言里提出的。此想法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始料不及的反响。

2006年是景德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得到了时任江西省社科院院长傅修延老师的大力支持。江西省社科院把它当作具有江西特色的一门学科推出,还举办了第一次景德镇学的学术报告会,成立了专门的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所。

第三阶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举办了两次以景德镇学为主题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弘扬文化多样性计划之中国与非洲、阿拉伯国家间陶瓷艺术与景德镇学的交流活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最后,我汇报一下近年我在景德镇学研究方面做的一些探索和努力:

一是《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的编撰。从2006年启动到2015年出版,用了十年工夫。《中华大典》是国家新修的“四库全书”,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文化重大出版工程,是国家文化发展纲要重大工程。中国瓷器两千年的历史,无论是以前的《太平御览》,还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没有为陶瓷立典。这次是首次为陶瓷立典。这个典已经出版了,影响非常大。

二是主编并出版了《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三十卷,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原始影印形式出版的有关古代陶瓷的史料。古代陶瓷文献资料来源于一些国外博物馆和地方志,影印出版非常不易。

三是主编了《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这是国家古籍项目。由我参与主编的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出版项目《景德镇陶瓷史》,已历时六年,十易其稿,将于2018年出版。

另外还出版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景德镇学——景德镇之魂》两本专著和一些其他著作,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景德镇学的文章。

《景德镇学概论》作为《景德镇学文库》的构成部分来出版还是第一次,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魏文清

我今天重点谈谈《景德镇学文库》出版的意义和价值:

一是从历史文化角度理解。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代表之一,是已然并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的中国地道的传统文化。

景德镇窑和越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耀州窑、德化窑、邢窑、佛山窑等名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均产生过重大影响。

陶瓷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是中国连接欧亚大陆的媒介。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与“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使陶瓷文化再次备受关注。而景德镇陶瓷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景德镇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古瓷业文明体系,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景德镇瓷器曾架构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她不仅以光彩照人的外观征服了世界,更以其中注入的中国文化品质吸引了世界。景德镇这座被两千年瓷魂窑火养育的古城,曾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瓷器推向极致,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是从出版的角度理解。

中国陶瓷和中国陶瓷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出版资源,而且是颇具特色的出版资源。中国陶瓷出版物,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陶埏》、清代唐英的《陶冶图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的《中国陶瓷史》等,出版了不少陶瓷书籍。

中国是陶瓷大国,是瓷器的母国,尽管个别出版物有相当分量,但从总体来说分量不够,与中国陶瓷本身的成就与水平相比还是逊色的。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和表现中国陶瓷的面貌、成就与水平,2001年,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国陶瓷的出版资源,并将其以现代的观念和视角加以整合,统筹规划,由陈雨前院长担任总主编的《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一套六本,历经近四年编纂,于2004年正式出版,被列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陈院长在该丛书总序首次提出“景德镇学”的概念。2006年9月,江西省社科院完成了对景德镇学研究课题的论证报告,“景德镇学”作为一门具有江西地方特色和中国文化特色的独立性学科,由江西省社科院正式推出。

景德镇学提出距今已十年有余。十余年间,景德镇学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一门独立的、影响深远的学科。今后,景德镇学依然不能停下研究的脚步,仍须不间断地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与景德镇学做研究与总结。

傅修延

景德镇学非常重要,要支持。这不光是景德镇、江西,也应该是中国的大事。中国有敦煌学、红学,敦煌学是“显学”。景德镇学不能成学吗?当然能成学,因为瓷器是中国的代名词。中国叫China,日本叫Japan。china是瓷器,japan是漆器,漆器可能用得比较少,瓷器的用处很大,中国人以瓷器为荣。

景德镇学经过十余年的经营,现在又上了新台阶,大典出了,社会关注也有了,我记得还有一个建馆构想。团队强大了,感觉一切正向当初提出的初衷靠近。

我感觉还可以再进一步,陶瓷本身、工艺本身,相关的品种门类都要分门别类地整理,有些还要单独成书,也就是说跟人文、跟文化相关的都可以成书,包括文学艺术。

我们不光是研究做瓷器,研究陶瓷有哪些,还要看它的外围。器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陶瓷和中国人的生活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与其相关的大量内容值得研究。

方志远

第一,要总结与论证。研究《景德镇学概论》的序,这个总序不写到一万字不行,否则你就立不住。必须要谈一个大论,序言需要一篇宏论。第二,要整理资料。当然我们也可以资源共享,凡是和陶瓷有关的,与大家共享。第三,是否增加一本当代《景漂与瓷都》。唐山还评了一个瓷都,我听说景德镇有几千个“景漂”,希望能够请一个作者写写“景漂”。各种各样的工艺景德镇都有,景德镇是一棵大树,把景德镇的枝叶都写好了,景德镇这棵大树就枝繁叶茂、树木参天了。

方李莉

怎么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景德镇的故事?一个“学”怎么建?

方志远老师谈到,敦煌学能建立起来,吐鲁番学就没有建立起来。是不是一个“学”没有关系,关键是人。任何研究要有新资料,新资料很重要。资料怎么来?今后如何建立一个资料库?当下的研究是对历史的解读。关于景德镇当下面临的情况,我写过三部书,越到后面越胆小。

我觉得景德镇学很重要。景德镇是很有价值的,价值在哪里?那我们要看到景德镇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在什么地方。我认为,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景德镇是走向全球化最早的城市。其次是景德镇对自然环境依赖很多,窑业在景德镇也从依赖自然到离开自然,因为交通不再需要水运了,而且在原料上,景德镇的陶瓷并不完全是景德镇的瓷土。第三就是制度上的特点,长期以来形成了分工合作化。它的优势,我们以为已经过去了,其实没有过去,景德镇的瓷业一直没有中断,这种手工技艺很好。景德镇有资源优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所以才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他们空手而来,只要有想法,画好烧好之后,通过物流邮寄到各地。所以我特别想写一本书,名字就叫《古镇归来》。

刘远长

上海有个人说,杨振宁博士希望我们成立一个艺术与科学的专业,说是上海找不到,认为景德镇很伟大,陶瓷正好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学科,是一个多边学科,我们这个行业要提升到这个高度,既有艺术,又有工艺,还要有科学。所以这里我想补充一点科学的东西。陶瓷是火的艺术,这把“火”的艺术,有众多来历,光窑系的发展就是个热工科学,现代有柴窑、梭式窑。

现在一是技艺要与科学相结合。我们的手艺很丰富,特别是景德镇的粉彩、拉坯工序很丰富,但还是不足,要把这些补充进去。二是要提升景德镇的分量,加强理论研究。景德镇不缺实践,就是缺理论,这个理论值得再丰富、再提高。三是景德镇千年窑火不倒,水土宜陶,但土写得不够。高岭土世界有名,但高岭土之前还有麻仓土,麻仓土比高岭土还好,只是外国人不说它好,我们就自己埋没了。还有水、火的研究。昌江河的水是弱碱性的,有人搞作坊,就把昌江河的水引过去了。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就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我们跑遍了世界各地,看到的青花瓷都是蓝的,没有景德镇青花瓷的味道。所以,景德镇的水土宜陶。天然的自然环境应该把它很好地写出来。四是我们要考虑环境,特别是政治环境。景德镇为什么千年窑火不倒?古代的窑系相继倒倒起起,最早的官窑才二十年历史。我们景德镇是后起之秀,一直延续至今,从宋真宗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官窑是皇帝搞的,后期官窑“官搭民烧”,民窑的脉络也应该充实进去。五是要把人的故事写进去。在人的故事里写工艺,如鸡缸杯,如果没有史料记载成化皇帝钟爱鸡缸杯的那个故事,卖不到两个多亿。要抢救一些已经过世的人的故事。六是现代艺术创作要与理论相结合。现代艺术是多元化的,尤其需要理论总结与指导。从事理论研究的人非常重要,但又很艰苦,得不到支持与保障。七是管理机制对景德镇的发展非常重要。改革开放以后,对景德镇的管理一直是放而不管,没有行帮、没有协会,理论研究应该是指导实践和预测未来的一个很好的手段。理论研究应该加大投入,经费应该用到项目里去。

周国桢

我们要正确看待继承,正确看待传统。创新才能改变世界,创新才能改变这个行业。景德镇传统太多,差不多百分之九十几都是传统,与今天的世界追求的东西有一定距离。

2013年,我在景德镇举办个展,有个台湾的艺术家来景德镇看展览,他说景德镇大部分陶瓷是“古典音乐”,看完你的展览,发现你的展览是“现代摇滚音乐”。我认为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我看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个纪录片《瓷路》,讲的是景德镇陶瓷的发展道路,我认为这个片子非常好,“china”既是中国的代名词,又是景德镇的代名词。当时的欧洲拿了一半的金银器来换中国的陶瓷,陶瓷征服了整个欧洲,他们以拥有一套中国陶瓷为荣。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景德镇,要从世界、民族的角度看待景德镇,它有优势,也有弱点,要清醒地认识。

我觉得中国这几十年都没有可以拿出手的现代作品来影响世界,中国是在发展的,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件现代作品在哪个博物馆出现。不能一味追求传统,传统与现代的审美不同。我觉得陶瓷研究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取得了两项重要成果:一是陶瓷从民间艺术走向了民族艺术;二是从工艺品走向了纯艺术。

民间艺术与民族艺术不同,就像京剧属于民族艺术、中国艺术,而赣剧、川剧属于民间艺术。工艺品是实用品兼具工艺性,而纯艺术是可以不考虑实用性的,工艺因其已有立体存在,装饰要服从它的器型约束。纯艺术不只是其意象,还要有思想、有主题、有现代感。而工艺品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只需要达到有美感就不错了。比如江西成立的瓷画研究院,主要是以瓷板为主,以瓷板绘画为主,这与民族艺术就接近了。现在来景德镇学画陶瓷的“景漂”有一万人,这里有画国画的、油画的,都是搞纯艺术的人来景德镇。为什么这些人愿意来景德镇?是因为他们发现景德镇完全有搞纯艺术的条件,景德镇在纯艺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所以把他们吸引过来了。具体来说,元代发明了青花,明代发明了五彩,清代发明了古彩、粉彩、珐琅彩,到了民国,有了新彩(又叫洋彩),而这六十多年发明了高温颜色釉,它的“天人合一”的效果是任何艺术都达不到的,只有“天人合一”,火的艺术才能达到,所以这个就特别吸引人。高温颜色釉的起源也要做深入研究,现在对这方面的研究太少,对它的起源一无所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艺术还不能走向世界,因为我们看不到它的意义和存在价值。所以我建议我们搞理论的人要善于发现、总结那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成果。如果能把这些“景漂”高温颜色釉获过奖的作品统一收集,举办一次展览,一定能轰动世界。很多人崇拜油画,认为其是西方的最高艺术,但是如果能把高温颜色釉作品收集起来,在西方组织一次展览,也一定能轰动世界。

罗世平

我想从三个方面阐述我的意见。

一是从立学的角度。景德镇学究竟是作为一门“地方学”还是一门“专门学”是需要斟酌的。景德镇学是作为“日用学”来立,还是“审美学”来立?“日用学”是由工艺品的功能所体现的,而审美学是超越或者囊括日用之学的。立学的格局到底放在哪个学科范畴里,是需要再花时间进行论证的。景德镇学一定会作为一个大学来做的,所以立学一定要有特色。如敦煌学、红学。 景德镇学与这些“学”最大的不同,是前面所谈的“学”都是历史的积淀、历史的遗产,而景德镇既有历史的遗产,又有当代的活态,它的特色也需要在这些方面着力体现。景德镇的另外一个特色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主要以陆路为主,海路也有。但陶瓷文化是水陆兼济,它体现了古代与现代陶瓷不同的传播方式。

二是我认为景德镇学不是我们关起门来做的学问,一定是开放的、面向国际的学问,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公认你的“学”是成立的。瓷器一定是面向世界的,所以我们的研究也一定是面向世界的,可以把国际学术界的力量都调动起来。

三是我非常赞成刘远长先生的观点,陶瓷是多学科的,绝不是一个只在艺术、手工艺里产生的学科。和陶瓷有交叉的最明显的就是科学与艺术,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相关的学科,比如历史文化、非遗项目、社会学、人类学的项目都是需要研究的。景德镇学是否也具备这样的视野与能力,让不同的学科都可以参与进来做各方面的研究?

另外我非常赞同周先生的景德镇学是一个活态的观点,它不仅是历史,千年窑火不倒,就意味着景德镇学要面向未来。今天只是个发展基点。从农耕的手工艺生产到大工业生产,今天,我们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数字化,景德镇学应该如何面对?景德镇学未来可能会发展得很好,因为它的内涵很深,所以我还是非常看好景德镇学,它非常有希望做成大格局。

赖大仁

我简单说点感想。

刚才各位都谈到“景德镇学”的名称,名称是个值得斟酌的问题。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卞利提出的“景德镇学”或者“景德镇陶瓷学”、“景德镇文化学”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一门学科呈现出来的和所反映的现象应该一致,所以“景德镇学”或者“景德镇陶瓷学”、“景德镇文化学”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不管是学术、学问、学理、学说、学科,一定要明确基本概念。景德镇学的研究背景、对象、范围都要认真斟酌考虑,这是在学科上,需要体系性的建构,特别是在《景德镇学概论》里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研究定位与定义的关系;第二,景德镇学的核心理念。在定位与定义的基础上,核心理念很重要。我提三点意见:首先,是景德镇学的土壤——地域文化。为什么景德镇千年窑火不倒?这和景德镇区域、地理、环境、水土是密切相关的,为什么在景德镇会存在瓷都成长的这种环境?其次,是陶瓷为体。那就是本体,离开了陶瓷就不是大家心目中的景德镇。无论是实体还是文化,景德镇是离不开陶瓷的。最后,是文化为魂。文化包括器物文化、民俗文化、审美文化。这其中包括内涵与外延文化。

第三,需要解决体系问题。在形成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必须讨论结构体系的问题,概念、范围、命题。首先要考虑的是标题,后续的概念需要符合逻辑关系,任何东西都离不开体系,任何东西都要围绕体系展开。景德镇学需要体系,需要注重关系。在《景德镇学概论》里需要体现文化,景德镇的陶瓷文化需要架构与贯穿“景德镇学”概论,如果缺少了这块儿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需要考虑的。

第四,需要学术理论上的提升。如何在学术上提升景德镇陶瓷与陶瓷文化是需要下功夫的,在目录标题当中,还有很多介绍性的东西,不应该是这样,应该保持学术上的严谨。《景德镇学概论》尤其如此。

最后,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来研究景德镇学。景德镇本土学者来研究景德镇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也需要外来的学者来研究景德镇学,这有利于景德镇学的提升。

刘悦笛

“景德镇学”的话题让我非常振奋,我想就敦煌学与景德镇学做一个简单的比较,然后提出五点意见。

景德镇学最核心的内容是一个活的传统,它里面有文化积淀、审美流变、传统传承。为什么这种传统可以传承下来?它的软实力非常重要,它的内在力量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景德镇学是本土的、中国的、世界的。与敦煌学简单比较一下。敦煌学是个杂学,考古性的多样学问,景德镇学是个纯学,是以陶瓷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是死学,景德镇学是活学;敦煌学是外学,景德镇学是本土学;敦煌学是在国外建立起来的,景德镇学的核心一直是本土,所以我认为景德镇学会有更好的发展。

我的建议是:

第一,提升景德镇学陶瓷文化研究的美学品格、文化高度。我们以前研究陶瓷都是从工艺、造型美学的角度。我们应该把工艺美学与日用美学结合,这就是生活美学。陶瓷既是生活也是审美。我们应该有一个新的角度,建立一个以陶瓷为中心的生活美学。

第二,需要增加两本书:《景德镇陶瓷在海外的流散史》和《景德镇陶瓷的外销史》。外国人研究中国陶瓷都以外销史为主。西方人的很多词语都来自中国,陶瓷影响着西方人的审美,因此需要加入这些部分。

第三,这些书籍需要翻译成英文。这是海外非常需要的,中国的陶瓷文化需要走出去。

第四,我们应该把陶瓷艺术化的发展单列一本,把陶瓷科学也单列一本。这样,景德镇学才能成为一门多学科的学问。

第五,从当代文化发展来看,从创意文化产业结合出发研究陶瓷,出一本书。艺术文化衍生品的制作可单出一本,艺术授权的陶瓷文化也可做。生活美学传统是中国人最擅长的传统,要把陶瓷当作生活美学来研究。以陶瓷的国际影响看,景德镇学的研究前景非常广阔。

邓希平

景德镇窑火为何千年不灭的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我觉得景德镇是一个了不起的城市,因为它是唯一一个以一种产业维持了千年的城市。

陈雨前提出的景德镇学,其中就有很多景德镇千年维持存在的道理,景德镇学就是解释这些道理的。为什么景德镇存在这种唯一性?为什么景德镇能够影响世界?景德镇又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所承担的这一部分也仅仅是开始。这些作者都是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甚至是一辈子从事这个行业,他们对景德镇的热爱是可想而知的,实践部分会写得很好。

从景德镇学这一高度来说,只说工艺是不够的。有些部分可能不够好,包括人文方面的欠缺、文学方面不够高,等等,这需要出版社、主编、编辑来完善。现在能够把景德镇学建立起来,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后面还会有很大难度。

王能宪

“景德镇学”概念成不成立,这次论证会之后,陈院长更有底气了。我想在他提出景德镇学之初,他脑子里绝不可能有今天大家思维这么丰富。草鞋无样,边打边像。景德镇学提出十余年,能不能够站住,要经得起考验。但毫无疑问,景德镇学的提出和发展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是非常有历史、文化价值的。

从全球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景德镇学文库》的出版,非常有价值。它不是刻意拔高,而是确实有内涵、有价值。编这套书绝不是对上一套书的修订,从丛书到文库,是一个飞跃。编纂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搞好书的设计。除了文库,还需要建立资料库。我以前在景德镇论坛有一个发言。景德镇有三个宝库:第一是地下宝库,包括考古与文物。第二是现代存在的宝库,即很多景德镇的艺术家和陶瓷艺术,要抓紧抢救性整理他们的技艺、工艺、实践、思想。第三个宝库,就是我们历代典籍当中,关于景德镇陶瓷的内容,地方志、古人著述、诗文。古人的书籍有没有陶瓷文化的书?肯定会有,整理之后就可以收集到《景德镇学文库》里面来。还有一些画册,比如景德镇外销瓷,官窑民窑相关的,这些内容都是相互辉映的,也有不同特点。景德镇是最早走向世界、最早全球化的地方,这些特点都需要我们整理、发掘、提升。作为资料,这些也可以搜集起来使用。比如官窑的特点、美学特征、官窑对民窑的影响也可以作为一本书。景德镇陶瓷文献综述也可以作为一本书。《景德镇学文库》如果开放式地收集整理这些内容,远远不止一百种。景德镇学需要开放的心态来立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景德镇学的研究中。

于殿利

中国陶瓷文化以景德镇为代表,所以说景德镇学,包括我们要做的《中国景德镇学》学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本学刊的出版我有两点期待:一是真正能从学术和学理方面,更深层次地传播中国的陶瓷文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学刊搭建中国传统文化、陶瓷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一个交流平台,也让中国古老的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让古老的陶瓷文化和现代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引起公众的兴趣。

任何东西无论它多么古老,多么有文化、有故事,如果不能和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它的生命力是要打折扣的。期待这本学术期刊能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能够为其提供新的、好的、促成其发展的营养。这件事得到了汉斯先生,包括一些外国专家、国内专家的鼎力支持,又有景德镇学院如此专业、权威的机构来进行相关工作,商务印书馆会竭尽所能吸收所有人的智慧来把这本学刊做好。

汉斯·道维勒

景德镇在中国陶瓷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陶瓷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但有一点我要指出:眼光不要局限于中国,应该跳出中国,关注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一带一路”,沿途六十多个国家都是我们可以发展的对象,让这些国家的人更加了解陶瓷文化。

我发言之后,我的太太会向大家展示中国陶瓷,包括景德镇陶瓷,在国外的一些影响力。我所说的这些影响力不仅仅只是体现在纸面上,事实上亦是如此。像我和陈院长这几年的一些合作,包括前几年举办的一个展览,把景德镇瓷器和非洲瓷器做一个艺术交流,我觉得这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于总刚刚所说,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化展示,这也正是这几年来我们与景德镇合作的事。但是这个项目和其他项目一样,如果需要很好地开展,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如之前的中非文化交流,我们的资金无法支持我们再继续下去。但目前取得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比如加蓬、突尼斯一些与中国比较友好的大使都对这些活动表示欢迎。景德镇作为陶瓷文化的代表,在欧洲其实是很有影响力的,无论是在英国、德国、荷兰等,都如此。但在前几年,这种影响力开始下滑。现在,景德镇代表的一种文化正在复兴,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由出版社介入的时机。同时我们注意到,除了一些传统的艺术家,一些现代的艺术家也在利用陶瓷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这个也是我们的学刊可以捕捉到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复兴与世界教科文组织把景德镇列为“世界创意城市”的这个时间点是契合的。创意城市的标准就是这个城市要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独有特色,景德镇完全符合这个要求。这不是竞争,而是非常有意义的相互合作的关系。

汉斯夫人

在信息社会,杂志出版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盯着自己的手机或者是其他的电子设备。但我认为庞大的历史是不可能完全装入手机的。陶瓷可以贯穿到人类最开始的时候,但据我了解,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对陶瓷已经一无所知了。

我注意到世界上很重要的一些博物馆,如卢浮宫、大英博物馆,都有很大空间展示人类早期的陶瓷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瓷器在这个“一带一路”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我们都知道“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丝绸在“一带一路”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是很重要的交易品,但在我看来,瓷器同样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瓷器对文化和商贸方面的影响是由很多史料支撑的,它既可以作为交易品,又是外交上的一针催化剂,在文化的交流当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我们到现在的欧洲,还可以看到在很多国家,瓷器出现在比较尊贵的收藏品中,同时瓷器的蓝白两种主色调在欧洲人心目中仍有很高的地位。

陈雨前

目前为止,组稿基本上可以覆盖国内外的各种刊物。它的创立有一个背景,就是陶瓷之路对世界的影响以及现在的“一带一路”,所以它的国际视野很大。国际上主要是依赖汉斯先生和他的夫人,以及国际陶艺会代表、非洲国家的艺术家代表们。国内也是一些大家的支持,如王能宪老师、故宫博物院的傅修延老师、景德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的专家、百家讲坛学者方志远先生等。2017年3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了通告函,5月13日在北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签署了协议,设立了“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这是世界上首个关于陶瓷的教席,也是代表陶瓷水平的最高平台。

姚若晗

首先我想说一下刊物的读者定位,分四大类:国外群体、国外的陶瓷产业、国内群体、国内的陶瓷产业,计划用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

学刊具有学术性、文化性、商业性,整体风格要体现产业化、生活化、潮流化。主要内容包括景德镇学的学术动态、国际陶瓷主要行业动态、国内陶瓷主要行业动态及景德镇陶瓷相关领域的创新动态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个是《中国景德镇学》学刊这两三年的规划。重点介绍学刊的四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其栏目的名称,分别是:观景、知世、寻源、博雅。

“观景”主要是介绍景德镇学的发展动态和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知世”包括与陶瓷相关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叙事,一些国际性重大活动的介绍、分析;“寻源”主要是介绍陶瓷历史上的一些古迹、人物的探索发现与研究论证;“博雅”突出的是陶瓷艺术、设计、技艺等与人文生活有关的话题。

由于创刊号意义重大且要保证稿件的来源与质量,所以我们稿件的征集方式是以定向预约的方式,覆盖面包括世界各地,定向约稿后也会向大众公开征稿。而且以后会以大众征稿的方式为主,定向约稿的方式为辅。

罗世平

景德镇是一个科技、艺术、学术重地,人们对它寄予厚望,所以它肩负的担子也很重。

前几年,江西高校出版社准备出版《景德镇学文库》,景德镇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里确定了教席,这个分量很重,意义也大,已走到了世界前列。刚刚听姚老师介绍学刊,分别是“三性、三化、四个板块”,基本上可以想象稿件的几个重头戏,加上商务印书馆的支持,应该会推出比较好的刊物。

我比较赞同王院长刚刚说的刊物定位问题。刊物创立之初应该要考虑得周详一些,面面照顾办不出特色,这个是大家都要再斟酌的问题。

学刊的形象在大家心目中都已定型,它的学术面貌特别明显,如《中亚学刊》是以书代刊。《中国景德镇学》学刊有它的特色,与这些刊物当然会有差别,所以是不是应该考虑把特色更突出一点,信息类的内容不一定要以专门的栏目出现。因为手机现在也是以信息化的内容呈现,学刊是否要和手机的这种呈现方式区别开来?把各自的功能分开,不要强行糅合,否则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应接不暇。我们的刊物应该是大家坐在那里慢慢看、慢慢琢磨的刊物,让这个刊物保持国际学术性的高度。

一个杂志特色越突出,越有深度和专业性,那么这个杂志的生存度和关注度也会越高。这是我心目中对杂志的要求。杂志名称“景德镇”前加上“中国”二字,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地方有如此地域特色和长久的历史积累,又有新生的活力。这次征稿的篇幅较大,有助于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以后征稿也不应只局限于文字方面,还应多配图,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

林 拓

我认为,第一,我们是不是应该树一面旗帜,中国陶瓷的旗帜,能够走向世界的旗帜;第二,我们的定位应该是可观赏的学术,可观赏性指的是图片。

陈院长做的事非常有意义,可以促成民族复兴视角下的景德镇学的进步,逐步形成自己的网络。

景德镇是最高端的,我们国家都称为昌南——China。刊物亦可以做成连载,因为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要“树一个旗帜、搭一个平台、建一个网络”,形成景德镇陶瓷的新纪元。

薛晓源

丝绸和瓷器,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丝瓷文化”拓展和拓宽了丝绸之路的内涵。

如何珍惜景德镇的品牌和文艺性非常重要。如欧思通写了一本《中国纹样》,全部是讲元代、明代的瓷器纹样,书一发行,一个销售点就卖了10000册,书的作者是巴黎第一位市国会总设计师,现在我准备把他的第二本书《世界纹样》再出版。书的内容令人叹为观止,我们要把地域性的、特色性的东西变成全球性、世界性的。联合国的两位专家过来给我们提了很高的标准,先海纳百川,再优中选优。我觉得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优势,强强联合,结合商务印书馆和陈院长两方的优势,推出“景德镇学”。到时候英文版的我会请英语最好的翻译家来做。第一期非常重要,一定要让人信服,让人震撼。期待中国“景德镇学”脱颖而出。

丁 方

东方文艺复兴的理念就是以中国的文化复兴引领整个东方的复兴,这也是中国文艺复兴的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述版本。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在公元前5世纪,印度、波斯、中国等,产生了那么多哲贤,如释迦牟尼、诸子百家等,中国有能力把古代东方世界(一般就是指欧亚大陆,从地中海到中国)的这些文化阐述清楚。把这些阐述清楚,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领的东方复兴。

从这个角度来反观我们的“景德镇学”,具有特殊意义。从道到器纵向贯通,这是非常重要的。

于殿利

景德镇学再往上延伸,就是陶瓷文化,景德镇学就是中国陶瓷文化的象征代表。景德镇学要做到社会、历史、民俗等方方面面,要以陶瓷为中心,延伸到生产、生活,这才是它的独特之处。所以景德镇学是内核,外围是陶瓷,最外层是文化交流。这就是前面几位老师提到的文艺复兴,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

景德镇学就是一种造物文化,它不仅仅存在于空气中、思想中,它一定要通过物件表现出来,即艺术存在和思想存在是一体的。

我们有决心把“景德镇学”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