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宇宙自然论

一、宇宙自然论的本质

人类在探索“宇宙之谜”的过程中,曾提出了许多见解。但在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产生前,宇宙自然论的本质问题始终是一个“谜”。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从科学的世界观出发,认为宇宙自然的本质是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人不仅是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界的异物。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通过劳动既表现为自然关系,又表现为社会关系,从而构成了人和自然以及人和社会之间的双重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的宇宙自然论,不仅要考察人类诞生前自然界从存在到演化的辩证图景,而且要考察在人类作用下的自然界发展和变化的辩证过程,探讨人类出现后所产生的人和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自从出现了人,便产生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关系,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必须依赖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和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人又不同于其他存在物,是有意识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并不消极地依赖自然而生活,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改变自然面貌,使之适应自己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人所生活的自然界,一开始就打上了人类烙印,同时人也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

人和自然的矛盾关系,一方面表明人的产生和发展不是自然界发展的消极产物,而是人自身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表明自然界的发展不是纯客观的、无目的的过程,而是人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生活在自然界中,人是能够作用于自然界的主体,而在自然界提供的客观条件下,构成了“人类世界”与人类所组成的社会有机体。人通过社会,依靠生产劳动,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于是人就最终在物种关系方面从其余动物中提升出来,从而引起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变化,使人从自然界的产物,逐渐转化为自然界的异物,成为支配自然、改造自然的主人。

二、人和自然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自从人取得自然界的主人地位后,人和自然的关系便开始了新的一页。宇宙自然论在肯定自然作用于人的同时,还肯定自然的反作用。这种作用与反作用是通过实践实现的。一方面,人从自然界中异化出来,成为自然界的对象;另一方面,人又把自然当作自己的对象,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实践作为人和自然关系的纽结,是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受动性指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和限制,不能违背客观的自然规律;能动性指作为社会系统化的人,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来认识、利用、改变自然,能够驾驭客观的自然规律。因此,宇宙自然论强调“人和自然都受同样的规律支配”。人在处理自己和自然的关系时,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驾驭自然规律,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但人必须首先顺应自然,然后才能改造自然,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

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能动性,必须以某种受动性为依据,人类对自然界所取得的自由度,取决于对受动性的认识和控制的程度。事实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是同步深化的。但这种同步深化,必须确立三个前提条件:首先,人类必须确立对自然的整体观念,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对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用自己创造的人类世界去影响客观自然界。这是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思想基础;其次,人类必须建立一种有计划地生产与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组织,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动物中提升出来,才有可能使历史的结果符合预期的目的。这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社会基础;最后,人类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根据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使工业过程和自然过程相互适应,把对自然界的保护和再生产,纳入社会有机体,并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科学基础。

三、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特征

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本质特征来自劳动的性质。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7就是说,劳动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类使用工具去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物适合于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从劳动的性质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质特征表现为:

1.目的性。人的活动具有人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作为一朵精神之花,它产生于自然而与自然相对立,使自己作为不同于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从事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即马克思所说的进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即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因而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具有这种自我意识,就能自觉地在自己的意识支配下进行活动,这就是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活动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8在这里,“自觉的意图”属于意识,“预期的目的”是以观念形态存在于人的意志之中的意识指向。

人的活动在每一步上都有意识的指导。即在每一步上都意识到自己的活动。人能够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自己所确立并为自己所意识的目的,这就是人的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

无疑,造成人的活动的基础的东西,并不在于人具有意识和目的这一本身,而在于人能够从事生产劳动,在于人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人创造对象世界的过程,就是人的意识对象化的过程。因此,人也能够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中思考自身,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活动。人的自我意识依赖于实践,依赖于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认识而发展;反过来,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又促进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发展,使自己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目的。

2.能动性。能动性是“自觉的人”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而所谓“自觉的人”,就是和自然界区分开来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行动目的的人。列宁指出:“本能的人,即野蛮的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19显然,“自觉”和“本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自觉的能动性。但人的活动并不都是自觉的活动,也还包含着本能的成分,随着人的活动的自觉性的提高,本能的成分会越来越少。

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对客观外界施加反作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限于精神活动,首先是感性物质活动——实践活动。自觉能动性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的一种属性,它的集中表现和真正源泉在于人的社会实践。人类通过实践反作用于自然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这种“物化”是双重的:把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和感性的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自然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科学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恩格斯指出:人“随着对自然规律的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施加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20。人在自觉意识指导之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对自然界施加反作用,使之发生人所需要的改变,从而使人把自然作为客体所占有,使人作为支配自然力量的独立的主体而存在。

人的自觉能动性存在于实践的开端,物化于实践过程之中。离开了实践,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既无能力,又无动力。只有在自觉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自己作为一种物质力量,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能动地改造自然。

3.社会性。人的活动不仅是有意识的活动,而且是社会性的活动。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既可以作为“本能的人”,也可以作为“自觉的人”。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基础,即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在劳动中形成自己的本质,人类劳动及其借以实现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

某些探索自然的科学活动,似乎是科学家单个人的活动,可以脱离人们的社会关系;事实上,任何科学活动都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进行。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物质手段。科学实践所依据的科学知识,都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指出:“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们,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22科学研究活动,部分地以利用前人的劳动成果为条件,一点也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