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章 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孟子是鲁国孟孙氏的后代。“三桓”衰微,子孙四散,孟子祖上从鲁迁至驺(也作邹)。孟子幼年丧父,靠慈母仉氏含辛茹苦,抚育成长。“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虽不是信史,但也不可能完全无据。司马迁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世称子思与孟子为“思孟学派”。

孟子出生时,孔子去世已近百年。孟子十分惋惜未能成为孔子的亲炙弟子。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下引《孟子》只注篇名)孟子一生的经历与孔子非常相似。他成年以后从事私人讲学,四十岁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邹、滕、魏,并两度居齐),传播仁义之道、仁政学说,关心民众疾苦,主张减免刑罚,减轻赋税,使老百姓有一定的财产收入,批评列国政治,多次对主政诸侯(如邹穆公、齐宣王等)犯颜直谏,并参与齐国稷下学宫的学术论辩。孟子六十岁以后回到故乡从事教学与著述,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我国历史上,孟子第一次把“教”与“育”两个字联用,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君子三乐之一。他提倡兴办教育,自己也培养了很多学生。

战国中期,杨朱的为我论和墨子的兼爱论大行于天下,孟子以辟杨墨而在学术界崛兴。战国末期,《韩非子·显学》将儒家分为八派,以孟子为其中一派之首。两汉时,《孟子》被朝野视为辅翼经书的“传”。《孟子》一书,经后汉赵岐删定为七篇,流传至今。中唐之后,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上升,至北宋,孟子与孔子比肩,《论语》《孟子》已驾于“六经”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