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字解诂(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畫

〔井〕

井 丹 漢人。字大春。

謂服食丹藥,以求長生。《説文·丹部》:“丹,巴越之赤石也。”段玉裁注:“丹者,石之精。故凡藥物之精者曰丹。”《莊子·逍遥遊》:“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八千歲爲春”,可謂“大春”,亦是長壽。

井 田 明人。字九疇。

此連姓成文。田、疇義近。《説文·田部》:“田,樹穀曰田。”又:“疇,耕治之田也。”《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古代曾有“井田”之制。據《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爲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故以“九疇”應“井田”。

〔仇〕

仇兆鰲 清人。字滄柱。

此取鰲架仙山神話傳説。《列子·湯問》:“渤海之東……其中有五山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帝恐流於西極,失羣仙聖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爲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滄柱,謂巨鰲舉首所作仙山之柱。

仇 英 明人。字實父。

英爲花,實爲果。華而後實,故以“實”應“英”。上古男子皆可稱父,故男子之字以“父”爲飾;後世詞義縮小,“父”專指生身之父,多易“父”爲“甫”。

仇 博 宋人。字彦文。

《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彦”爲美稱,用以飾字。

仇 鉞 明人。字廷威。

《禮記·中庸》:“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鉞爲君主權力象徵,故以“廷”飾“威”而應“鉞”。

仇 遠 元人。字仁近。

《論語·述而》:“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元〕

元 乂 後魏人。字伯

《書·臯陶謨》:“俊乂在官,百僚師師。”“㑺”同“俊”。按,“乂”或作“叉”,與“㑺”不協,自是形近而訛。

元子孝 後魏人。字季業。

業,從事。以“業”應“孝”,意謂以孝爲事。

元子思 後魏人。字衆念。

思、念同義。《僞古文尚書·大禹謨》:“臯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帝念哉!”“衆念”謂黎民共懷其德。

元子華 後魏人。字伏榮。

華、榮義近。《爾雅·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草類多於夏季開花,故以“伏”(伏日)爲飾。

元文遥 北齊人。字德遠。

遥、遠同義,故相協。《左傳·襄公二五年》:“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遥”意即文能行遠。“文”“德”常語。《論語·季氏》:“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德能懷柔遠人,故以“德遠”應“文遥”。是兼取《左傳》《論語》二義。

元好古 金人。字敏之。

《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元好問 金人。字裕之。

《僞古文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元 汎 後魏人。字普安。

《論語·學而》:“汎愛衆,而親仁。”又《里仁》:“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能廣愛衆人,而親近仁人,即爲仁者。“仁者能安其仁而無適不然”,所以以“普安”應“汎”。

元 亨 隋人。字德良。

此連姓成文,取《易·乾卦》文義。《乾卦·文言》:“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貞。’”

元 英 後魏人。字虎兒。

英有勇武義,虎爲猛獸,故以相應。因是父母所命,故綴以“兒”。

元 彬 後魏人。字豹兒。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易·革卦》:“君子豹變,其文蔚也。”豹取其有文;彬彬則謂文與質須均等,不可相勝。父母所命,故綴以“兒”。

元 悰 後魏人。字魏慶。

悰、慶皆有歡樂義。《説文·心部》:“悰,樂也。”《漢書·武五子傳》:“何用爲樂心所喜,出入無悰爲樂亟。”顔師古引韋昭曰:“悰亦樂也。”以“魏”爲飾,意在祝福本朝:願魏多有喜慶歡樂之事。

元 欽 後魏人。字思若。

《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又:“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故以“思若”協“欽”,意爲頌揚帝堯,惟思敬順上天。

元 弼 後魏人。字邕明。

《僞古文尚書·大禹謨》:“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無刑,民協于中,時乃功。”《書·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方施象刑惟明。”“邕”同“雍”,雍容,協和。以“邕明”應“弼”,取以刑輔教,使民俗和美,達于大治之義。

元 琛 後魏人。字曇寶。

琛,珍寶。《詩·魯頌·泮水》:“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南北朝時,佛教盛行,士大夫佞佛,取字多以“曇”爲飾。“曇”爲瞿曇之省稱。釋迦牟尼姓瞿曇,故以瞿曇爲佛或僧人之代稱。“曇寶”猶言“佛寶”或“僧寶”。

元 結 唐人。字次山。

《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融而爲川瀆,結而爲山阜。”李善注引班固《終南山賦》曰:“流澤遂而成水,停積結而爲山。”次,止。以飾“山”,言“停積結而爲山”。

元 嵩 後魏人。字道岳。

《詩·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于天。”毛傳:“崧,高貌,山大而高曰崧。嶽,四嶽也。”孔穎達疏:“言有崧然而高者,維是四岳之山。”“崧”同“嵩”,“嶽”同“岳”。道,治理。取《書·禹貢》“治梁及岐”,“道岍及岐”之義。

元 暉 後魏人。字景襲。

暉,日光。景,日影。影因日光而生,故以“景襲”應“暉”。

元 溥 宋人。字泉卿。

《禮記·中庸》:“溥博淵泉,而時出之。”又:“溥博如天,淵泉如淵。”“卿”以飾字。自漢以來,士人企羡仕宦,喜以“卿”爲字,後世但取以爲美飾,多與名、字無關聯。

元 熙 後魏人。字真興。

熙、興皆有興盛義,同義相協。《爾雅·釋詁》:“熙,興也。”

元 詳 後魏人。字季豫。

“詳”假作“祥”。《説文·言部》“詳”段玉裁注:“經傳多假爲祥。”又《示部》:“祥,福也。”《爾雅·釋詁》:“豫,樂也。”安樂則爲福,故以“豫”應“詳”。

元 勰 後魏人。字彦和。

《説文·劦部》:“勰,同思之龢也。”是勰、和同義相協。“彦”爲美稱。

元德秀 唐人。字紫芝。

《爾雅·釋草》謂草“不榮而實者謂之秀”。紫芝,芝草的一種。《孝經援神契》:“德至於草木,則芝草生。”《宋書·符瑞志下》:“芝草,王者慈仁則生。”“德秀”意即謂王者仁德及於草木而生者,故以“紫芝”相應。

元 稹 唐人。字微之。

稹有緻密義。《説文·禾部》:“稹,穜穊也。”段玉裁注:“此與鬒爲稠髮同也。引伸爲凡緻密之偁。”緻密則細微,故以“微之”應“稹”。

元 暹 後魏人。字叔照。

暹爲日升起。《廣韻·平鹽》:“暹,日光進也。”故以“照”應“暹”。

元 褒 隋人。字孝整。

褒有美或飾義,修飾即爲整。整齊則美,故二者相協。東漢以來,士大夫喜以“孝”飾字。

元 顥 後魏人。字子明。

顥,日色明亮之貌。《楚辭·大招》:“天白顥顥,寒凝凝只。”王逸注:“顥顥,光貌。”洪興祖補注:“《説文》:白貌。”按,段玉裁注云:“日光白。”故以“明”應“顥”。“子”爲男子美稱。

元 鷙 後魏人。字孔雀。

猛禽爲鷙。孔雀爲飛禽,因連類而及。佛教有菩薩一頭四臂,控馭孔雀,名孔雀明王,性威猛。北魏時崇尚佛教,故以“孔雀”應“鷙”,而不取鷹、鸇。

〔公〕

公西赤 春秋魯人。字子華。

公西,複姓。赤,赤色。華,謂絢麗多彩。《禮記·檀弓上》:“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鄭玄注:“華,畫也。”孔穎達疏:“凡繪畫五色,必有光華。故曰:華,畫也。”五彩待色而成,故以“華”應“赤”。

公西蒧 春秋魯人。字子尚。

蒧,同“點”,人名用字。《廣雅·釋詁》:“點,汙也。”又:“尚,加也。”《説文·八部》:“尚,曾也。”段玉裁注:“曾,重也;尚,上也。皆積累加高之意,義亦相通也。”點汙者,即以某色加於一物之上。故名“蒧”而字“尚”。“子”爲男子美稱,用以飾字。

公伯僚 春秋魯人。字子周。

公伯,複姓。僚假作“繚”。繚、周皆有環繞義,此同義相協。“子”爲男子美稱。

公沙孚 漢人。字允慈。

公沙,複姓。孚、允皆有誠信義。《爾雅·釋詁》:“允、孚,信也。”同義故相協。“信”又爲誠然,確實。綴以“慈”,言誠然爲仁慈。

公孫景茂 隋人。字元蔚。

公孫,複姓。《文選·班固〈西都賦〉》:“茂樹蔭蔚。”李善注引《蒼頡篇》:“蔚,草木盛貌。”“茂”亦盛。同義故相協。《爾雅·釋詁》:“元,始也。”以飾“蔚”,言始盛。取方興未艾之義。

公孫鳳 晉人。字上鸞。

鳳、鸞同屬。鳳爲百鳥之王,故上於鸞。

公孫龍 春秋楚人。字子石。

龍,假作“礱”。礱爲石磑。《説文·石部》:“礱,䃺也。”又:“䃺,石磑也。”礱爲石質,故字“石”以明其性。“子”爲男子美稱。

公孫瓚 漢人。字伯珪。

《周禮·春官·天府》:“祼圭有瓚,以肆先王。”“圭”同“珪”。

公祖句兹 春秋魯人。字子之。

公祖,複姓。兹、之皆有“此”義,同義相協。“子”爲男子美稱。

〔卞〕

卞大亨 宋人。字嘉甫。

《易·乾卦·文言》:“亨者,嘉之會也。”“甫”爲男子美稱。

卞永譽 清人。字令之。

《孟子·告子上》:“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字令之,言欲美其聲譽。

卞立言 清人。字文恒。

《左傳·襄公二四年》:“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孟子·離婁上》:“人有恒言。”文、言意近,立言貴不朽,故以“文”飾“恒”。

卞思義 元人。字宜之。

《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賢爲大。”

卞 衮 宋人。字垂象。

衮爲天子禮服。《禮記·禮器》:“天子龍衮。”垂象,謂天子應示民以法,端拱垂裳不擾民,天下自然大治。《易·繫辭下》:“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論語·衛靈公》:“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僞古文尚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卞 彬 南朝宋人。字士蔚。

彬謂文質均適,蔚謂文理深密。《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易·革卦》:“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士,封建社會中,男子通稱。三國以來,士大夫多以飾字。

卞 斌 清人。字叔均。

斌通“彬”。《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朱熹集注:“彬彬猶斑斑。物相雜而均適之貌。”

卞 壼 晉人。字望之。

《爾雅·釋宫》:“宫中衖謂之壼。”郭璞注:“巷閤間道。”按,“壼”與“望之”不協。“壼”當是“壺”之訛。王嘉《拾遺記·高辛》:“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形如壺器。”《史記·秦始皇本紀》:“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張守節正義:“《漢書·郊祀志》云:‘此三神山者……未至,望之如雲;及至,三神山乃居水下;臨之,患且至,風輒引船而去,終莫能至云。”(按,《史記·封禪書》文字大致相同。)是三壺終是可望而不可及,故名“壺”字“望之”,是意在求仙。又,卞壼之從父兄名敦。敦乃銅製盛黍稷之器,圓腹,短足,有蓋。壺則爲盛酒漿之器。是同祖弟兄皆以器物爲名。此可爲旁證。卞敦,《晉書》有傳。

〔孔〕

孔 丘 春秋魯人。字仲尼。

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其父母因“禱於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此拆尼丘山爲名字,以志孔子誕生之由。

孔 元 元人。字彦亨。

《易·乾卦》:“乾:元亨利貞。”“彦”爲美稱,用以飾字。

孔天允 明人。字汝錫。

以“汝錫”應“天允”,意在祈福。言上天將俞允而賜汝幸福。《詩·魯頌·閟宫》:“天錫公純嘏。”

孔文英 明人。字世傑。

《淮南子·泰族訓》謂才智過萬人爲英,過十人者爲傑。二者義近,故相協。飾以“世”,言爲世之英傑。

孔四可 明人。字願之。

《孟子·公孫丑上》:“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字“願之”,言欲學孔子之“四可”。

孔 光 漢人。字子夏。

光、夏皆有大義。《易·坤卦》:“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一“光”:“光大,猶廣大也。”光、廣古同聲,亦可通假。如《史記·禮書》“光有四海”即“廣有四海”。又如《書·堯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松之注引《獻帝傳》司馬懿等勸進表:“至德廣被,格于上下。”是“光”與“廣”通。《禮記·樂記》:“夏,大也。”光、夏同義相協。“子”爲美稱。

孔 至 唐人。字惟微。

《僞古文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至,謂至言,至道,亦即道心。

孔 汪 晉人。字德澤。

《説文·水部》:“汪,深廣也。”《孟子·盡心上》:“得志澤加於民。”以“澤”應“汪”,欲加民厚澤。德、澤義近。

孔 沈 晉人。字德度。

沈,深沉。以“度”相應,意謂其度量深沉。度量深沉則能容人。《僞古文尚書·君陳》:“有容德乃大。”故以“德”飾“度”。

孔 坦 晉人。字君平。

坦、平同義。漢以來士大夫喜以“君”飾字,或有義,或無義,須依上下文而定。此作美稱。

孔 宙 漢人。字季將。

宙、將皆有大義。《爾雅·釋詁》:“宇……將,大也。”郭璞注:“宇、宙、穹、隆、至、極,亦爲大也。”此同義相協。

孔宗翰 宋人。字周翰。

《詩·大雅·板》:“大邦維屏,大宗維翰。”又《崧高》:“維申及甫,維周之翰。”

孔 宜 宋人。字不疑。

《禮記·中庸》:“義者宜也。”《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則不疑其所行也。”

孔尚任 清人。字聘之。

《孟子·萬章上》:“伊尹耕於有莘之野……湯使人以幣聘之……(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内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悦之,以伐夏救民。”以“聘之”應“任”,取伊尹以天下爲己任而就湯聘之義。

孔知濬 五代後周人。字秀川。

濬,疏水道使之深而通暢。河水不壅滯,則清澈而秀美,故以“秀川”應“濬”。

孔 奂 南朝陳人。字休文。

奂、休皆有鮮明美盛義。《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奂焉!’”《論語·泰伯》:“焕乎!其有文章。”奂與焕通。《詩·商頌·長發》:“何天之休。”鄭玄箋:“休,美也。”名“奂”字“休”,同義相協。“文”表“休”之所指:使文采美盛。

孔彦舟 金人。字巨濟。

《僞古文尚書·説命上》:“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孔彦 明人。字朝紳。

,亦作。義爲插。紳,大帶。古者大夫皆笏束紳,故稱仕宦者爲紳。此爲朝廷服飾,故以“朝”爲飾。

孔昭孔 清人。字微明。

《詩·大雅·抑》:“昊天孔昭。”孔昭,猶言極明。顛倒爲“昭孔”,爲避與姓重叠。昭、明同義相協。以“微明”應“昭孔”,意謂因極明而細微皆顯。亦或表示謙撝:僅可微明,而非孔昭。

孔 穿 戰國魯人。字子高。

穿,謂車穿。車轂内外側與軸銜接處所鑲嵌之金屬圈。高,假爲“膏”。以膏塗穿,可以潤滑軸而利車輪運轉。故以“高”應“穿”。“子”爲男子美稱。

孔貞瑄 清人。字璧六。

瑄,璧名。《史記·孝武本紀》:“有司奉瑄玉。”集解引孟康曰:“璧大六寸謂之瑄。”

孔 勍 五代後唐人。字鼎文。

勍,勇武有力。《廣雅·釋訓》:“勍勍,武也。”以“鼎”應“勍”,表示力可扛鼎。綴以“文”,意在文武兼備,非只好勇。

孔巢父 唐人。字弱翁。

巢父,相傳爲帝堯時高士。堯欲讓與天下,辭而不受。以“弱翁”應之,指明巢父爲老叟。

孔 訥 明人。字言伯。

《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 喬 漢人。字子松。

喬,仙人王子喬。松,仙人赤松子。同爲仙人,“松喬”又常并稱,故以相應。“子”爲男子美稱。

孔 愉 晉人。字敬康。

愉、康皆有樂義。《爾雅·釋詁》:“喜、愉、豫、愷、康、妉、般,樂也。”同義相協。以“敬”爲飾,言須慎於安樂。取《詩·唐風·蟋蟀》“好樂無荒”之戒。

孔 逿 南朝齊人。字世遠。

按,“逿”應是“逷”之訛。逷、遠同義。《爾雅·釋詁》:“逷,遠也。”《説文·辵部》:“逖,遠也。逷,古文逖。”以“世”爲飾,意欲世系久長。逿、遠則不協。

孔 戡 唐人。字勝始。

戡、勝同義。《爾雅·釋詁》:“戡,勝也。”勝始,猶言始勝。意在戒驕矜。

孔 戢 唐人。字方舉。

戢爲斂藏、收聚。《爾雅·釋詁》:“戢,聚也。”舉爲揚起。此取反義相協。

孔 戣 唐人。字君嚴。

《書·顧命》:“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孔傳:戣、瞿皆戟屬。”兵以示威嚴,故以“嚴”應“戣”。因是警戒於殿廷,故又以“君”飾“嚴”。

孔稚珪 南朝齊人。字德璋。

珪、璋皆爲禮器,諸侯朝天子執珪,朝后執璋。《禮記·禮器》:“圭璋特,琥璜爵。”圭同“珪”。此同類相應。《説文·玉部》:“玉,石之美有五德者。”《禮記·玉藻》:“君子於玉比德焉。”珪璋爲玉製者,故以“德”飾之。

孔 靖 南朝宋人。字季恭。

《詩·小雅·小明》:“嗟爾君子,無恒安處。靖共爾位,正直是與。”共通“恭”,故以“恭”協“靖”。

孔廣森 清人。字衆仲。

《文選·張衡〈思玄賦〉》:“百神森其備從。”舊注:“森,聚貌。”《説文·部》:“聚,會也。”段玉裁注:“聚以人言。”多人會集爲聚。故“森”與“衆”協,皆謂多。又《文選·潘岳〈藉田賦〉》:“森奉璋以階列。”李善注:“森,盛貌也。”人衆多則盛。

孔廣牧 清人。字力堂。

《史記·五帝本紀》:“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集解引班固曰:“力牧,黄帝相也。”此拆古人名以爲名字。“堂”爲飾。明清以來,取字多以堂、軒、村、齋、樓、亭等字以爲綴飾。

孔廣銘 清人。字文箴。

銘、箴同爲文體名。又,銘文多寓箴規之意,故以“箴”應“銘”。

孔廣翼 清人。字乙之。

《詩·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燕又名乙。《説文·燕部》:“燕燕,玄鳥也。”段玉裁注:“《商頌》傳曰:‘玄鳥,乙也。’”又《乙部》:“乙,燕燕,乙鳥也。齊魯謂之乙。”名“翼”,故以“燕”相應。爲求奇古,易“燕”爲“乙”。“之”爲襯字,無義。

孔穎達 唐人。字仲達。

名、字相同。“仲”表行第居第二。

孔興泰 清人。字林宗。

後漢名士郭泰字林宗(《後漢書》“泰”作“太”,范曄爲避父諱所改)。因仰慕古人,故襲用其名字。泰山是五岳之首,羣山所宗,尊爲岱宗。所以名“泰”,字“宗”。《禮記·禮器》:“齊人將有事於泰山,必先有事於配林。”鄭玄注:“配林,林名。”故以“林”飾“宗”。

孔 融 漢人。字文舉。

融有高義。《爾雅·釋詁》:“融,長也。”郝懿行義疏:“故左氏昭五年傳‘明而未融’服虔注:‘融,高也。’”舉,擎之使高。《史記·刺客列傳》:“舉筑朴秦皇帝,不中。”所以名“融”字“舉”。後漢時文人士大夫取字,多以“文”爲飾。文舉,言欲文采特異,高出時輩。

孔 鮒 秦人。字子魚。

鮒爲魚之一種(鯽魚),此明其屬性。“子”爲男子美稱。

孔 鯉 春秋魯人。字伯魚。

鯉爲魚之一種。以“魚”應“鯉”,以表明其屬性。

孔 嚴 晉人。字彭祖。

西漢有嚴彭祖,治《公羊春秋》,廉正不阿,不事權貴。此以其姓爲名,以其名爲字,以示景仰其人。

孔繼涑 清人。字信夫。

宋司馬光,世居夏縣涑水鄉,人稱涑水先生。名“繼涑”,言欲繼司馬光之志。司馬光字君實,故字“信夫”,以應“實”字。信、實皆爲誠。“夫”爲男子通稱。

孔 騰 漢人。字子襄。

襄,假作驤。《説文·馬部》:“驤,馬之低昂也。”段玉裁注:“馬之或俛或仰謂之驤……古多假襄爲驤。”《文選·張衡〈西京賦〉》:“負筍業而餘怒,乃奮翅而騰驤。”薛綜注:“騰,超也。驤,馳也。”詞義相近,故以相協。

孔 霸 漢人。字次儒。

次,居於下。《説文·欠部》:“次,不前不精也。”段玉裁注:“不前不精,皆居次之意也。”儒家鼓吹王道,貶斥霸道。《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霸業爲儒者所斥,故以“次儒”應“霸”。言儒者以爲下。

〔尤〕

尤 山 元人。字志慕。

《詩·小雅·車舝》:“高山仰止。”鄭玄箋:“古人有高德者則仰慕之。”又《論語·雍也》:“仁者樂山。”以“志慕”應“山”,亦或以仁者自勉。

尤世求 清人。字念修。

《離騷》:“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脩以爲常。”以“念修”應“求”,言所追求者,惟思以正直自厲。

尤安禮 明人。字文度。

《詩·小雅·楚茨》:“獻酬交錯,禮儀卒度。”“文”以飾字。

尤 侗 清人。字同人。

此拆名以爲字。《易》有《同人卦》。利君子。

尤 怡 清人。字在涇。

怡,喜悦。《國語·周語下》:“有慶,未嘗不怡。”韋昭注:“怡,悦也。”涇,河流名,爲渭河支流。舊以涇水濁,渭水清。《詩·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孔穎達疏:“言涇水以有渭水清,故見涇水濁。”以“在涇”應“怡”,是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爲戒,言欲以混濁應世,不願以清潔矯俗求名。

尤時熙 明人。字季美。

“熙”有美義。《書·堯典》“庶績咸熙”,《漢書·律曆志上》改作“衆功皆美”。是熙、美同義相協。

尤 袤 宋人。字延之。

袤,南北距離之長度。《説文·衣部》:“一曰南北曰袤,東西曰廣。”段玉裁注:“《廣雅》:‘袤,長也。’”《方言》卷一:“延,長也。”袤、延同義相協。

尤維熊 清人。字祖望。

此用姜太公遇文王故事。《史記·齊太公世家》:“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説,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非虎”《宋書·符瑞志》作“非熊”。後世又訛變爲“飛熊”,遂以之爲姜太公遇周文王之兆。“祖望”猶太公望。

尤 槩 宋人。字與平。

槩,同“概”。古代量穀物時用以平斗斛的木製器具。《韓非子·外儲説左下》:“概者,平量者也。”“與平”應“概”,表明其功用,猶言與之取平。

尤 錦 清人。字尚絅。

《禮記·中庸》:“《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

尤錫類 明人。字孝徵。

《詩·大雅·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能錫其類,即是孝之證,故綴以“徵”。

〔尹〕

尹天民 宋人。字先覺。

《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

尹 牙 漢人。字猛德。

《詩·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言如鷙禽猛獸之以爪牙施威自衛,爲王家扞衛者,故以“猛德”應“牙”。

尹廷高 元人。字仲明。

《禮記·中庸》:“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

尹良佐 明人。字志伊。

連姓成文。伊尹爲商賢相,輔佐成湯伐夏,建立商王朝。湯死,又輔其孫太甲,匡正其過,使成明王。字“志伊”,言其志在學伊尹。

尹 洙 宋人。字師魯。

洙,水名。爲泗水支流。洙、泗都在春秋魯國境内。孔子曾於其地設教,“洙泗”遂成爲儒學的代稱,或視爲聖地。晉陶潛《飲酒二十首》:“洙泗輟微響,溧流逮狂秦。《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弘洙泗之風。”以“師魯”應“洙”,即欲師孔子之道。

尹翁歸 漢人。字子況。

況,通“貺”。貺、歸皆有贈送義。《禮記·聘義》:“北面拜貺。”陸德明釋文:“拜況本亦作貺。”《論語·陽貨》:“歸孔子豚。”又《微子》:“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子”爲男子美稱。

尹 耕 明人。字子莘。

《孟子·萬章上》:“伊尹耕於有莘之野。”連姓成文。“子”爲男子美稱。

尹起莘 宋人。字耕道。

《孟子·萬章上》:“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連姓成文。伊尹受湯之聘而爲相,故名“起莘”。言發跡於莘。雖耕於野“而樂堯舜之道”,所以字“耕道”。

尹 躬 宋人。字商老。

連姓成文。“尹”謂伊尹。“尹躬”猶言伊尹其人。伊尹爲商之元勳,歷事四王,故字“商老”。宋時文人以“老”爲字,蔚爲風氣,“商老”猶言商之老叟。

尹 耜 清人。字于耜。

名與字同。《詩·豳風·七月》:“三之日于耜。”“耜”爲耕具,“于耜”意爲修理耕具。

尹 勤 漢人。字叔梁。

勤、梁義近。用力爲勤,多力爲梁。《論語·微子》:“四體不勤。”《後漢書·蘇竟傳》:“良醫不能救無命,彊梁不能與天争。”彊,同“强”。

尹嘉賓 明人。字孔昭。

《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尹 鳳 明人。字德輝。

《論語·微子》:“鳳兮鳳兮,何德之衰!”此反用其義。古人以鳳爲祥瑞之鳥,明德盛時始出現。故以“德輝”相應。

尹 穀 宋人。字耕叟。

《詩·魯頌·駉序》:“儉以足用,寬以愛民,務農重穀。”穀爲農作物,須耕種而得,故以“耕”應“穀”。南北朝時始有以“叟”爲名者,唐時漸以爲字飾,至宋代,此風大盛。

尹 襄 明人。字舜弼。

襄有成義。《左傳·定公十五年》:“葬定公,雨,不克襄事。”弼有匡正義。匡正亦即助成。《書·益稷》:“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此爲帝舜告諭羣臣之言,故以“舜弼”應“襄”。取爲明王輔臣之義。

尹謙孫 宋人。字希吕。

宋吕祖謙,學者稱東萊先生。此以吕之名爲名,而以其姓爲字,表示企羡時賢之意。

尹 禮 明人。字内則。

《禮記》有《内則》篇,内容爲家居事親之道。

尹 穡 宋人。字少稷。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

尹 鏜 明人。字子聲。

《詩·邶風·擊鼓》:“擊鼓其鏜,踴躍用兵。”毛傳:“鏜然擊鼓聲也。”

尹繼善 清人。字元長。

《易·繫辭上》:“繼之者善也。”又《乾卦·文言》:“元者,善之長也。”

〔戈〕

戈 源 清人。字仙舟。

此取義於張華《博物志》所載海上人乘浮槎達天河的神話故事。海與天河相通,是天河爲海之源。浮槎能達于天河,自是仙舟。

戈 濤 清人。字芥舟。

濤爲水,水能載舟,故以“舟”應“濤”。《莊子·逍遥遊》:“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爲之舟,置杯則膠焉:水淺而舟大也。”飾以“芥”,以明非大水,蓋示謙撝。亦或寓人生處世,如一葉小舟行於風濤之中,時有傾覆之禍。

〔支〕

支 立 明人。字可與。

《論語·子罕》:“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支如玉 明人。字寧瑕。

瑕,玉石赤斑。《説文·玉部》:“瑕,玉小赤也。”段玉裁注:“《廣雅》:‘玉屬有赤瑕。’若《聘義》‘瑕不揜瑜’注:‘瑕,玉之病也。’”玉以純爲上,字“寧瑕”,比喻願做有缺陷之正人,不做難以企及之完人。

支隆求 清人。字武侯。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劉備訪求諸葛亮于隆中,聘爲謀主。于是諸葛亮佐劉創建蜀漢,與魏、吴成三國鼎立之勢,死後謚爲忠武侯,後人稱爲武侯。

支 鑑 明人。字汝同。

人照鏡必内外相同。

〔文〕

文士弘 明人。字元任。

《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元”有大義。《史記·龜策列傳》:“紂爲暴虐,而元龜不占。”大則重,“元任”即重任。

文元善 明人。字子長。

《易·乾卦·文言》:“元者,善之長也。”“子”爲男子美稱。

文天祥 宋人。字宋瑞。

字宋瑞,意在頌揚本朝。言天賜禎祥,乃大宋之瑞。祥、瑞同義相協。又字履善,乃取《易·履卦》“視履考祥,其旋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文義。履善則受祥。

文天錫 清人。字純止。

《詩·魯頌·閟宫》:“天錫公純嘏,眉壽保魯。”止,《詩》中常以作語氣詞。

文 同 宋人。字與可。

《孟子·公孫丑上》:“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論語·子張》:“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以“與可”應“同”,表示“可者”始與之“同”。

文 赤 清人。字周舄。

《詩·豳風·狼跋》:“赤舄几几。”朱熹集傳:“周公雖遭疑謗,然所以處之不失其常,故詩人美之。”“赤舄几几”乃贊美周公處變不驚,仍服冕赤舄,安重如常,故以“周”飾“舄”。

文 林 明人。字宗儒。

自《史記》起設《儒林列傳》,以傳儒生,紀傳體史書多承其制,“儒林”遂成常語。故以“儒”應“林”。飾以“宗”,意在崇儒。

文彦直 宋人。字益之。

《論語·季氏》:“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文彦博 宋人。字寬夫。

《孟子·公孫丑上》:“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趙岐注:“褐寬博,獨夫被褐者。”焦循正義:“上言褐寬博,下言褐夫,則褐寬博即是衣褐之匹夫。”故以“寬夫”應“博”。

文 柟 清人。字曲轅。

柟,同“楠”。柟木質堅硬。以“曲轅”應“柟”,言其材堪以爲車轅。上古車爲獨轅,彎曲呈“乙”形。飾以“曲”,言揉之以成轅。

文 泰 清人。字萬通。

《易·泰卦》:“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文從簡 清人。字彦可。

《論語·雍也》:“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彦”爲美稱,故以爲飾。

文 彭 明人。字壽承。

彭,指彭祖,傳説壽八百歲。《莊子·逍遥遊》:“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陸德明釋文引李云:“名鏗,堯臣。封於彭城,歷虞夏至商,年七百歲,故以久壽見聞。《世本》云:姓籛,名鏗,在商爲守藏吏,在周爲柱下史,年八百歲。”

文 湛 明釋。字秋江。

《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洪興祖補注:“楓……至霜後葉丹可愛,故騷人多稱之。”楓爲秋景,故以“秋”飾“江”而與“湛”應。

文 嘉 明人。字休承。

嘉、休同義。《爾雅·釋詁》:“休,嘉,美也。”“休承”猶言受其美善。

文德翼 明人。字用昭。

《詩·大雅·大明》:“小心翼翼,昭事上帝。”故以“昭”應“翼”。

文徵明 明人。名壁。

以字行。又字徵仲,號衡山居士。其名、字、號載於多種文獻。如其子文嘉所撰《先君行略》(見《莆田集》附録),明黄佐《翰林院待詔衡山文公墓誌》等。但後代俗多以“壁”誤爲“璧”。清葉廷琯《鷗陂漁話》卷一《文衡山舊名》對此辨之甚明,其文載:“相傳衡山初名璧,字徵明。其兄名奎。及徵明之字,俱與璧宿義近,似欲作璧爲是。丙申冬,余在葉晉卿栐眉壽堂觀所藏衡山爲吴匏庵作《海月庵圖》,卷後署‘正德丁丑九月文壁’九字。其字從土,不從玉。則灼然信其初名壁。且是年四十八尚未改名也。聞郡中某姓藏《文氏族譜》,衡山尚有弟,名室。是益可證其昆季皆從列宿命名。……楊循吉撰《温州知府文公墓誌銘》作‘子男三人:奎、壁、室’。”

文徵明兄弟三人,名皆取自二十八舍星宿名。其中,奎爲西方白虎七宿之一。壁、室則各爲北方玄武七宿之一。壁又稱“東壁”。《禮記·月令》:“〔仲冬之月〕日在斗,昏東壁中。”《孫子·火攻》:“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梅堯臣注:“壁,東壁。”《淮南子·天文訓》“二十八宿”高誘注:“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晉書·天文志上》:“東壁二星,主文章。”

名壁,字徵明,徵爲行輩字(其兄文奎字徵静)。壁宿冬月爲星空中著名的明亮之星,故以“明”應“壁”。張衡《思玄賦》:“觀壁壘於北落兮,伐河鼓之磅硠。”舊題張衡自注:“壁,营壁也。北落,星名也。”原來壁、室二宿古又稱“定”或“营室”。《詩·鄘風·定之方中》之“定”,即指此。壁宿所屬星座又有“北落師門”星,爲壁壘之門户,皆爲冬季星空中的明星。李白《司馬將軍歌》有“北落明星動光彩”的詩句。故以“明”應“壁”。後代又以壁奎主文章且多將“壁”美稱爲“璧”,至明清尤甚。明鄭真有“學省煌煌映璧奎”;明唐順之有“祥光遥映璧奎餘”等詩句。包括清葉廷琯原也以文徵明之名“作璧爲是”,幾乎忘記了“壁”才是星宿古名。

故文徵明之名,當以“壁”爲正,作“璧”者,當屬俗訛而致。

文 澍 明人。字汝霖。

澍、霖皆有時雨義。《説文·水部》:“澍,時雨也。所以樹生萬物者也。”《僞古文尚書·説命上》:“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

文震孟 明人。字文起。

《易·説卦》:“震爲雷,爲龍……爲長子。”又《雜卦》:“震,起也。”行第居長爲“孟”,“震孟”即“震爲長子”,故以“起”相應。飾以“文”,意欲文運昌盛,或文采出衆。

文震亨 明人。字啓美。

《易·震卦》:“震:亨。”又《乾卦·文言》:“亨者,嘉之會也。”朱熹注:“亨者,生物之通,物至於此,莫不嘉美。”故以“啓美”應“震亨”。以“啓”飾“美”,取《震卦》“震,起也”之義。啓、起義相近。

文 點 清人。字與也。

《論語·先進》:“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方〕

方一桂 明人。字世芬。

《晉書·郤詵傳》:“臣舉賢良對策,爲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科舉時代因以“折桂”爲登第之稱。桂有芳香,因陸機《文賦》有“誦先人之清芬”之語,故以“芬”應“一桂”。世,繼承。《漢書·賈誼傳》:“賈嘉最好學,世其家。”顔師古注:“言繼其家業。”以飾“芬”,言能繼祖德。此以書香門第自詡。

方一夔 宋人。字時佐。

夔,帝舜之臣,掌樂與教化。《書·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吕氏春秋·察傳》:“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以“時佐”應“一夔”,言夔乃應時良臣,有一即足。

方九叙 明人。字禹績。

《僞古文尚書·大禹謨》:“禹曰:‘於!帝念哉:……九功惟叙,九叙惟歌。’”《大禹謨》是記禹之事功,故以“禹績”應“九叙”。

方士繇 宋人。字伯謨。

《尚書》有《臯陶謨》。繇通“陶”,臯陶亦作臯繇,故以“謨”應“繇”。

方大壯 宋人。字履之。

《易·大壯卦》:“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字“履之”,言欲循禮而行。

方大琮 宋人。字德潤。

琮,玉製禮器。《説文·玉部》:“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潤澤以温,仁之方也。”故以“德潤”應“琮”。

方中通 清人。字位伯。

此取義于《易·泰卦》。《泰卦》謂“天地交泰而萬物通”,君子得行其道,故可在位。又《繫辭上》:“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故以“位”應“通”,意謂萬物亨通時可以出仕。

方中履 清人。字素伯。

《易·履卦》:“初九,素履,往无咎。”

方中德 清人。字田伯。

《易·乾卦》:“見龍在田,德普施也。”又:“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方之泰 宋人。字嚴仲。

《詩·魯頌·閟宫》:“泰山巖巖,魯邦所瞻。”嚴通“巖”。

方公衮 宋人。字汝補。

《詩·大雅·烝民》:“衮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

方公權 宋人。字道立。

《論語·子罕》:“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如“可與權”,則必既“可與適道”,亦“可與立”。故以“道立”應“權”。

方 壬 宋人。字若水。

《説文·壬部》:“壬,北方位也。”《漢書·五行志上》:“水,北方,終臧萬物者也。”故以“水”應“壬”。飾以“若”,取清若水之義。

方 太 五代後晉人。字伯宗。

太通“泰”。泰山爲五岳之宗,故以“宗”應“太”。“伯”表行第居長。

方孔炤 明人。字潛夫。

《詩·小雅·正月》:“潛雖伏矣,亦孔之炤。”“夫”爲男子通稱。

方 文 清人。字爾止。

《易·賁卦》:“文明以止。”因《詩·大雅·抑》有“淑慎爾止”之語,故以“爾”飾“止”。

方世泰 清人。字貞觀。

《易·泰卦》:“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又《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方以智 清人。字密之。

《易·繫辭上》:“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知,同“智”。此連姓成文。

方 召 明人。字虎鄰。

此拆“召虎”以爲名字。召虎,即召穆公,周宣王時人。《詩·大雅·江漢》:“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虎鄰”言願與召虎相交。此尚友古人之意。

方正珠 清人。字浦選。

珍珠出合浦,故以“浦”應“珠”。而珠以圓潤晶瑩者爲上選,故以“選”爲飾。言其珠係自合浦選者。《後漢書·循吏傳·孟嘗》:“遷合浦太守。郡不産穀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先時宰守並多貪穢,詭人採求,不知紀極,珠遂漸徙於交阯郡界……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踰歲,去珠復還。”字“浦選”,兼以孟嘗廉明自勵。

方民懷 明人。字懋元。

《僞古文尚書·君陳》:“昔周公師保萬民,民懷其德……懋昭周公之訓,惟民其乂。”元,即元元。民衆之稱。《戰國策·秦策一》:“制海内,子元元。”鮑彪注:“元,善也,民之類善,故稱元。”以“懋元”應“民懷”,意即努力昌明周公之訓,以保萬民,使民懷思。

方 守 明人。字宜約。

《孟子·公孫丑上》:“孟施舍之守氣,猶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方次彭 宋人。字公述。

《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以“述”應“次彭”,言欲效老彭述而不作。“公”爲美稱。

方 耒 宋人。字耕道。

耒,古代耕作之具。字“耕道”,取《論語·里仁》“士志於道”之義。

方 舟 清人。字百川。

《僞古文尚書·説命上》:“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飾以“百”,因《莊子·秋水》有“百川灌河”之語。

方 行 元人。字明敏。

《左傳·成公九年》:“敏以行之。”《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飾以“明”,謂明力行之道。

方亨咸 清人。字吉偶。

《易·咸卦》:“咸:亨,利貞,取女吉。”《咸卦》利婚配,故以“吉偶”應“亨咸”。

方孝孺 明人。字希直。

西漢汲黯字長孺,事武帝,以戇直著稱。《漢書·汲黯傳》:“亦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位。”又:“黯好直諫,守節死義。”《張馮汲鄭傳贊》:“汲黯之正直,鄭當時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故以汲黯之字爲名,而以其品質特徵爲字。以“希”爲飾,言慕汲黯之直。

方 岑 明人。字高伯。

《爾雅·釋山》:“山小而高,岑。”王粲《登樓賦》:“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方良永 明人。字壽卿。

永,長,長久。以“壽”應“永”,意在長壽。“卿”爲美稱。自西漢以來,士人企羡仕宦,字多以“卿”爲飾。或有義或純以爲飾。此屬後者。

方 坰 清人。字思臧。

《詩·魯頌·駉》:“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黄,以車彭彭。思無疆,思馬斯臧。”故以“思臧”應“坰”。

方岳貢 明人。字四長。

《書·堯典》:“帝曰:‘咨!四岳。’”四岳爲四方諸侯之長,故以“四長”應“岳”。

方 昊 五代吴越人。字太初。

昊,元氣博大貌。《説文·夰部》:“昊,春爲昊天。元氣昊昊也。”神話傳説謂遠古時代,天地未分,宇宙間唯充塞元氣。故以“太初”應“昊”。

方 昇 明人。字啓東。

昇,日出升空。《説文·日部新附字》:“昇,日上也。”《詩·小雅·天保》:“如日之升。”“升”同“昇”。日出於東,故以“啓東”應“昇”。

方昌翰 清人。字宗屏。

《詩·大雅·板》:“大邦維屏,大宗維翰。”

方東樹 清人。字植之。

樹、植皆有種植或直立義。《説文·木部》:“樹,木生植之總名也。”段玉裁注:“植,立也。”是樹、植同義,故以“植之”應“樹”。

方秉白 宋人。字直甫。

《楚辭·離騷》:“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取清白正直之義。“甫”爲男子美稱,用以飾字。先秦多用“父”,後世多用“甫”。

方信孺 宋人。字孚若。

《易·豐卦》:“有孚發若,信以發志也。”又《雜卦》:“中孚,信也。”故以“孚若”應“信”。孚若,誠信之貌。

方 勉 明人。字懋卿。

勉、懋同義。《説文·心部》:“懋,勉也。”“卿”爲美稱,以飾字。

方 恮 清人。字子謹。

恮、謹同義。《説文·心部》:“恮,謹也。”“子”爲男子美稱,故以飾字。

方 昶 明人。字仲年。

《説文·日部新附字》:“昶,日長也。”字“仲年”,取義於宋人唐庚《醉眠》詩:“山静似太古,日長如小年。”“昶”與“年”義本無涉,直以“昶”之詞彙義移就唐庚詩。明清人喜化用前人詩文名句以爲名字。

方秋白 清人。字希文。

《易·賁卦》:“白賁,无咎。”王弼注:“處飾之終,飾終反素,故任其質素,不勞文飾,而无咎也。以白爲飾,而無憂患,得志者也。”白爲質素。儒者崇尚文質彬彬,文質不容或偏,故字“希文”。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又:“是以衣錦褧衣,惡文太章;賁象窮白,貴乎反本。”

方 苞 清人。字靈臯。

《詩·大雅·生民》:“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黄茂。實方實苞,實種實恒;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又《行葦》:“方苞方體,維葉泥泥。”朱熹集傳:“方,房也。苞,甲而未坼也。”此贊頌后稷稼穡,五穀豐茂。“方苞”,連姓成文。字“靈臯”,猶言佳壤,聖地。言后稷即邰而有家室,耕作能得地力,誠爲聖靈臯壤。

方 員 明人。字懋規。

員通“圓”。規爲畫圓之具。《孟子·離婁上》:“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説文·心部》:“懋,勉也。”懋規,猶言盡規之用以爲圓。

方 夏 明人。字南明。

《書·堯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孔傳謂“北稱幽,則南稱明”。南方主夏,故以“南明”應“夏”。

方振文 明人。字尚質。

《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振文、尚質反義相協。

方時化 明人。字伯雨。

《孟子·盡心上》:“有如時雨化之者。”

方貢孫 元人。字去言。

《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以“去言”應“孫”(遜),即去“言孫”,意謂身居明時,可以“危言危行”,無須“遜言”避禍。此從相反角度頌揚本朝是盛世。

方 适 宋人。字彦周。

《論語·微子》:“周有八士:伯達、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适爲八士之一,同爲周代俊彦,故以“彦周”相應。

方問孝 明人。字胥成。

《尚書大傳》卷五:“宣王問於春子曰:‘寡人欲行孝弟之義,爲之有道乎?’春子曰:‘昔者衛聞之樂正子曰:卜筮巫醫御於前,祝咽祝哽以食,乘車輲輪,胥與就膳徹,送至於家。’”鄭玄注:“胥,樂官。就,成也。胥成膳徹,謂以樂食之也。”以“胥成”應“孝”,意即以樂侑食,以行養老之禮而盡孝道。

方國儒 明人。字道醇。

《漢書·賈山傳》:“所言涉獵書記,不能爲醇儒。”杜甫《贈特進汝陽王》詩:“學業醇儒富,辭華哲匠能。”“道醇”,導於純一不雜,成爲精粹之儒。

方崧卿 宋人。字季申。

《詩·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于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言甫侯、申伯鍾崧嶽之靈秀而生,爲周宣王之卿士。故以“申”應“崧卿”。

方逢年 明人。字書田。

年,五穀豐收。《春秋·宣公十六年》:“冬,大有年。”《穀梁傳》:“五穀大熟爲大有年。”五穀生於田中,故以“田”應“年”。飾以“書”,意在攻讀。攻讀如農夫耕作,須勤勞始得豐收。

方逢振 宋人。字君玉。

《孟子·萬章上》:“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君”爲美稱。

方堯相 明人。字紹虞。

《孟子·萬章上》:“舜相堯二十有八載。”舜繼堯而爲天子,故以“紹虞”應“堯相”。“紹虞”猶虞紹。言虞舜繼唐堯。

方楘如 清人。字若文。

楘,古代車轅上之裝飾,以皮束之。《説文·木部》:“楘,車歷録束文也。”段玉裁注:“此所謂曲轅縛也。歷録者,歷歷録録然,坳胅分明貌。”“楘如”爲歷歷録録鮮明之貌,故以“若文”相應。

方 揚 明人。字思善。

《易·大有卦》:“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又《禮記·中庸》:“隱惡而揚善。”

方登嶧 清人。字鳧宗。

《詩·魯頌·閟宫》:“保有鳧繹。”鳧、繹爲魯國境内二山名(在今山東鄒縣)。繹,通“嶧”。秦始皇曾登嶧山,刻石紀功。《詩》并稱鳧嶧,故名“嶧”而字“鳧”。“鳧宗”乃倣“岱宗”之名而加以誇飾。

方 絢 宋人。字君素。

《論語·八佾》:“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君”爲美稱。

方 竦 唐人。字仲成。

《詩·商頌·長發》:“不戁不竦。”毛傳:“竦,懼也。”《論語·述而》:“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名“竦”字“成”,取“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之義。

方 絜 清人。字矩平。

絜,衡量。《史記·秦始皇本紀》:“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稱量須平,故名“絜”字“平”。“矩”爲飾。“矩”有法則義。“矩平”謂依一定法則而使之平。

方慎言 宋人。字應之。

《論語·子張》:“言不可不慎也。”又《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禮記·中庸》:“言顧行,行顧言。”名“慎言”,字“應之”,取“言行相應”之義。

方慎從 宋人。字惟之。

《左傳·宣公十五年》:“惟命是聽。”聽、從同義。故以“惟之”應“從”。

方 新 明人。字德新。

《易·繫辭上》:“日新之謂盛德。”《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喻日新其德。故以“德新”應“新”。

方道叡 元人。字以愚。

《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聖,爲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睿,同“叡”。以“愚”應“叡”係反義相協。因《老子》第六五章有“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之語,故以“以”飾“愚”,取道家絶聖棄智之義。

方 漢 明人。字孔殷。

《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

方演孫 宋人。字景行。

《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孫,通“遜”。以“景行”應“孫”,表示立身之道不可變,言則可以因時而異。

方 熊 清人。字飛厓。

此以姜尚釣渭濱遇文王的傳説爲名字。據《武王伐紂平話》載,西伯侯夜夢一飛熊至殿下,周公解夢謂必得賢人,第二天果得釣於渭濱的姜尚。明孫仁孺《東郭記·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釣竿兒飛熊渭涯。”又“厓”通“涯”“崖”,明清人多以村、汀、崖、軒、堂等爲字之綴飾。

方維甸 清人。字南耦。

《詩·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維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孫田之。我疆我理,南東其畝。”毛傳:“甸,治也。”《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以“南耦”應“甸”,言欲躬耕南畝。

方鳳

① 元人。字韶卿。

《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卿”爲美稱,以爲綴飾。

② 明人。字時鳴。

《詩·大雅·卷阿》:“鳳皇鳴矣。”以“時”爲飾,表示鳳爲瑞鳥,須待盛世始鳴。

方履籛 清人。字彦聞。

《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老彭,即彭祖。傳説爲商時人,姓籛名鏗。孔子欲傚老彭但傳述舊聞,故以“聞”應“籛”。“彦”爲士之美稱,故以飾字。

方 翥 宋人。字次雲。

《説文·羽部》:“翥,飛舉也。”以“次雲”應“翥”,表示翺翔雲霄,以喻抱負不凡。

方 誾 宋人。字彦和。

《論語·鄉黨》:“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説文·言部》:“誾,和説而諍也。”故以“和”協“誾”。“彦”爲美稱,以飾字。

方震孺 明人。字孩未。

《説文·子部》:“孺,乳子也。”段玉裁注:“凡幼者曰孺子。”又《口部》:“咳,小兒笑也……孩,古文咳。”《老子》第二十章:“如嬰兒之未孩。”

方學漸 明人。字達卿。

《易·漸卦》:“漸:女歸吉。利貞。彖曰:……進得位,往有功也。”《漸卦》利仕進,可以通達顯貴。故以“達卿”應“漸”。

方 暹 宋人。字明甫。

《廣韻·平鹽》:“暹,日光進也。”日光上升有光明之象,故以“明”應“暹”。“甫”爲男子美稱,用以飾字。

方 澤 明釋。字雲望。

《孟子·離婁下》:“膏澤下於民。”又《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言望恩澤如大旱望雲霓降雨。

方應發 宋人。字君節。

《禮記·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君”爲美稱,以飾字。

方 薰 清人。字蘭士。

薰、蘭皆芳草。《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杜預注:“薰,香草。”連類而及,故以“蘭”應“薰”。蘭有君子之節操,故綴以“士”。

方 鯉 明人。字廷訓。

《論語·季氏》:“〔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孔鯉因過庭而受其父教誨,故以“廷訓”應“鯉”。廷通“庭”。

方 鯤 清人。字羽南。

《莊子·逍遥遊》:“北冥有魚,其名爲鯤。……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翼、羽義近,故以“羽南”應“鯤”。“羽南”猶言舉翼而南。

方 鵬 明人。字時舉。

《莊子·逍遥遊》:“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鵬鳥南遊,必待海運而動,故以“時舉”應“鵬”。“舉”亦飛。《論語·鄉黨》:“色斯舉矣,翔而後集。”

方 顯 清人。字周謨。

《僞古文尚書·君牙》:“嗚呼!丕顯哉,文王謨。”此贊頌周文王之辭,故以“周謨”應“顯”。

〔毌〕

毌丘儉 三國魏人。字仲恭。

毌丘,複姓。《論語·學而》:“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

〔毋〕

毋將隆 漢人。字君房。

毋將,複姓。房,假作“旁”。《爾雅·釋詁》:“旁,大也。”“隆”有高義。《爾雅·釋山》:“宛中,隆。”郭璞注:“山中央高。”《戰國策·齊策一》:“雖隆薛之城到於天,猶之無益也。”高、大義近,故名“隆”而字“房”。“君”爲美稱,以爲飾。

〔毛〕

毛一公 明人。字震卿。

《易·説卦》:“震,一索而得男。”故以“震卿”應“一公”。“卿”爲美稱。

毛士龍 明人。字伯高。

此拆後漢龍伯高姓名以爲名字。《後漢書·馬援傳》:“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阯,還書誡之曰:‘……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効之。’”因慕龍伯高其人,故以其姓爲名,而以其名爲字。

毛之玉 清人。字用羽。

《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以“用羽”應“玉”,是欲佩玉之聲合於羽音。

毛仁厚 宋人。字及之。

《禮記·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又《詩·大雅·行葦序》:“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故以“及之”應“厚”,言欲如大地之廣袤深厚;或以“及之”應“仁”,言仁及草木。

毛元淳 明人。字還樸。

淳,純樸。《淮南子·齊俗訓》:“澆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樸。”《老子》第二八章:“復歸於樸。”故以“還樸”應“淳”。

毛友誠 宋人。字伯明。

《禮記·中庸》:“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毛文錫 五代前蜀人。字平珪。

《書·禹貢》:“禹錫玄圭,告厥成功。”禹既平水土,帝舜錫以玄圭,以告成功於天下。故以“平珪”應“錫”。珪,同“圭”。

毛 玉 明人。字用成。

《詩·大雅·民勞》:“王欲玉女(汝)。”張載《西銘》:“貧賤憂戚,庸玉女(汝)以成也。”亦或取《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之義。言欲使成器。

毛式玉 清人。字伊人。

《詩·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又《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以“伊人”應“式玉”,謂所心儀之人,“温其如玉”。

毛伯温 明人。字汝厲。

《論語·述而》:“子温而厲。”

毛 玘 明人。字國珍。

《玉篇·玉部》:“玘,玉名。”玉爲珍寶。故以“珍”應“玘”。飾以“國”,言爲國之珍。按,原作“”,誤。

毛 良 明人。字舜臣。

《書·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此臯陶與帝舜賡和之辭,言君明臣良,政事乃安。故以“舜臣”應“良”。

毛奇齡 清人。字大可。

《莊子·逍遥遊》:“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爲春,五百歲爲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説文·齒部新附字》:“齡,年也。”以“大”應“齡”,意取“大年”。飾以“可”,意謂躋上壽乃可。亦或析“奇”爲字。

毛 玠 漢人。字孝先。

《爾雅·釋器》:“圭大尺二謂之玠。”《周禮·考工記·玉人》:“祼圭尺有二寸。”《周禮·春官·典瑞》:“祼圭有瓚,以肆先王,以祼賓客。”故以“先”應“玠”,言爲先王尺二之玠圭也。飾以“孝”,後漢以來,多以孝、彦、文、士、德等字爲飾。

毛直方 宋人。字静可。

《論語·先進》:“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故以“可”應“方”。飾以“静”,言須無爲而治。《論語·衛靈公》:“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毛 洵 宋人。字子仁。

《詩·鄭風·叔于田》:“洵美且仁。”“子”爲男子美稱,故以爲飾。

毛 炳 宋人。字文虎。

《易·革卦》:“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毛 紀 明人。字維之。

紀,綱紀,綱常。《僞古文尚書·伊訓》:“先王肇修人紀。”字“維之”,言以綱常維繫天下。

毛 扆 清人。字斧季。

扆,古時帝王於堂上所設立屏風式裝置。上繪斧形花紋,故名斧扆。《禮記·曲禮下》:“天子當依(扆)而立。”孔穎達疏:“依,狀如屏風,以絳爲質,高八尺,東西當户牖之間。繡爲斧紋也,亦曰斧依。”張衡《東京賦》:“負斧扆。”故以“斧”應“扆”。

毛 晉 明人。字子晉。

此襲用仙人王子晉名字。據《列仙傳》載,周靈王太子名晉(一説名喬)字子晉,喜吹笙作鳳凰鳴,爲浮丘公引上嵩山成仙。

毛 桓 清人。字克亭。

《詩·周頌·桓》:“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亭”爲字飾。明清以來,習俗多以亭、榭、軒、堂、村、汀諸字點綴名字。

毛 泰 明人。字時亨。

《易·泰卦》:“泰:小往大來,吉亨。”

毛 起 明人。字潛濱。

《孟子·離婁上》:“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起、興同義,“潛濱”即居“東海之濱”。

毛乾乾 清人。字心易。

《易·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以“心易”應“乾乾”,意謂心中所念者,惟《易》言“終日乾乾,夕惕若”。心易合爲惕。

毛國翰 清人。字大宗。

《詩·大雅·板》:“大邦維屏,大宗維翰。”

毛脩之 後魏人。字敬文。

《僞古文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又或取《論語·憲問》“修己以敬”文義。故以“敬”應“脩”。

毛 勝 五代吴越人。字公敵。

字連名成文,意謂勝公之敵,亦即爲國克敵制勝。

毛 喜 南朝陳人。字伯武。

意謂好武事。“伯”表行第居長。

毛 滂 宋人。字澤民。

《詩·小雅·漸漸之石》:“月離于畢,俾滂沱矣。”大雨可以救旱解農夫之憂,故以“澤民”應“滂”。

毛遇順 宋人。字鴻甫。

《易·漸卦》:“鴻漸于木,或得其桷,无咎。象曰:或得其桷,順以巽也。”故以“鴻”應“順”。“甫”爲男子美稱,以爲字飾。先秦多用“父”,後世多用“甫”。

毛 遐 後魏人。字鴻遠。

《爾雅·釋詁》:“遐,遠也。”遐、遠同義相協。《史記·留侯世家》:“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横絶四海。”鴻能遠徙,故以“鴻”飾“遠”。

毛 鉉 明人。字鼎臣。

鉉,扛鼎之具。《易·鼎卦》:“鼎,黄耳,金鉉,利貞。”故以“鼎”應“鉉”。鼎三足,古人以喻三公。綴以“臣”,意謂國之重臣。

毛鼎新 宋人。字新甫。

《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以“新”應“鼎新”,以申新新不已之意。“甫”爲男子美稱,用以飾字。

毛 漸 宋人。字正仲。

《易·漸卦》:“漸之進也,女歸吉也。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故以“正”應“漸”。

毛際可 清人。字會侯。

《孟子·萬章下》:“孔子有見行可之仕,有際可之仕……於衛靈公,際可之仕也。”趙岐注:“際,接也。衛靈公接遇孔子以禮,故見之也。”“會侯”即見衛侯。

毛鳳起 明人。字瑞東。

《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孟子·離婁下》:“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帝舜之時有鳳凰來儀之祥瑞,而舜爲東夷之人,故以“瑞東”應“鳳起”。

毛鳳韶 明人。字瑞成。

《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鳳鳥因韶樂九變九成而來儀,祥瑞之徵已呈現,故以“瑞成”應“鳳韶”。

毛 澄 明人。字憲清。

澄、清同義相協。後漢黄憲有德操,名重一時,士林領袖郭泰譽爲“汪汪若千頃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以“憲”飾“清”,言欲傚黄憲之操,“澄之不清,淆之不濁”。

毛 憲 明人。字式之。

憲、式同義相協。《爾雅·釋詁》:“憲,法也。”《説文·工部》:“式,法也。”

毛嶽生 清人。字生甫。

《詩·大雅·崧高》:“維嶽降神,生甫及申。”

毛 璩 晉人。字叔璉。

璩,古玉器名。《玉篇·玉部》:“璩,玉名。”《説文·玉部新附字》:“璩,環屬。”璉,古代禮器名。《論語·公冶長》:“子曰:‘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何晏集解:“瑚璉,黍稷之器。夏曰瑚,商曰璉。”朱熹集注:“皆宗廟盛黍稷之器而飾以玉,器之貴重而華美者也。”故以“璉”應“璩”。

毛鴻賓 清人。字寄雲。

《禮記·月令》:“鴻雁來賓。”鴻雁善飛翔,故以“寄雲”相應。言翺翔於天空,以喻得志青雲。漢劉邦《鴻鵠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漢應瑒《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朝雁鳴雲中。”鴻、雁同屬,形亦相似,可互代。

毛 霦 清人。字荆石。

《玉篇·雨部》:“霦,玉光色。”《韓非子·和氏》載,春秋時楚人卞和,於山中得璞玉,先獻於厲王,王以爲石,斷其左足。武王即位,又往獻,仍以爲石,又斷其右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玉哭於荆山之下。楚文王得其情,使人剖璞,果得希世美玉,即“和氏璧”。“荆石”指代“和氏璧”,故以應“霦”。按,楚無厲王,韓非所記與史實似有出入。

毛 寶 晉人。字碩貞。

碩,通“石”。《文選·阮瑀〈爲曹公與孫權書〉》:“而忍絶王命,明棄碩交。”李善注:“碩與石古字通。”“碩貞”猶言“石堅”。以“碩貞”應“寶”,反用古詩“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爲寶”詩意,言以壽如金石爲人生至寶。《詩·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按,中華書局標點本《晉書》作“字碩真”。“真”爲仙人,與“寶”可相應,但與“碩”於義無取。以作“貞”爲優。

〔牛〕

牛大年 宋人。字隆叟。

大年,謂長壽。《莊子·逍遥遊》:“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爲春,五百歲爲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叟,老壽者之稱。《説文·又部》:“叟,老也。”“隆”有長義。《漢書·王莽傳上》:“臣莽夙夜養育隆就孺子。”顔師古注:“隆,長也。成就之使長大也。”長大則老。“隆叟”即“老叟”。故以協“大年”。

牛天宿 清人。字覲微。

天宿,謂星宿。微,謂紫微星。中國古代天文學以小熊星座β星爲帝星,是天子的象徵。因在天區中的紫微垣,又稱紫微星。覲,朝見。以“覲微”應“天宿”,表示崇敬皇帝。

牛斗星 明人。字杓司。

《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杓携龍角,衡殷南斗,魁枕參首。用昏建者杓;杓,自華以西南。”集解引孟康曰:“杓,北斗杓也。”索隱:“用昏建中者杓。《説文》云‘杓,斗柄’。”斗柄旋轉以司時,故以“杓司”應“斗星”。

牛 弘 隋人。字里仁。

《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又《里仁》:“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牛 冕 宋人。字君儀。

《説文·月部》:“冕,大夫以上冠也。”冕所以飾儀容,故以“儀”應“冕”。“君”爲飾。自漢以來,多以君、卿、公(翁)等飾字。

牛 臯 宋人。字伯遠。

《詩·小雅·鶴鳴》:“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鳴于九臯而聞于野,是能及遠。

牛僧孺 唐人。字思黯。

漢汲黯字長孺,事景帝、武帝,以直言正諫著稱。此以其字爲名,以其名爲字,飾以“思”,謂傾慕其人。

牛 戩 宋人。字受禧。

《爾雅·釋詁》:“戩、禧,福也。”此同義相協。古人以福禄皆天賜,故飾以“受”。

牛 嶠 五代前蜀人。字松卿。

嶠,員嶠。傳説中仙山名。《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松,謂赤松子。傳説古仙人。《史記·留侯世家》:“欲從赤松子遊耳。”索隱:“《列仙傳》:‘神農時雨師也,能入火自燒,崑崙山上隨風雨上下也。’”故以“松”應“嶠”。“卿”爲飾字。

牛 蔚 唐人。字大章。

《易·革卦》:“君子豹變,其文蔚也。”文采華美,則必彰明,故以“大章”應“蔚”。

牛 諒 明人。字士良。

《論語·季氏》:“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朱熹集注:“友諒,則進於誠。”能誠信即爲賢士,故以“士良”應“諒”。又,“良”亦訓誠。曹丕《與吴質書》:“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

牛 麟 元人。字伯祥。

古人以麟爲仁獸。視爲祥瑞,故以“祥”應“麟”。

〔王〕

王一翥 明人。字子雲。

《楚辭·遠遊》:“鸞鳥軒翥而翔飛。”王逸注:“鷦鵬玄鶴奮翼舞也。”洪興祖補注:“《方言》:‘翥,舉也。’”《史記·楚世家》:“三年不蜚(飛),蜚將沖天。”以“雲”應“翥”,取“一舉沖天”之義。“子”爲男子美稱,用以飾字。

王一鵬 明人。字九萬。

《莊子·逍遥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萬里。”故以“九萬”應“鵬”。

王人鑑 明人。字德操。

《三國志·蜀志·龐統傳》:“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統弱冠往見徽。”《世説新語·言語》劉孝標注:“《司馬徽别傳》:‘徽字德操……有人倫鑑識。’”鑑,同“鑒”。故以“德操”應“人鑑”。

王力行 宋人。字近思。

《禮記·中庸》:“力行近乎仁。”《論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集注:“四者皆學問思辨之事耳,未及乎力行而爲仁也。”按,王爲朱熹弟子。此遵師説以自勉,故以“近思”應“力行”。

王十朋 宋人。字龜齡。

《易·損卦》:“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故以“龜”應“十朋”。古人以龜爲神物,且又長壽。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猶有竟時。”故於“龜”後綴“齡”字。

王又旦 清人。字幼華。

《尚書大傳》卷一:“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故以“華”應“又旦”。

王又曾 清人。字受銘。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以“受銘”應“曾”,表示受曾參之教,日三省自身。

王三錫 清人。字邦懷。

《易·師卦》:“王三錫命,懷萬邦也。”此連姓成文。

王千秋 宋人。字錫老。

人生千歲,可稱老壽,是天所錫,故以“錫老”應“千秋”。

王 士 清人。字子毛。

毛,通“髦”。《爾雅·釋言》:“髦,俊也。”邢昺疏:“毛中之長毫曰髦,士之俊選者借譬爲名焉。”故以“毛”應“士”。“子”爲男性美稱。因以飾字。

王士良 北周人。字君明。

《書·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元首喻君,股肱喻臣。士、臣渾言無别。《孟子·梁惠王上》:“危士臣,構怨於諸侯。”故以“君明”應“士良”。

王士和 明人。字萬育。

《禮記·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故以“萬育”應“和”。

王士性 明人。字恒叔。

《孟子·梁惠王上》:“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爲能。”言惟士能守其恒心,故以“恒”應“士性”。

王士禄 清人。字子底。

《左傳·昭公元年》:“底禄以德。”“子”爲美稱,用以飾字。

王士嘉 明人。字道亨。

《易·乾卦·文言》:“亨者,嘉之會也。”朱熹本義:“亨者,生物之通。物至於此,莫不嘉美。故於時爲夏,於人爲禮,而衆美之會也。”以“道亨”應“嘉”,意欲如萬物之得時,得行其志。

王士禛 清人。字貽上。

因慕唐司空圖隱居禛貽溪事跡,故名禛字貽上。原字子真。《説文·示部》:“禛,以真受福也。”

王士禧 清人。字禮吉。

《説文·示部》:“禧,禮吉也。”段玉裁注:“行禮獲吉也。”

王士點 元人。字繼志。

《論語·先進》:“‘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以“繼”應“點”,言孔子已嘉許曾點之志,故欲繼之。

王士騏 明人。字冏伯。

《説文·馬部》:“騏,馬青驪文如綦也。”此泛指馬。周穆王曾命伯冏爲太僕正。太僕正爲天子掌輿馬及馬政。《僞古文尚書》有《冏命》。故以“冏”應“騏”。

王士譽 清人。字令子。

《孟子·告子上》:“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子”爲男子美稱。

王大受 宋人。字宗可。

《論語·衛靈公》:“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以“宗可”應“大受”,言欲宗法君子。

王大椿 清人。字八千。

《莊子·逍遥遊》:“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

王大寶 宋人。字元龜。

《書·大誥》:“寧王遺我大寶龜。”又《金縢》:“今我即命于元龜。”殷周時占卜用龜,視大龜爲寶。元龜即大龜。

王子直 北周人。字孝正。

三國蜀漢法正字孝直。此將其名、字互易。正、直義近,故以相應。東漢以來,文人士大夫多以“孝”飾字。

王子接 清人。字晉三。

《易·晉卦》:“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王子韶 宋人。字聖美。

《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又《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韶》樂爲孔子所贊美,故以“聖美”相應。

王子融 宋人。字熙仲。

融、熙皆有光明義。《左傳·昭公五年》:“明而未融,其當旦乎。”杜預注:“融,朗也。”《爾雅·釋詁》:“熙,光也。”故以“熙”應“融”。

王子輿 宋人。字希孟。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軻,騶人也。”正義:“軻字子輿。”此以孟子之字爲名,以“希孟”相應,表示傾慕。

王之敬 清人。字篤夫。

《論語·衛靈公》:“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夫,男子通稱。

王之誥 明人。字告若。

《尚書》有《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皆告於第二者之辭。“告若”即告汝。

王 介 宋人。字元石。

《易·豫卦》:“介于石,不終日,貞吉。”故以“石”應“介”。“元石”猶大石。

王仁美 明人。字安之。

《論語·里仁》:“里仁爲美。”又:“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王 允 漢人。字子師。

《詩·周頌·酌》:“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師。”“子”爲美稱,取以爲飾。

王允初 宋人。字元甫。

《書·舜典》:“惇德允元。”故以“允”應“元”。又《爾雅·釋詁》:“初、元,始也。”元、初義相協。“甫”爲男子美稱,故以爲飾。

王 元 漢人。字惠孟。

元、孟皆有始義。同義相協。《爾雅·釋詁》:“元,始也。”《廣雅·釋詁》:“孟,始也。”以“惠”飾“孟”,意謂自仁愛始。

王元啓 清人。字宋賢。

微子名啓,殷之賢臣。周成王時封於宋,以奉殷祀。故以“宋賢”應“啓”。

王元淑 清人。字均一。

《詩·曹風·鳲鳩》:“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朱熹集傳:鳲鳩“亦名戴勝,今之布穀也。飼子朝從上下,暮從下上,平均如一也”。故以“均一”應“淑”。

王元規 隋人。字正範。

規、範皆有法式、法則義,故可相協。飾以“正”,言以範相正。

王元翰 明人。字伯舉。

《詩·小雅·小宛》:“翰飛戾天。”毛傳:“翰,高也。”《文選·陸機〈文賦〉》:“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雲之峻。”李善注:“王弼《周易注》曰:‘翰,高飛也。’”舉,飛舉。《論語·鄉黨》:“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故以“舉”應“翰”。

王化

① 三國蜀漢人。字伯遠。

化,謂教化。以“遠”應“化”,謂教化大行,及於遠方。

② 明人。字汝贊。

《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飾以“汝”,作命令之辭,藉以自勵。

王友直 宋人。字聖益。

《論語·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因是孔子之教,故以“聖”飾“益”,而應“友直”。

王天與 元人。字立大。

《論語·子罕》:“可與適道,未可與立。”以“立大”應“與”,謂可與篤志不變,堅守大節。

王夫之 清人。字而農。

取“農夫”爲名字,表示重農。“而”猶汝。

王 尹 明人。字莘民。

《孟子·萬章上》:“伊尹耕於有莘之野。”

王引之 清人。字伯申。

《易·繫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伸,通“申”。

王心一 明人。字純甫。

以“純”應“一”,取純一不雜之義。“甫”爲男子美稱,用以飾字。

王心敬 清人。字爾緝。

《詩·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用“爾”託爲命令之辭以自勉。

王文治 清人。字禹卿。

《僞古文尚書·大禹謨》:“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蔡沈注:“言禹已布其文教於四海矣。”故以“禹”應“文治”。飾以“卿”,意謂願佐禹以布文教。“卿”亦美稱,兼作綴飾。

王文郁 宋人。字周卿。

《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以“周卿”應“文郁”,意欲傚孔子而從周。

王文殊 南朝齊人。字令章。

“文殊”謂文有異采,故以“令章”相應。“令章”義猶美文。

王文韶 清人。字夔石。

韶,虞舜時音樂名。夔,虞舜典樂之官。石,石磬。《書·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夔曰:‘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又《益稷》:“夔曰:‘予戞擊鳴球……《簫韶》九成,鳳皇來儀。’”一字虞賡。此取《益稷》“乃賡載歌”文義。臯陶繼虞舜歌以成其義,《韶》爲舜之樂,故相應。

王文潞 清人。字介人。

宋文彦博,介休人,封潞國公。此以文彦博封號爲名,以其籍貫爲字。

王日杏 清人。字丹宸。

唐高蟾《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詩:“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日邊”義猶“日下”,比喻帝居。帝王居處名“宸”,因以丹朱爲飾,故稱“丹宸”,因以應“日杏”。

王曰高 清人。字登孺。

以“登”應“高”,意在能取高位。自西漢以來,士大夫多以“孺”飾字。上古自天子以下,凡嫡長襲位爲後者,始得稱孺子(詳見《十駕齋養新録》卷二《孺子》)。故與公、卿、君、侯等,同爲尊貴嘉美之稱。

王 丘 唐人。字仲山。

山、丘義近,故相協。《楚辭·離騷》:“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王逸注:“或云:高丘,閬風山上也。”曹植《箜篌引》:“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王世英 宋人。字才仲。

《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王世貞 明人。字元美。

《易·乾卦》:“乾:元亨利貞。”故以“元”應“貞”。元亨利貞皆爲美善之辭,故綴以“美”以足意。

王世琇 明人。字崑良。

《説文·玉部》:“琇,石之次玉者。”段玉裁注:“《衛風》‘充耳琇瑩’傳:‘琇瑩,美石也。’按,琇、瑩是二石名,故《都人士》傳曰:‘琇,美石也。’”古代傳説崑山出玉,故以“崑良”應“琇”。《僞古文尚書·胤征》:“火炎崑岡,玉石俱焚。”《晉書·郤詵傳》:“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爲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

王世琛 清人。字寶傳。

《説文·玉部新附字》:“琛,寶也。”綴以“傳”,言以爲傳世之寶。

王世懋 明人。字敬美。

《書·舜典》:“汝平水土,惟時懋哉!”王肅曰:“懋,勉也。”勉爲敬事之辭,故以“敬”應“懋”。其兄世貞字元美,故以“美”綴“敬”。

王丕烈 清人。字述文。

《僞古文尚書·君牙》:“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以“述文”應“丕烈”,意在祖述文武之功業。

王以旂 明人。字士招。

《孟子·萬章下》:“曰:‘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

王以詠 宋人。字永言。

此拆名以爲字。又《説文·言部》:“詠,歌也。”《欠部》:“歌,詠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歌、詠同義,故亦可以“永言”應“志”。

王以寧 宋人。字周士。

此連姓成文。《詩·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以“周士”應“以寧”,言如周有多士,可以輔佐王家,使之得以安寧。

王 古 宋人。字敏仲。

《論語·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王可大 明人。字元簡。

《論語·雍也》:“子曰:‘可也簡。’”“元”爲美辭,用以飾字。《易·乾卦·文言》:“元者,善之長也。”

王 尼 晉人。字孝孫。

此取反義相協。尼,止。孫,假作“遜”。《孟子·梁惠王下》:“行或使之,止或尼之。”《爾雅·釋詁》:“尼,止也。”《説文·辵部》:“遜,遁也。”段玉裁注:“《公羊》云:‘遜,猶孫也。’何休云:‘孫,猶遁也。’……《釋名》云:‘孫,遜也,遜遁在後生也。’”“尼”爲停止,“遜”爲逃遁,故以相協。“孝”爲善行,用以飾字。

王幼學 元人。字行卿。

《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卿”爲顯位,亦爲美稱,用以飾字。

王 旦 宋人。字子明。

《説文·旦部》:“旦,明也。”“子”爲男子美稱,用以飾字。

王永命 清人。字九如。

《周禮·春官·典命》:“上公九命爲伯。”故以“九”應“命”。飾以“如”,《詩·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九“如”連用。後“九如”遂成祝壽之辭。以“九如”應“永命”,意爲希冀長壽。

王永譽 清人。字孝揚。

《詩·周頌·振鷺》:“以永終譽。”《孝經·開宗明義章》:“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王玄載 南朝齊人。字彦休。

載,承載。以“休”相應,意謂承載上天所賜之吉慶、福禄。《左傳·襄公二八年》:“以禮承天之休。”杜預注:“休,福禄也。”“彦”爲美辭,用以飾字。

王玄邈 南朝齊人。字彦遠。

邈、遠同義相協。“彦”爲美辭,用以飾字。

王玉汝 元人。字君璋。

此連姓成文。《詩·大雅·民勞》:“王欲玉女(汝)。”朱熹集傳:“言王欲以女(汝)爲玉而寶愛之。”“璋”爲玉質禮器,且爲天子所有,故以“君璋”應“玉汝”。

王玉燕(女) 清人。字玳梁。

沈佺期《古意》詩:“盧家少婦鬱金香,海燕雙棲玳瑁梁。”

王玉藻 明人。字質夫。

此反義相協。藻,文彩。質,樸素、質樸。取《論語·雍也》“文質彬彬”之義。“夫”爲男子通稱。

王用汲 明人。字明受。

此連姓成文。《易·井卦》:“九三,井渫不食,爲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又:“求王明,受福也。”朱熹注:“王明,則汲井以及物,而施者、受者並受其福也。”

王用龍 宋人。字震叔。

《易·説卦》:“震爲龍。”

王 田 明人。字舜耕。

《孟子·萬章上》:“舜往于田。”《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

王 由 後魏人。字茂道。

《論語·雍也》:“子曰:‘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爾雅·釋詁》:“茂,勉也。”以“茂”飾“道”,意欲勉力於聖賢之道。

王申子 元人。字巽卿。

《易·巽卦》:“彖曰:重巽以申命。”“卿”爲顯位,亦爲美稱,用以飾字。

王立邦 明人。字中寰。

《周禮·地官·大司徒》謂,古者天子建國都,以土圭測度日影,取其土地之中。立邦,建立邦國。中寰,寰宇之中。

王立道 明人。字懋中。

以“中”應“道”,取中庸之道。以“懋”飾“中”,謂欲勉力於中庸之道。《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亦或以“中”應“立”。取《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矯”文義。

王 份 南朝梁人。字季文。

《説文·人部》:“份,文質備也。”

王 充 漢人。字仲任。

充、任皆有當義,故相協。《漢書·揚雄傳上》:“充庖厨而已。”顔師古注:“充,當也。”《左傳·僖公十五年》:“重怒難任。”

王光魯 明人。字漢恭。

後漢魯恭,通《魯詩》,爲政不主刑罰,推行德化。此以其姓爲名,以其名爲字。飾以“漢”,示其朝代。

王兆符 清人。字龍篆。

古代以符璽爲取信的憑證。璽印用篆書,故篆可以爲印璽的代稱,因以“篆”應“符”。篆書虬屈如龍蛇,故以爲飾。

王兆琛 清人。字獻甫。

《詩·魯頌·泮水》:“來獻其琛。”“甫”爲男子美稱。

王同軌 明人。字行父。

《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父,男子美稱,以飾字。

王 吉 漢人。字子陽。

吉,喜慶,吉利。“陽”有歡樂義,故以相協。《詩·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其樂只且。”“子”爲男子美稱。

王 回 宋人。字深父。

回,水深而形成漩渦。《説文·口部》:“回,轉也。”段玉裁注:“‘淵,回水也’。故顔回字子淵。”父,男子美稱。

王安石 宋人。字介甫。

《易·豫卦》:“介于石,不終日,貞吉。”甫,男子美稱。

王安國 宋人。字平甫。

《禮記·大學》:“國治而後天下平。”

王安禮 宋人。字和甫。

《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爲貴。”

王 守 明人。字伯約。

《孟子·公孫丑上》:“孟施舍之守氣,猶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王守仁 明人。字伯安。

《論語·里仁》:“仁者安仁。”

王守道 元人。字仲履。

《易·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王式丹 清人。字方石。

《説文·丹部》:“丹,巴越之赤石也。”煉丹爲方技,故以“方”爲飾。

王旭

① 宋人。字仲明。

《詩·邶風·匏有苦葉》:“雝雝鳴雁,旭日始旦。”日出則明。

② 元人。字景初。

旭爲初出日,故以“景初”相協。《説文·日部》:“景,日光也。”

③ 清人。字赤城。

赤城,山名。色赤,狀如雲霞。晉孫綽《遊天台山賦》:“赤城霞起而建標。”以“赤城”應“旭”,藉雲霞蒸蔚以狀日出。唐王勃《臨高臺》詩:“赤城映朝日,緑樹摇春風。”

王有年 清人。字硯田。

《詩·小雅·甫田》:“倬彼甫田,歲取十千。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自古有年。”文士筆耕,故以“硯”飾“田”。

王汝訓 明人。字古師。

《僞古文尚書·説命下》:“人求多聞,時維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所攸聞。”

王汝梅

① 金人。字大用。

《僞古文尚書·説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此武丁命傅説爲相之辭,故以“大用”應之。義猶大拜。

② 明人。字濟之。

《僞古文尚書·説命上》記武丁命傅説爲相,有“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之辭,《説命下》又有“作鹽梅”,皆謂輔臣之作用,故以相應。

王汝謙 清人。字六吉。

《易·謙卦》六爻皆吉。故以“六吉”應“謙”。

王 艮 元人。字止善。

《易·艮卦》:“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禮記·大學》:“在止於至善。”

王佐才

① 宋人。字昌輔。

此連姓成文。《三國志·魏志·荀彧傳》:“彧年少時,南陽何顒异之,曰:‘王佐才也。’”佐、輔同義,故相協。以“昌”飾“輔”,意謂昌明盛世之弼輔。

② 明人。字南陽。

諸葛亮曾隱居南陽,後佐劉備建蜀漢。《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注引張儼《默記》:“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

王克恭 宋人。字彦禮。

《論語·學而》:“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彦”爲美稱,以爲飾。

王克復 明人。字師仁。

《論語·顔淵》:“克己復禮爲仁。”

王利用 宋人。字賓王。

《易·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王初桐 清人。字于陽。

《詩·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王 劭 隋人。字君懋。

劭、懋皆有勉力、勸勉義,故相協。《書·舜典》:“汝平水土,惟時懋哉!”《漢書·成帝紀》:“先帝劭農。”“君”爲美稱。

王宏祚 清人。字懋自。

祚,福。《孟子·公孫丑上》:“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此之謂也。”以“懋自”應“祚”,言欲勉力自我求福。

王宏撰 清人。字無異。

《論語·先進》:“異乎三子者之撰。”此反用其意,以示謙撝,表遜於曾子之志,與三子同。

王希逸 宋人。字仲莊。

此用東漢逸民嚴光(子陵)事以爲名字。《後漢書·逸民傳·嚴光》謂,嚴曾與光武帝同遊學長安,“及光武即位,乃變姓名,隱身不見”。後耕於富春山。嚴子陵本姓莊,史官爲避明帝諱,改爲嚴。

王延年 清人。字介眉。

《詩·豳風·七月》:“爲此春酒,以介眉壽。”有助於長壽,自是延年。

王 忬 明人。字民應。

《玉篇·心部》:“忬,安也。”《孟子·梁惠王下》:“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爲諸侯度。”朱熹集注:“豫,樂也。……春秋循行郊野,察民之所不足而補助之。故夏諺以爲王者一遊一豫,皆有恩惠以及民,而諸侯皆取法焉,不敢無事慢遊以病其民也。”遊豫皆有恩惠及民,故得民應。《説文通訓定聲·豫部》:“豫,字亦作忬。”故以“民應”應“忬”。

王 志 南朝梁人。字次道。

以“次道”應“志”。言其志之所向,惟在於道。《論語·里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王志熙 清人。字維清。

《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

王 沖 南朝陳人。字長深。

沖、深同義相協。《廣韻·平東》:“沖,和也,深也。”“長”義近“深”,故相飾。

王 沔 宋人。字楚望。

《書·禹貢》:“逾于沔。”孔穎達疏:“下傳云:‘……〔沔水〕至漢中東行爲漢水,是漢上曰沔。’”《左傳·哀公六年》:“江漢睢漳,楚之望也。”故以“楚望”應“沔。”

王 沂 元人。字思魯。

沂水流經春秋時魯境,且爲孔子與門人偃遊之地,故以“思魯”相應。

王沂之 宋人。字春伯。

《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王沂孫 宋人。字聖與。

《論語·先進》記曾點言志云:“‘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因是孔子贊許,故以“聖與”應“沂”。

王 沉 晉人。字處道。

沉,厚重,穩重。《晉書·陳騫傳》:“騫沈厚有智謀。”沉,同“沈”。《老子》第三八章:“是以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以“處”應“沉”,意即“處其厚不居其薄”。綴以“道”,言遵聖人處厚之道。

王 罕 宋人。字師言。

《論語·子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王良

① 春秋晉人。名無卹。字良。

《説文·心部》:“恤,憂也。”段玉裁注:“《比部》引《周書》‘無毖于卹”,今《尚書》作恤。恤與卹音義皆同。”無卹即無憂。無憂自是良好,故相應。一字伯樂。無憂自必安樂,故以相應。“伯”表行第居長。因是王族,故稱王良。其先祖曾爲郵,遂以官爲氏,故又稱郵無卹、郵良。

② 漢人。字仲子。

戰國楚有陳良,齊有陳仲子,皆自耕而食。王良亦儉素自守,故以所傾慕者之名字爲名字。

③ 明人。字天性。

《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主性善,故以“天性”應“良”。

王芑孫 清人。字念豐。

《詩·大雅·文王有聲》:“豐水有芑。”

王邦直 明人。字子魚。

《論語·衛靈公》:“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王邦采 清人。字貽六。

《書·臯陶謨》:“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牟庭《同文尚書》曰:“九德有其大半者,每日儼然祗敬,以六德輔相天下事,則可以有邦爲諸侯。”

王邦俊 明人。字虞卿。

《書·臯陶謨》:“俊乂在官。”以“虞卿”應“邦俊”。意謂虞舜之臣,皆爲國家俊乂之士。

王 阮 宋人。字南卿。

晉阮氏一族聚居,阮咸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富而南阮貧”。南阮多名流,有美譽,故以爲名字。見《世説新語·任誕》。“卿”爲飾字。

王佩鍾 清人。字潁川。

此表示欽仰三國魏之鍾繇。鍾爲潁川長社人,以書法名世。

王協夢 清人。字渭南。

此用周文王遇太公故事。《史記·齊太公世家》:“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螭),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既獵,果得太公於渭水之陽。後世傳説爲文王夢見“飛熊”,次日獵,乃遇太公於渭濱。故以“渭南”應“協夢”。

王命璿 明人。字君衡。

《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君”爲美稱,用以飾字。

王 坦 清人。字吉途。

《易·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王坦之 晉人。字文度。

《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無私,故氣度坦蕩。以“文”爲飾。

王宗沐 明人。字新甫。

《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甫”爲男子美稱。

王宗望 宋人。字磻叟。

相傳吕尚釣於磻溪(一名璜河,北流入渭),周文王出獵遇之,“與語大説,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爲師。”(見《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遇文王時已老,故綴以“叟”。亦爲時尚字飾。

王宗誠 清人。字中孚。

《易·序卦》:“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誠、信同義,故以“中孚”相應。

王尚絅 明人。字錦夫。

《禮記·中庸》:“《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夫”爲男子通稱。

王居正 宋人。字剛中。

《易·中孚卦》:“柔在内而剛得中。”又:“有孚攣如,位正當也。”

王居安 宋人。字資道。

《孟子·離婁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

王居卿 宋人。字壽明。

《孟子·離婁上》:“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論語·雍也》:“仁者壽。”儒家謂能居仁,則必得壽,其理至明,故以“壽明”應“居”,而意實在於“仁”。

王岱

① 清人。字山長。

岱,泰山之尊稱。泰山爲五岳之長。

② 清人。字次岳。

泰山序列在五岳之内,故曰“次”。

王念孫 清人。字懷祖。

舒懷《高郵王氏父子學術初探·附:高郵王氏父子年譜新編》:“王念孫,其祖父王古堂,年逾七十,望孫心切,預爲之名曰‘念孫’。及生,其父文肅公曰:‘天祐吾父而予之孫,其將使紹吾父之業乎?’遂如遺命以名之。”字“懷祖”,意在追念祖父賜名之恩。

王承衍 宋人。字希甫。

晉王衍字夷甫,取以爲名字,以示景慕。

王承烈 清人。字遜功。

功、烈同義,故相協。《孟子·公孫丑上》:“功烈如彼其卑也。”飾以“遜”,表示謙退不伐。

王承衎 宋人。字希悦。

《説文·行部》:“衎,行喜貌。”《易·漸卦》:“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王弼注:“進而得位,居中而應,本無禄養,進而得之,其爲歡樂,願莫先焉。”以“希悦”應“衎”,意在仕進。

王 昕 北齊人。字元景。

《説文·日部》:“昕,且明也,日將出也。”“景,日光也。”“元景”猶言始見日光。

王 昊 清人。字惟夏。

《爾雅·釋天》:“夏爲昊天。”因《詩·小雅·四月》有“四月維夏”之語,故以“惟”飾“夏”。惟通“維”。

王昌世 宋人。字昭甫。

《説文·日部》:“昌,一曰日光也。《詩》曰:東方昌矣。”後世“昌明”連用。“昭”亦明,故以“昭”相應。“甫”爲男子美稱。

王昌齡 唐人。字少伯。

以“少”應“齡”,謂在沖幼。此示謙退。

王 杲 明人。字景初。

《説文·木部》:“杲,明也。”段玉裁注:“《衛風》:‘杲杲出日。’毛曰:‘杲杲然日復出矣。’”“景”爲日光,故以相應。綴以“初”,謂日初出。

王 杰 清人。字偉人。

杰,通“傑”。才智過人爲傑,故以“偉人”相應。

王 松 清人。字子喬。

赤松子、王子喬皆仙人,故相應。

王 沛 明人。字子大。

沛有盛大義,故以“大”相應。《公羊傳·文公十四年》:“力沛若有餘而納之。”何休注:“沛,有餘貌。”有餘則大。“子”爲男子美稱。

王 玠 宋人。字介玉。

此拆名爲字。

王 育 前趙人。字伯春。

取春日萬物發育之義。《爾雅·釋天》:“春爲發生。”釋文引李巡云:“萬物各發生長也。”

王亮采 明人。字仲寅。

《書·舜典》:“亮采惠疇”,“夙夜惟寅”。

王 俅 宋人。字子弁。

《詩·周頌·絲衣》:“載弁俅俅。”“子”爲男子美稱。俅,一作“球”,字夔玉。此取《書·益稷》“夔曰:戞擊鳴球。”球爲玉磬名,故以“夔玉”相應。

王 俣 宋人。字碩夫。

《詩·邶風·簡兮》:“碩人俣俣,公庭萬舞。”“夫”爲男子通稱。

王俊義 宋人。字堯明。

按,俊義應作“俊乂”。此取《書·臯陶謨》“俊乂在官”。唐虞之世,野無遺才,故以“堯明”相應。宋元之際,俗書常以“义”代“義”,故“俊乂”訛爲“俊义”,又回改爲“俊義”。

王信

① 宋人。字公亮。

亮通“諒”。信、諒皆有誠義,故相協。“公”爲顯爵,亦爲美稱,故以飾字。

② 宋人。字誠之。

信、誠同義相協。

③ 明人。字君實。

信、實同義相協。“君”爲美稱,以飾字。

王 勃 唐人。字子安。

勃、安反義相協。《説文·力部》:“勃,排也。”段玉裁注:“排者,擠也。今俗語謂以力旋轉曰勃。”排擠則動摇,故以“安”應之。

王 厚 宋人。字處道。

《老子》第三八章:“是以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綴以“道”,意即遵此處厚之道。

王厚之 宋人。字順伯。

《易·坤卦》:“坤厚載物……柔順利貞。”

王 奂 漢人。字子昌。

奂,通“焕”。焕、昌皆有明義,故相協。

王 庠 宋人。字周彦。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庠爲周代培育人才之所,故以“周彦”相應。

王度

① 宋人。字君玉。

古代貴族男子皆束帶佩玉,以玉聲節步,使行走進退皆合法度。“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故以“君玉”應“度”。見《禮記·玉藻》。

② 明人。字子中。

以“中”應“度”,謂合於法度。《詩·小雅·楚茨》:“禮儀卒度。”“子”爲男子美稱。

王建極 明人。字用五。

《書·洪範》:“次五,曰建用皇極。”

王 彦 宋人。字子才。

《僞古文尚書·太甲上》:“旁求俊彦。”僞孔傳:“美士曰彦。”彦、才義近,故相協。

王彦泓 明人。字次回。

泓,水深廣貌。回,水深而旋轉。飾以“次”,意謂泓、回同列。

王彦章 五代後梁人。字子明。

章,明。《易·姤卦》:“品物咸章也。”與“明”同義相協。“子”爲男子美稱。

王 恬 晉人。字敬豫。

“恬”有安適義,“豫”爲和樂。同義相協。飾以“敬”,猶《詩·唐風·蟋蟀》“無已大康”之意。

王恂

① 晉人。字良夫。

恂、良皆有信義,故相協。《列子·周穆王》:“且恂士師之言可也。”《史記·趙世家》:“諸將以爲趙氏孤兒良已死。”“夫”爲男子通稱。

② 金人。字敬甫。

恂、敬同有謙恭謹慎義。《論語·鄉黨》:“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甫”爲男子美稱。

③ 明人。字用誠。

恂、良、誠、信,其義皆通。參見

王恒

① 明人。字見可。

《易·恒卦》:“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又《論語·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② 清人。字子占。

以“占”應“恒”,表示取義於《恒卦》。《易》爲占卜之用,故云然。“子”爲男子美稱。

③ 清人。字健行。

《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息”即持之以恒,故以“健行”相應。又《繫辭下》:“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朱熹本義:“至健則所行無難,故易。……蓋雖易而能知險,則不陷於險矣。”以“健行”應“恒”,則意在避害。

王 思 明人。字宜學。

《論語·衛靈公》:“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王思任 明人。字季重。

《論語·泰伯》:“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季”表行第居末。

王思訓 清人。字疇五。

《書·洪範》共有九疇,其五有云:“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此意在求仕進,登於廊廟。

王思誠 元人。字致道。

《禮記·中庸》:“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王持垕 宋人。字載仲。

垕,同“厚”。《禮記·中庸》:“博厚所以載物也。”

王 昶 三國魏人。字文舒。

《廣雅·釋詁》:“昶,通也。”《文選·嵇康〈琴賦〉》:“雅昶唐堯,終詠微子。”李善注:“達則兼善天下,無不通暢,故謂之暢。昶與暢同。”舒、暢義近,故相協。飾以“文”,表意所向。

王㫤 清人。字日永。

此拆名爲字。

王昱

① 元人。字穉陽。

《説文·日部》:“昱,日明也。”日爲陽,故以協“昱”。“穉”猶少。以飾“陽”。謂少陽,初陽。亦以表行第。

② 清人。字日初。

“昱”爲日明,日初出亦謂之明,故以相應。

王昭禹 宋人。字光遠。

昭、光義近。《書·益稷》:“禹曰:‘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蔡沈注:“使帝德光輝達於天下,海隅蒼生之地,莫不昭灼。”

王 柔 漢人。字叔優。

柔、優同義相協。《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慈愛以優柔之。”又:“優而柔之,使自求之。”

王 洋 宋人。字元渤。

洋、渤同類。海之大者爲洋,海之别支爲渤,故相應。《説文·水部》:“澥,勃澥。海之别也。”段玉裁注:“勃澥屬於海,而非大海……《齊都賦》注曰:海旁曰勃,斷水曰澥。”勃同“渤”。元,大。以“元”飾“渤”,義猶大海。

王洽

① 晉人。字敬和。

《詩·大雅·江漢》:“洽此四國。”孔穎達疏:“以和洽此天下四方之國。”是和、洽同義相協。《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爲貴。”《孝經·廣要道章》:“禮者敬而已矣。”故以“敬”飾“和”。

② 宋人。字伯禮。

《詩·周頌·豐年》:“以洽百禮,降福孔皆。”

③ 明人。字和仲。

解同

王 洪 明人。字希範。

《尚書》有《洪範》,取以爲名字。

王 炳 宋人。字景文。

《易·革卦》:“大人虎變,其文炳也。”飾以“景”,謂仰慕文采。

王炳燮 清人。字絅齋。

《禮記·中庸》:“《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炳,鮮明,昭著。應以“絅”,惡文太彰。“齋”爲時尚字飾。

王珉

① 晉人。字季琰。

《説文·玉部》:“珉,石之美者。”“琰,璧上起美色也。”其性質近似,故相應。

② 宋人。字中玉。

石之美者近於玉,故以“中玉”相應。

王相如 宋人。字次卿。

西漢司馬相如字長卿,故襲其名而字次卿。

王 省 明人。字子職。

《禮記·曲禮上》:“凡爲人子之禮,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定省舊以爲人子之天職,故以“子職”應“省”。

王禹偁 宋人。字元之。

《書·禹貢》:“禹錫玄圭,告厥成功。”宋避始祖玄朗諱,改“玄”爲“元”。

王 科 明人。字進卿。

《孟子·離婁下》:“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卿”爲顯位,亦爲美稱,故以爲飾。

王 竑 明人。字公度。

竑、度同義,故相協。《周禮·考工記·輪人》:“故竑其輻廣以爲之弱,則雖重任,轂不折。”鄭玄注引鄭司農云:“竑,讀如紘綖之紘,謂度之。”“公”爲美稱,以飾字。

王約

① 元人。字彦博。

《論語·子罕》:“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彦”爲美飾。

② 清人。字簡夫。

簡、約同義相協。“夫”爲男子通稱。

王胡之 晉人。字修齡。

《詩·周頌·載芟》:“胡考之寧。”毛傳:“胡,壽也。”“修齡”猶長壽。

王 胄 隋人。字承基。

謂子孫須承先人基業。《書·大誥》:“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胄,後裔。“弗棄基”即是“承基”。有人承基即是有後裔。

王 致 宋人。字君一。

《孟子·梁惠王上》:“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致君堯舜上。”以“君一”應“致”,謂能使其君統一天下。又《易·繫辭下》:“一致而百慮。”

王若虚 金人。字從之。

《左傳·成公十六年》:“范文子謂欒武子曰:‘……若虚其請,是棄善人也,子其圖之!’乃許魯平。”因從范文子之諫,始許魯平。故以“從之”應“若虚”。

王 茂 南朝梁人。字休遠。

茂、休同義相協。《爾雅·釋詁》:“休,美也。”《詩·齊風·還》:“子之茂兮。”毛傳:“茂,美也。”美則有文,故綴以“遠”,取《左傳·襄公二五年》言文行遠之義。

王英

① 元人。字邦傑。

英、傑同義相協。《詩·衛風·伯兮》:“邦之桀兮。”桀同“傑”。舊以才智過萬人爲英,過十人爲傑。

② 明人。字時彦。

英、彦同義相協。時彦,一時之俊彦。

王英孫 宋人。字才翁。

《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翁,老壽之稱。爲時尚字飾。

王 衍 晉人。字夷甫。

衍、夷皆有平坦舒展義,故相協。“甫”爲男子美稱。

王貞善 明人。字如性。

孟子主人性皆善,故以“如性”應“善”。

王 述 晉人。字懷祖。

《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祖述,效法。儒家敬宗法祖,故因祖而飾以“懷”。

王 韋 明人。字欽佩。

韋,熟皮。《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熟皮柔韌,故佩之以自警。飾以“欽”,謂欽仰此種修身之行。

王修

① 三國魏人。字叔治。

修、治同義相協。《禮記·中庸》:“修道之謂教。”鄭玄注:“修,治也。”

② 晉人。字敬仁。

《論語·憲問》:“修己以敬。”綴以“仁”,表意之所向。

王 倩 清人。字曼仙。

漢東方朔字曼倩,後世傳説他已登仙,故拆其字爲名字而綴以“仙”。

王剛中 宋人。字時亨。

《易·小畜卦》:“剛中而志行,乃亨。”

王原祁 清人。字茂京。

祁、京皆有大義,故相協。《詩·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毛傳:“祁,大也。”《爾雅·釋丘》:“絶高爲之,京。”郝懿行義疏:“李巡亦曰,丘高大者爲京也。”京之高大是人力所爲,故以“茂”爲飾。《爾雅·釋詁》:“茂,勉也。”意爲勉爲其高大。

王 哲 明人。字思德。

《詩·大雅·抑》:“抑抑威儀,維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朱熹集傳:“則有哲人之德者,固必有哲人之威儀矣。”故以“思德”應“哲”。

王 城 宋人。字玉成。

《國語·周語下》:“故諺曰:‘衆心成城,衆口鑠金。’”因有“玉成”一詞,故因“成”而飾以“玉”。

王孫蘭 明人。字畹仲。

《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王家屏 明人。字忠伯。

《詩·大雅·板》:“大邦維屏,大宗維翰。”以“忠”應“屏”,謂當忠心王室,爲國屏藩。

王家幹 清人。字楨甫。

《詩·大雅·文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毛傳:“楨,幹也。”《三國志·吴志·陸凱傳》:“姚信、樓玄、賀邵、張悌……皆社稷之楨幹,國家之良輔。”“甫”爲男子美稱。

王峻

① 南朝梁人。字茂遠。

峻,高。高、遠義近,故相協。飾以“茂”,以高遠自勉。《爾雅·釋詁》:“茂,勉也。”

② 北齊人。字巒嵩。

峻,山高;巒,山之迂曲連綿者;嵩,山高聳。三者同摹狀山,故相協。

③ 五代後周人。字秀峯。

山之挺秀者自然高峻。

④ 清人。字次山。

峻爲山之屬性,故應以“次山”。

王 師 清人。字貞甫。

《易·師卦》:“師:貞,丈人,吉,无咎。”甫,男子美稱。

王師約 宋人。字君授。

此取《易·師卦》文義。“師出以律”,故曰“師約”。“王三錫命”“大君有命”,故爲“君授”。

王師愈 宋人。字與正。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與正,謂贊許中正,不蹈過與不及之弊。

王庭珪 宋人。字民瞻。

《詩·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爲綱。”“四方爲綱”即爲民衆所瞻仰而奉以爲法式。圭同“珪”。

王庭筠 金人。字子端。

《禮記·禮器》:“禮釋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以“端”應“筠”。“子”爲男子美稱。

王庭譔 明人。字敬卿。

《禮記·祭統》:“銘者,論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勳勞、慶賞、聲名,列於天下……”記録祖先功德於禮器,是敬宗尊親,故以“敬”應“譔”。“卿”爲美稱。

王 彧 南朝宋人。字景文。

彧,有文采。《説文·有部》:“,有文章也。”段玉裁注:“,古多假彧字爲之。”故以“文”應“彧”。

王 恕 明人。字宗貫。

《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宗貫”即宗法忠恕之道。

王 恭 晉人。字孝伯。

《左傳·文公十八年》:“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共通“恭”。又《僞古文尚書·太甲中》:“奉先思孝,接下思恭。”

王悦

① 晉人。字長豫。

豫、悦同義相協。《爾雅·釋詁》:“悦、豫,樂也。”飾以“長”,欲永遠歡樂。

② 北周人。字衆喜。

喜、悦同義相協。

③ 宋人。字習之。

《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説通“悦”。

王時中 明人。字道夫。

《禮記·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鄭玄注:“庸,常也。用中爲常道也。”“夫”爲男子通稱。

王時柯 明人。字敷英。

柯,草木之枝莖。《説文·艸部》:“英,艸榮而不實者。”引申爲草木花之通名。花著於枝莖,故以“敷英”應“柯”。

王時叙 宋人。字伯倫。

《書·洪範》:“彝倫攸叙。”

王時敏

① 宋人。字德修。

《僞古文尚書·説命下》:“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故以“修”應“時敏”。因《論語·述而》記孔子慨歎“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也”,故以“德”飾“修”,且暗應“惟學遜志”一語。

② 清人。字遜之。

《僞古文尚書·説命下》:“惟學遜志,務時敏。”

王時會 宋人。字季嘉。

《易·乾卦·文言》:“亨者,嘉之會也……嘉會足以合禮。”

王時槐 明人。字子植。

《宋史·王旦傳》:其父王祐,“手植三槐於庭,曰:‘吾之後世,必有爲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三槐遂成爲王姓典故。“子”爲男子美稱。

王時翼 清人。字又溟。

此用《莊子·逍遥遊》鵬徙南冥故事。鵬“其翼若垂天之雲”,“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冥通“溟”。每海運則徙,固非一次,故以“又”飾“溟”。

王 根 漢人。字穉卿。

《説文·木部》:“根,木株也。”《禾部》:“穉,幼禾也。”一爲木之本,一爲禾苗,大小相及,故相協。“卿”爲美稱,以飾字。

王 格 明人。字汝化。

格,感通,感化。《書·君奭》:“時則有若伊尹格于皇天。”《論語·爲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邢昺疏:“格,正也。言君上化民必以道德,民或未從化,則制禮以齊整。”故以“化”應“格”。《書·舜典》有“格,汝舜”,《大禹謨》有“格,汝禹”,《盤庚上》有“格,汝衆”等語,故因“格”而以“汝”飾“化”。

王 桓 明人。字彦珍。

桓,謂桓圭。《周禮·春官·大宗伯》載,天子作六瑞,公所執者爲桓圭。因是“以等邦國”的玉制禮器,故以“珍”相應。“彦”爲美飾。

王 泰 南朝梁人。字仲通。

《易·泰卦》:“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王泰際 清人。字内三。

《易·泰卦》:“泰:小往大來,吉亨。……内陽而外陰,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故以“内三”應“泰”。

王 烈 漢人。字彦方。

烈,正直,剛正。以“方”相應,同義相協。“彦”爲美飾。

王 珠 宋人。字仲淵。

《莊子·天地》:“藏珠於淵。”《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王珣

① 晉人。字元琳。

《説文·玉部》:“珣,醫無閭之珣㺮璂,《周書》所謂夷玉也。”段玉裁注:“醫無閭,山名……珣玗璂,合三字爲玉名。”又《玉部》:“琳,美玉也。”珣、琳同爲玉名,故相協。“元”爲美飾。

② 唐人。字伯玉。

解同。“伯”表行第居長。

③ 元人。字君寶。

美玉爲寶。“君”爲美稱,以飾字。

④ 明人。字德潤。

《禮記·聘義》:“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温潤而澤,仁也。”

王珪

① 唐人。字叔玠。

《説文·土部》:“圭,瑞玉也。上圜下方。……珪,古文圭。”《玉部》:“玠,大圭也。”同爲圭,故相協。

② 宋人。字禹玉。

《書·禹貢》:“禹錫玄圭。”

③ 元人。字君璋。

《説文·玉部》:“璋,剡上爲圭,半圭爲璋。”“君”爲美稱。

王 益 宋人。字舜良。

益,即伯益,佐帝舜掌山澤。《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以“舜良”應“益”,言益爲舜之良佐。

王益之 宋人。字行甫。

《易·益卦》:“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又:“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甫”爲男子美稱。

王益柔 宋人。字勝之。

《書·洪範》:“燮友柔克。”《老子》第七八章:“弱之勝强,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王益祥 宋人。字謙叔。

《易·謙卦》:“天道虧盈而益謙。”

王 甡 清人。字無量。

甡,衆多。《詩·大雅·桑柔》:“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毛傳:“甡甡,衆多也。”故以“無量”相應,言其多無數。

王 眘 隋人。字元恭。

眘,古“慎”字。凡慎必恭,恭、慎義亦近,故相協。“元”爲美飾。

王 真 漢人。字叔經。

真,本原。《莊子·秋水》:“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經”爲不變之常道,故與相應。

王 矩 晉人。字令式。

矩、式皆有規範義,故相協。令,美,善。

王 祜 宋人。字景叔。

晉羊祜字叔子,爲一代名將。鎮荆州,甚得江漢士民之心。死後人懷其德,因爲立碑。人望其碑者,莫不垂淚。因號“墮淚碑”。以“景”飾“叔”,言景慕羊叔子。亦或取《詩·小雅·信南山》“受天之祜”與《小雅·小明》“以介景福”文義。按標點本《宋史》祜作“祐”。依名、字相協,以作“祜”爲優。祜、祐形似,易訛。

王祖庚 清人。字孫同。

後漢鄭玄,曾因其孫“手文似己,名之曰小同”。此用其事,因以“孫同”應“祖”。見《後漢書·鄭玄傳》。

王 素 宋人。字仲儀。

素、儀皆有心向義,故相協。《漢書·鄒陽傳》:“披心腹,見情素。”顔師古注:“素,謂心所向也。”又《外戚傳》:“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注引晉灼曰:“儀,向也。”

王 軒 清人。字霞舉。

《世説新語·容止》:“唯會稽王來,軒軒如朝霞舉。”此用其事。

王 乾 明人。字一清。

《易·説卦》:“乾,天也。”又:“乾爲天。”《老子》第三九章:“天得一以清。”

王 偃 南朝宋人。字子游。

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此襲用其名字。

王 偕 元人。字叔與。

偕、與皆有共義,故相協。“叔”表行第居第三。

王偁

① 宋人。字季平。

偁,即“稱”。權衡重量須持平。

② 明人。字孟敭。

《説文·人部》:“偁,揚也。”敭,同“揚”。

王冕

① 明人。字元章。

冕,古大夫以上的禮冠。章,章甫。古代冠名。《禮記·儒行》:“冠章甫之冠。”“元”爲美飾。

② 明人。字服周。

《論語·衛靈公》:“服周之冕。”

王商

① 漢人。字子威。

《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秋屬商,主殺,故以“威”相應。又,商、威皆有大義,亦可相協。《大戴禮記·夏小正》:“倉庚者,商庚也;商庚者,長股也。”是商爲長。長則大。威假作“君”,古威、君音近,故威姑亦作“君姑”。《爾雅·釋詁》“弘,大也。”郝懿行義疏:“君亦大也。”是商、威皆有大義。先秦人名“商”者多以大義相協。如秦商字子丕。

② 漢人。字子夏。

商,解見。《爾雅·釋詁》:“夏,大也。”與“商”同義相協。秋屬商,夏、秋亦相協。又,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亦或襲用其名字。“子”爲男子美稱。

王啓焜 清人。字東白。

啓,謂啓明星。《詩·小雅·大東》:“東有啓明。”啓明,即金星,又名太白。黎明現於東方。天明爲白。故以“東白”應“啓”。言啓東方之明。

王 問 明人。字子裕。

《僞古文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子”爲男子美稱。

王問臣 明人。字正叔。

《孟子·萬章下》:“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

王 國 明人。字之楨。

《詩·大雅·文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

王國光 明人。字汝觀。

《易·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飾以“汝”,以表命令。

王 埜 宋人。字子文。

埜,同“野”。文、野反義相協。《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

王 域 明人。字元壽。

《漢書·禮樂志》:“述舊禮,明王制,驅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

王基

① 三國魏人。字伯輿。

《左傳·襄公二四年》:“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

② 清人。字太御。

解見。既以德比作國家之“基”,又以令名比作德之輿,因承輿以“御”爲喻。杜預注云:“德須令名以遠聞。”猶憑輿運載以行。飾以“太”,言爲君主御車。

③ 清人。字濟美。

《左傳·襄公二四年》:“《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杜預注:“言君子樂美其道,爲邦家之基,所以濟令德。”故以“濟美”應“基”。參見ab

王 培 清人。字益仲。

培、益皆有增加義,故相協。

王培基 清人。字爾因。

取《書·大誥》“予有後,弗棄基”之義,言厥子能因其父已作之基,“肯構”“肯堂”,繼承父業。飾以“爾”,以表命令。言爾必承其基。

王 寂 南朝齊人。字子玄。

寂、玄皆有静默義,故相協。“子”爲男子美稱。

王 崧 清人。字樂山。

崧,山名(即嵩山)。《論語·雍也》:“仁者樂山。”

王崇

① 三國蜀漢人。字幼遠。

崇,高。高、遠義近,故相協。“幼”表行第。

② 後魏人。字乾邕。

《易·繫辭上》:“崇效天,卑法地。”《説卦》:“乾,天也。”《乾卦》:“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邕”有和義。故以“乾邕”應“崇”。

王崇古 明人。字學甫。

《僞古文尚書·説命下》:“學于古訓,乃有獲。”又《周官》:“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甫”爲男子美稱。

王崇炳 清人。字虎文。

《易·革卦》:“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王崇節 清人。字筠侣。

《禮記·禮器》:“禮釋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禮、節同義,故以“筠”相應。綴以“侣”,言爲禮節之士。一作字玉筠。亦取《禮器》文義。飾以“玉”,言其質如玉。

王崇簡 清人。字敬哉。

《書·舜典》:“簡而無傲。”簡、敬亦反義相協。又《論語·雍也》:“居敬而行簡。”哉,語氣詞。

王崇獻 明人。字季徵。

《論語·八佾》:“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王 庸 元人。字伯常。

庸、常同義相協。《爾雅·釋詁》:“庸,常也。”

王 庶 宋人。字子尚。

《爾雅·釋言》:“庶、幾,尚也。”郝懿行義疏:“故《家語·終記篇》王肅注:‘尚,庶也。’”“子”爲男子美稱。

王彬

① 晉人。字世儒。

《論語·雍也》:“子謂子夏曰:‘女爲君子儒,無爲小人儒。’”又:“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以“儒”應“彬”,意在爲“君子儒”。飾以“世”,言永世爲君子儒。

② 南朝梁人。字思文。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 君子。”

③ 明人。字文質。

解見

王 彪 晉人。字叔武。

彪,虎文,小虎。虎性勇猛,故應以“武”。

王得仁 明人。名仁。

以字行。《論語·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王惟賢 宋人。字思齊。

《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

王 敔 清人。字虎止。

敔,古樂器名,狀如伏虎。演奏終結時,敲擊以止樂。《書·益稷》:“合止柷敔。”

王 斌 清人。字師周。

斌,通“彬”。《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八佾》:“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師周”即“從周”。

王 晞 北齊人。字叔朗。

晞,黎明時的光亮。《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晞。”晞、朗同義相協。

王 梁 漢人。字君嚴。

梁、嚴皆有强烈、酷烈義,故相協。《老子》第四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陸德明釋文:“强梁,多力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故曰‘嚴而少恩’。”“君”爲美稱,以爲字飾。

王 涯 唐人。字廣津。

《書·微子》:“若涉大水,其無津涯。”廣其津梁,則便於人。故以“廣”飾“津”。

王 淩 三國魏人。字彦雲。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天子大悦,飄飄有淩雲之氣,似游天地之間意。”“彦”爲美飾。

王淵

① 宋人。字幾道。

淵,指孔子弟子顔淵。《易·繫辭下》:“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朱熹本義:“庶幾,近意,言近道也。”

② 元人。字若水。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心善淵。”故以“若水”應“淵”。

③ 明人。字志默。

《莊子·在宥》:“淵默而雷聲。”

王 淮 宋人。字季海。

《書·禹貢》:“淮海惟揚州。”

王清

① 五代後晉人。字去瑕。

瑕,玉之赤斑。去其瑕則更 清純。

② 明人。字一寧。

《老子》第三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王 爽 晉人。字季明。

《書·牧誓》:“時甲子昧爽。”僞孔傳:“爽,明也。”

王猛

① 前秦人。字景略。

《左傳·昭公二十年》:“鄭子産有疾,謂子太叔曰:‘我死,子必爲政。惟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以“景略”應“猛”,言景慕子産施政綱領。

② 南朝陳人。字世雄。

猛、雄義近,故相協。雄又爲有力者之稱。飾以“世”,言爲世之雄。

王 球 南朝宋人。字蒨玉。

《説文·玉部》:“球,玉也。”蒨,通“倩”。倩爲男子美稱。

王 祥 晉人。字休徵。

祥、休皆有吉慶義,故相協。“休徵”猶言吉兆。

王 章 漢人。字仲卿。

章,謂章服。朝廷的禮服。以不同的圖案花紋區别爵位高低與官職大小。因是公卿大夫所服,故以“卿”相應。

王 符 漢人。字節信。

符、節皆爲信物,故相協。

王 紱 明人。字孟端。

紱,古代祭服的蔽膝,爲禮服的一部分。端,玄端。古時一種黑色禮服。紱、端同類,故相應。

王紫綬 清人。字金章。

章,印章。據《漢舊儀》,漢時丞相、列侯、將軍皆金印紫綬。

王紹宗 唐人。字承烈。

紹、承皆有繼義,故相協。紹宗,謂延續其宗嗣。承烈,謂繼承其先人的功業。

王紹原 明人。字復初。

原、初同義相協。紹原、復初,義亦相承。

王紹舒 清人。字作明。

舒,謂月御望舒。此指稱月。紹舒,言繼望舒。月有光輝。繼望舒而爲月御,故以“作明”相應。《廣雅·釋詁一》:“作,始也。”月出始明。又《詩·陳風·月出》:“舒夭紹兮。”

王翊

① 後魏人。字士游。

《説文·羽部》:“翊,飛貌。”飛翔、翺游義近,故相協。“士”爲男子美稱。

② 宋人。字公輔。

翊、輔同有助義,故相協。“公”爲美飾。

③ 明人。字完勳。

翊贊君王,故可完其勳業。

王 莘 清人。字任菴。

伊尹耕於有莘之野,湯使人往聘,不受。既而幡然改志,思使君爲堯舜之君,民爲堯舜之民,“思天下之民”“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内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見《孟子·萬章上》。故以“任”應“莘”。“菴”爲時尚綴字。

王處回 五代後蜀人。字亞賢。

回,指孔子弟子顔回,回爲“七十二賢”之一。《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亞賢,謂居賢者之下。

王 規 南朝梁人。字威明。

《爾雅·釋言》:“威,則也。”“規”亦則,規、威同義相協。《易·離卦》:“重明以麗乎正。”規則即正,故以“明”綴“威”。

王通

① 南朝陳人。字公逵。

《爾雅·釋宫》:“九達謂之逵。”九達則縱横交錯無不通,故與“通”相應。“公”爲美稱。

② 隋人。字仲淹。

淹,深入。深入即通,故與“通”協。淹通亦常語。《世説新語·賞譽》“庾稺恭與桓温書”劉孝標注引宋明帝《文章志》:“王濛每稱其思理淹通。”

王逢

① 宋人。字會之。

逢、會皆有遇合義。同義相協。

② 明人。字原吉。

《書·洪範》:“身其康彊,子孫其逢吉。”飾以“原”,意謂原應逢吉。

王逢年 明人。字舜華。

《書·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舜壽一百十歲,享大年。故以“舜華”應“年”。

王 陶 宋人。字樂道。

陶、樂皆有悦義,故相協。《禮記·檀弓下》:“人喜則斯陶,陶斯咏。”劉伶《酒德頌》:“其樂陶陶。”綴以“道”,表志之所向。

王博文 宋人。字仲明。

《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强。”《論語·子罕》:“博我以文。”此撮二書大意,謂博學可以致明。

王堯臣 宋人。字伯庸。

《書·堯典》:“帝曰:疇咨若時登庸。”僞孔傳:“庸,用也。”既爲堯之臣,自是被拔擢任用者。

王 寓 宋人。字元忠。

寓,寄託,付託。以“忠”相應,意在表示以忠心相授。“元”爲原本,以爲飾。

王尊

① 漢人。字子贛。

尊,古代盛酒之器。贛,同“貢”。義爲獻。古代宴享,尊置於“房户之間,賓主共之”。主酌酒以敬賓爲獻,賓還敬爲酢。見《禮記·鄉飲酒義》。“子”爲男子美稱。

② 清人。字元端。

尊、端皆有莊重義,故相協。《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元”取美善之義。

王就學 明人。字所敬。

《禮記·學記》:“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王 嵒 唐人。字山甫。

嵒,同“巖”。山高峻者爲巖,故以“山”相應。“甫”爲男子美稱。

王 嵎 宋人。字季夷。

《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

王 弼 三國魏人。字輔嗣。

弼、輔皆有佐助義。同義相協。嗣,古代諸侯之子居喪時自稱嗣子。以“輔嗣”應“弼”,蓋以“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重臣自勉。

王 復 明人。字初陽。

《易·復卦》:“七日來復。”《復卦》上承《剥卦》。《剥》爲純陰之象,陰盡則陽生。故王弼注云:“陽氣始剥盡,至來復時,凡七日。”七日陽始復,因以“初陽”應“復”。

王復禮 清人。字需人。

《論語·顔淵》:“克己復禮。”《易·需卦》有“敬慎不敗”,“敬之終吉”。敬主禮,故應以“需人”。又,需人爲“儒”字。復禮爲儒家之説,亦可相應。

王 愉 晉人。字茂和。

愉、和皆有樂義,故相協。“茂”爲美飾。

王 惲 元人。字仲謀。

《廣雅·釋詁四》:“惲,謀也。”惲、謀同義相協。

王 惠 南朝宋人。字令明。

惠,通“慧”。慧、明同義相協。“令”爲美善之辭,以爲飾。

王 揆 清人。字端士。

《南史·沈約傳》:“約久處端揆,有志台司。”端揆爲宰相之稱,此拆以爲名字。“士”爲男子美稱。

王 敦 晉人。字處仲。

《易·艮卦》:“艮,止也。”“敦艮,吉。”王弼注:“敦重在上,不陷非妄,宜其吉也。”朱熹本義:“敦厚於止者也。”以“處”應“敦”,取慎於所止之義。

王 曾 宋人。字孝先。

孔子弟子曾參以孝著稱,故以其姓爲名,而以其行事爲字。綴以“先”,取“百行孝爲先”之義。

王景崇 唐人。字孟安。

崇,高。以“安”相應,取高不忘危之義。

王智深 南朝齊人。字雲才。

智、才義近,故相協。以“雲”飾“才”,言才高如雲漢。

王 棟 明人。字隆吉。

《易·大過卦》:“棟隆,吉。”

王 棣 宋人。字儀仲。

《詩·邶風·柏舟》:“威儀棣棣。”

王植

① 宋人。字立之。

植、立同義相協。

② 清人。字三槐。

《宋史·王旦傳》謂,王旦之父祐(一作祜),曾手植三槐於庭,道:“吾之後世,必有爲三公者。”三槐遂爲王姓之典。

③ 清人。字叔培。

植、培義近,故相協。

王 棠 清人。字勿翦。

《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王欽臣 宋人。字仲至。

《書·堯典》載,帝堯命羲氏、和氏四臣“欽若昊天”,分掌四方,據昏中星以正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節氣,並測定夏至、冬至日影,以授民時。故以“仲至”應“欽臣”。欽臣,意猶敬順之臣。《僞古文尚書·説命中》:“惟臣欽若。”

王欽若 宋人。字定國。

《僞古文尚書·畢命》:“惟慎厥事,欽若先王成烈,以休于前政。”敬順文武功業,使周公、君陳之美政得以發揚光大,國家自可安定。故以“定國”應“欽若”。

王 湛 晉人。字處沖。

《老子》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湛兮似或存。”處沖,謂以沖虚自處。

王 渾 晉人。字玄沖。

《老子》第四九章:“歙歙爲天下渾其心。”渾然無知無識,與沖虚無知無識同,故相協。玄、沖義近,故連文。

王 渥 金人。字仲澤。

渥、澤皆有沾濡義,故相協。又厚漬爲“渥”,應以“澤”,謂厚施仁德,或深受厚澤。

王涣

① 漢人。字稚子。

涣有盛大義,“稚”爲小,二者反義相協。《詩·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涣涣兮。”毛傳:“涣涣,春水盛也。”“子”爲男子美稱。

② 明人。字時霖。

取甘霖充沛之義。參見

王涣之 宋人。字彦舟。

《易·繫辭下》:“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蓋取諸涣。”故以“舟”應“涣”。“彦”爲美飾。

王無忝 清人。字夙夜。

《孝經·士章》:“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王無咎

① 宋人。字補之。

《易·繫辭上》:“无咎者,善補過也。”无,同“無”。

② 清人。字藉茅。

《易·大過卦》:“藉用白茅,无咎。”參見

王無競 唐人。字仲列。

《詩·周頌·執競》:“執競武王,無競維烈。”列,通“烈”。

王無黨 清人。字大羣。

《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争,羣而不黨。”飾以“大”,意在和以處衆,擴大其羣。

王 琛 清人。字匪石。

琛爲珍寶,故從反面以明之。匪石即非石。

王琳

① 漢人。字巨尉。

《説文·玉部》:“琳,美玉也。”《易·革卦》:“其文蔚也。”尉,通“蔚”。美玉富有光澤文彩,故以“蔚”應“琳”。

② 北齊人。字子珩。

《説文·玉部》:“珩,佩上玉也。”琳爲美玉,故以玉佩上之珩應之。

王 琦 清人。字琢崖。

《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爾雅·釋器》:“玉謂之琢。”琦爲美玉,故以“琢”應之。“崖”爲時尚字飾。

王 留 明人。字亦房。

漢張良字子房,因功封留侯。

王 稌 明人。字叔豐。

《詩·周頌·豐年》:“豐年多黍多稌。”“叔”表行第居第三。

王 策 清人。字漢舒。

漢董仲舒有天人三策,故取以爲名字。

王 絢 南朝宋人。字長素。

《論語·八佾》:“素以爲絢兮。”古人重本色,故飾以“長”。

王 結 元人。字儀伯。

《詩·豳風·東山》:“親結其褵,九十其儀。”

王 翔 後魏人。字元鳳。

《楚辭·離騷》:“鳳皇翼其旂兮,高翺翔之翼翼。”“元”爲美善之辭,以爲飾。

王 舒 晉人。字處明。

舒,月御望舒,此指代月。《楚辭·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王逸注:“望舒,月御也。月體光明,以喻臣清白也。”處明,意謂以清明或清白自處。

王 莽 漢人。字巨君。

莽、巨皆有大義,故相協。《小爾雅·廣詁》:“封、巨、莫、莽、艾、祁,大也。”君爲美稱,故爲字飾。

王 華 南朝宋人。字子陵。

華,山名,謂華山。陵爲大阜,故與“華”應。“子”爲男子美稱。

王 詔 宋人。字景獻。

謂應天子之詔,而能有所獻替。《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漢書·胡廣傳》:“臣以獻可替否爲忠。”飾以“景”,謂慕獻替之忠,以盡臣職。

王詒壽 清人。字眉子。

《詩·豳風·七月》:“爲此春酒,以介眉壽。”“子”爲男子美稱。

王 象 三國魏人。字羲伯。

《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羲、和,謂羲伯、和伯。

王象春 明人。字季木。

東方屬木,主春。

王象晉 明人。字藎臣。

《易·晉卦》:“晉,進也。”《詩·大雅·文王》:“王之藎臣。”朱熹集傳:“藎,進也。言其忠愛之篤,進進無已也。”

王象祖 宋人。字德甫。

《左傳·僖公三十年》:“以象其德。”《周禮·考工記·玉人》:“琬圭九寸而繅,以象德。”故以“德”應“象”。“甫”爲男子美稱。

王象乾 明人。字子廓。

《易·繫辭上》:“成象謂之乾。”《説卦》:“乾,天也。”天宇廓大,故以“廓”應“乾”。一字霽宇,取天宇晴霽之義。

王賁

① 宋人。字藴文。

《易·賁卦》:“文明以止,人文也。”《序卦》:“賁,飾也。”《賁》有以文爲飾之象,故以“藴文”相應。

② 金人。字文孺。

解見。先秦時代,自天子以下,嫡子繼承爵位者,始得稱孺子。漢以來遂以“孺”爲美稱。見《十駕齋養新録》卷二。

王貽永 宋人。字季長。

《詩·周南·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毛傳:“永,長。”同義故相協。

王貽燕 清人。字翼安。

《詩·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詒,通“貽”。燕,安。故以“翼安”應“詒燕”。

王 逸 漢人。字叔師。

《禮記·學記》:“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王 逨 宋人。字致君。

《玉篇·辵部》:“逨,來也,至也,就也。”《禮記·中庸》:“其次致曲。”鄭玄注:“致,至也。”同義故相協。二者又同有使之至之義。綴以“君”,取杜甫詩“致君堯舜上”之義。“君”亦爲美稱。

王都中 元人。字元俞。

都、俞皆爲《尚書》中堯、舜、禹與羣臣問答時所用的歎美、許可之辭。故相協。《臯陶謨》:“禹曰:‘俞!如何?’臯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

王 鈇 明人。字德威。

《禮記·中庸》:“不怒而民威于鈇鉞。”不怒而民畏,是以德服人,故以“德”飾“威”。

王開沃 清人。字子良。

《僞古文尚書·説命上》:“啓乃心,沃朕心。”《説命下》:“股肱惟人,良臣惟聖。”此皆高宗命傅説之辭。開沃,猶啓沃。以“良”相應,言如傅説作股肱良臣,以啓沃帝心。“子”爲男子美稱。

王開祖 宋人。字景山。

《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開、啓同義。應以“景山”,意在表示慕此艱苦創業精神。以“山”應“開”,亦或取佛家開山祖之義。

王 隆 漢人。字文山。

《爾雅·釋山》:“宛中,隆。”郝懿行義疏:“謂中央下而四邊高,因其高處名之爲隆。”隆爲山之一種,故以“山”相應。“文”爲飾,蓋取文才高如山之義。

王 雱 宋人。字元澤。

雱,雪盛貌。《詩·邶風·北風》:“雨雪其雱。”雪亦滋潤萬物,故以“澤”相應。“元”爲美飾。

王 雲 宋人。字子飛。

以“飛”應“雲”,取一舉衝天,得志青雲之義。

王雲鳳 明人。字應韶。

《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鳳是應《韶》樂而來儀。

王嗣宗 宋人。字希阮。

此以晉阮籍之字爲名,以其姓爲字。

王嗣槐 清人。字仲昭。

宋王祜(一作祐)手植三槐於庭,道:“吾之後世,必有爲三公者。”其子王旦後爲相。“三槐”遂成爲王姓典故。以“昭”應“嗣槐”,謂王氏繼其祖德,必爲三公,其事甚明。此意在誇耀門第。

王 嵩 清人。字潁山。

嵩,山名,即中岳嵩山,故應以“山”。潁水與嵩山皆在河南登封縣,同爲名山大川,故藉以標志中岳,以别於山東、福建之嵩山。

王嵩高 清人。字少林。

《爾雅·釋山》:“山大而高,崧。”郭璞注:“今中嶽嵩高山,蓋依此名。”應劭以嵩高爲中岳之名。嵩山有名刹少林寺,故以相應。

王 微 南朝宋人。字景元。

元,通“玄”。微、玄皆有精妙幽深義,故相協。

王愷

① 晉人。字茂仁。

愷,和,和樂。《左傳·文公十八年》:“天下之民謂之八愷。”杜預注:“愷,和也。”《禮記·經解》:“發號出令而民説,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故以“仁”應“愷”。“茂”有美盛義,以飾“仁”,謂仁德美且盛。

② 晉人。字君夫。

《左傳·僖公十二年》:“《詩》曰:‘愷悌君子,神所勞矣。’”故以“君”應“愷”。“君夫”猶君子之人。“夫”爲男子通稱。

③ 明人。字用和。

解見

王 愫 清人。字存素。

愫,真情。《漢書·鄒陽傳》:“披心腹,見情素。”應以“存素”,謂保存真情,不假矯飾。

王敬臣 明人。字以道。

《孟子·離婁上》:“欲爲臣,盡臣道。”故以“道”應“臣”。

王新命 清人。字純嘏。

《詩·大雅·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魯頌·閟宫》:“天錫公純嘏。”言新命乃天所賜。

王 禎 元人。字伯善。

《説文·示部》:“禎,祥也。”《爾雅·釋詁》:“祥,善也。”禎、善同義相協。

王楨之 晉人。字公幹。

《詩·大雅·文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毛傳:“楨,幹也。”

王 楙 宋人。字勉夫。

楙,同“茂”。《爾雅·釋詁》:“茂,勉也。”“夫”爲男子通稱。

王 温 後魏人。字桃湯。

温,暖,熱。湯,熱水。承“温”之暖義,指實爲“湯”。古人迷信,以爲桃可驅鬼,故以桃枝、桃湯祓除不祥,後世亦飲桃湯以祛邪却疾,益壽延年。《荆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故以“桃”飾“湯”。

王源

① 明人。字啓澤。

源,水流之本原。澤,水流匯聚之地。二者義相承,故相協。飾以“啓”,謂大澤實由其源頭所啓。

② 明人。字宗本。

源、本義近,故相協。

③ 清人。字崑繩。

舊謂河源於崑崙山,故以“崑”應“源”。綴以“繩”,謂河由崑崙山延續而下。

④ 清人。字春槎。

此用神話故事傳説浮槎入天河故事。傳説天河爲大海源頭。海邊居人見年年八月有浮槎自來自去,從不誤期,遂多齎糧,乘槎探究其故。數十日竟至天河,見牽牛織女二星而歸。見《博物志·雜説下》。後訛變爲張騫乘槎自黄河逆流而上,最後抵達天河。故以“槎”應“源”。飾以“春”,取春水方盛之義。

王源中 唐人。字正蒙。

《易·蒙卦》:“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又:“蒙以養正。”故以“正蒙”應“中”。

王 熙 清人。字子雍。

熙、雍皆有和義,故相協。“子”爲男子美稱。

王熙震 清人。字曉嵐。

熙,光明。曉爲天亮,亦光明之象,故以應“熙”。綴以“嵐”,謂曉霞蒸蔚。

王 照 清人。字晉三。

《易·晉卦》:“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古昭、照通用。

王猷定 清人。字于一。

《孟子·梁惠王上》:“吾對曰:‘定于一。’”

王 瑒 南朝陳人。字子璵。

《説文·玉部》:“瑒,圭尺二寸,有瓚。”魯人呼爲鬯圭。璵,璠璵。魯之寶玉名。同爲玉屬,故相應。“子”爲男子美稱。

王 瑛 明人。字汝玉。

《説文·玉部》:“瑛,玉光也。”故以“汝玉”相應。

王 稜 晉人。字文子。

稜,威猛之勢。《漢書·李廣傳》:“威稜憺乎鄰國。”應以“文”,取反義。亦謂才兼文武。“子”爲男子美稱。

王筠

① 南朝梁人。字元禮。

《禮記·禮器》:“禮釋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元”爲美飾。

② 清人。字貫山。

《禮記·禮器》:“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山”爲時尚字飾,亦承《禮器》文句涵義而取青山不改易之義。

王 粲 漢人。字仲宣。

《廣雅·釋詁四》:“粲,明也。”《左傳·僖公二七年》:“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杜預注:“宣,明也。”同義故相協。

王 綖 明人。字邃伯。

《禮記·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鄭玄注:“言皆出冕前後而垂也。”“延”假作“綖”。《玉篇·糸部》:“綖,冕前後垂。”

王 義 元人。字宜之。

《禮記·中庸》:“義者宜也。”

王肅

① 三國魏人。字子雍。

《詩·召南·何彼穠矣》:“曷不肅雝,王姬之車。”毛傳:“肅,敬;雝,和。”雝,同“雍”。又《禮記·少儀》:“肅肅雍雍。”“子”爲男子美稱。

② 後魏人。字恭懿。

肅、恭皆有敬義,故相協。《書·洪範》:“恭作肅。”又《無逸》:“徽柔懿恭。”

王與之 宋人。字次點。

《論語·先進》:“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飾以“次”,謂居於曾點之列。

王與玟 明人。字文玉。

此拆名爲字。

王與胤 明人。字百斯。

胤,子孫相承續。《詩·大雅·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以“百”應“胤”,取子孫繁衍,百世不衰之義。綴以“斯”,倣“於萬斯年”文例。

王與齡 明人。字受甫。

與、受反義相協。“甫”爲男子美稱。

王 葆 宋人。字彦光。

《莊子·齊物論》:“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彦”爲美飾。

王萬

① 宋人。字萬里。

承“萬”而實以“里”,以示志在萬里。

② 宋人。字處一。

《老子》第三九章:“萬物得一以生。”又第四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爲萬物之本,故以“一”應“萬”。

王著

① 宋人。字知微。

《易·繫辭下》:“君子知微知彰。”彰、著同義。常語有“見微知著”。

② 宋人。字成象。

《易·繫辭上》:“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王 裒 晉人。字偉元。

裒,同“褒”。褒、偉同有大義,故相協。《漢書·隽不疑傳》:“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顔師古注:“褒,大裾也。言著褒大之衣,廣博之帶也。”“元”亦大,故與“偉”並。

王裕之 南朝宋人。字敬弘。

裕,寬廣,寬大。弘,大。二者義近,故相協。

王 詰 清人。字摩也。

維摩詰,佛名,亦簡稱摩詰。

王 詵 宋人。字晉卿。

晉郤詵博學多才,舉賢良對策,爲天下第一。爲政威嚴明斷,甚得時譽。此襲其名。應以“晉卿”,言是晉臣。

王資深 宋人。字取道。

《孟子·離婁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王 路 明人。字仲遵。

《詩·鄭風·遵大路》:“遵大路兮,摻執子之袪兮。”

王 軾 明人。字用敬。

軾,車前横木。古代男子乘車爲立乘,有所敬,則憑軾俯身爲禮。

王 過 宋人。字幼觀。

《論語·里仁》:“觀過,斯知仁矣。”

王 達 明人。字達善。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王遇

① 後魏人。字慶時。

人生遇時,乃爲幸事,故應相慶。

② 宋人。字子合。

遇、合同義相協。“子”爲男子美稱。

王 遂 宋人。字去非。

遂,謂遂過。《吕氏春秋·審應》:“公子食我之辯,適足以飾非遂過。”故以“去非”自警。

王道中 清人。字貫一。

《論語·里仁》:“吾道一以貫之。”

王道隆 明人。字容山。

《爾雅·釋山》:“宛中,隆。”隆爲山之一種,故以“山”相應。飾以“容”,意爲摹狀山之形。

王 鉞 清人。字仲威。

《禮記·中庸》:“不怒而民威于鈇鉞。”

王 頒 隋人。字景彦。

頒,謂頒布選士之法,以考校士民。《周禮·地官·鄉大夫》:“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頒之其鄉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藝……而興賢者、能者。”鄭玄注引鄭司農云:“興賢者,謂若今舉孝廉;興能者,謂若今舉茂才。”頒教法選賢舉能,故以“景彦”相應。《詩·鄭風·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即頒教法選賢舉能,必得邦之俊彦,故以“景彦”應“頒”。

王 頍 隋人。字景文。

頍,戴弁之貌。《詩·小雅·頍弁》:“有頍者弁,實維在首。”戴弁爲文飾,故應以“文”。飾以“景”,謂向慕其文。

王頊齡 清人。字顓士。

顓頊,傳説中古帝名。此拆以爲名字。綴以“士”,言爲顓頊之士臣。

王鼎

① 宋人。字鼎臣。

鼎,常以指代三公之位。故以“鼎臣”應“鼎”。鼎臣義猶重臣。

② 元人。字德新。

《易·雜卦》:“鼎,取新也。”飾以“德”,取精進不一,其德日新之義。

③ 清人。字省厓。

《鼎卦》有更新之象,應以“省”,言如曾子之日三省其身,以新其德。“厓”爲時尚字飾。參見

④ 清人。字贊元。

科舉時代一甲取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鼎之有三足,故於狀元稱鼎元,義猶鼎甲之首。飾以“贊”,謂佐助爲鼎元。又鼎有三公之象。三公贊天子理萬民,助化育,故以“贊元”應“鼎”。元,猶狀元。

王僧祐 南朝齊人。字胤宗。

祐,謂神明護助。應以“胤宗”,乃祈求神明保祐其子孫昌盛。

王僧孺 南朝梁人。字僧孺。

名、字相同。六朝人佞佛,多以釋教名物以爲名字。僧孺,猶佛之子孫。

王僧辯 南朝梁人。字君才。

以“才”應“辯”,取“辯才無礙”之義。語出《華嚴經》。“君”爲美稱,以爲飾。

王 圖 明人。字則之。

《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王 壽 元人。字仁卿。

《論語·雍也》:“仁者壽。”“卿”爲顯位,亦爲美稱,以爲飾。

王壽康 清人。字保之。

《詩·魯頌·閟宫》:“俾爾壽而臧,保彼東方。”

王壽卿 宋人。字魯翁。

《詩·魯頌·閟宫》:“天錫公純嘏,眉壽保魯。”“翁”爲老壽之稱,以爲綴飾。

王夢篆 清人。字文沙。

韓愈《城南聯句》:“窑煙幂疏島,沙篆印迴平。”錢仲聯集釋:“按王勃詩:‘迴沙擁籀文’,公語本此。”篆爲文字之一種,故以“文”飾“沙”。

王 戩 清人。字孟穀。

《詩·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俾爾戩穀。”

王 摶 唐人。字昭逸。

《老子》第十四章:“摶之不得名曰微。”《小爾雅·廣詁》:“微,無也。”逃逸、散逸亦歸於無,故以“逸”明“摶之不得”之意。

王 概 清人。字成木。

概,用以平斗斛之具。《説文·木部》:“槩,所以斗斛也。”其質爲木,故以“成木”相應。

王 暢 漢人。字叔茂。

《孟子·滕文公上》:“草木暢茂。”

王榮祖 元人。字敬先。

《孝經·開宗明義章》:“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禮記·喪服小記》:“尊祖故敬宗。”故以“敬先”應“榮祖”。

王構

① 元人。字肯堂。

《書·大誥》:“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此反其意而用之:能繼父志,肯構肯堂。

② 元人。字嗣能。

解同。言後嗣能肯構。

王毓賢 清人。字星聚。

後漢陳寔(仲弓)、荀淑名德著於海内,其子亦皆有賢名。寔曾偕子孫往訪荀氏父子,至有“于時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賢人聚’”之説(事見《世説新語·德行》注引檀道鸞《續晉陽秋》)。故以“星聚”應“賢”。

王 漢 明人。字子房。

漢張良字子房。慕其人,因取以爲名字。

王漢忠 宋人。字希傑。

《史記·高祖本紀》謂劉邦曾稱贊張良、蕭何、韓信,以爲“此三者,皆人傑也”。三人皆忠於漢室,故以“希傑”應“漢忠”。

王漢英 宋人。字彦古。

漢之張良、蕭何、韓信爲一代英傑,乃古之俊彦。

王 漁 清人。字二樵。

張耒《夏日》詩:“久判兩鬢如霜雪,直欲樵漁過此生。”封建時代,文人常侈談漁樵,視爲隱居樂事,故二者常並稱。文人以筆硯爲謀生之具,故以“二樵”應“漁”。二,别樣,别種之謂。

王漸逵 明人。字用儀。

《易·漸卦》:“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爲儀。”朱熹本義:“胡氏、程氏皆云,‘陸’當作‘逵’,謂雲路也。”故以“用儀”應“漸逵”。

王爾膂 清人。字襄哉。

《僞古文尚書·君牙》:“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此周穆王命君牙之辭。言命爾爲大司徒,作王家股肱心膂,以輔翼予。襄,猶“翼”,同爲輔佐之意。“哉”爲語氣詞,以表命令。

王 睿 清人。字元哲。

睿、哲同有明智義,故相協。元哲猶言大智。

王睿章 清人。字貞六。

《易·説卦》:“故《易》六位而成章。”《易》每卦有六爻,用以貞卜,故以“貞六”應“章”。

王 禕 明人。字子充。

《爾雅·釋詁》:“禕,美也。”以“充”相應,取《孟子》“充實之謂美”之義。“子”爲男子美稱。

王端

① 宋人。字子正。

端、正同義,故相協。“子”爲男子美稱。

② 清人。字子方。

端、方亦同義,故相協。

王 維 唐人。字摩詰。

維摩詰爲釋家之大乘居士,曾以稱病爲由,向釋迦牟尼遣來問疾之弟子文殊師利等宣揚大乘深義。王維信佛,故拆維摩詰以爲名字。

王維烈 明人。字無競。

《詩·周頌·執競》:“執競武王,無競維烈。”

王維新 明人。字仲鼎。

《易·雜卦》:“鼎,取新也。”

王維楨 明人。字允寧。

《詩·大雅·文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允,誠,確實。

王維寧 清人。字古臣。

《詩·大雅·文王》:“文王以寧。”又:“王之藎臣。”以“古臣”應“維寧”,意欲傚古之藎臣,使王室安寧。

王維翰 金人。字之翰。

《詩·大雅·板》:“大宗維翰。”又《嵩高》:“維周之翰。”

王綸

① 宋人。字德言。

《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德”以飾“言”,意謂王者皆仁德之言。

② 明人。字汝言。

解同

③ 明人。字理之。

解見。言語如理絲而成綸,出必成理。

④ 清人。字子音。

言爲心聲,出則如綸,故以“音”應“綸”。參見

王綸之 南朝齊人。字元章。

《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章有條理義。綸爲有組織之絲織物,故以“章”相應。“元”爲美善之辭,以爲飾。

王 綯 宋人。字唐公。

唐有令狐綯,以文學受知宣宗,知制誥。官至同平章政事。此以其名爲名,而表明爲唐之公卿。

王 綦 明人。字履若。

《漢書·揚雄傳上》:“履欃槍以爲綦。”顔師古注引晉灼曰:“綦,履跡也。”又《外戚傳》:“俯視兮丹墀,思君兮履綦。”顔師古注:“綦,履下飾也。言視殿上之地,則想君履綦之跡也。”跡爲履所踐,故如履然。若,猶“然”。

王聞遠 清人。字聲宏。

能聞於遠,其聲自必宏大。

王肇坤 明人。字亦資。

《爾雅·釋詁》:“肇,始也。”《易·乾卦》:“萬物資始。”故以“亦資”應“肇”。

王 蓂 明人。字時禎。

蓂,瑞草名。相傳唐堯時生於庭階。每月之一日生一莢,至十五日而全。十六日起,一日落一莢,月盡而畢,如月之圓缺(見《白虎通·封禪》)。唐堯之時,被認爲盛世,故有此祥瑞。“時禎”猶言時之祥瑞。

王 蒙 明人。字叔明。

“蒙”有闇昧義,故應以“明”,反義相協。

王 蓍 清人。字宓草。

蓍,蓍草。古時以爲占卦之具。相傳八卦爲伏羲氏所畫,故以“宓草”應“蓍”。宓、伏古同聲,故伏羲亦作宓羲、宓戲。

王 誕 南朝宋人。字茂世。

《爾雅·釋詁》:“誕,大也。”又:“茂,豐也。”豐亦大,故以“茂”協“誕”。綴以“世”,意欲世系綿長而光大。

王賓

① 金人。字德卿。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鄭玄注:“興猶舉也。民三事教成,鄉大夫舉其賢者、能者,以飲酒之禮賓客之。”以“德”應“賓”,言以德行榮膺鄉飲酒大賓之選,而享受寵禮。“卿”爲顯位,亦爲美稱,以爲飾。

② 元人。字子立。

《禮記·鄉飲酒義》:“鄉飲酒之義,立賓以象天……立三賓以象三光。”“子”爲男子美稱。

③ 明人。字用賓。

《易·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④ 明人。字仲光。

解見

⑤ 清人。字東膠。

《易·觀卦》:“利用賓于王。”《禮記·王制》:“周人養國老於東膠。”國君行養老之禮,則所養者即爲王之賓,故以“東膠”應“賓”。

王輔銘 清人。字翊思。

輔、翊皆有贊助、輔佐義,故相協。思,語氣詞。如《詩·周南·漢廣》“不可求思”之“思”,無義。

王遜志 元人。字文敏。

《僞古文尚書·説命下》:“惟學遜志,務時敏。”飾以“文”,取《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之義。

王際華 清人。字秋水。

華,謂《南華經》。唐爲李姓,自認道家學派創始人李耳爲其始祖,尊此學派著作爲“經”。《莊子》爲《南華經》,中有《秋水》一篇,故以“秋水”應“華”。

王鳳九 清人。字而軒。

《詩·大雅·卷阿》:“鳳凰于飛。”軒,飛舉。王粲《贈蔡子督》詩:“歸雁載軒。”故以“軒”應“鳳”。

王鳴盛 清人。字鳳喈。

韓愈《送孟東野序》:“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詩·大雅·卷阿》:“鳳凰鳴矣。”又《周南·葛覃》:“其鳴喈喈。”舊傳鳳凰爲瑞鳥,須於太平盛世始出現。《書·益稷》謂虞舜之世,曾“《簫韶》九成,鳳皇來儀”,故以“鳳喈”應“鳴盛”。

王鳴韶 清人。字鶴溪。

《詩·小雅·鶴鳴》:“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鶴爲涉禽,故綴以“溪”。

王 儉 南朝齊人。字仲寶。

《老子》第六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又《子華子·晏子問黨》:“夫儉,聖人之寶也。”

王 墮 前秦人。字安生。

墮則有危,故以“安生”相應,取其反義。亦寓“居安思危”之意。

王審知 五代閩人。字信通。

知即通曉,故相協。信,誠然,確實。“審知”即知之詳,知之詳則確爲通曉。

王審邽 唐人。字次都。

邽,地名。漢置上邽、下邽二縣。區域小者爲邑,大者爲都。“次都”意謂小邑。

王審琦 宋人。字仲寶。

琦爲美玉,故可寶。

王 履 宋人。字坦翁。

《易·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貞吉。”翁,老壽之稱。

王履端 清人。字小穀。

《左傳·文公元年》:“叔服曰:‘穀也食子,難也收子。穀也豐下,必有後於魯國……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按,《左傳》此文所記爲二事。叔服一段乃品評穀、難二人,先王一段乃講曆法,二者毫不相涉。以“穀”應“履端”,只借字面,而另取他義。“穀”有吉慶、吉祥義,“履端”有開始義,二者相配,意謂開始即吉。飾以“小”,示無奢望,以法“天道忌滿”之訓。

王 嶠 晉人。字開山。

《爾雅·釋山》:“山小而高,岑;鋭而高,嶠。”佛家於某一山寺創建者稱爲開山祖。故因“山”而及“開”。

王 廙 晉人。字世將。

《玉篇·广部》:“廙,謹敬也。”《詩·周頌·我將》:“我將我享。”鄭玄箋:“將,猶奉也。”《荀子·成相》:“吏謹將之無鈹滑。”楊倞注:“將,持也。”以“世將”應“廙”,言世世奉持敬謹之德。

王廣之 南朝齊人。字之林。

之,往。應以“之林”,意在隱逸於山林。

王廣心 清人。字伊人。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詩·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以“伊人”應“心”,謂有所思。

王廣淵 宋人。字才叔。

《僞古文尚書·微子之命》:“克齊聖廣淵。”蔡沈集傳:“聖則無不通,廣言其大,淵言其深也。”應以“才”,言才識深廣,無所不知。

王徵俊 明人。字夢卜。

徵俊,謂徵聘賢才。殷高宗得傅説,周文王聘姜尚,皆據夢境占卜後,始往訪求。故以“夢卜”應“徵俊”。

王德

① 北周人。字天恩。

《書·臯陶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孔穎達疏:“天又命用有九德,使之居官,當承天意爲五等之服……”

② 宋人。字子華。

《禮記·樂記》:“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子”爲男子美稱。

③ 明人。字汝修。

《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飾以“汝”,呼以自勵。

王德新 明人。字應明。

《書·康誥》:“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王德溥 清人。字容大。

《僞古文尚書·君陳》:“有容德乃大。”

王慶雲 清人。字雁汀。

曹丕《寡婦》詩:“候雁叫兮雲中。”應瑒《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一首》:“朝雁鳴雲中。”雁爲游禽,故綴以“汀”。

王慶端 元人。字正甫。

端、正同義相協。“甫”爲男子美稱。

王慶麟 清人。字時祥。

舊傳麒麟爲仁獸,不踐生草。出現必於盛世,故以爲祥瑞。《公羊傳·哀公十四年》:“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擇時而出,故以“時”爲飾。

王 播 唐人。字明敭。

播敭,傳揚,宣揚。敭,同“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松之注引《漢紀》:“斯乃播揚洪烈,立功垂名之秋也。”明、敭義近,故以爲飾。

王 撝 宋人。字謙父。

《易·謙卦》:“无不利,撝謙。”“父”爲男子美稱。

王 撰 清人。字異公。

《論語·先進》:“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公”爲顯位,亦爲美稱。

王 槩 明人。字同節。

《漢書·楊惲傳》:“漂然皆有節概,知去就之分。”概,同“槩”。節、槩義相同,故以“同”爲飾。

王毅

① 元人。字栗夫。

栗,嚴肅,威嚴。與“毅”義近,故相協。《書·舜典》:“直而温,寬而栗。”“夫”爲男性通稱。

② 元人。字剛淑。

《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淑”有温和、和善義,剛則易暴,故以自警。

王澄

① 晉人。字道深。

“澄”有静義,道家以清静無爲爲道之極。故以“道深”應“澄”。

② 晉人。字平子。

澄、平皆有静義,故相協。“子”爲男子美稱。

③ 明人。字德輝。

以“德”應“澄”,猶以“道”應“澄”。今本《老子》上卷講“道”,下卷講“德”,同闡揚清静無爲之義。參見

王 潛 唐人。字弘志。

《漢書·董仲舒傳》:“下帷發憤,潛心大業。”以“志”應“潛”,亦猶“潛心”。飾以“弘”,意謂潛心道業,弘大其志。

王 潮 唐人。字信臣。

潮定時漲落,若有信之人,故以“信”相應。封建時代,“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凡人皆爲君王臣民,故爲字之綴飾。

王 澍 清人。字若霖。

《説文·水部》:“澍,時雨也。”《僞古文尚書·説命上》:“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

王 瑩 南朝梁人。字奉光。

《説文·玉部》:“瑩,玉色也。”段玉裁注:“謂玉光明之貌。”

王 瑾 清人。字亦懷。

《楚辭·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王畿

① 明人。字翼邑。

畿,京畿,即王都所處的千里範圍之地。西漢武帝時置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以治理京畿地區,號爲三輔。三輔所轄地區,亦名三輔。“翼邑”猶言輔翼王都之邑。

② 明人。字汝中。

畿,門檻。《詩·邶風·谷風》:“薄送我畿。”毛傳:“畿,門内也。”故以“中”應“畿”。中、内同義。

王磐

① 漢人。字子石。

《易·漸卦》:“鴻漸于磐。”王弼注:“磐,山石之安者。”故以“石”應“磐”。“子”爲男子美稱。

② 明人。字鴻漸。

解見

王穉登 明人。字伯穀。

《詩·魯頌·閟宫》:“稙穉菽麥。”毛傳:“先種曰稙,後種曰穉。”登,農作物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穀不登。”以“穀”應“穉登”,義取晚熟之稼,或寓大器晚成之義。

王穀祥 明人。字禄之。

穀,禄,食俸禄。《論語·憲問》:“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穀,禄也。”

王 翥 宋人。字一飛。

翥、飛同義。《説文·羽部》:“翥,飛舉也。”以“一”飾“飛”,取《史記·滑稽列傳》“一飛沖天”之義。

王 蔚 金人。字叔文。

《易·革卦》:“其文蔚也。”“叔”表行第居第三。

王蔭昌 清人。字子言。

《書·臯陶謨》:“禹拜昌言。”又《益稷》:“汝亦昌言。”“子”爲男子美稱。

王 蓮 清人。字韻香。

周敦頤《愛蓮説》:“香遠益清,亭亭净植……蓮,花之君子者也。”故以“香”應“蓮”。飾以“韻”,謂其香清雅不俗。

王 諍 明人。字子孝。

《孝經·諫諍章》:“父有争子,則身不陷於不義。”争,通“諍”。父有過,子不諍,不得謂孝,故以“孝”應“諍”。“子”爲男子美稱。

王 誼 隋人。字君義。

《禮記·中庸》:“義者宜也。”誼通“宜”。“君”爲美稱,以爲飾。

王質

① 南朝陳人。字子貞。

質、貞皆有誠或誠實義,故相協。

② 唐人。字華卿。

《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華”即文采,故以應“質”。“卿”爲顯位,亦爲美稱,以爲字飾。

③ 宋人。字子野。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

④ 宋人。字景文。

②③

金人。字敬夫。

質,通“贄”。《孟子·萬章下》:“庶人不傳質爲臣。”古人初相見,須執物爲禮,以表敬意。故以“敬”應“質”。“夫”爲男子通稱。

明人。字孟瑾。

瑾,美玉。以之應“質”,言其質乃玉。

王 醇 明人。字先民。

《淮南子·氾論訓》:“古者人醇工龐。”古人即先民。

王震

① 宋人。字子發。

《易·雜卦》:“震,起也。”起即發。《禮記·月令》:“雷乃發聲,始電。”雷發聲即震。故以“發”應“震”。“子”爲男子美稱。

② 明人。字以東。

《易·説卦》:“震,東方也。”

③ 明人。字威遠。

《易·震卦》:“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使遠者驚,即是威遠。

王 鞏 宋人。字定國。

鞏固與安定義近,故相協。承以“國”,意在安邦定國。

王養正 明人。字聖功。

《易·蒙卦》:“蒙以養正,聖功也。”

王 駕 唐人。字大用。

駕則負重致遠,故以“大用”相應。

王魯復 唐人。字夢周。

《論語·述而》:“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王凝

① 隋人。字叔恬。

凝、恬皆有寧静義,故相協。

② 唐人。字成庶。

《書·臯陶謨》:“庶績其凝。”

王勳

① 宋人。字上達。

以“上達”應“勳”,意謂功成而不居,以歸於君上。《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② 明人。字曰放。

《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

王學浩 清人。字孟養。

《孟子·公孫丑上》:“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王學曾 明人。字唯吾。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又《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王學夔 明人。字唐卿。

夔爲唐虞時代的樂官,故以“唐卿”相應。“卿”亦美稱。

王 導 晉人。字茂弘。

以“茂弘”應“導”,意謂訓導其德,以達於恢宏、盛大。《晉書·宗室·安平獻王孚傳》:“詔曰:‘太傅勳德弘茂,朕所瞻仰:以光導弘訓,鎮静宇内,願奉以不臣之禮。’”

王憲

① 後魏人。字顯則。

憲、則皆有法紀、法令義,故相協。法令須昭示於衆,故飾以“顯”。

② 明人。字維綱。

“綱”亦法紀,故與“憲”同義相協。參見。“維”無義。

王 操 北周人。字子高。

以“高”應“操”,意在高尚其品德、節操。“子”爲男子美稱。

王曄

① 元人。字日華。

曄,光,光明。日光最明,故以“日華”相應。此亦拆名爲字。

② 明人。字韜孟。

以“韜”應“曄”,取韜光養晦之義。

王 㬚清人。字始旦。

㬚,明。《詩·邶風·匏有苦葉》:“旭日始旦。”日出天乃明,故以“始旦”應“㬚”。

王 曇 清人。字仲瞿。

釋迦牟尼姓瞿曇。因拆以爲名字。

王 機 晉人。字令明。

機,通“幾”。《易·繫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能見幾,自是明察,故幾、明相應。“令”爲美善之稱,以爲飾。

王樵

① 宋人。字肩望。

樵,同“譙”。《漢書·趙充國傳》:“部曲相保,爲塹壘木樵,校聯不絶。”顔師古注:“樵與譙同,謂爲高樓以望敵也。”故以“望”應“樵”。飾以“肩”,蓋將瞭望之“望”轉爲聲望之“望”。《三國志·吴志·吾粲傳》:“與同郡陸遜、卜静等比肩齊聲矣。”“肩望”猶言聲望相同。

② 明人。字明遠。

取譙樓瞭望目力可及於遠之意。解見

王樹穀 清人。字原豐。

《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以“豐”應“穀”,取豐年多穀之義。《詩·周頌·豐年》:“豐年多黍多稌。”朱熹集傳:“黍稌皆熟,則百穀無不熟矣。”

王澤宏 清人。字涓來。

水所匯聚處爲澤,應以“涓來”,意謂澤由細流而成。

王 璠 唐人。字魯玉。

《説文·玉部》:“璠,璠與,魯之寶玉。”

王 積 明人。字子崇。

以“崇”應“積”,取累聚使高之義。《易·升卦》:“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又《史記·汲鄭列傳》:“陛下用羣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居於上者,位自崇高。“子”爲男子美稱。

① 唐人。字夏卿。

《説文·糸部》:“……《春秋》傳曰‘雲氏’。”段玉裁注:“黄帝以雲紀,故爲雲師而雲名。服虔曰:夏官爲雲氏。”故以“夏卿”應“”。

② 宋人。字子雲。

雲氏以爲名字。參見

王翰

① 唐人。字子羽。

《説文·羽部》:“翰,天雞也,赤羽。”故以“羽”應“翰”。“子”爲男子美稱。

② 元人。字用文。

《説文·羽部》:“翰……《逸周書》曰:文翰若翬雉。”

③ 明人。字時舉。

《詩·大雅·常武》:“如飛如翰。”《論語·鄉黨》:“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故以“時舉”應“翰”。

王 臻 宋人。字及之。

臻、及皆有至義,故相協。

王 蕃 三國吴人。字永元。

蕃,蕃衍昌盛。蕃衍則不絶,故以“永”相協。“元”爲美善之辭,以爲綴飾。

王 融 南朝齊人。字元長。

《爾雅·釋詁》:“融,長也。”“元”爲美善之辭,以爲飾。

王 衡 明人。字辰玉。

《書·堯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玉衡又爲星辰名,即北斗七星之第五星。故以“辰玉”應“衡”。

王諤

① 明人。字廷直。

《楚辭·惜誓》:“或直言之諤諤。”封建時代,尤重在朝廷能直言,故以“廷”爲飾。

② 清人。字一士。

《史記·商君列傳》:“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王 諶 南朝齊人。字仲和。

《詩·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樂且湛。”諶、湛通。故以“和”應“諶”。按,《禮記·中庸》引此詩,“湛”作“耽”。是諶亦通“耽”。耽爲樂,過樂。《詩·衛風·氓》:“無與士耽。”

王豫

① 宋人。字悦之。

豫、悦皆有喜樂義,故相協。《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豫,吾何以助?”朱熹集注:“豫,樂也。”

② 清人。字立父。

《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父”爲男子美稱,以飾字。

③ 清人。字應和。

和,樂。與“豫”同義相協。“應”取必然之義。

王豫嘉 清人。字建侯。

《易·豫卦》:“豫:利建侯行師。”

王遵坦 清人。字太平。

《易·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貞吉。”王弼注:“故履道坦坦无險厄也。”無險厄即是太平。又平、坦可同義相協。飾以“太”,亦或取王道坦蕩,天下太平之義。

王遵訓 清人。字子循。

訓、循皆有順義,故相協。《書·洪範》:“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王肅注:“民納言於上而得中者,則順而行之。”“子”爲男子美稱。

王 錱 清人。字璞山。

錱,即“珍”。玉爲珍寶。玉在山石中未治者爲璞。故以“璞山”應“珍”。

王錫

① 南朝宋人。字寡光。

《詩·大雅·皇矣》:“載錫之光。”飾以“寡”,以示不慕榮利。

② 南朝梁人。字公嘏。

《詩·魯頌·閟宫》:“天錫公純嘏。”

王錫圭 清人。字翰周。

《詩·大雅·崧高》:“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又:“錫爾介圭,以作爾寶。”

王錫祺 清人。字壽蘐。

《詩·大雅·行葦》:“壽考維祺,以介景福。”故以“壽”應“祺”。蘐,即“蕿”“萱”。綴於“壽”後,意在爲母祈福。

王錫爵 明人。字元馭。

《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柄詔王馭羣臣:一曰爵,以馭其貴……”爵爲八柄之首,故以“元”爲飾。

王錫闡 清人。字寅旭。

《易·繫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韓康伯注:“闡,明也。”“旭”爲日出,有光明之象。《書·堯典》:“寅賓出日。”故以“寅”飾“旭”。

王 錟 清人。字長穎。

《説文·金部》:“錟,長矛也。”矛之鋒長,故以“長穎”相應。

王餘慶 元人。字叔善。

《易·坤卦》:“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王 龜 唐人。字大年。

古人以龜爲長壽動物,故以“大年”相應。曹操《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郭璞《遊仙詩》:“借問蜉蝣輩,寧知龜鶴年?”

王 嶷 後魏人。字道長。

嶷,高大,高尚。《史記·五帝本紀》:“其德嶷嶷。”以“道長”應“嶷”,意謂其道德崇高。

王徽

① 唐人。字昭文。

徽,美,華美。陸機《文賦》:“文徽徽以溢目。”昭,明。

② 明人。字尚文。

解同。尚,崇尚。

王徽之 晉人。字子猷。

《詩·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子”爲男子美稱。

王 懋 北周人。字小興。

懋,通“茂”。興盛,盛大。以“小興”相應,意在遵“天道忌滿”之戒,只求小有興盛。小,亦或表行第。

王懋德 元人。字仁父。

連姓成文。《僞古文尚書·太甲中》:“王懋乃德。”又《仲虺之誥》:“德懋懋官……克寬克仁,彰信兆民。”“父”爲男子美稱,以爲字飾。

王應孚 清人。字信甫。

《易·豐卦》:“有孚發若,信以發志也。”又《序卦》:“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甫”爲男子美稱。

王應昌 清人。字亮之。

昌、亮皆有光義,故相協。《廣雅·釋言》:“昌,光也。”亮亦光。

王應熊 明人。字非熊。

此用姜太公遇文王故事。《史記·齊太公世家》謂周文王出獵前,“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獵時乃遇太公於渭濱。後世訛變爲“非熊非虎”。遂以“非熊”爲得賢臣之兆。

王應鳳 宋人。字仲儀。

《書·益稷》:“鳳皇來儀。”

王應鵬 明人。字天宇。

《莊子·逍遥遊》謂鵬徙於南冥,扶摇而上九萬里,“絶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故以“天宇”應“鵬”。

王應麟 宋人。字伯厚。

《詩·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毛傳:“振振,信厚也。”孔穎達疏:“于嗟乎歎今公子信厚如麟兮。”

王 檝 元人。字巨川。

《僞古文尚書·説命上》:“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楫,同“檝”。

王 濬 晉人。字士治。

治理河道使水深流暢爲“濬”,故以“治”相應。“士”爲男子美稱,以爲飾。

王濟

① 晉人。字武子。

濟,成功。以“武”相應,意謂以武力則可成功。《左傳·桓公六年》:“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子”爲男子美稱。

② 宋人。字巨川。

《僞古文尚書·説命上》:“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③ 明人。字汝舟。

解同

王 濤 晉人。字茂略。

濤,當作“韜”。“韜略”常語。古兵書有《六韜》《三略》。此刻寫訛誤。“茂”爲美盛之辭,以爲飾。

王 績 唐人。字無功。

功、績同義相協。飾以“無”,取《老子》“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之義。

王績燦 明人。字偉奏。

績,功績。《詩·小雅·六月》:“薄伐玁狁,以奏膚公。”毛傳:“膚,大;公,功也。”故以“偉奏”應“績”。

王羲之 晉人。字逸少。

羲,謂伏羲氏。古人以爲伏羲時代,民衆閑適自得,清静安逸,故以“逸”應“羲”。“少”表行第居末。

王 翺 明人。字九臯。

《詩·小雅·鶴鳴》:“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鮑照《舞鶴賦》:“逸翮後塵,翺翥先路。”

王 聲 明人。字遹駿。

《詩·大雅·文王有聲》:“遹駿有聲。”

王舉元 宋人。字懿臣。

《孟子·告子下》:“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諸人皆爲賢臣良輔,故以“臣”應“舉”。“懿”有美好賢良義,以爲飾。

王舉正 宋人。字伯仲。

《左傳·文公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文選·曹丕〈典論·論文〉》:“傅毅之與班固,伯仲之間耳。”李善注:“言勝負在兄弟之間,不甚相踰也。”以“伯仲”應“舉正”,言須察微,始可得當。

王 薈 晉人。字敬文。

薈,草木繁盛貌。《詩·曹風·候人》:“薈兮蔚兮,南山朝隮。”朱熹集傳:“薈蔚,草木盛多之貌。”以“敬文”相應,意在希望文采繁盛。

王襃

① 漢人。字子淵。

“襃”有寬義,“淵”有深義,二者義近,故相協。“子”爲男子美稱。

② 明人。字中美。

襃、美皆贊揚義,故相協。飾以“中”,意謂内美。《楚辭·離騷》:“紛吾既有此内美兮。”

王 謐 晉人。字稚遠。

謐,寧静。《老子》第三七章:“無欲以静,天下將自定。”《文子·上行》:“非寧静無以致遠。”故以“遠”應“謐”。“稚”表行第居末。

王 鍔 唐人。字昆吾。

《莊子·説劍》:“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爲鋒,齊岱爲鍔。”司馬彪注:“鍔,劍刃;一云劍棱也。”《列子·湯問》:“西戎獻錕鋙之劍。”錕鋙即昆吾。

王 隱 晉人。字處叔。

以“處”應“隱”,表示志在山林,以隱逸自處。

王鴻緒 清人。字季友。

鴻,鴻雁。鴻雁飛行有序,故以喻兄弟長幼之序。友,兄弟友愛。《禮記·王制》:“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論語·爲政》:“友于兄弟。”故以“友”應“鴻”。

王鴻儒 明人。字懋學。

儒家重學,有“一事不知,儒者所恥”之訓,故以“懋學”應“儒”。懋,勤勉。

王 彝 明人。字常宗。

《書·洪範》:“彝倫攸叙。”《爾雅·釋詁》:“彝,常也。”彝倫即“常倫”,亦即倫常。

王 擴 金人。字充之。

《孟子·公孫丑上》:“知皆擴而充之矣。”

王 曙 宋人。字晦叔。

天曉爲“曙”,夜爲“晦”,反義相協。

王曜升 清人。字次谷。

曜,日光。《書·堯典》:“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日自暘谷出,故以“次谷”應“曜”。

王 獵 宋人。字得之。

畋獵貴在有所獲,故以“得之”相應。亦用文王出獵得太公望於渭濱故事。

王 璧 宋人。字子潤。

《説文·玉部》:“璧,瑞玉圜也。”玉有五德,“潤澤以温”乃其一,故以“潤”相應。“子”爲男子美稱。

王 瞻 南朝梁人。字思範。

必有規範,始可爲民具瞻。《詩·小雅·節南山》:“民具爾瞻。”《論語·堯曰》:“故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以“思”飾“範”,意謂在瞻視之地,須無忘規範。

王 禮 元人。字子尚。

以“尚”應“禮”,意在崇尚禮儀。

王 繢 南朝齊人。字叔素。

繢,通“繪”。《論語·八佾》:“繪事後素。”又,五彩爲繢,以“素”相應則取反義相協。

王 鎡 宋人。字時可。

《孟子·公孫丑上》:“雖有鎡基,不如待時。”綴以“可”,言待時始可。

王 鎏 清人。字子兼。

金之美者爲鎏。《孟子·公孫丑下》:“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趙岐注:“兼金,好金也。”故以“兼”應“鎏”。“子”爲男子美稱。

王 懷 北齊人。字懷周。

以“周”應“懷”,取《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之義。

王 瀛 清人。字十洲。

神話傳説瀛洲爲仙山,在大海中。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又《海内十洲記》謂仙人所居有十洲。故以“十洲”應“瀛”。

王疇

① 宋人。字景彝。

《書·洪範》:“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叙。”景,表示仰慕。

② 清人。字壽田。

拆名爲字。

王繩曾 清人。字武沂。

《詩·大雅·下武》:“繩其祖武。”故以“武”應“繩”。《論語·先進》曾點言志時,謂願與“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故又以“沂”應“曾”。

王 羆 北周人。字熊羆。

《詩·小雅·斯干》:“維熊維羆,男子之祥。”

王 襞 明人。字順宗。

襞,折叠衣服。叠衣必順衣之形制,循序操作。故以“順宗”相應。“宗”義猶順。

王 鬷 宋人。字總之。

《詩·陳風·東門之枌》:“越以鬷邁。”毛傳:“鬷,總也。”

王 鯨 宋人。字彦龍。

《漢書·西域傳贊》:“漫衍魚龍。”張衡《西京賦》:“海鱗變而成龍。”古人以鯨爲魚類,又有魚龍變化之説,故以“龍”應“鯨”。“彦”爲俊美之稱,以爲飾。

王 鵬 元人。字九萬。

取《莊子·逍遥遊》鵬飛九萬里之義。

王 懿 南朝宋人。字仲德。

《詩·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易·小畜卦》:“君子以懿文德。”

王懿修 清人。字仲美。

懿、美同義相協。《爾雅·釋詁》:“懿,美也。”

王 獻 明人。字惟從。

《儀禮·聘禮》:“一人舉爵,獻從者。”

王獻之 晉人。字子敬。

進物以示敬意爲獻,故以“敬”相應。“子”爲男子美稱。

王 競 金人。字無競。

《詩·魯頌·長發》:“不競不絿。”鄭箋:“競,逐也。”又《大雅·桑柔》:“君子實維,秉心無競。”以“無競”相應,意在以不競争、追逐爲戒。

王繼文 清人。字在兹。

《論語·爲政》:“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又《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以“在兹”應“繼文”,言能使周文王之道光大於今世。

王 藺 宋人。字謙仲。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藺相如爲顧大局,不與廉頗争功,太史公稱之爲“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廉頗,名重太山”。

王 蘋 宋人。字信伯。

《左傳·隱公三年》:“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

王 醴 明人。字三泉。

《禮記·禮運》:“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三,甚言其多。

王 鶚 元人。字百一。

《漢書·鄒陽傳》:“臣聞鷙鳥累百,不如一鶚。”

王 爚 宋人。字仲潛。

爚,光明。“潛”有幽暗之象,故與之反義相協。

王蘭生 清人。字振聲。

《世説新語·言語》:“謝太傅問諸子姪:‘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芝蘭玉樹”遂爲佳子弟之代稱。以“振聲”應“蘭生”,意謂作好子弟,光大門楣,振其家聲。

王譽昌 清人。字露湑。

《詩·小雅·蓼蕭》:“蓼彼蕭斯,零露湑兮。既見君子,我心寫兮。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故以“露湑”應“譽”。

王鐸

① 唐人。字昭範。

《論語·八佾》:“天將以夫子爲木鐸。”何晏集解引孔注:“木鐸,施政教時所振也。言天將命孔子制作法度,以號令於天下。”以法度號令天下,即昭示人以規範。

② 清人。字覺斯。

鐸,解見。《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振鐸施教化,即“覺斯民”,故以“覺斯”應“鐸”。

王闢之 宋人。字聖塗。

以“聖塗”應“闢”,意在“恢宏聖道”。

王霸

① 漢人。字元伯。

伯,通“霸”。五霸亦作“五伯”,故霸、伯同義相協。“元”有長義,因與“伯”並。

② 漢人。字儒仲。

儒家鼓吹王道,霸道乃爲其次者。《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以“儒仲”應“霸”,意謂霸道乃儒者以爲第二等者。

王 饒 五代後周人。字受益。

饒、益皆有多義,故相協。《僞古文尚書·大禹謨》有“謙受益”,因取“受”飾“益”。

王 儼 明人。字民望。

《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民、人同義。

王權

① 五代後晉人。字秀山。

《管子》有《山權數》,因拆以爲名字。爲摹狀山之特性,遂飾以“秀”。

② 金人。字士衡。

《禮記·深衣》:“以應規矩繩權衡。”“士”爲男子美稱。

王 瓘 宋人。字國器。

《左傳·昭公十七年》:“若我用瓘斝玉瓚,鄭必不火。”杜預注:“瓘,珪也。”“珪”爲禮器,故以“國器”應“瓘”。

王 襲 後魏人。字元孫。

襲有因義,孫(遜)有順義,二者義近,故相協。元,美善之辭,以爲飾。

王 覿 宋人。字明叟。

《説文·見部新附字》:“覿,見也。”《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爲視力,故以應“覿”。叟,老壽之稱,以爲綴飾。

王 鑒 晉人。字茂高。

以“高”應“鑒”,意指鑒察力高。“茂”有大義,以爲飾。

王鑑

① 元人。字明卿。

鑑,銅製圓形器皿。上古無鏡,用以盛水照影。後來發展爲銅鏡。鏡須明亮,故以“明”應“鑑”。“卿”爲顯位,亦爲美稱,以爲飾。

② 明人。字彦昭。

解同。昭,猶“明”。“彦”爲俊美之稱,以爲飾。

③ 明人。字汝明。

解同

④ 清人。字圓照。

“鑑”之用途即“照”。銅鏡多作圓形,因以“圓”爲飾。

王 龔 漢人。字伯宗。

龔,通“恭”。《詩·大雅·公劉》:“君之宗之。”鄭玄箋:“宗,尊也。”尊即恭敬以事之,故以“宗”應“龔”。

王 巘 清人。字補雲。

巘,山峯。山多雲霧,故以“雲”相應。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王巖叟 宋人。字彦霖。

此用傅説故事以爲名字。《史記·殷本紀》謂武丁夜夢得賢臣,名説。後果於傅巖得一人,遂名爲傅説。又《僞古文尚書·説命上》:“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因是武丁命傅説之辭,故以“霖”應“巖叟”。“彦”爲美稱。

王顯

① 後魏人。字世榮。

顯、榮皆有名聲昭著之義,故相協。飾以“世”,意在希冀累世興盛居高位。

② 宋人。字德明。

《詩·大雅·假樂》:“假樂君子,顯顯令德。”綴以“明”,意在“明明德”。

③ 明人。字希文。

“文”有彰明之象,故以應“顯”。參見ab

王觀

① 三國魏人。字偉臺。

觀、臺同爲供登臨之類建築,故相協。“偉”有高大義,以爲飾。

② 宋人。字達叟。

賈誼《鵩鳥賦》:“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叟”爲老壽者之稱,以爲綴飾,意在長壽。

③ 明人。字尚賓。

《易·觀卦》:“觀國之光,尚賓也。”

王 讜 宋人。字正甫。

讜,正直之言。“甫”爲男子美稱。

王 驥 明人。字尚德。

《論語·憲問》:“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王 驩 戰國齊人。字子敖。

驩,通“歡”。敖,遊樂。《詩·邶風·柏舟》:“以敖以遊。”以“敖”應“驩”,是以遨遊爲樂事。“子”爲男子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