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拾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画蛋·练功

中外美术史上有些事情,可以说常常相映成趣。

中国唐代的吴道子有“画圣”之称。他十二岁开始学画,五十多年没有间断过艺术生活。他画的人物,前人形容它有“八面玲珑的妙处”。传说他初学画时画过许多鸡蛋。因此以后画起圆圈来,信笔一挥,就像用圆规画成一样,“令人看见惊栗”。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画家达·芬奇,画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和许许多多其他著名的画。据说他小时候学画也是从画鸡蛋、画苹果开始的。他的老师起初总是要他画这类东西。达·芬奇不耐烦的时候,老师就这样告诉他道:“别以为画蛋很简单,很容易,要是这样想就错了,在一千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同是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例如把头抬高一点,或者把眼睛看低一点,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也大有差异。所以,如果要在画纸上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多画蛋,那就是训练眼睛去观察形象,训练手随心所欲地表现事物,等到手眼一致,那么对任何形象就都能应付自如,这个基础工作必须首先做好。”

达·芬奇听从老师的话,一步步努力,终于成为卓越的画家。

中西画史上都有这么一桩轶事。这说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道理,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基础的功夫很重要,好像积木游戏,底下不端正,搭起来的东西就容易倾倒,就是不倾倒,也很容易歪歪斜斜。有些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员,成为著名演员之后,仍然必须大练基本功,道理也正在这儿。

必须打好基础,才能够建造房子,这道理是很浅显的。但是好高骛远、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普通的道理。

不但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应该从最基本的事情入手,就是到了获得卓越技能之后,也仍然必须不断“练功”,这道理比上面的道理,也许就要稍深一层了。

某些有经验的作家谈到他们锻炼文笔的情况时常常说:“我们每天都得写些东西,这样笔才不至于荒疏。每天一定要写两小时,没有材料写的时候,就写读书笔记,写书信,甚至描写窗外风景,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拿去发表。经常这么动笔,真正写作起来才可以挥洒自如。”我想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虽然不一定要天天写,但是经常“练功”是有必要的。比较成熟的艺术家如果不是经常“练功”,欣赏的水平一天天高了,而表现的技术却没有相应提高,时长日久,就很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程度不严重的“眼高手低”还不怎样碍事(也许眼力比手力高些是在人们中间普遍存在的状态),程度一严重了,就只好搁笔了。“眼高手低”常常是使许多原来的名手渐渐无声无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练功”就很重要。齐白石、徐悲鸿都留下了许多类似速写素描的小画,数量之多颇为惊人。这就是他们经常“练功”的物证。梅兰芳、盖叫天等卓越的表演艺术家,到了五六十、六七十之年还是经常吊嗓子、练身段、温习腰腿功夫。他们所以成为“永葆其美妙青春”的优秀艺术家,这应该说是原因之一。

不但戏剧家、画家要“练功”,作家也应该“练功”。“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这俗谚正好说明了练功的重要。

看来是普普通通的练功,它已经超越过“画鸡蛋”的初级阶段,具有维持和发展练功者的艺术高水平的意义了。即使是世界的举重冠军、乒乓球冠军,也是非经常练习举重和打乒乓球不可的。

画蛋、练功这样的事情,应该包含在艺术工作者整整的一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