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289续)
人类那些原始英才多么伟大而又值得钦佩啊,他们不论在哪里,都发明出人间最值得惊叹的艺术品,即语言的语法,创造出词类,区别并确定名词、形容词和代名词的性和格,动词的时态和语气,就中还细致区别过去时,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希腊语的动词还有不定过去时);这一切出于一个高尚的意图,即要有一个适当而充分的工具,来圆满而相称地表达人的思维,这个工具要能接收并正确反映人的思维的每种细致差别和每种变更。与此相反,看看我们今天试图改革这件艺术品的人们,这些粗俗的、迟钝的、蠢笨的德国胡写同业公会的工匠们:他们为了节省空间,想把那些精细的分类作为废物去掉,因此想把全部过去时一起倾注在简单过去时中,想用纯简单过去时说话。在他们眼中,刚才被称颂的那些语法格式的发明者们一定是十足的傻瓜,他们不懂得一视同仁,不懂得简单过去时可以用作唯一的通用的过去时:可希腊人嫌三个过去时不够用,还添上两个不定过去时,这些人在那些工匠们看来,一定显得何其幼稚啊!此外,他们还热心把所有前缀作为无用的赘疣切去,看谁聪明到从剩下的东西变出什么来!重要的合乎逻辑的小词,如nur(仅仅), wenn(当), um(为了), zwar(尽管), und(而且)等等,原本可以阐明整个文句,他们却为了节省空间,把它们一律淘汰,让读者留在黑暗中。然而,这正为一些作者所欢迎,他们正存心想写得艰涩难懂,因为他们妄想借此引起读者的尊敬,那些骗子们。一句话,他们为了在音节上占便宜,放肆地从语法上和词汇上进行语言败坏。为了在有些地方去掉一个音节,愚蠢地幻想达到语言的简洁和紧凑,他们利用过的低劣花招数也数不尽。语句的简洁与紧凑,我的好傻瓜们,可不取决于音节把戏,它要求你们既不理解也不具备的素质。可他们并没有为此遭受谴责;反倒有一大群比他们更大的蠢驴在模仿他们。——上述语言改进所以得到大量的普遍的几乎无例外的仿效,可以由下列情况来解释,即把意义不明的音节加以切除,正需要最大的蠢才所拥有的许多理智。——
语言是一种艺术品,应当把它作为艺术品客观地对待,因此它所表达的一切应当合乎规则,与其意图相符合,而且它所说的内容必须在每个句子中真正得以证实,客观地存在于其中:可不应当纯主观地对待语言,凑凑乎乎地说话,希望别人会猜到自己的意思;就像根本不讲格、用简单过去时表示所有过去时、扔掉前缀等等的那些人一样。从前人们发明并区别动词的时态和语气,名词和形容词的格,而今那些可怜虫却想把这一切扔到窗外,以便把话说个差不离,为自己保留一种于他们合适的霍屯督族土语——二者之间有多大的差距啊。后者指的就是今天才智全部破产的文学时期的卑劣的笔耕者们。
从报刊撰稿人开始的语言败坏,在文学书报的学者们那里得到了忠顺的钦佩的仿效,他们至少没有以相反的例子,即对优美纯正的德语有所坚持,设法遏制那个恶劣现象:真没有人这样做;我看没有一个人顶得住;没有一个人来援救被卑劣的文学暴民所糟蹋的语言。没有,他们像绵羊一样追随着,追随着驴子。这是因为没有一个民族像德国人那样不愿意独自判断,然后加以判决,虽然生活和文学随时提供了这样的动机。他们像鸽子一样没有愤怒:但没有愤怒,就没有理智:只有理智才会产生某种“毒辣”,才必然天天在生活中,在文学艺术中唤起对千百事物的内心谴责和嘲讽,正是这种谴责和嘲讽不让我们去模仿它们。——最后,我请读者参看我的主要著作第二卷第十二章所说的一切。
[1] 让·保尔(1763—1825),德国小说家。
[2] 伟大作家(在较高类型中)和艺术家的共同特征是,他们都认真对待自己的事业:其他人则除了自己的收益和利润,对什么也不认真。一个人因一本从内在使命或冲动而写的书获得荣誉,随即变成粗制滥造者;他这是为可鄙的金钱出卖他的荣誉。一旦为钱而写,人就变糟了。在本世纪才有职业作家。以前只有使命作家。——原注
[3] 安提诺乌斯(约110—130),罗马皇帝哈德良的宠臣,以美著称,溺于尼罗河,哈德良封他为神,为他造了很多雕像,常为艺术品的主题。此处指他的石膏模型被翻制得面目全非。
[4] 弗朗索瓦·比沙(1771—1802),法国生理学家,解剖学家。
[5] 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1777—1851),丹麦物理学家。
[6] 戈特弗里德·比格尔(1747—1794),德国诗人。《莱诺蕾》是他的名篇。莱诺蕾是这首叙事谣曲的主人公。
[7] 伊特鲁里亚,意大利中部的古国,以雕像、陶器、墓饰等出土美术品闻名于近代。
[8] 指歌德。以下两句是他的格言诗。
[9] 路多维柯·阿里奥斯陀(1474—1533),意大利诗人。
[10] 弗·威·里默尔(1777—1845),歌德为儿子聘请的家庭教师,曾与爱克曼合编歌德著作。
[11] 〔变文:〕欺骗诽谤讲习所。
[12] 斯科图斯·埃里根纳(810—877),爱尔兰神学家;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诗人;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雷勒·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斯宾诺莎(1632—1677),荷兰哲学家。
[13] 蒂尔·奥伊伦斯皮格尔,德国十四世纪农民出身的讽刺家。
[14] “大山分娩小老鼠”的典故,源出于古希腊谚语,后为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借用,还见于罗马寓言家菲德拉斯的寓言。
[15] 克里斯蒂安·沃尔夫(1679—1754),德国哲学家,德国启蒙运动代言人。
[16] 贺拉斯(公元前65—前8),罗马诗人、讽刺作家。
[17] 尼可拉斯·布瓦洛(1636—1711),法国批评家,诗人。
[18] 大卫·加里克(1717—1779),英国演员,以扮演莎剧角色著称。
[19] 见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下篇第五幕第三场。
[20] 昆体良(35—100),罗马修辞学家、教育家。
[21] 费解与愚昧有关,很可能是故弄玄虚,而不是真有什么深意。——原注
[22]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哲学家、作家。
[23] 赫希俄德(全盛期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希腊诗人。
[24] 《旧约·约伯记》第十四章。
[25] 〔变文:〕浅薄无聊拥有一切形式,以便躲藏在下面:它用矫饰,用浮夸,用装腔作势、高人一等的口吻,用其他上百种形式把自己包裹起来:唯独质朴它配不上,因为它在这里立即变得一丝不挂,只可出售自己的本色。连优秀的头脑也不敢于质朴;那样它会显得干枯和贫瘠。所以,质朴一直是天才的衣服,正如赤裸是美的礼服。
[26] 原文此处有大段关于德语写作中某些常见错误的评述。作者显然专门针对本国读者发表意见,这些意见对粗制滥造的德语文论的确击中要害,但对不懂德语的外国读者则近乎无的放矢,故略。
[27] 当时英、法流行的两份报刊。
[28] 一百多年前,“以色列人”只是《圣经》中一个民族的名称。
[29] 参阅《论妇女》。
[30] 狄摩西尼(公元前389—前322),希腊演说家。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罗马演说家。
[31] 分析判断,指从某一概念抽绎出其所包含的概念而成的判断,即独立于一切经验而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天判断。叔本华这里是批评写作中拿种性为个体做定语的错误做法。
[32]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