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写作文
夜里一个2018级自动化的师弟加我微信,寒暄两句后,原来是读了我写的几个东西,和我在微信群群里的一些对话来问我读书写东西的方法。师弟自称文笔不好,又想提高,可能感觉我们同是工科生,所以就来问问。
我倒从来没感觉工科理科学生能写点东西算是特别的,因为不论工科文科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明白点道理,而明白一个道理之后把它用文字尽量准确的讲出来,就是文章了。理工科学生得写东西,这从工科理科文科读研读博都是要写论文就能看出来。
因为时间比较晚,只和师弟短短聊了几句,聊天的内容主要是“提高读书写作能力要多读些书,然后写读后感,读后感要真情实意,那怕不喜欢觉得不好,也要老老实实写下来感觉不好的原因”,因为你感觉一个东西不好,有可能是这个东西确实不好,这样说明了你的鉴赏能力高。另一方面可能是你还没有达到欣赏这部作品的水平,那也要老老实实记下来,没有这个“感觉不好”,你也不会有一天知错而改,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另外,“读书要根据自身的经验、感受而来”。
其实跟前面的“真情实意”是一样的,就是你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来体会判断书里面的内容符合不符合现实,好不好,是否与你“心有戚戚焉”。读书过程中的你一定要尊重充满实践经验的自己(毕竟你至少也已经活了十几二十几年了,积累了丰富的“眼耳鼻舌身意”),读书的过程,往往就是你通过自己的切身经验还原出作者要说的意境,这种对实践经验的尊重本身也是对作品的尊重,因为所有好的作品要表达的不过是作者对事物的一点真实的所思所想(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一中说:“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
而对于写作,要“老老实实把自己所感所思所想写下来”,老舍的《散文重要》要表达的也正是这层意思。
今年暑假翻看高中时的《语文读本》看到一篇老舍的《散文重要》(原载于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人民日报》),觉得真好。
在文章里,老舍提到:
我们写信、写日记、笔记、报告、评论,以及小说、话剧,都用散文。我们的刊物(除了诗歌专刊)与报纸上的文字绝大多数是散文。在我们的生活里,一天也离不开散文。我们都有写好散文的责任。可以说,散文是加工过的语言。我们都会讲话,而且说的是散文,不是韵文。在日常交谈的时候,我们的话语难免层次不大分明,用字未尽妥当,因为随想随说,来不及好好思索,细细推敲,也就是欠加工。那么,我们既会讲话,如果再会加工,我们就会写出较好的散文来。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文化普遍提高,人人都能出口成章,把口中说的写下来,就是好散文。是的,讲话与散文原是“一家人”。我听过好几位劳动模范的发言。他们的文化程度并不很高,发言也没有稿子。可是,他们说的有思想,有感情,语言生动,十分感人!我相信,他们若能提高文化,一定会不久就成为写散文的好手。我非常爱听我们的中央广播电台每晚的全国各地联合广播。在这广播节目里,说的都是国家与国际的大事。正因为是大事,所以必须使人人能够听懂,不能“之乎者也”地背诵古文。同时,它既须字斟句酌,语语明确,还要铿锵悦耳,引人入胜。这就是说,广播的是话,可也是很好的散文。有的人以为散文无可捉摸,拿起笔来先害怕。不必害怕,人人都有写散文的条件。我们说话要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有了写散文的基础。我们写信、写日记,听报告时作笔记,都是练习写散文的机会。不要刚一提笔,就端起架子来说:我要写散文啦!是呀,我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每逢老师出题叫学生作文,我便紧张地端起架子,不管老师出什么题,我总先写上“人生于世”,或“夫天地者”,倒好像“人生于世”与“夫天地者”是散文的总“头目”!后来,有人指点:你试试看,把想起的话照样写下来,然后好好从新安排一下,叫那一片话更有条理,更精致些,你就无须求救于“夫天地者”了。我这才明白,原来我心中就有散文的底子,它并不是什么天外飞来的怪物。对,我们人人有写散文的“本钱”,只看肯不肯下些功夫把它写好,用不着害怕!
对于写作,我感觉只要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好,因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你对外界是不可能没有感受的,那怕你写下一句“今天太冷,真怪自己没有穿件厚衣服”、“今天的菜有点咸”,再分析分析内外原因,写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