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木板船时代
一、原始的渡水工具
远古先民在猎取食物以及与水的搏斗中,由于没有水上工具,面对深水里的鱼群和河对岸的猎物,可望而不可得,更令人恐惧的是溺水而死时有发生。面对残酷的现实,面对生存受威胁,他们开始寻找并逐渐掌握生存的技能,是自然现象使他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
当他们见到落叶、枯木等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之上时,自然会对某些物体的漂浮现象逐渐有所感知。“古观落叶以为舟”,反映了我们祖先早期对一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的认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现象,引起了人们航行的念头。当他们多次利用浮性好的自然物体得以生存时,则更能加深对浮性的感知。在为取得食物,或是对某一隔水相望的地方产生向往的时候,想必更能促使他们根据已有的对漂浮于水面上物体的认识,选择浮性好的自然物体,作为泅渡工具,纵然是跨骑着一段枯木渡水,也是经过多次实践而取得的重大突破。
人骑坐在一根圆木上,就可以顺水漂浮,如果他还握着一块木片,就可以向前划行,如果把那根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适地坐在里面,并能随身携带自己的物品。可以跨骑的单一圆木可能是最早的水上船只形式,之后人们又逐步学会了就地取材,利用芦苇、葫芦、皮囊渡水或制造简单、平稳以及装载面积较大的筏。
芦苇。芦苇做成的漂浮物和船只很容易取代圆木捆绑的筏子,因为它们从根本上说只是一束芦苇而已。在埃及发现了这种船只发展的大量实物证据,包括绘画记录。这种简易船只在尼罗河流域流行,可能与该地区缺乏合适的造船木材有关。芦苇筏子的遗迹在地中海、欧洲、中亚、阿拉伯半岛、南亚甚至塔斯马尼亚都被发现了,如今在南美多个地方也发现了芦苇船只。
葫芦。葫芦具有体轻、防湿性强、浮力大等特点,所以很早就被人类作为渡水工具,葫芦这种浮具也许被沿用了一两万年之久。
《庄子·逍遥游》中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虑就是用绳缀结在一起。樽为酒器,缚之亦可自渡。由此可以看出,从单个葫芦进而把几个葫芦用绳连缀到一起,不仅浮力可成倍增加,而且双手可以解脱,用以划水。
过河时把几个葫芦拴在腰间,也称为腰舟(见图1-1),这种腰舟的遗风,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能看到。中国云南省哀牢山下礼社江两岸的彝族同胞,当捕鱼或远出外地的时候,就在腰部拴上几个葫芦。这种腰舟在黄河流域也有遗迹可寻。早年,晋南黄河岸边的农民,为了耕田就骑着两个葫芦往返于黄河两岸。
图1-1 腰舟
皮囊。皮囊是作为浮具用的,故也被称为浮囊。它还有另外的名称:“浑脱”。唐人李笙在《太白阴经》中记有:“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紧缚其孔,缚于胁下,可以渡也。”
这里的“浑脱羊皮”,原是指宰羊剥皮的一种方法,由于翻剥羊皮用作皮囊,久而久之,人们把皮囊也称作“浑脱”了。明代李开先在《塞上曲》的诗句中有:“不用轻舟与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
应用皮囊的地区,在中国主要是在黄河和长江的上游。皮囊制作简单,应用时携带方便,更不怕浅水、激流和险滩。
从新石器时代起,人类就已经将动物毛皮用于多种目的,因此将其用于泅渡也就毫不奇怪了。在古代,动物毛皮被广泛用于制作船只、独木舟和皮筏子,范围从美索不达米亚出土的公元前4000年的船只泥版模型和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的宫殿墙壁上雕刻的浮板和皮筏,到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因纽特人使用的独木舟和木架蒙皮船。动物毛皮船只和筏子在海中有很大优势,因为海水更寒冷,比如北海或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海水,它们能保持毛皮干燥和较低的船只吃水线,这是非常重要的。
筏。筏是由单体浮具发展起来的。一根树干,在远古就是一件浮具。树干呈现圆柱形,在水中易于滚动。为使其平稳,也为了获得更大的浮力,人们将两根以上的树干并拢,用藤或绳系结起来应用。这样一来,集较多的单体浮具为一体就形成了筏。
中国南方盛产竹,竹筏的使用很是广泛(见图1-2)。用火将竹的两端烧烤后使其向上翘起,然后以藤条、野麻编缚在一起,划动起来则阻力较小,顺流而下则漂浮如飞。常见于台湾海峡的竹筏,由于该筏还带有篷帆,可见其年代并不久远。
图1-2 竹筏
20世纪50年代,笔者在家乡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长江中见到大型竹筏、木筏顺流而下,气势澎湃,仍记忆犹新。
筏有因地制宜、取材不拘一格、制作简单和稳性好等优点。尽管筏的构造简单,但它确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智慧结晶。人们从半身浸在水中抱着葫芦或皮囊渡水,一旦得以登上筏,甚至还能载上些猎物时,其欢欣鼓舞之情是不难想象的。
筏不仅供作渔猎和作为运载工具用来渡过大江大河,它甚至适于在海洋上漂流,特别是中国首创的竹筏,因其体轻、抗折,故随着百越人的海上活动,最远传到了拉丁美洲的秘鲁沿海各地。
民间使用的竹筏、木筏,原来是一种水上运载工具,后世仍有沿用。不过将筏当作运载工具者日见变少,绝大多数竹筏、木筏本身就是被运载的货物,如在山区采伐下来的竹、木材,主要靠山间小溪或小河漂流到山下集中,然后编结成筏,顺江、河漂流下运。
筏的缺点在于没有干舷,筏体本身又有较大的缝隙,当筏的载重量增加时,乘载在筏上的人和货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水的浸淹。独木舟虽然不漏水而且有一定的干舷,但在水中的稳性不好。独木舟的大小还要受到原株树木大小的制约和局限。沉重的独木舟也难以满足载重量日益增长的需要。
严格来说,在原始的渡水工具中,芦苇、葫芦、皮囊、筏只可称为浮具而算不上船,具有容器形态的,也就是具有干舷的,才能称作舟或船。只有在独木舟问世以后,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才算是出现了第一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