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广东的两翼广船
广船是广东地区所造海船的总称,有众多船种,著名的有潮州白艚、东莞的乌艚和米艇、新会的横江及海南船等。它的基本特点是艏尖体长,吃水较深,艉楼高耸,梁拱小,脊弧不高,耐波性好,适于深水航行,耐大浪;其制下窄上阔,状若两翼,它是一种典型的尖底船,其“底腹尖瘠”,故而“底尖不稳,见风即斜”,操驾不便;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和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维持,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历史上最著名的广船为“耆英”号,因其曾到英国访问而闻名。
金行德先生在《中国古船史研究》一书中介绍道:“广船视福船尤大,其坚致亦远过之。盖广船乃铁力木所造,福船不过松杉之类而已。二船在海若相冲击,福船即碎,不能挡铁力木之坚也。倭夷造船亦用松杉之类,不敢与广船相冲。广船若坏须用铁力木修理,难乎其继。且其制下窄上宽,状若两翼,在里海则稳,在外洋则动摇,此广船之利弊也。广船今总名乌艚,又有横江船各数号。”
在历史上,广船率先实行了“民改军”的先河。据史料记载,广船原系民船,由于明代东南沿海抗倭的需要,将其中东莞的乌艚、新会的横江两种大船增加战斗设施改装成战船。装为战船后的广船,形制略似福船而大,用铁力木建造,较福船坚而巨,特别是火力配备更强,既可释放火炮,又可抛掷火球,是一种攻击力很强的战舰。
广东水师亦着力添造赶缯船、艍船。至乾隆中期,该省额设赶缯船84艘、艍船60艘。从尺寸来看,赶缯船长7丈6尺9寸1分、宽1丈8尺9寸,艍船长5丈8尺5寸、宽1丈8尺5寸。相对于清初,此时广东水师的船型明显增大。清代会典中虽然将赶缯船与艍船列入“外海战船”名目,但正如康熙朝广东南澳镇总兵陈良弼所言:“大者亦如赶缯船之式,小者亦如艍船之式,然终不敢深入大洋,每见多有误事,只宜用内海。”及至乾嘉之交,东南海疆秩序急遽恶化,水师不得不裁撤额设的赶缯船、艍船,建造新型战船,这也证明了陈良弼所说并非虚言。
米艇出现于乾隆晚期,是一种专用于广东海域运输稻米的商船,共分3种型号:大号米艇长9丈,宽2丈;中号米艇长7丈6尺5寸,宽1丈8尺8寸;小号米艇长6丈4尺8寸,宽1丈6尺4寸。该船以运载的货物来命名,可见米艇是一种相当专业化的船型,这也反映了18世纪后半叶广东省米粮商品化水平的提高。米艇因载重大、航速快,逐渐在从事广东沿海贸易的商贩中普遍使用。广东水师为何会选择米艇作为仿造对象呢?考察这一时期广东海盗装备的战船便能窥得其缘由。嘉庆年间的广东海盗在官员奏折中经常被称作“艇匪”,“劫驾广东可装三四千石之大号艇船,配用数千斛之大炮,在洋恣肆劫掠。”所谓“艇船”就是指米艇,而“艇匪”就是驾驶米艇的盗匪。两广总督吉庆也注意到“贼匪贪图米艇快捷……是以至洋盐船间有被盗抢夺之事。”广东海盗以米艇为主力船型,水师因此仿造,以对抗海盗,适应新形势下的捕盗职能,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种“师敌长技”。
中国的帆船船型除了显赫黄海的平底沙船、福建的尖底福船、广东的两翼广船外,还有许多船型,在世界帆船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老闸船、鸟船等。
老闸船,又称鸭屁股,是大约于1550年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发展出来的一种帆船,有传统中式帆装和流线型的西式船身,航速比传统的中式帆船要快,操驾时比西式帆船需要的人手要少,建造维修也较简易,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亚罗”号即是一艘老闸船。
16世纪时,葡萄牙人来到中国后,很快就将中国式硬帆与西方瘦削的船型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新的船型即老闸船。后来,中国人也自行制造这种船,并广泛地用于从宁波到日本的贸易中,以及在中国沿海一带运送货物。由于其优越的适航性,清朝政府就把它用作巡逻船。
鸟船是浙江沿海一带的海船,其特点是船首形似鸟嘴,故称鸟船。古代浙江人认为是鸟衔来了稻谷种子,才造就了浙江的鱼米之乡,所以把船头做成鸟嘴状。由于鸟船船头眼上方有条绿色眉,故它又得名“绿眉毛”。
据造船史研究者考证,在郑和船队中就有鸟船这种古船型。当时,浙江新造的一艘鸟船“绿眉毛”号,船长31米,宽6.8米,吃水深2.2米,排水量为230吨;采用古老的木制舵,舵长11米,宽2.3米;有3桅5帆,其中主桅高24.5米,主帆3面,使用风力航速最高可达每小时9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