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船舶:船舶大家庭里的新宠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独木舟的出现

第一艘独木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第一艘独木舟的发明权又属于何人?对这个问题,有许多古人曾想探本溯源,在中国古籍中,有多处做过记载或推测。《山海经·海内经》说是番禺最早开始做舟。《易经·系辞》则又把舟的出现向前推进了一段时间,说是黄帝、尧、舜挖空木头制成舟,切削木头做成桨,就是《易经》中“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这句话。《世本》又说是黄帝的臣子共鼓、货狄这两个人发明了舟。《墨子》说舟是巧垂这个人发明的,但又说舜的臣子后稷首先做成了舟。可见,墨子所言也是先后矛盾而缺少定见的,一时还难以说得准确。《吕氏春秋》却提出舟的发明人是舜的臣子虞姁。《发蒙记》说舜臣伯益是舟的创始人。《舟赋》又说黄帝的臣子一个叫道叶的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拾遗记》又转过头来说还是黄帝从木筏改进而做成了舟。以上8种古书,提出了11个发明人,众说纷纭,令人无所适从,难以将发明舟船的荣誉加诸任何一人。这些古书的作者们写下自以为正确的记载,或取自传说或根据所见到的典籍,并不一定有什么信实可靠的根据。不过,古代治学者所反映的人类文化的进化观,还是值得珍视的。

直到20世纪,在我国虽尚未发现用火烧、用石斧砍刮的办法制造独木舟的实证,但在现代民族学资料中,则有云南省佤族人在制造木臼时,却是沿用火烧斧挖的办法。

独木舟出现的年代,按前述中国多种古籍记载,上限于黄帝轩辕时期,然而在实际上,独木舟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产物。

为增加载量和改善稳性,独木舟有3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演变途径。第一种,以两艘或多艘单体独木舟并排连接,舟体宽度成倍增加,既增加了载重量,又能显著地改善稳性。第二种,以火烤、日晒等加热的办法并加横向支撑以扩展舟体宽度,再进一步则是在舷侧加木板形成复合舟。第三种,设置舷外支架或舷外平衡物体。

独木舟发展演变的上述第三种途径,即设置舷外支架或舷外平衡物体,主要是用来改善舟的稳性。其舷外平衡物体既能提供部分浮力,又可能有助于增加载重量。这种办法的遗迹,在中国的考古学研究中尚未见,但是在南太平洋,例如在印度尼西亚诸岛的沿岸,有许多小型渔船的制造,经常是采用这种办法的。

独木舟发展演变的上述第一种途径,即采用并列单体独木舟的办法,在中国屡见不鲜。山东平度的双体独木舟,是考古发现中的一个典型实例。此外,广东的“双船”,黑龙江流域的“联二为一”的“威呼”,贵州省清水江的三体龙舟等,均属此类模式。

中国出土的独木舟遗存,大多设有横向支撑构件。广东化州独木舟,其舟壳较薄,艏艉起翘较大,又在舷部设7具横向支撑构件,很可能经火烤加横向支撑以扩展中宽。

独木舟在演变过程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方式,即在纵向上增加长度。山东平度的双体独木舟,其舟体由3段构件插榫搭接而成,这不仅增加了舟体长度,而且便于形成艏艉部起翘。

旧石器中期后,母系氏族社会形成。那时,人们渡水是借助木段、树枝或腰缠葫芦等漂浮物涉水泅渡,后来学会把漂浮物捆扎起来制成筏,进而用竹篾编成浮篮,四周用泥封堵,以形成与水隔绝的封闭空间,再后来有用树皮或兽皮制成内有骨架的柳条舟或兽皮舟。

到了旧石器晚期,许多地区出现了新的切削石器,人们也学会了人工取火。恩格斯说:“火与石斧通常已经使人能够制造独木舟。”故可以认定独木舟大体问世于旧石器晚期(或新石器早期)。

到了新石器时期,盛产林木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独木舟。当时,制造独木舟的方法是在整条木的外边涂上湿泥,把木条中间的干燥部分用火烧成炭,然后用石器由外向内一层层凿下,最后就刳制成一艘独木舟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圆木凿空,人可以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得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根据古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约在18 000年以前人种开始分化,进入现代人所居住的各个大陆。中国的柳江人、山顶洞人,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们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已经发明了人工取火,并且开始出现磨制石器。从这时起再经过几千年,便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约在10 000年到4 000年前,中间经历了6 000年。火和石斧这两个基本条件,在烧制陶器以前便全部具备了。独木舟出现的时间可能在大约10 000年以前,最迟8 000年以前。独木舟如图1-3所示。

图1-3 独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