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何极简音乐剧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黄金年代代表作之《窈窕淑女》

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改编自著名剧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话剧《皮格马利翁》(Pygmalion),而《皮格马利翁》的灵感来源又是相关的希腊神话。神话中,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雕刻的美丽少女,这份爱感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给雕刻赋予了生命,最终,雕塑家与自己的造物喜结连理。在萧伯纳的话剧中,雕塑家皮格马利翁变成了语言学家亨利·希金斯,而他的“造物”,则是出身于伦敦底层的卖花女伊莱莎·杜立特尔。亨利·希金斯与友人打赌,要把这位贫穷、邋遢、满口伦敦土语口音的卖花女改造成一名英语发音完美、举止优雅得体的上流淑女。音乐剧沿袭了这个设定,并借鉴原文的副标题“窈窕伊莱莎”(Fair Eliza)和伦敦童谣《伦敦大桥倒下来》(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的最后一句,把剧名改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窈窕淑女》剧照

《窈窕淑女》的作者是百老汇黄金年代的黄金搭档之一,作词家艾伦·杰伊·勒纳(Alan Jay Lerner)和作曲家弗瑞德里克·罗伊维(Fredrick Loewe)。他们的代表作还包括《世外桃源》(Brigadoon)和《亚瑟王庭》(Camelot)等。勒纳的歌词兼具奥斯卡·汉默斯坦的戏剧性和劳伦兹·哈特的温柔与智慧,罗伊维的歌曲在动听的同时具备高度的叙事能力,二人的作品有不少被誉为音乐剧这门艺术的殿堂之作。这一对老搭档的合作模式非常特别:首先共同创作出剧目的场景大纲,然后由作词家勒纳在大纲中找到适合加入音乐的地方,并写出歌曲的大致内容和标题,接着作曲家罗伊维顺着歌曲的大致内容与标题带来的感觉谱写出乐曲,最后勒纳再根据乐曲创作出歌词。这样一个来来回回、紧密联结的创作模式,带来了他们二人笔下非常多脍炙人口的乐曲,在百老汇也传为佳话。

勒纳与罗伊维的创作流程

《窈窕淑女》项目的启动,可以追溯到1952年,勒纳和罗伊维正在好莱坞准备《世外桃源》的电影版的时候。有一位叫作加布里埃尔·帕斯卡(Gabriel Pascal)的制作人突然致电勒纳,邀请他基于萧伯纳的《皮格马利翁》创作一部音乐剧。这位制作人历来以大胆泼辣的作风著称。据说他曾经单枪匹马去敲萧伯纳的家门,在被问到“谁派你来的”的时候,回答“是命运”,并居然就此拿到了萧伯纳好几部作品的影视改编版权。鉴于这种作风的存在,他对勒纳的邀请比起邀约,倒更像是一个命令。好在勒纳自己也对这部作品非常感兴趣,他很快就拉上搭档罗伊维开始了创作。

但在改编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的阻碍,首先,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角色适合在这部作品中担任群舞,而当时一部音乐剧必须要有一个特定的群舞群体;其次,这部作品缺乏一条副故事线,尤其是缺乏富有浪漫气息的副故事线;而最重要的是,《皮格马利翁》虽然基于一个关于爱情的神话改编,却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故事,这在当时的音乐剧市场上,几乎是让人不可接受的,更何况,“非情歌”的创作,要比“情歌”困难太多太多了。

后来,勒纳和罗伊维得知,虽然制作人帕斯卡言之凿凿这部剧的创作“非他们不可”,但其实他早就找过罗杰斯和汉默斯坦来创作这部作品,而在超过一年的挑战之后,那两位开创了音乐剧黄金年代的著名搭档,遗憾地放弃了这部作品,因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

两人决定把这个项目搁置下来。这一搁置,就是两年。1954年,制作人帕斯卡并没有等到这部作品的诞生,带着遗憾撒手人寰。

可是短短的两年时间内,正在飞速发展的黄金年代音乐剧的创作环境也在悄然地发生改变。严肃题材的音乐剧逐渐增多,纯粹轻松幽默或是浪漫题材的音乐剧不再成为唯一的选择。与剧目分离的芭蕾舞段慢慢地淡出历史舞台,成为非必要的元素。更关键的是,一直占领舞台的群舞成了历史,而一条浪漫的副故事线,也随着好几部没有这样故事线的剧目的成功,被剔除出了所谓标准音乐剧的公式。两个原本令这部剧的创作变成不可能的障碍都被消除了。勒纳认为,这样的改变不仅仅是因为观众,更是因为黄金年代的作者们对音乐剧这种形式蕴含的无限可能性所进行的孜孜不倦的探索。这种探索的结果在舞台上的呈现,又反过来影响了观众,使得观众能够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在剧场中所渴望看到的东西。如此循环,这种艺术形式才有可能像车轮滚动一般稳健地向前行进,不断迸发出新的可能。

既然阻碍已经不再成为阻碍,《皮格马利翁》这部作品的闪光点也逐渐浮现在二人的眼前。最重要的,就是萧伯纳笔下的角色拥有着丰沛的、充足的情感脉络,这对于一部音乐剧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特质。二人决定,他们所要做的并不是去怎样“改”《皮格马利翁》,而是简简单单地就把《皮格马利翁》用音乐剧的方式“做”出来,去填充幕与幕之间的空白使剧情顺畅流动,去用音乐强调人物的个性和特点,将《皮格马利翁》真正打造成一部音乐剧。

创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已经合作过数部作品的二人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但此时,新的困难又摆在了二人面前:既然制作人帕斯卡已经离世,萧伯纳作品的版权就归还到了相关机构的手中。二人决定先斩后奏,先把作品做出来,再拿着这部作品去找制作方和申请版权。为此,二人甚至提早开始了选角的工作,说服男明星莱克斯·哈里森(Rex Harrison)饰演男主角亨利·希金斯,物色了当时在《男朋友》(The Boy Friend)一剧中有极为出彩的表演的百老汇新秀、当时年仅18岁的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饰演女主角伊莱莎·杜立特尔。有趣的是,勒纳原本打过老一代百老汇名伶玛丽·马丁(Mary Martin,代表作《音乐之声》等)的主意,但不知为何玛丽·马丁对他们这部作品完全不买账,甚至私下跟人抱怨“这两位可怜的男孩儿终于江郎才尽啦”。一代巨星到底也有看走眼的时候,玛丽·马丁的拒绝,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日后朱莉·安德鲁斯的辉煌人生吧。

版权申请最终顺利解决,两人在拿到版权后一鼓作气,为剧目不断添砖加瓦,创作出了日后脍炙人口的《这难道不美好吗?》(Wouldn't It Be Lovely?)、《在你住的那条街》(On the Street Where You Live)、《给我看!》(Show Me!)等名曲,并在排练期间为男主角希金斯加入了性格鲜明的曲目《他之颂歌》(Hymn to Him)。这个剧目中几乎每一首歌都在日后的流行文化中有一席之地,都是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哪怕是在最优秀的黄金年代音乐剧中,这也是相当罕见的现象。

1956年1月,剧目在纽黑文进行了第一轮试演。首演当夜,大幕一经合上,剧场中就爆发出了如潮的掌声,所有观众起立为这部剧目鼓掌喝彩,这也标志着一个足以写入音乐剧史的经典剧目正式被搬上了舞台。同年2月15日,剧目在费城开启了四周的演出,同样收获了满满的好评。3月15日,剧目转移到百老汇的舞台,在百老汇正式开始了它的传奇生涯。纽约著名剧评人称它“在萧伯纳的敏锐和机智之上增加了温暖、可爱与激动的层面,是一场值得记忆的轻松戏剧”。《窈窕淑女》在百老汇一直演到1962年,总场次2 717场,在当时创造了百老汇最长连演纪录。

《窈窕淑女》曾经被翻译成超过40种语言在不同的国家上演。据某个不完全统计,《窈窕淑女》是全世界被翻译成外语最多的音乐剧。有意思的是,剧中“西班牙的雨大多下在平原”(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这句代表着伊莱莎终于学会发ei音的歌词,在不同的地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译法。在西班牙语里,这句词是“塞尔维亚的雨是个奇迹”,玩的是ll音的重复;在意大利语里,这句词是“西班牙的青蛙在乡下呱呱叫”,玩的是a音的重复。这个玩语音游戏的剧,也是给了各地的译配一个巨大的挑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