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慢性病及其急性发作的居家自我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血脂异常的居家护理问答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血管病、下肢跛行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防控血脂异常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但患者的居家自我管理同样非常重要。

一、问:什么是血脂异常?

图1.7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

 血脂通常指的是血清中一类物质的总称,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类脂(如磷脂)等。如果我们体内这类物质含量不在正常范围内,便是通常所说的血脂异常。其中最常见的是高脂血症,这类人往往表现为血清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较正常范围升高。对比而言,血脂异常也包含了血液中这类物质偏低,我们称之为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血症。我们把动脉血管比作小河,胆固醇比作细沙,如果细沙堆积过多,这种沉积越积越多,就会致使河流流动不通畅,甚至发生堵塞断流。这种胆固醇沉积在动脉血管的阻塞现象,在医学上称为粥样斑块(见图1.7),粥样斑块的出现与体内的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二、问:粥样斑块是怎样形成的?

 粥样斑块的形成归根结底是几种不同类型的脂蛋白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举个形象的比喻,脂蛋白就好比运送物品的货车,而胆固醇就是货车需要转运的货物。只不过这个脂蛋白因为有着不同的职责,运转货物的方向各不相同,因此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生活中,我们把低密度脂蛋白称为“坏胆固醇”,它运货方向是从肝脏到血管内,这是促进斑块的形成的;我们把高密度脂蛋白称为“好胆固醇”,它运货方向与低密度脂蛋白相反,因此它能够促进血管内胆固醇的转移。血管壁斑块的形成主要受这两种脂蛋白共同作用,随着运载的不断进行,低密度脂蛋白斑块慢慢沉积在血管壁,进而发生各类心脑血管疾病(见图1.8),而高密度脂蛋白较高时则可降低形成斑块的风险。

图1.8 “坏”的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

三、问:哪些人需要定期检查血脂水平?

 血脂水平需要定期检测,不同的年龄检测频度也不同。年龄20~40岁每5年检测1次;男性年龄>40岁、女性绝经期后每年检查1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检测1次,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①既往有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病史者;②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肥胖等多项危险因素者;③有早发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一级直系亲属患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其中男性在55岁前或女性在65岁前);④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⑤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目前已公认高血脂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过多的脂类物质在血管壁内膜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致使血管管腔狭窄,血液流通不畅,如果重要器官动脉供血不足,就会导致严重后果。通常严重的是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栓、脑溢血和中风(脑卒中)等,甚至危及生命。

四、问:怎么看血脂检查报告?

 化验单上的参考值只适用于无合并症及危险因素的人群,假如您患有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一种或多种疾病,并不能单凭化验单有无箭头来判断“坏”胆固醇水平。

通常在医院临床上我们检测血脂主要包含基本项目为: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四类。

此四类血脂指标异常可有以下四类疾病:

(1)高胆固醇血症:单纯胆固醇升高。

(2)高甘油三酯血症:单纯甘油三酯升高。

(3)混合型高脂血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两项均有升高。

(4)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

五、问:化验血脂前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影响血脂检测水平的因素有很多种,血脂检测因素可通过以下措施减少影响:

(1)采血前保持日常饮食习惯和稳定体重的时间尽量超过2周。

(2)采血前1 d内尽量避免剧烈身体活动。

(3)采血前12 h不进食(包括食物和水)。采血当日早晨确实需要服用治疗药物的,可少量饮水。

(4)采血前应休息5 min以上,正常情况取坐位接受抽血,特殊情况除外。

六、问:血脂异常该如何治疗?

 血脂异常的治疗,根据是否服用药物,通常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类。

(1)非药物治疗: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无论是否同时进行药物治疗,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都是必要的。

(2)药物治疗:目前常见的降脂药物主要有三大类:他汀类、贝特类和烟酸类,他汀类药物主要包括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等,贝特类主要包括非诺贝特和苯扎贝特等,此外还有烟酸类(如烟酸缓释剂)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也在临床上获得试用。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最受欢迎的降脂药,因为众多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其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他汀类药物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建议在晚上睡前服用,研究表明此时服用可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的幅度。

七、问:服用调节血脂药物,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及早就医?

 他汀类药物不仅在降脂方面有好的疗效,还可使心血管获益。虽然大多数人耐受性良好,并不能排除少部分人的不良反应。

如果出现以下问题,请及时就医。

(1)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肝酶升高,服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时,为监测肝功能状况,应在服药后4~8周内复查肝功能。如结果无异常,复查频率调整至6~12个月1次。如果出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数值升高到正常值的3倍以上,或合并总胆红素升高患者,应及时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减量或停药,此时需每周监测肝功能,直到恢复正常。如果单纯减量或停药效果不明显,通常医生会建议您联合服用保肝药物。

(2)肌肉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肌炎、肌痛和横纹肌溶解。可为肌肉不适和(或)无力,伴有或不伴有肌酸激酶升高,极少数患者也有可能出现肌炎及严重的横纹肌溶解。

(3)新发糖尿病:临床资料显示对于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高,我们称之为他汀类效应,临床发生率9%~12%。

(4)认知功能异常: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较小概率会引起认知功能异常,一般为一过性反应。

(5)其他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影响神经系统会产生头痛、失眠和抑郁等症状,影响肠胃消化系统,可引起消化不良、腹泻、腹痛和恶心等症状。

八、问:除了服用调节血脂药物,还有其他控制血脂的方法吗?

 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跟血脂异常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就是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增强运动、减轻体重和戒烟戒酒等都是改善血脂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控制饮食结构与饮食量是纠正血脂异常的关键因素。高脂血症膳食控制方案如表1.2所示。

表1.2 高脂血症膳食控制方案

(续表)

注:“—”代表该类无推荐或避免品种。

九、问:治疗血脂的过程中,如何复查血脂指标?

 无论是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血脂异常患者,治疗期间均需要定期复查血脂水平。若您正在服用调脂药物,更需要进行严密的血脂监测。为防止药物不良反应过大,除了关注血脂水平,首次服药者还要监测血液中转氨酶和肌酸激酶等指标,且最好在6周内完成首次复查。如药物不良反应不明显,血脂能达到目标值,后续复查周期可改为6~12个月;当然如果血脂未达标,复查周期应改为3个月;若经过3~6个月药物治疗后,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建议尽快寻求医生帮助,调整用药。非药物治疗刚开始实施,复查间隔时间为3~6个月,在血脂控制达标后需要继续非药物治疗,复查间隔时间改为6~12个月,对于长期达标者复查频度为1年1次。

十、问:血脂恢复正常后就可以停药了吗?

 假如您患有血脂异常,请不要按自己的想法自行停药,改善血脂异常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TLC)和调脂药物治疗两种方式均可采用,只有双管齐下,长期坚持,才能维持血脂的稳定状态,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自行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不规律生活方式都会影响血脂的水平,导致血脂增高,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编者:唐宝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