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外关于建筑企业战略转型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战略转型的研究现状
战略转型概念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Ansoff(1965)提出,他认为战略转型就是借助各种手段来寻求企业最优发展方向的过程,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Carpenter(2000)认为,企业为了将自身的发展方向与外界环境相匹配而进行战略转型是企业战略转型的动因之一。Stockport(2000)认为,战略转型的内容不仅包括企业在市场、顾客或提供的服务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还包括企业内部,如组织结构、管理系统、员工构成上的变化。
Snow和Hambrick (1980)针对有效和可靠的组织战略措施,对十个行业中近200个组织的战略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分析不同的策略测量方法以及对应的优缺点之后,认为战略转型就是组织战略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Ginsberg(1988)将战略转型的表现形式分为战略内容的改变和战略制定过程的改变,认为战略转型具有“内容”与“过程”的二维表现形式 。Reger等(1992)认为内部组织分工不合理、目标不明确和结构不清晰等多种因素促使企业必须实施战略转型,并且及时做出调整,才能解决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Van de Ven等(1995)用生命周期、目的论、辩证法和演化论四种理论作为解释组织变革的基础,认为这四种理论代表事件变化的不同顺序,且事件变化在不同的概念动力驱动下会在不同的组织级别上运行,进而提出四个理论之间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各种更复杂的变革和发展理论 。Rajagopalan和Spreitzer(1997)从理性、学习和认知三个视角对战略变革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并讨论了经验模式在理论及方法上的贡献和局限性,认为战略转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是组织形式和管理状态同环境相匹配的过程 。
Michael Hammer(2001)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必须进行全新模式的创新,即企业必须进行选择路径的转型 。Kolodko(2003)对转型和转轨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转型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
二、关于建筑企业战略转型的研究现状
企业战略转型是指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运营模式、组织结构、资源配置方式等的转变,企业根据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所具备的内部条件对企业的产品、营销模式以及会计财务等方面进行策略谋划。战略转型对提升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寻求新的定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根本目标是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此外,还可以把企业战略转型理解为企业依据实际情况而进行的调整,通常是企业通过对现有发展方向、业务形态、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变革,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战略转型的研究内容包括战略转型过程以及战略转型障碍两个方面。国外关于企业战略转型的研究开始得相对较早,相关理论也相对成熟。对于战略转型过程的研究,Prhaalad和Doz(1986)认为企业战略转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耐心、重复地历经许多阶段才会有结果 。 Davini和Gunther(1994)认为,现代社会正处在一个“超竞争”的时代,企业唯一的应变之道就是及时地进行战略变革 。
企业在战略转型过程中面临许多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是企业管理层对于转型的认识以及转型方案落地执行未能达成一致。Chowdhury(1995)认为,企业能否取得战略转型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企业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程度 。M. Ralph(2000)认为,企业在遇到竞争激烈、价格下滑和外部环境快速变化时,利益将受到挤压,需要提高转型意识,加快转型步伐 。Kolodko(2003)将企业战略转型作为一种实用工具,目的是帮助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获得长期生存的能力。
目前,建筑企业的市场覆盖率较低,创造的价值相对较小,因此建筑企业需要摆脱所处的困境,提升综合实力。同时,建筑市场的总体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程项目的建造和管理开始向国际型及综合型等方向转变。建筑企业如果要在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将内外部环境和行业政策作为基础导向,确定其发展战略方向并实现战略转型。
建筑企业内部环境因素是战略转型成功的关键。Ke Jianfeng和Diao Zhaofeng(2016)通过分析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战略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组织结构的设计等内容,认为企业组织设计的合理性在战略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中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市场营销、运营管理、激励机制等对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Lara Werbeloff等(2016)认为,行为者通过采用可直接兼容的策略来获得可持续性服务,参与者需要扩大干预的范围,提供可用于指导战略转型的设计,以及实施的实用指南 。因此,建筑企业需要重视其内部因素,将现有的生产和销售系统作为未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面,明确如何实现转型,以及转型的行为者和参与者如何采取措施来促进与引导战略转型。
建筑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样会对建设项目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作用于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即从项目设计开始到建筑产品生命期的结束。Sreejith Balasubramanian和Vinaya Shukla(2017)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对建筑业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供应链管理与建筑业可以有效结合,而将整个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加入研究体系可以促进绿色建筑业的发展 。
随着建筑产业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的工程项目,使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难度增大,这为建筑业的战略转型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思路。
Rebecca Jing Yang等(2018)根据澳大利亚大型建筑项目的实际管理情况,从项目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视角,对大型项目全过程管理进行了研究 。其认为,对于大型项目管理的相关利益者来说,要提升其在项目中的管理地位,需要认识到自身在整个项目中的重要性,从而选择战略转型,让其能在管理中充分发挥优势,降低管理难度。
三、关于互联网在建筑企业战略转型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同时为企业创新开创了新局面。从2014年开始,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战略转型被认为是将企业经营、互联网和大数据连为一体的过程。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将贯穿企业互联网建设的整个过程,企业的生产、供应以及服务受互联网技术影响,并逐渐走上一条融合道路。
部分发达国家的建筑企业较早地进行互联网应用创新并投入互联网的浪潮中。英国学者Dido根据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构建英国国际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风险的评估体系与计算模型,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Issa认为建筑企业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在线平台来实现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以此将电子商务与传统建筑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形成建筑业新模式,从而促进建筑企业战略转型。Hammer和Champy(1993)构建了BPR的原始模型,认为企业应摒弃传统观念,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企业再造,以此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战略转型 。
Henderson和Venkatraman(1993)把IT技术运用到组织转型中,认为企业进行战略转型,需要从资源基础和战略规划这两个方面明确企业战略规划的路径 。
Hitt和Brynjolfsson(1996)运用统计学相关的计算方法,认为互联网技术的组织结构是一种扁平化的管理形式,要通过对互联网的合理运用,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为消费者创造比较可观的价值 。因此,拥有互联网能力可以使决策者在不同的环境做出更好的决策,减少企业战略转型对组织结构产生的影响。
Bharadwaj(2000)将互联网技术分为六类,即合作关系、战略决策、业务流程、资源管理、外部环境和内部基础,将IT能力分为三类,即IT基础设施、IT人力资源和IT无形资产,认为IT能力是一种对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的体现,把资源与企业所具备的优势相结合,正向地促进企业提升绩效 。
King(2002)认为IT能力是软件、硬件、管理实践、共享的服务和管理技能与技术的集合,是企业各方面互联网化的充分体现 。Homburg等(2002)提出,将过程管理技术应用于跨企业的后台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
Pavlou等(2006)对企业战略转型进行一定的组织设定,包括业务规划和营销配合等,认为互联网技术作为整个转型关键环节的支撑,给企业战略转型带来一定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对转型具有积极性和创新性作用,能推动企业管理的创新 。Feoktistova等(2011)借鉴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综合管理等学科的理论,将互联网能力资源分为内部能力、外部能力和整合能力。其中,内部能力包括信息基础、信息技术技能、信息开发和信息运作;外部能力包括外部关系管理和市场响应;整合能力包括伙伴关系管理及规划与变革管理,认为互联网能力的资源基础更有利于开展实证研究 。
Alex、Enzo和William(2012)认为企业互联网能力是一种能力的集合体,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和非互联网资源进行跨地域和跨行业的信息传递 。
Yokota和Mitsuhashi(2017)认为互联网技术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应用中受外部动态变化的环境影响 。因此,提出互联网技术和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可以在同一时间共同变化,而在复杂的环境,组织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互联网建设上,并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一种可视化的柔性生产,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企业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增强,互联网技术成为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当作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将企业互联网化作为企业战略目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技术是实现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手段,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