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基本问题探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说明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说明,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研究对象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生产方式;第二,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因此,《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产力;第三,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社会经济形态来看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分歧主要出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个表述的理解上。笔者认为,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应该只纠缠于一段话的字面意思来认识,而应该从马克思本人的相关论述和《资本论》的研究内容来体会、理解。

首先,从马克思本人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的相关观点来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中,在针对当时的评论家发表的对《资本论》的批评进行回击时,摘录了评论家所说的一段话作为他自己的回答:“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发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而且他认为重要的,不仅是在这些现象具有完成形式和处于一定时期内可见到的联系中的时候支配着它们的那个规律。在他看来,除此而外,最重要的是这些现象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发展的规律,即它们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联系秩序过渡到另一种联系秩序的规律。他一发现了这个规律,就详细地来考察这个规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后果……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去研究和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样,他只不过是极其科学地表述了任何对经济生活进行准确的研究必须具有的目的……这种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支配着一定社会有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有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马克思的这本书确实具有这种价值。”[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21.在这段描述中,这位先生谈到,《资本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目的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去研究“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并且最终被更高级的有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马克思认为这位先生对《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即生产力支配生产关系规律的描述很恰当,可见,马克思本人对这位先生的观点是认可的。马克思说,这位先生的上述评论是在摘录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如下一段话后说的,“在那里我说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这段话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592.结合马克思的这段话和上述那位先生的描述,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一个社会有机体,社会作为有机体是有生命的。社会有机体的活力在于它是由人组成的,人不仅是自然生命体,而且是社会人,在人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交往中必然产生各种社会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而人要进行生产,还必须要依靠自然,由此产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劳动者和自然构成生产力,生产力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人利用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生产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财富的过程,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发挥作用,生产关系必须要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可分离,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有机体不断成长。在社会有机体成长过程中,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是社会有机体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时,旧的社会形态不可避免地被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社会形态当中可能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它们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并且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变化。所以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有机体,每一个特殊的社会有机体成长变化的根源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体,二者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产生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和相应的社会生产方式,一个新的社会有机体诞生。显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的运动,必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基本矛盾运动入手,研究这对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以及作用,由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运动的各种经济规律,说明在这些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怎样产生、发展、灭亡的。所以《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不可能只是生产力,而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关的生产力,即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关于马克思对生产方式的看法,在后面将作专门分析。

其次,从《资本论》研究的内容看。第一,在开篇马克思就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7.从社会有机体的角度看,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庞大的商品堆积看作已经发育好的身体,而且“已经发育好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但是,为了看清楚那个发育好的身体,要从比较困难的单个商品这个经济细胞入手,而与分析人和自然界这样的有机体不同,“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而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好像是斤斤计较于一些琐事。这的确是琐事,但这是显微解剖学所要做的那种琐事”[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商品生产可以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进行,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载体,这是因为,剩余价值必须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它必须包含在商品中;商品经济的“血液”——货币是资本运动的第一推动力。那么,商品是什么?列宁说:“商品是这样一种物,一方面,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另方面,它能用来交换别种物。”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9.一种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另一种商品,是因为它有使用价值,能满足人的需要;是因为它有交换价值,能用来交换别种物。它之所以有交换价值,是因为有价值作基础。从使用价值看,它由劳动者有目的地运用生产资料的具体劳动生产,是生产力的各种要素结合的结果,具体劳动是劳动生产力发挥作用的过程,研究具体劳动和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从价值看,它本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即体现同种商品生产者之间在生产中公平支出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体现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决定的归不同商品生产者所有的不同种商品公平交换(等量劳动或等价交换,实现价值,获得收入)的分配关系;价值量的变动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同样同量商品的使用价值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减少,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下降。在一般商品经济生产中,生产使用价值和提高劳动生产力是手段,目的是追求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价值规律是基本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只知道这些生产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的范畴,还是根本不能了解这些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也不能对这些生产方式作出判断”[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6.。从简单商品生产入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进行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像其他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法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7.,在这里,发展生产力是手段,追求剩余价值是目的,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转变为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由此可见,马克思从商品入手,分析作为商品的价值形式的经济细胞,必然要以研究生产关系和与它相关的生产力为研究对象,而从一般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从劳动价值理论到剩余价值理论,是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这个进程充分体现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必然是生产关系和与它相关的生产力。第二,马克思在对商品这个元素的分析中发现,“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虽然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由此进一步发现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社会基本矛盾在这种商品经济形态下的具体表现,生产资料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占有决定了劳动的私人性质,体现了其生产关系的性质,劳动的社会性质由社会分工决定,社会分工和与生产力相关的使用价值及具体劳动相关。进一步展开为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分析,其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从发展过程看,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会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从发展趋势看,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可见,只有把生产关系及与它相关的生产力作为研究对象,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揭示出这个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及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经济规律,揭示出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及各种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