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鄱阳湖湿地生态研究概述

我国湿地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分类、湿地资源调查、湿地功能和湿地保护等方面,而后逐渐开展了湿地水文动态(崔丽娟,1994;姜加虎等,1997)、湿地植被演替(黄进良,1999;姚成等,2009)和湿地景观格局变化(韩敏等,2005;白军红等,2008)等方面的研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湿地生态水文过程越来越受到重视,较为有代表性的研究如:王丽等(2009)通过水位控制模拟试验,探讨了水位梯度对三江平原上两种湿地植物——小叶章和苔草生长发育的影响;郭雪莲等(2008)通过野外长期观测,研究了三江平原不同水位梯度下三种苔草的生产能力差异;崔保山等(2008)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利用高斯模型确定了黄河三角洲翅碱蓬的水深生态阈值;吴春笃等(2005)通过对湿地植物与水文情势关系的研究,解释了北固山湿地芦苇呈带状分布的原因。目前来看,研究区域更多集中在东北沼泽湿地和滨海盐沼湿地,而以淡水湖泊湿地作为研究对象的相对较少。总体而言,我国在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十分有限。因此,在前期开拓性工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研究湿地水文过程与生态格局、生态过程的作用机制,是湿地生态水文学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重要领域。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由于其独特的水文情势,特别是变化剧烈的水位特征和季节性涨退水变化过程,孕育了大面积的天然湿地。在过去几十年,鄱阳湖区经历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退田还湖、三峡水库建成运行等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由于受到江湖格局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鄱阳湖湿地的水文环境和空间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为研究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变化提供了极佳场所。基于鄱阳湖在长江防洪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部分学者在水文水动力、湖泊变迁和江湖关系上开展了大量研究(闵骞,1995;姜鲁光等,2010;赖锡军等,2011)。在湿地植物研究方面,有关学者通过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等手段,对鄱阳湖湿地植物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和物质生产功能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论文与专著(朱海虹,1997;葛刚等,2015;吴桂平等,2015;谭志强等,2016;谢冬明等,2019)。此外,不少研究从系统角度出发,探讨鄱阳湖湿地植物与环境因子(特别是水文条件)之间的关系(胡振鹏等,2010;徐力刚等,2019;许秀丽等,2020)。这些工作的开展为鄱阳湖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