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让阅读继续,让改变发生
阅读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是让坚持继续,让改变发生。
有一次,我去电视台做一档节目,想为即将开发的阅读平台寻找投资,投资人和各大知识付费平台的高管都提出了非常尖锐的问题。
其中有一位嘉宾说:“阅读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成年人很难再培养阅读习惯了。”他的话反映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浮躁的世界——人们缺乏阅读兴趣的现状。人生百年,如果我们那么早就放弃了改变,岂不是非常无趣?
还有一位投资人说:“姑娘,不要去做改变别人的事业,那是非常艰难的事儿。这些年我一直想改造我的太太,但最终还是她改造了我。推广阅读是一门改造别人的生意,这样的生意太难做;而且你做的是平台,没有资本的注入,你根本烧不起。”嘉宾的话很诚恳,我非常理解,也深有体会。
面对投资人和嘉宾的质疑,我是这样回应的:
“从投资和商业运作的角度来讲,我的确是选择了一个费力且不刚需的市场,很多人不看好。但是,又有谁说创业就一定要做成第二个阿里巴巴或第二个腾讯呢?对于我来说,推广阅读、做一件小而美的事情,只是为后续业务的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始终坚信,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和精神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经验的持续积累,阅读也有可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资本是喋血的,投资人和阅历丰富的嘉宾都希望自己投资的对象是马云,能够获得惊人的收益。同时,他们否定遇到的绝大部分人,认为他们大多碌碌无为。我想说的是,要想找到马云这样的人,你首先要相信他,他才有可能成为马云。千里马和伯乐一定是同时存在的,缺一不可。
成年人不是天生就会主动阅读的,只有产生需求时才会去阅读。
第一种需求——能力提升。有一部分人的阅读需求来源于能力提升,比如,考个含金量高的证书,不断地突破工作、学习中的瓶颈,提升各种能力,包括项目管理能力、部门协作能力等。
第二种需求——兴趣爱好。有一部分人的阅读需求来自个体的兴趣爱好,比如,有的人喜欢历史人文,有的人喜欢玄幻言情,这就是他们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会吸引他们主动阅读。
第三种需求——解决问题。当遇到问题时,人们会想起阅读,希望从书中寻找答案。比如,当亲密关系遇到磕磕绊绊时,他们会去读《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当亲子关系遇到障碍时,会去读《正面管教》,或者是一些跟原生家庭相关的图书,因为人们希望从这些图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能力提升、兴趣爱好和解决问题构成了阅读动力模型,也就是阅读需求的三大驱动力。
当然,人们不去阅读的理由更是数不胜数。
比如,没有时间,下班回到家只想休息放松一下,周末只想陪孩子或者运动一下。也有的人会说:“现在的烂书太多了,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阅读的。”还有一些人会说:“现在信息爆炸,我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也不一定非要去读书啊;再说出一本书时间那么长,等这本书出版了,内容都已经落伍了。”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说没时间阅读的人,其实他们也没时间健身,没时间旅行,没时间画画……一句话,没时间阅读的人,也没时间去做任何他渴望做的事儿。他们过着看似自主且自在的生活,但实际上,他们并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处处被生活和工作掣肘,委曲求全,牢骚满腹。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认为不读书的人就没有阅读。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的阅读量较之十年前都有了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长。想一想:你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就开始浏览大量信息,一直到晚上睡觉前都还在孜孜不倦地“批阅奏折”,能说这不是阅读吗?
答案是,不能。
然而,我们阅读的大量信息快速掠过大脑,又快速消失,并没有在脑海中形成太多记忆,也没有融进思维,更不会形成思想的沉淀,它们更像人类维持生命所需的一日三餐,只不过是用来解决“信息饥渴”的“食物”,所以它们为人类创造的价值并不高。
我们能够认识到生活浮躁,说明内心期待专心阅读和深度思考,期待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这是我们对阅读的期待。如果想要真正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就需要在大脑中种出一棵“阅读树”。
为了达成这个美好的期待,需要解决与阅读相关的各种问题,这本书就是为了在这方面系统地帮助你。我把这本书的内容概括为“六大问题+两条通路”。
六大问题:
一、不想读怎么办
现在市面上有关阅读的图书所探讨的问题大都集中在怎么阅读上,但其能够解决的问题都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那个不易被察觉且根深蒂固的问题——如何激发阅读兴趣,却始终没有被重视。如果不能让人们找回阅读兴趣,发自内心地去阅读,那么,教再多方法论都是徒劳。
二、读什么
读什么书要看需求,“兴趣书单”可以到各大平台搜索,平台的算法会给你推荐;“主题书单”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人生规划和能力发展进行设计;个人的“系统书单”可以根据阅读动力模型总结。
三、怎么读
确定了读什么书,就可以选择阅读工具类图书进行阅读方法的学习了,快速阅读、检视阅读、主题阅读、深阅读,这些都是阅读方法。但是,最根本的方法是你要先读起来。
四、怎么记
掌握了适合你的阅读方法之后,还要学会做阅读笔记。很多人在读完一本书后,能记住的内容寥寥无几,哪怕他在书中做了批注,也收效甚微。所以,做好阅读笔记,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
五、如何写心得
写心得即从自己的角度将读书的感悟和收获写出来,强化记忆,加深理解。
六、如何分享
接下来就要去跟别人分享这本书了。只有把书里的内容转化成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讲出来,才能真正将书中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深刻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分享的形式训练自己的演讲能力,获得更强的表达力。
分享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聊天似的非正式分享,站在讲台上讲书,参加讲书大赛。但是要记住:一定要从听众的角度去分享。
经历了以上这些阶段之后,阅读收获会“兵分两路”:
一路是走实用主义路线的“致用之书”,我们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去验证这些方法论,然后反复纠错,最终形成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宝贵经验,直到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另一路是走精神成长路线的“无用之书”,它能启发我们思考,带给我们一些看世界的新角度和新价值观。我们就像开悟一样,慢慢形成自己的理论,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些“无用之书”让我们有机会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人。
当我们一步一步解决了阅读问题,头脑中慢慢长成了一棵“阅读树”时,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思想体系。
在所有关于阅读的问题中,我想着重帮大家分析阅读与改变的关系。因为如何看待改变,其实代表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
睡眠时间是一天中非常重要的时间段,只有拥有优质的睡眠才能有高效的工作和美好的生活。现代城市中有一种流行性“癌症”——拖延症,平均每四个城市人中就有三个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症。从我们内心来讲,都渴望深度工作,并提高工作效率,却总是拖拖拉拉;对于生活也一样,我们从《断舍离》《极简》这样的书中学习了大量的方法论,希望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但收效甚微。
为什么改变这么困难呢?为什么我们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难道只有当体检表上的那些数据爆表了,我们才会去健身吗?难道只有当夫妻关系走到崩溃的边缘,我们才会被迫去思考改变吗?被动地应对生活只会心生抱怨,主动地改变生活才能迈向卓越,而能够主动改变的人微乎其微。
看起来我们每个人都过着能自主掌控的生活,但真实情况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处在失控状态,因为我们已经变得高度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而我们想要的美好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下永远不会出现,它只能是我们的梦想。生活中,每个人都像一个自转的星球,渴望改变它自转的轨迹,却没有给它任何作用力。
为什么改变那么难呢?我们体内的白细胞寿命大概是几个小时,红细胞寿命大概是几个月,而脑细胞的寿命几乎与人体的寿命等长。所以,年龄越大,越难改变,因为大脑中形成了太多定式。如果想改变,就应该为自身这台自转机器创造动力。改变一个人真正的逻辑,就是要改变他的大脑,改变他大脑里面的神经元之间的链接。
我们要告诉大脑,我们极其渴望去做那件事情,因为渴望的产生来自多巴胺的分泌,所以我们要让体内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来激发我们做事情的欲望。多巴胺受心率变异度影响,通过冥想、深呼吸、阅读等都可以调节心率变异度,以此来调节多巴胺的分泌。
当大脑渴望做一件事情时,就会调动大脑里的神经元,产生更多的神经递质——让我们去实现那件想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大脑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以开拓大脑中这条新的通路,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大脑要想形成一个新的习惯、新的思维链接,人们就必须去坚持,直到它接收这个信号变得不费吹灰之力。
那么,知道了大脑运转的逻辑之后,如何让自身这个自转的星球慢慢转向想去的方向呢?
最重要的就是给自己的这个改变进行意志力充电。你可以从一天24小时当中任选几个时间,并固定下来,去做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早晨起来第一时间去做1分钟平板支撑,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把时长增加到2分钟,甚至5分钟;中午和晚上可以增加更多的“充电桩”,来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当然,在这些时间点上,你也可以进行10分钟阅读,或者15分钟跑步。
看起来这像是在培养一个微小的习惯,但其实是在给我们的改变提供更多动力。当这些提升意志力的“充电桩”具有足够的电量,足以支撑我们自身这个自转的星球减速、缓慢地刹车、重启,继而转动到自己梦想中的那个方向时,它们就成了我们的能量来源。这些“充电桩”的本质是促使大脑为实现这个梦想提供充足的能量,因为要改变,就要养成新的习惯,就要更多的能量供给。
在如自转的星球一样运转的大脑里,各种能量的分配是一定的,改变分配体系的阻力非常大,就像面对一群既得利益者,要重新分配资源时,会遭到强烈的反抗。所以,改变的意志力要非常强,才可能催生新的资源分配体系。此时,我们要坚定地告诉大脑,我们有多么渴望要去做一件事情,让大脑坚定地分配给我们更多的能量。
我刚开始进行跑步训练时,跑不到两三公里,就觉得已经到了身体极限。但是,当强烈的意识告诉我要跑五公里、十公里、半马,甚至全马时,我突破了能量分配极限,突破了自己,不断地创造最好成绩。
其实,大脑当中有足够的能量提供给我们去做那件非常想做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改变能量的分配机制,这就是改变的神经学逻辑。
就像《流浪地球》中表现的一样,要改变地球运行的轨迹需要付出不懈地坚持和努力,放弃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之分,个人的改变同样如此。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你的梦想就在前方。只有不断地改变,坚持阅读,才能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徐玉贞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