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的分野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石,不同学派都有自己的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价值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认识是通过对商品范畴的两次抽象,第一次是抽象掉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第二次是再把生产产品的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抽象掉,商品体就成为一个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可见,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的概念是通过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发现而创立的。价值来源于商品生产者的抽象劳动,商品按照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实质上是人们在生产商品过程中花费的等量劳动的交换,只不过这种等量劳动交换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交换的形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要透过现象发现其背后隐藏的本质关系,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进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和运行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所以,马克思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44)
西方经济学家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当然无须做类似马克思所做的价值抽象,因此,他们没有必要去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即使已经接触到了价值,他们也不愿再去深究。如果透过交换价值再去深究价值关系,就会与他们的立场相悖。价值理论所表达的立场和理念,是任何一种学说、一个学者、一个学派的历史观的最本质的展现。对西方经济学家来说,研究交换价值和价格就足够了,没有必要也不能再去深究它们背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了。这一点,就连能够对资本主义进行较为深入分析的古典经济学也不例外。正如马克思所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缺点之一,就是它从来没有从商品的分析,特别是商品价值的分析中,发现那种正是使价值成为交换价值的价值形式。恰恰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优秀的代表人物,像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把价值形式看成一种完全无关紧要的东西或在商品本性之外存在的东西。”(45)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这一根本缺陷的原因,指出:“这不仅仅因为价值量的分析把他们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住了。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这就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历史的特征。因此,如果把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误认为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那就必然会忽略价值形式的特殊性,从而忽略商品形式及其进一步发展——货币形式、资本形式等的特殊性。”(46)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所谓的价值理论实质上是没有价值内容的交换价值理论或价格理论,他们所认识的价值只是人与自然的人与物的关系,甚至是物与物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说,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是不科学的?因为,我们这里讲的价值只是商品的价值。研究商品价值的目的是解释商品社会的最基本的现象,即不同种的商品为什么能够交换?对此问题,西方经济学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效用价值论即使用价值是不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一直到90年代,在马歇尔的供求论提出之前流行的理论。这个学派认为效用决定价值,也就是商品的价值大小是以商品的效用,特别是主观效用、边际效用所决定。如馒头,它有没有价值、价值有多大,是由它的效用而定。对于非常饥饿的人来说吃第一个馒头的效用最大,第二个馒头的效用就低,第三个馒头效用更低,第四个馒头对他而言就没有效用了,甚至有反作用。所以,第一个馒头的价值最大,第四个馒头就没有价值了。效用决定价值的大小,这是效用价值论的基础原则。这实际上是用商品的使用价值来决定商品的价值,把价值与使用价值混在一起了。使用价值不能决定价值,决不能用使用价值作为社会的尺度,衡量社会经济关系。任何商品的使用价值都不能代替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正是使用价值的不同才有商品交换的必要,而不同的使用价值是不能进行比较的,而且同一商品对不同的人又有着不同的效用,它们之间怎么相通呢?显然,用效用(包括边际效用)是说明不了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为什么能够相交换这一现象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并不是使用价值决定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不一样。使用价值是物质财富,它的源泉是多元化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里引用了威廉•配第的话,“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就是说,生产使用价值的时候必须要有土地和劳动两个要素,而生产价值只能是共同的一般的抽象人类劳动。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还认为,使用价值的源泉除了劳动以外,还必须要有生产资料。就是说,使用价值的源泉包括劳动、土地、资本,还有自然条件。价值的源泉只有活劳动。我们在理论上应该区别使用价值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不能把它们混淆,现在有人硬把使用价值的源泉当作价值的源泉而论述问题,从而引起很多混乱。
用要素价值论也是不能解释这一现象的。要素价值论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0年到1815年间提出来的。他认为生产的三个要素生成价值,即劳动生出工资,土地生出地租,资本生出利润。这就是他的“三位一体”的公式。显然,萨伊把物化劳动或资本,也就是把机器、厂房、设备、原材料当作创造价值的源泉,起码说它要创造一部分价值。在他看来,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商品价值,这是他的核心观点。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劳动价值论。物化劳动是不能创造价值的,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即把原材料的价值、机器设备的价值转移到生产的产品中。马克思的价值论是一元价值论,不是二元价值论或三元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那么,物化劳动为什么不能创造价值呢?第一,物化劳动是由活劳动转化而来的,它的本源是活劳动。机器、厂房、原材料、设备等都是从活劳动转化而来的,没有活劳动就没有这些东西。第二,物化劳动是靠活劳动进行推动才具有生命力。机器厂房、原材料不过是一堆死物,只有用活劳动进行推动,它才能发挥经济效用。第三,价值是一种生产关系,只有劳动者进行活劳动的交换,才能体现人和人的关系,死物不可能体现出人和人的关系。
用供求价值也是解释不了这一现象的。供求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值,也就是供应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会之点决定商品的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供求价值论的主要区别是:供求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由流通领域决定的,而马克思认为决定价值的是生产领域,而流通领域是实现价值。供求可分为长期供求和短期供求,长期供求影响价值形成,短期供求影响价格的形成,但它们不能决定价值,决定价值的仍然是在生产领域。在价值的实现领域产生三种情况:严重供不应求;严重供过于求;供求基本平衡。这三种状态对价值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