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涤除玄览之道
这一命题是老子的修身功夫,核心在于清除心中的杂念。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意思是精神和身体合一,能不分离吗?凝聚精神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一样吗?清除杂念以保持内心的清明,能没有毛病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吗?感官与外界的互动变化,能守柔雌吗?明白四达,能做到清静无为吗?
涤除玄览是本章众多修身之道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注:“当洗其心,使洁净也。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不淫邪也。”意思是应当洗涤心灵,使其洁净。心在深远幽寂之处,却能看到、感知万物,所以叫作玄览。无疵就是不淫乱邪恶。王弼注:“玄,物之极也。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则终与玄同也。”意思是玄就是万物尽头。这是说能够清除邪恶饰伪,看清远景,不会被外界之物遮挡视线。“疵”不也很神奇吗?最终必然会同于道。二人解释大致相同,但在“疵”上有所不同,河注以其为淫邪,王注视之与玄同。如果把苏辙解释加进来,会更明晰。苏辙《老子解》云:“圣人外不为魄所载,内不为气所使,则其涤除尘垢尽矣。于是其神廓然,玄览万物,知其皆出于性,等观净秽,而无所瑕疵矣。”意思是圣人在外不会被魄所挟持,在内不会被精气所役使,就会把尘垢全部清除掉。于是心神空旷寂静,遍观万物,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本性,将洁净与污秽一视同仁,就不会去指摘他们的毛病了。由此看来,苏辙的解释最为明晰,王注与苏辙接近,其结果指向和光同尘。通过这些引证,我们基本能够理解“涤除玄览”的含义。
玄览亦称玄鉴,高亨正诂:“览、鉴,古通用。玄者形而上也,鉴者镜也。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而上之镜,能照察事物,故谓之玄鉴。”
玄览是内心之境,要想照察事物,必须经常洗涤,以免落上尘垢。《庄子·人间世》云:“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室生白”即为心无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从而达到清澈明朗的境界,是道家修身的涤除玄览。神秀偈语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抛开神秀与慧能之“有我”“无我”,“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可以称得上是佛家修身的涤除玄览。《论语·学而》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日三省吾身是对自己内心的严格拷问,是儒家修身的涤除玄览。
在“涤除玄览”过程中,需要两个方面的合力:一是自身努力,二是别人帮助。二者中自身努力占据主导地位,别人帮助起辅助作用,是锦上添花。如果自己不努力,别人帮得再多、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就如再好的衣服、再好的美食,把它放在你面前,你不穿、不吃,别人也是没有办法的。
齐景公贪图享乐,好色、好游、相信巫祝。有人认为齐景公是昏庸之主,但他却维持了近六十年的统治,并使齐国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原因何在?除了有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晏婴辅佐外,与其能够虚心受教、从谏如流也是息息相关的。所以齐景公并非昏庸之主。在《晏子春秋》中有一则《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的故事。齐景公信任谄佞小人、赏赐无功之人、惩罚无罪之人,晏子就此对景公进行了劝谏,并告诉景公,最高明的君主也敌不过谄佞小人,因此,忠臣经常受到伤害。最后说:“我听说古代的士人,与君主相和就能得遇其主,不相和就不遇其主;相和就入仕,不相和就退避。我现在就请求逃离。”于是策马而出。景公派韩子休去追,并带话给晏子:“我没有仁德,不能顺从您的教诲,以至于到了这个地步。如果您弃国而去,那么我就跟在您的后边。”晏子于是返回国内。他的仆人问:“您走的时候非常快,现在返回来还是非常快,这是为什么呢?”晏子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国君的话已经到头了。”齐景公能够知道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降低身份求晏婴回来,说明他头脑清晰、懂得轻重,同时又能有过即改、主动向道。
“涤除玄览”需要有镜子,有人怕自己暗昧,主动给自己找镜子,唐太宗就是这样的人,他找的镜子就是魏徵。唐太宗毕竟是封建帝王,免不了贪图享乐、游弋畋猎。但他知道,这不是一个明君该做的事情。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极其俊俏奇异,私底下架在手臂上玩耍,正赶上魏徵晋见,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徵知道他怀里藏着鹞鹰,就近前汇报工作,并讲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委婉劝谏太宗。说的时间很长,太宗担心鹞鹰被捂死,但素来又对魏徵有几分畏惧,只能听他讲完。魏徵讲起来没完没了,最终鹞鹰死于太宗怀中。虽然太宗心甚不快,但也懂得魏徵用意。这是君臣相和的楷模,更是主动镜鉴的典范。正因如此,在魏徵去世后,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这段话,可以说是道出了唐太宗涤除玄览之三宝。
按王弼与苏辙的解释,涤除玄览最终要达到“能无疵”的境地,即“玄览万物,知其皆出于性,等观净秽,而无所瑕疵矣。”这是一个极高的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是等大小、齐是非,是和光同尘。终非常人所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