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老子思想的为政之德与为事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七、圣德第三十二

“圣德”为至高无上之德。本章主要讲“道”的根本属性,“道”与“名”的关系,以及“道”在天下的应用。

第三十二章(节选):“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河上公注:“道能阴能阳,能弛能张,能存能亡,故无常名也。道朴虽小,微妙无形,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也。”这比较好理解,就是道能阴能阳,能弛能张,能存能亡,因此没有通常名称。道朴虽然很小,深奥玄妙没有形态,天下没有敢于役使道的人。王弼注:“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朴之为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故将得道莫若守朴。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朴之物,愦然不偏,近于无有,故曰莫能臣也。”意思是道没有形态,不系于物,常不可以命名,把无名当作常,所以说道常无名。“朴”作为物,以“无”为内在,也没有名,所以,要想得道,没有什么比得上执守纯朴。对于有智慧的人,可以用其才来臣服他,对于勇敢的人,可以逞其武来驱使他,对于技术高明的人,可以任其事来支使他,对于有力量的人,可以负其重来任用他。朴作为物,昏昏然无所偏离,近似于无有,所以说不能臣服它。王弼用了各种人作对比,讲了道朴不能被臣服的原因,是对河上公的补充。苏辙《老子解》云:“朴,性也。道常无名,则性亦不可名矣。故其为物,舒之无所不在,而敛之不盈毫末,此所以虽小而不可臣也。”朴就是性。道常无名,那么性也不可以命名。因此它作为物来讲,放之无所不在,收起不满毫末,这就是朴虽小而不可役使它的原因。苏辙之解将“朴”释为“性”,比河上公更为形象,犹如庄子所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河上公注:“侯王若能守道无为,万物将自宾服,从于德也。”意思是侯王如果能遵循道而无为,万物将自动宾服,服从于德。王弼注:“抱朴为无,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则物自宾而道自得也。”意思是抱持纯朴为无为之事,不以外物拖累本真,不以欲望伤害精神,那么万物自然宾服,而道自然也会得到。苏辙《老子解》云:“故匹夫之贱守之,则尘垢枇糠足以陶铸尧舜;而侯王之尊不能守,则万物不宾矣。”意思是低贱普通之人如果能够遵道而行,即便是尘垢糟粕,也能造就出尧舜来;即使以侯王之尊,如果不能遵道而行,天下万物也不会宾服他。河、王解释了侯王守道万物自宾的原因;苏辙则视角独特,从正反两面说明守道的重要性。

在这一章,我们看到“道”最大的特点是无名和朴,这是继二十五章“寂寥、独立、大、逝、远、反”之后,进一步明确“道”的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