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智慧城市的核心概念
2.1.1 智慧城市的概念
对智慧城市的概念进行界定首先需要对“智慧”进行理解。在中国,“智慧”一词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意为“聪明才智”。199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对智慧的解释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20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对智慧的解释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人的智慧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机构、城市、国家的智慧则是受其历史、文化、科技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综上所述,智慧就是对事物的预测、判断、认识、理解、反应及创新等多个层次的能力。将智慧的特质应用于城市,就是一种能对城市发展及城市的问题处理有快速、敏捷的反应及创新的能力。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中的“智”应是侧重于智能化,“慧”则是侧重于人性化的关怀。这也刚好形成了有关智慧城市研究的不同学派的侧重点与研究重点。
2.1.1.1 不同视角下智慧城市的概念
笔者在分析、研究了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智慧城市没有统一的概念,不同的机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对智慧城市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根据各种观点关注的侧重点的不同,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三分法,侧重于“智的技术”、“慧的管理”及“智与慧”兼顾的概念;另一种是两分法,侧重于技术与理论的“智”和需求与行为的“慧”。表2-2对各种智慧城市的定义通过特性评价与提取关键词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表2-2 常见的智慧城市概念
① 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中国的大数据[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2(6).
② 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架构[J].管理工程学报,2012(4).
③ 杨冰之,郑爱军.智慧城市发展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④ 骆小平.“智慧城市”的内涵论析[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6).
⑤ 王世福.智慧城市研究的模型构建及方法思考[J].规划师,2012(4).
续表
① 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
② 胡小明.智慧城市的思维逻辑[J].电子政务,2011(6).
③ 邬贺铨.智慧城市的内涵与基础[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9)
④ 吴胜武,闫国庆.智慧城市:技术推动和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⑤ 王辉,吴越,章建强.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
⑥ 王家耀,崔晓杰.“互联网+”时代的地理时空大数据与智慧城市[M]//新常态下的测绘地理信息研究报告(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续表
① 成思危.广义智慧城市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② 吴余龙,艾浩军.智慧城市:物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城市建设之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1)侧重技术的智慧城市概念
在智慧城市的概念中,第一类概念侧重于对“智的技术”的评价。一般具有工科知识背景的学者较多持此类观点,其共同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核心,智慧城市是通过构建完善、先进的智能化体系达到高效、精确、便捷的目的,他们会把智慧城市看作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延伸。这类概念突出并强调了技术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核心的重要性,并且表达了城市发展与信息化科技之间的关联性;但缺点是夸大了城市发展中信息科技的重要性,忽略了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人性化因素,即“慧”的因素,如科学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市民的需求和满意度、城市管理与服务等。这类概念的代表学者有李德仁、王家耀等。
(2)侧重人文、管理的智慧城市定义
在智慧城市的概念中,第二类概念侧重于对“慧的管理”的评价。一般具有人文地理、城市管理、城市经济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较多持此类观点,其共同点是智慧城市是通过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城市公共管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从而为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途径。ICT等技术只是城市管理的手段,不是目标,智慧城市真正的目标是建立全面、健康、以人人本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此类概念的优点是体现了智慧城市对人的关怀,更容易被市民和城市管理者理解、接受和认同;缺点是它们更像是对智慧城市愿景的描述,缺乏实现目标的建设途径。这类概念的代表学者有胡晓明、杨冰之等。
(3)将“智的技术”与“慧的管理”相融合的定义
第三类概念主要是从智慧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阐述的,内容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以及人性化的城市管理与服务。这些具体内容的层层建设,不仅有利于城市和居民的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二者的和谐稳定。这类概念的优点是兼顾了“智”与“慧”的关系,较完整地体现了智慧城市的全貌。这类概念的代表学者有许庆瑞、成思危、吴余龙、艾浩军等。
除了以上这种三分法外,也有学者通过两分法对智慧城市概念进行解读。一是强调智慧城市的城市文化、知识和生活等共享,将城市看作智慧共鸣的“管道”和知识创新的“孵化器”。二是认为“智慧城市”是基于数字城市、信息城市,并伴随着物联网、移动信息等技术的演进而产生的。大多数研究偏重于构建“智慧城市”所依赖的技术分析,从而应用于城市各子系统,以此推动城市的“智慧化”。
总而言之,智慧城市概念的种类很多,侧重点各不相同。学者们分别从技术应用、网络建设、建设效果、城市特征、建设目标等不同的研究重点给出了相应的概念。由于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智慧城市的概念反映的重点与诉求也是不同的。例如,优先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反之,则更加强调信息建设。因此,对智慧城市概念的理解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智慧城市在本质上有别于智能城市,不是简单地对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应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思想也囊括其中。
2.1.1.2 部分省市出台的智慧城市规划中的定义
随着智慧城市试点的不断实践与规模化建设的推进,各省市结合自身的建设目标和建设规划,使智慧城市也有着地方化与特色化的理解和概念。在国家级层面,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站在应用技术、建设目标和特征角度给出了智慧城市的新定义。部分省市也积极践行试点智慧城市,并在建设期内推出建设总体规划或者建设方案,如广东省的《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智慧城市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行动计划(2014—2020年)》、山东省的《智慧城市体系规范和建设指南(试行)》、南宁市的《“智慧南宁”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年)》、沈阳市的《辽宁省沈阳市建设实施方案(2015—2017年)》中均对智慧城市做出了相应的概念界定(见表2-3)。这些概念是各省市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建设目标以及建设中的难点所提出的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观点。
表2-3 国家及部分省、市实践与政策中对智慧城市概念的界定
2.1.1.3 对智慧城市概念的总结
从对智慧城市概念的梳理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的概念仍处于具体的实践与讨论阶段,由于每个概念提出者的知识背景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了对智慧城市概念不同的界定。但它们有共同点和交叉点,即这些概念均认为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域进行智能化建设是智慧城市的出发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是智慧城市的落脚点。
将各个概念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从城市发展进程角度看,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形态,是信息化应用于城市的新发展、新阶段。
(2)信息技术是实现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和必备条件,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加以应用,以实现城市的全面感知、全面互联。
(3)智慧城市对提高未来城市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经历城镇化后,城市面临着众多问题,如资源、人口转移、就业等,智慧城市的建设成了解决以上现实问题的“利剑”,智慧城市建设对加快城市经济与社会转型也有重要意义。
(4)智慧城市建设是建设新型城市的手段与目标。智慧城市可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其能实施人性化管理、提供便捷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5)城市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2)因此,学者们应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深入研究“智慧城市”这一课题,要更加强调在智慧城市构建过程中市民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