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标签效应的妙用
争强好胜之心、乐意被人夸奖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类共有的本性。每个孩子都有其正能量、积极的一面,也有其负能量、消极的一面,将孩子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激发出来,要看外界给予他什么样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曾雇佣了一批社会闲杂人员,到前方打仗。这些人纪律散漫,不听指挥,于是当局请心理学家帮助管理他们。
心理学家和他们谈话后,要求他们每人每月给家人写一封信。当然,他们很高兴,但遗憾的是不会写。于是心理学家把信的内容替他们拟好,要他们照抄一遍就行了。信的内容大体是告诉他们的亲人,他们在前线如何勇敢,如何听指挥和创立了多少战功。
这样坚持了半年,奇迹竟发生了:这些士兵竟一个个变了样,真的像信中所说的那样勇敢和守纪律了。
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变好了?那就是“勇敢”“守纪律”“立战功”标签的作用。在心理学中,这种给人贴上某种标签,使其产生与标签相一致行为的现象,叫作“标签效应”。
心理学家的高明之处,是通过给这些闲杂人员贴标签,引导他们成为勇敢、守纪律的士兵,调动了这些人的正能量,用中国话讲,这种“戴高帽子”的方法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争强好胜之心、乐意被人夸奖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类共有的本性。每个孩子都有其正能量和积极的一面,也有其负能量和消极的一面,将孩子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激发出来,要看外界给予他什么样的条件。
中小学时期的孩子,他的自我评价能力并不成熟,“我是不是好孩子”“我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是否有能力有本事”,这些自我评价,是依据他人特别是父母、老师的评价为依据的。父母巧妙运用“标签效应”,寻找、发现孩子的长处、优点,积极给予肯定、夸奖,就会促使孩子发挥正能量,向积极的方面发展,成为一个优秀人。
有人认为,“孩子的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会警觉”。他关注的是孩子的缺点、退步,而不是孩子的优点、进步,这等于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不是好孩子”“不会学习”等标签。孩子就会形成“反正我是学不好了”“我不是好孩子”“父母就是看不起我”的观念。这种做法尽管是善意的,却是好心办坏事,因为这样激发的不是孩子的正能量、积极性,而是负能量、消极性。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向父母最不希望的方向发展。
人们有一个共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同样,坏孩子是挑剔出来的,这正应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解释:“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同样一个孩子,不同的对待态度,不同的塑造方法,就会成为不同的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同理,在你的冷眼里,压抑的是名牌大学生,在你的训斥中,摧残的是未来的人才。
把陈旧的老掉牙的观念扔到太平洋里去,巧妙运用“标签效应”,发现孩子优点、长处,鼓励孩子的进步,夸奖他的闪光点,把他的正能量、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成为您所希望的好学生。